回覆列表
  • 1 # 縱橫赤子

    一般情況,道德和藝術應該分開剝離而論。道德屬於思想範疇,藝術屬於個人技藝範疇。

    然而,作為藝人,屬於公眾人物,應與道德情操融合,對社會發展進步起到助力作用!

  • 2 # 葵園青青

    存在,藝術之於人的審美而存在,道德同樣可以以藝術的形式去表達,同時一切的藝術本身又是依託於道在表達,比如真善美!

  • 3 # 杉杉杉杉杉杉杉杉杉杉

    何為藝術?藝術就是人們生活的昇華,是人生命的延續。

    例如原始洞穴壁畫,最早的詩歌,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也許有一句話國內藝人很愛說“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我就不會死。”這不是對他自己的讚美,而是對偉大藝術的讚美,是藝術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藝術的分別就更難說了。

    我只能很不負責任地、極概括地說一句中國文化較之西方更含蓄更內斂。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規範自己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

    當然,並沒有這麼簡單,它的形成受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是長期積澱下來的。

    我認為中西道德的差別沒有文化之間的差別那麼大。

    從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來看,彷彿西方國家比我們要開放一點,某些地方人們受道德約束少一些。

    其實並不代表道德規範的差別有多大。更多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受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的,而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我們厭惡的東西他們也厭惡,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喜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分別更體現在他們把什麼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對人生生命的理解。

    我認為這點中西道德的差異與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係,你可以在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

    例如中國人信佛教,相信輪迴轉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們的罪惡。

    這就構成對人生理解的極大差別,從而道德區性也發生變化。

  • 4 # 不染書齋

    藝術自誕生之日起就負載著某種作用,都是“有用而為之”。或抒發情感,或教化他人,或認識自然,或陶冶情操,或愉悅身心,或慰藉心靈。按照畢加索所講“道德良心上的問題只是自己的事,與別人毫不相干”,其中藝術就是抒發情感,認識自然的。

    所以我認同畢加索的觀點,而藝術家在文字中的道德觀必定是從他日常生活中由來的。

    但是藝術是具有一定天賦的人,並加之個人後天的努力和培養,才達到的一種境界(或叫程度)。藝術作品的產生首先是因為創作者有足以令他激動並觸發創作慾望的強烈的思想感情。作品以實物為載體呈現之後,自己喜歡的同時還要其他大部分人群所接受,具有一定的社會功用(審美功用)。要不然,我則認為,那不是藝術作品了(至少在當時社會,不算是藝術作品)。

    而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受外界條件的制約與影響。比如,在我們沒有出生之前,進行的胎教,出生之後的家庭教育,讀書時期的學校教育等等,這些外界的因素在一個人道德觀念的形成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以及到後來自己有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之後,過去受外界影響的因素仍難以揮去。或許在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形成以後,還會一直保守或沿襲過去受教育和影響時的提法和框架。所以這樣來說,一個人的道德觀則大部分是由外界的條件.條規.規定的影響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因此外界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在一個人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立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前,是非常重要的!

    就無超越性的功利來講,藝術是一種精神的自由,超越性的自由,而不是現實的有目的性的行為自由。對於畢加索而言,這一點比任何物質的滿足都要重要得多。畢加索的道德與他的藝術作品是沒有直接的關係,他的藝術只是為了表達他對世界,對生活的感覺,如果這都與道德掛鉤,那麼人生何來自由而言。

    就藝術宣洩功能,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在1937年德國法西斯空軍對西班牙北部的一個非軍事小鎮連續進行轟炸之後,畢加索滿懷義憤創作出來的。畢加索說:“當我描繪那副將被稱之為《格爾尼卡》的畫時,我清楚地表明瞭對那使西班牙沉浸在痛苦和死亡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說明,畢加索並不是沒有道德的人,也不是那麼沒有良心的。而是站在自己的那面思考著世界的問題。

    畢加索之所以不停地換女人,或許是因為他承受不了這種折磨與禁錮人性的“責任”.“義務”或“交易”。他或許喜歡的是超然的輕鬆與快樂,達到了或接近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境界,雖然這種做法很自私,但他不這樣認為。況且它與他個人藝術才能的發揮是沒有必然的干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和激發他創作的靈感。

    有很多人為的因素,如歪嘴說話的史學家,認錢不認爹的評論家,一葉障目的無知者,會對一些東西嗤之以鼻,甚至歪曲謾罵。但歷史是公正的,秦檜蔡京藝術成就不可抹殺,吳佩孚于右任,以及汪精衛都是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們不會因為勝者王侯敗者賊而受絲毫影響,趙孟頫是典型的叛國之人而今學他字型的何止千萬,人無完人,宋徽宗不是好皇帝,但卻是個名垂青史的好畫家,好書家,畢加索和蒙娜麗莎的原型曾經是那種關係,如今卻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師級別的重要畫家之一,千秋功罪後人評。

  • 5 # 畫畫的菜包子

    按說道德中沒有藝術的成分,然而俗話講,學藝先做人是有道理的,無論做任何事首先仁義道德還應該是第一位的,道德中不包含藝術,但做藝術不能不講道德,要不就算是取得了高成就,也是德不配位,最終恐怕也是結局差強人意!

  • 6 # 靈仙

    不道德的藝術這個問題現在突然出現,一時間集中於這樣或那樣的作品上,將這個問題涉及的模糊原則變成公眾關注的焦點。

    我們論及這個問題,是因為它關於文學。文學中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唯一可接受類別....涉及到文學和淫穢作品。淫穢寫作就相當於劇本,就拿淫穢照片打個比方,唯一恰當的因素就是淫穢,這些照片明顯屬於不同的類別。而淫穢作品屬於文學,要麼是淫穢元素疊加在文學基礎之上,要麼是不可避免地和藝術材料交織在一起。如此一來,如果專家插手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明顯的美之基礎上著手。

    和所有問題一樣,這個問題也分為不同的程度。有些作品明顯只有淫穢,一點文學元素也沒有,比如那些我們命名的那些小冊子,這些小冊子裡雖然都是文字,卻和我們引為類比物件的淫穢照片差不多。從另方面來說, 還有《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這樣的作品,很多古典詩作和散文都是如此。當我們遇到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它們不僅不道德,而且還會為一些不道德感覺慚愧,而在這樣的情況中難度最大。

    不能說涉及到藝術元素就能赦免或根除這種不道德。閱讀的公眾有兩種,低階的人看不到藝術元素,只關注包含在藝術作品中的不道德元素。另一部分閱讀的人對藝術感染力很敏感,因此可以分開這兩種元素,假設我們討論的這種藝術作品中包含這兩種元素,只是這部分人與其他人在感受此類作品方面相差無幾。如果這種作品真是出色的藝術作品,因此不道德元素並非與其內容無關,而是不可避免地以這類元素告終,那麼這些不道德元素就會變得很明顯,因為它們透過它們的藝術方式得到了熱情、美和激情。

    《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很可能會激起一個道德敗壞且受過教育之人的性慾,卻更可能激起受過高等教育或高度敏感之人的性慾。這一作品的藝術優越性確保會有這樣的效果。“心靈純潔, 萬物亦純潔”這個原則就是純粹的焰火,這世上根本沒有“純潔”

    如果我們希望禁止不道德藝術的銷售,那麼,在這樣做的同時,也必須禁止藝術。若是我們不得不考慮非極端作品,那麼這個問題就變得特別難,所謂非極端作品,就是一些作品從藝術角度來看並不十分出色,卻...也談不上純粹淫穢,除了淫穢別無其他元素。當我們從莎士比亞的水平來看,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認同一點,若要禁止不道德文學的流通,就等同於暴力。當我們從淫穢照片這種文學水平來看,那麼唯有牽涉其中的商人不願意看到禁止這類作品的流通。可當我們從流行小說家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棘手了。在一定程度上,霍爾.凱恩先生或瑪麗·科雷利小姐所代表的文學標準的確是文學,不過不是永恆的文學,雖然確實有些人或許會說他們的作品十分出色。如果這類作品傳遞淫穢或不道德的元素,該如何對待呢?

    比如《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這本書,未受教育的讀者和受過教育的讀者之間存在著根本差別,儘管這兩類讀者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都可能在同等程度上被激起性慾,可後續影響則不同,當然了,特殊情況和病態的情況則尚未考慮。在剛剛讀完《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這本書之後,未受教育的讀者之前一直不厭其煩地關注作品中關於性的部分,此刻依然受到他感興趣的那部分作品的影響,也就是關於性的部分。然而,一旦作品帶來的片刻興奮過去, 在受過教育的讀者身上,是藝術元素的影響一直延續下去。

    第二個差別在於成年讀者和非成年讀者之間。人們認為成年人有能力調整自己,而孩子則做不到。就這樣,在這個範圍內,這個問題就簡單了:應該禁止兒童閱讀任何種類的不道德作品,同時允許成年人去看。

    成年人之間的差別是這樣的:成年人分受過教育的和未受教育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後者和兒童差不多。所以,如果要在一定程度上實行禁止,就應該只涉及未受過教育的成年人。至於如何達到目的,則不重要,而且可以透過集中方式來解決,當然只是大致解決而已。

  • 7 # 水墨畫家陳莊

    存在!因為道德決定藝術形式。

    從民族特性看藝術與道德的關係:

    東方偉大的華夏民族,性情含蓄內斂,做事循規蹈矩,以和為貴,以和為美,民族特性導致民族的道德特性,道德特性導致民族藝術的發展,東方藝術的寫意性,本身就是對含蓄內斂特性的詮釋。

    欣賞西方藝術,可以探知西方的文化道德觀。西方民族崇尚直白情感的表達,奔放豁達,藝術既如此,繪畫裡的寫實,超級寫實,赤裸裸表現人性之魅力,這是西方道德觀所左右倡導發展起來的藝術。

    道德中存在藝術,是因為道德規範和決定了藝術。

  • 8 # 隴右行思見聞錄

    藝術是匠心的昇華,勞動是藝術之源。

    藝術來自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自古及今,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

    歌舞自遠古及今,生活的實踐中,人與自然界的學習中。

    凌晨鳥兒的歌唱,舞蹈是歌舞的源頭。那質樸大氣的彩陶,造型,圖案是藝術的萌芽。天道酬勤,道德是藝術的靈魂。

    大地灣彩陶人頭髮際流海,飄飄千萬年。《詩經》《楚辭》是藝術之花,時時有新意。

    一曲古琴,穿越歷史的星空!

    一件陶瓷,訴說生活情懷。

  • 9 # 詩夜城主

    道德中存在藝術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藝術來源於生活,完全脫離於生活的藝術是不存在的,因為藝術要反映社會和人們的思想精神,而人們又生活最貼近,藝術家也不例外,所以藝術家的創作要有以生活本質為根源,才不會完全與現實脫節,也便於人們欣賞解讀,

    延伸上段的理解,人類文明包含了道德,生活中也和道德有關,藝術是文明的結晶,又不能完全脫離生活,所以道德中必定存在藝術。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藝術直接就以“道德”為主題,比如文學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電影藝術,都可以反映出道德的意義價值,

    還有就是藝術家的創作行為都不能觸碰道德底線,藝術是講章法的,並不是毫無章法的天馬行空也叫藝術,在西方油畫中,有很多藝術家描繪了大量的人體油畫,然而這些人體油畫並非都一帆風順被認可,都有過爭議,比如被評論家認為是色情畫,觸碰了道德底線,突破道德倫理。

    道德是衡量藝術品質及尺度的“一把尺”,藝術的目標在於道德的進步,無論探索人性極為醜陋的一面,還是極為偉大的一面,都和道德有關,人們常說的“道德敗壞”或“道德高尚”這都是人性的表現,藝術就是反映人性存在的意義價值,人性的善惡美醜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藝術是淨化人性,將人們的思想精神往美與善的方向指引,這也是藝術的終極目標,道德必須要進步,目標才能實現,換句話說,道德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 10 # 巫圖圖

    關於藝術與道德的關係。首先對“道德”予以界定: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它包括道德意識、道德關係、道德活動等內容。道德是社會的道德,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係。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絡。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絡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透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透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範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係,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法律關係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範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範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係。從評價標準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準,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準,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透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 11 # 知新小築

    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我認為道德存在藝術,而且是美學的最高形式體現。

    藝術鑑賞由審美活動構成,審美活動乃主體在精神層面上對客觀物件的審查、領悟、從而達到人物合一的境界。

    而“我”作為主體,有良好的道德規範讓“我”更澄淨,引用美學一書來解釋:“只有當審美者進去澄明之境時,審美者才能獲得情感與精神上的雙重滿足,審美物件的意義和價值才充分展示出來,審美物件和審美主體也才真正融為一體。因此,只有在澄明之境中,審美活動才真正實現和完成,審美主體才成其為自身。”

  • 12 # 竹林堡人

    藝術本來就是獨立的多元化

    藝術的道德關係,是從生活實踐中去求真,藝術的初級為平庸求實,也是遵守道德底線。藝術提煉的標準是真善美,是具備崇高的品質美,為堅守更高的藝術境界美,便置身於為藝術而殉道的精神意識。

    習藝之路的初期,往往會從師徒習藝中開始,體現出工匠翻版模式,為師的創新獨領,為徒的匠心死守難於出閣,膽怯兮兮的難於超越,雖是一種過程,但不能丟失自己,必須走出沼澤的泥濘,理順藝術靈魂的精神價值,一不小心時間長久,自然的形成仿藝術模式,仿便是偽藝術,沒有靈魂的藝術皆涉假大空,失去藝術創新的精神,也就失去維護藝術的道德底線。

  • 13 # 青衣青音的休閒時光

    道德存在於藝術之中,藝術也能體現藝術家的道德修養。

    藝術本身沒有道德責任,但藝術家該有道德修養。藝術是藝術家們思想感情的表達和他們的思想傳播,也就是說一件藝術品既要能要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要能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品味。藝術家是透過自己的作品,向社會傳遞出思想的境界。

    藝術是藝術家個人才情的表現,屬於思維傳播。而道德是個人道德觀念、道德理想道德準則的展示。

    因此在藝術創作中,要把藝術思維和道德觀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即便有衝突,但是要有個度。藝術可以突破道德,但不能破壞道德,不能喪失底線。

  • 14 # 使用者海波紅風

    回答這個問題,我先問你,我們的文學藝術是為什麼人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文學藝術必須生長於人民大眾肥沃的土地中,才能根深葉茂。人民的需要就是評判文學藝術的一把尺子,你說與道德有關嗎?

  • 15 # 無空78583071

    藝術首先就是人們對看到感知到的東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分享出來的形式,主要表現出人的意識行為,而道德是體現感觀者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和態度的精神表現形式,所以說文化修養較高的,積極反映大自然現象客觀真實表現出來的藝術,就比較受關注,作者的道德水平相對比較高,一些低階趣味的藝術作品道德觀念就比較庸俗,搞藝術的人好多種好多類,就是源於他們道德觀念不同在形式上的取向差別

  • 16 # Book1984Movie殺無赦

    天字第一號的流氓總是很努力地去詆譭別人,從而為自己的爛髒行為尋求辯護。道德里面不存在藝術嗎。道德是深刻蘊含藝術在其中的。

  • 17 # 平和鏡天下

    道德是指人們日常行為應遵循的準則。即行為遵循標準和原則的總和。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一定階級性。是區別與法律以外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社會各團體之間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動的行為交往,必將隨著社會文明進步而發展。

    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照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物件。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並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自由創照能力的體現,它在發展過程中早已成為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藝術作品由藝術大師創造,面向社會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具有私屬性與社會性,並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道德與藝術是相互緊密聯絡的。藝術作品必將體現藝術家的道德標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藝術家藝術作品均有道德影子涵蓋其中。藝術又是社會生活的高度概括,道德是人類社會關係的約束準則,其藝術性體現為總結了抽象的人類文明的精華,同時又形成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

  • 18 # 老北京231

    藝術與道德是兩個範疇,但是互有約束。

    符合道德的藝術給人美感,比如自由體操。

    符合道德欠缺藝術的行為讓人厭煩,比如吃相難看,流口水。

    沒有道德的藝術行為很下作,比如所謂的行為藝術。

    沒有道德又沒有藝術,那是瘋子。

  • 19 # 蟈蟈叫了

    驢唇不對馬嘴。

    這種沒有任何具象,憑空臆造的問題有意思嗎?

    就好比"思想中有水果嗎?"這樣的問題,毫無價值。

    為什麼會提這樣奇怪的問題?真是無聊。

    這是一個把人類思維引向歧途的問題。任何正常思維都不會想出這樣的東西。

    這是思想的怪胎,是智慧的毒瘤。它的價值連精神病人的自言自語都不如。

  • 20 # 4069528136456楊木

    沒有超脫道德的藝術。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成就了無數的文人墨客,但是能夠流傳千古的藝術作品,都是那些德性高尚的大家風範之鉅作。歷朝歷代的漢奸賣國賊,因為德性人品太差,即使藝術造詣再深厚,其藝術作品仍然遭到萬眾唾棄,留到現代的東西幾乎看不到了。譬如秦檜等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形容《陳情令》和《魔道祖師》裡的藍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