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悟的小石頭
-
2 # 命理創論
我不是中醫。
針灸有酸、脹、麻、沉的感覺,一般理論上說,“取穴”是相對比較準確的反應。
但每個人的病症不同,究竟是酸、脹、麻、沉那種感覺更有利於“治癒”呢?
我說不好。
建議請教有經驗的中醫,或者自己細心觀察、總結,弄明白原理,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苦易
-
3 # 醫者大魏
一般針灸後,面板區域性會出現一個小小的針眼兒,或者沒有其他變化,這才屬於正常現象。
如果區域性腫脹,很有可能是出現皮下出血。皮下出血,有的腫脹部位顏色還有變化,比如出現青紫,有的顏色變化不明顯,都屬於皮下出血的一種。
如何處理?
可以先冷敷,在24小時以內冷敷,可以促使血管收縮,減輕水腫,24小時以後再進行熱敷,促進瘀血吸收,一般3-5天腫脹可以完全消失。
對於眼睛區域性的腫脹,消失速度會慢一些,常常7-10天才能完全吸收。
總結:這種腫脹現象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可以按照以上方法進行緊急處理。或者到正規醫院進行手部的檢查。建議您不要自己進行針灸操作,避免對身體造成沒必要的傷害。
-
4 # 洽梁
以我已有經歷看,我的建議是: 1學好人體解剖 每個穴位下邊,針尖依次要穿過什麼肌肉,旁邊有什麼動脈、經脈、神經、滑膜囊、關節囊容易被刺到,這些都是必須在扎人之前熟記於心的。作為一個現代針灸師,下針首先不能傷人,然後才能治人。而這靠的就是解剖學基礎。 同時,痠麻脹的感覺強弱與進針的角度誤差關係很大。瞭解了穴位下的組織結構,就能理解什麼穴位要穿過肌體(足三里、陽陵泉、天泉),什麼穴位要紮在肌肉間的縫隙(如手三里),什麼穴位要紮在骨縫(如陽溪、腕骨、陽穀)。明白針尖要刺激什麼組織,針下去才能有痠麻脹的得氣感。進針的時候,只要偏離了1~2°角,得氣感就會驟減。 2扎別人,讓別人扎自己 我的老師提醒我們,針感一定要在別人手下體驗。自己扎自己難免緊張,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一頭控制刺手,一頭體驗針感,神是分散的。而針灸的治療原則之一不正是“治神守氣”麼?別人扎自己時,身體放鬆、注意力彙集於穴位經脈,針感才好。扎別人,自己全神貫注於手、於針下、於受術者,才能透過針身體會毫釐之間的經脈之氣。
真的很感謝你的幫助!能推薦一本適合我看的解剖學方面的書嗎?買那個十一五規劃教材裡面的《正常人體解剖學》怎麼樣?那我要是在別人身上試針的話,扎四肢上的穴位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嗯,足夠了。對於中醫專業學生已經足夠。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正常人體解剖學》其實是在西醫解剖教材裡精簡出來的。 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系統解剖學》第7版寫得比這本更詳細。如果以後覺得有的內容不詳細、不清楚,可以查閱這些西醫教材。 《經絡腧穴學》(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裡面所有穴位都是使用解剖學名詞定位的。看完了運動、迴圈系統,再學習穴位定位就水到渠成。我和我同學都是從這條路艱辛地走來的,但是這已經是唯一一條捷徑了。 重點掌握: ·人體方位描述詞彙(近端、遠端、內側、外側、橈側、尺側、頸側、腓側、前後正中線) ·所有骨頭的名字、所有骨性標誌(如:頸、胸、腰椎棘突,髂前上棘) ·頭、頸、軀幹、四肢淺層肌肉的起點、止點(如股骨粗線、橈骨莖突、鞏固粗隆、肩胛骨岡上窩);這些叫做肌性標誌 ·四肢大動脈、大靜脈、主要神經經過的路線。 骨性標誌、肌性標誌共同輔助穴位的釐定。解剖知識也能指導我們朝什麼方向扎針、扎多深。 具體舉幾個穴位的定位給你看看: 太淵:腕掌橫紋橈側段,當橈動脈搏動處。針刺時緩緩進針、避開動脈直刺0.5-0.8寸 膈俞:平對第七胸椎棘突下方凹陷,後正中線旁開1.5寸;向內略斜刺0.5-1寸,扎進豎脊肌,防止扎進胸腔。 京骨:第五腳趾蹠骨粗隆下方。
-
5 # 針灸匠小王
練習針灸絕對推薦先用自己練針的,即可以體會針刺的感覺,也可以體會被針刺、行針的感覺,知道怎麼可以減輕痛苦加強針感。
你是反覆多次在合谷穴上練習針灸麼?我在圖片上看感覺比較正常啊,沒看到有特別鼓脹,建議雙手對比看看。
回覆列表
自我感覺不怎麼正常,有可能扎到筋或者是扎到粗一點的血管,別人給我做時也遇到過鼓了好大一個包,後來還發青了。很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