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笑看古今趣味歷史
李治是一個被史書低估的皇帝,他對武則天政治力量的崛起至關重要。史官習慣把李治的帝王形象塑造成懦弱無主見。實際上在天可汗之後接掌政權,他已做得相當出色,成功清洗開國權臣,並把武則天當政治盟友對待,後來武則天培養自己的班底,逐漸手握大權,沒有李治的放權是不可能的,李治信任她甚至超過自己兒子。
在李治統治中晚期,家族遺傳的頭痛病時常發作,無法應付繁重政事,大臣勸他分權給太子,讓太子分擔。他未應允,寧可讓武后來做。後宮女人沒有根基,而且女子統治名不正言不順,他將來更易歸政。反觀太子一旦做大,手下形成勢力直接威脅帝位。帝王對成年太子往往提防忌諱更多,寵信後宮政治勢力(包括太監)也是權力平衡之道。
李治放權之後武則天的政治開始顯露,平衡政局和用人能力並不弱於李治。李治的行為無所謂對錯,他獨具慧眼,培養了一個好的掌權者。維護正統的人看待武則天清理李氏皇族是錯,可正常權力交接上臺的帝王,自然是清洗非我族類或者不效忠自己的勢力,只不過物件不同。
培養武則天當政治助手,既可保證兒子接位的順利,也能規避太子、強勢親王造反的問題。武則天沒有強勢的外戚撐腰,手下勢力也多為提拔而來,對他也不構成威脅。
李治身體相當不好,能託付政事的唯有太子和皇后,有祖父和父親的前車之鑑,信任皇后自然是最優選擇,只是他未能料到武則天的手段已經超乎想象。後來沒廢成皇后,聽任武則天坐大。
雖然人性複雜,但二人感情確實很好,武則天晚年依然決定與李治合葬。撇除其他因素,李治確實是她一輩子最重要的男人。而武則天之所以後來能稱帝,與李治生前一再的培養關係密切,所以她能在李治死後就廢立皇帝,並且把屠刀伸向李氏宗室,為孫子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
3 # 手機使用者守道逍遙
這是孝道,因為武則天是李治他爹李世民的小老婆,不僅讓武則天管事,還替他爹在被窩裡照顧他小媽,這是滿口仁德帝王家的傳統。
其實誰管事,對百姓沒什麼關係,就看那個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誰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誰就是好頭兒!。
-
4 # 箏林
不廢話,無套話:
1.感情基礎,對於帝王來說愛情這東西尤其珍稀。
2.治理國家的需要,不得不說太宗李世民對子女的教育可說是夠爛,太子反、魏王反、齊王反...而長孫皇后的最小嫡子李治幼年基本是放養。所以李治對國家治理和與開國大臣/世家大族的鬥法中對武則天的信賴和依賴越來越大。
-
5 # 暢暢的一些碎碎念
曾經聽過蒙曼老師講的武則天,感覺李治對武則天是真愛,否則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諱把父親的女人納入自己後宮。武則天也一定是個美貌與智慧並存,並且有著強大的內心和毒辣的手段的女性,所以才會有殺死自己親生女兒在後宮成為宮鬥王者的故事。前期憑藉李治的愛獲得身份地位,逐漸參與朝廷政事,再到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勢力團隊,到後期李治身體不好,力不從心,也就只好放手給武則天了。
-
6 # 很好吃丿
關於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武則天的發跡史充滿了傳奇色彩,也充滿了太多的不可思議。筆者至今也不能理解,作為文治武功不弱於乃父的李治,怎麼會把國家神器交給一個女人來掌管呢?即使這個女人的能力很大。誠然,武則天確實具有非凡的政治能力,李治也身體健康狀況欠佳,但這並不是李治能夠放權的理由,這其中是否還有什麼隱情呢?
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武則天的發跡史充滿了傳奇色彩,也充滿了太多的不可思議。筆者至今也不能理解,作為文治武功不弱於乃父的李治,怎麼會把國家神器交給一個女人來掌管呢?即使這個女人的能力很大。誠然,武則天確實具有非凡的政治能力,李治也身體健康狀況欠佳,但這並不是李治能夠放權的理由,這其中是否還有什麼隱情呢?
有唐一代,困擾著李唐王朝最大的危機有兩個,一是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虎視眈眈,如東部的高句麗、北部的突厥、西部的西域諸國、西南部的吐蕃;二是兩大政治集團: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世族集團。在經過了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世的經營下,周邊的各少數民族政權對李唐王朝的威脅已經基本上掃除,剩下的就是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世族集團了。
關隴貴族集團在我封建社會歷史的發展歷程中,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南北朝時期開始,以暨隋唐,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的貴族階級,無不會充斥著大量的關隴貴族。如果說南朝東晉時期是王與司馬共天下,那麼,在北朝以暨隋唐,就可以說是王與關隴共天下了。我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開始,就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以關隴貴族集團這種手握政治和軍事實力的集團存在,就會直接威脅到皇權的穩固,這對統治階級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可是,也正是因為關隴貴族的存在,才使得如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依靠著他們的力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且,隋唐二朝的帝王們也要依靠他們來與另一支政治集團山東世族集團來對抗,好實行歷代帝王們奉行所謂的帝王心術,也就是政治平衡術。因此,隋唐的帝王們即使深知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但也不得不利用他們,甚至有時候再不樂意,也要捏著鼻子忍受,如唐太宗時期的李世民和魏徵。我們不要簡單地認為李世民是虛懷若谷,肯於納諫,給予魏徵極高的評價。誠然,魏徵確實是一位直臣,但我們不要忽視的是魏徵的另一面,即魏徵其實是山東世族們的利益代言人。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雄踞河北的竇建德率軍來援,被李世民擊敗於汜水,兵敗被擒,隨即被李淵殺害。關於李淵為什麼要殺死竇建德,後世史學家都認為這是李淵的昏招。其實不然,李淵之所以要殺死在民間乃至於河北世家大族中口碑甚好的竇建德,反而饒過口碑甚差的王世充,其真實目的就是要使山東世族們失去擁護的物件,為下一步收復河北民心創造條件。竇建德被殺,其部下魏徵等人則被任用,成為了太子李建成的親信,並且為李建成出謀劃策。
尤其是在公元622年,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反叛,李世民屢次敗於劉黑闥,猛將羅士信戰死。魏徵諫言李建成率軍平叛,依靠魏徵在山東地區世族中的影響力,快速分化瓦解了山東士族對劉黑闥的支援,平息了劉黑闥之亂。此役斬首並不多,但是其中的政治意義很大,即李建成透過此役獲得了山東世族們的支援,使得李建成的聲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也使得李淵對李建成刮目相看。同時,魏徵也正式進入了李世民的眼中。
“玄武門之亂”後,按照魏徵所犯下的罪行,被殺兩次也不為過。李世民之所以不殺他,其真正目的還在於看重魏徵在山東世族中的影響力。所以,在魏徵明確歸附李世民後,又做為李世民的代表去安撫山東世族,快速穩定了原歸附於李建成的山東世族勢力。這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魏徵就成為了山東士族們的利益代言人,成為了山東世族與李世民對話的代言人。也正是因為此,即使魏徵的言辭再激烈,李世民都不會殺他,因為,如果殺他,那就意味著與山東士族決裂。
唐朝自高祖時期始,國家草創,外敵環伺,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政治首選,因此,李唐王朝在緊密團結關隴貴族集團,依靠關隴集團的軍事力量四處平叛的時期,對有限度合作的山東世族集團持安撫態度。尤其是唐朝征伐高句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王朝的後背正好處於山東世族的勢力範圍之內,如果處理不好,再次釀成諸如隋朝三徵高麗,後背四處烽煙的局面也就不妙了。
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後,國際國內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威脅已經基本解除,只剩下個東部的高句麗還在苟延殘喘。可是,此時的高句麗已經不是隋朝和唐初時期的高句麗了,在隋煬帝三次征討和李世民的兩次討伐下,已經是風雨飄搖。國內人口凋敝,百業慘淡,王室之間內鬥,已經失去了能夠和唐朝打一場舉國之戰的實力了。
反觀唐朝,依靠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國家政局穩定,人民生活富足,而且,隨著不斷的開疆擴土,李世民大量地消耗了關隴貴族集團的軍事實力(當時府兵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和山東士族的財力物力(征討高句麗後勤主要由山東士族來負責)。同時,又進行科舉考試,大量的小型世族進入到唐王朝的官僚體系之中,雖然短時間內不能位居高位,但是已經給了把控朝堂的關隴貴族和山東世族們以猛烈的衝擊。
早在唐太宗時期,為了進一步控制山東士族,李世民就採取了聯姻的辦法,以皇室子女與山東世族聯姻,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就出自太原王氏,淑妃蕭氏出身於老牌的江南世族蕭氏。既然這兩個政治集團相對平衡了,那麼,李治是否就能安枕無憂,李唐王朝是否就能健康的向前發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李治自然是希望關隴貴族集團、山東士族集團和新進的科舉政治集團之間達成政治上的平衡。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士族集團也不是傻瓜,他們有著幾百年的政治鬥爭經驗,對帝王這種政治平衡的手段可謂是洞若觀火。如果沒有科舉制度,沒有大量的小士族出身的官員進入朝堂,不斷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士族集團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的爭鬥就是常態,他們也會有意識的經營出一副爭鬥的常態給帝王看,以滿足帝王們醜惡的帝王心術得逞之後的快感。可是,科舉政治集團的加入是他們感受到了危機,如果不加以制止,那麼不需要幾十年,體量巨大的小世族就會把他們擠的無立足之處。因此,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士族集團只有聯合起來與科舉政治集團爭鬥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這樣一來,就使得唐高宗李治大失所望。自己精心安排的依靠科舉政治集團不斷蠶食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士族集團政治生存空間的策略被識破,反而使得二者聯合起來打壓科舉政治集團,這對於方興未艾,自身實力遠未成長到可以自保程度的科舉政治集團來說是滅頂之災。李治因為自身的地位問題,可不能過於明顯的扶持科舉政治集團,在這種情況下,李治急需一股政治勢力加入進來破局!
於是,武則天就成為了最佳的人選。武則天其父武士彠屬於新生貴族,屬於唐高祖李淵一派,勉強算做是關隴貴族一系。不過,武士彠家族畢竟根基不深,在武士彠死後,就處於關隴貴族的邊緣地帶。因此說,武則天和關隴貴族基本上沒有什麼香火之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武氏家族應該屬於小地主階級,因緣際會,成為了李唐王朝的新貴,可隨著當家人的死亡,其家族自然就會被邊緣化。因此,武則天和中小士族之間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具有成為天然盟友的優勢。
唐高宗李治登基後,武則天逐步走上了政治舞臺。她之所以會邁出這一步,純粹是李治有意為之。武則天是具有很強的政治能力的,而李治也需要一股新的政治勢力加入到複雜的朝局中來破局,而武則天也需要透過主要由中小士族組成的科舉政治集團來為自己造勢,以便於謀取皇后之位。科舉政治集團本來就在政治爭鬥中處於弱勢,如果有武則天作為李治的代言人來為自己站臺,對自身的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兩方一拍即合。
在科舉政治集團和武則天的運作下,王皇后被廢。這就是一個訊號,一個武則天聯合科舉集團與山東士族集團開戰的訊號。因此,關隴貴族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和山東士族代表褚遂良極力反抗,分別被貶出長安。從表面上看,這是武則天和科舉集團的勝利,其實不然,這是唐高宗李治利用武則天和科舉政治集團打壓關隴貴族和山東世族集團的一次勝利。不過,李治的本義並不是要徹底消滅這兩個政治集團,而是要打壓他們的政治勢力,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可隨著長孫無忌的自殺,李治感覺到局勢有些失控了。長孫無忌畢竟是李治的親舅舅,又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頭面人物,雖說政治鬥爭是無情的,可是要逼死舅舅,以李治的性格是做不出來的。李治在這種情況下,既感受到了武則天政治手段的老練和毒辣,又感受到了她的心狠手辣。為了控制住局面,使局勢不至於失控,同時又為了安撫受到重創的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士族集團,李治出手進行了一次政治平衡。
首先,李治罷免了這次政治風波的急先鋒李義府、許敬宗等人,把他們當成了替罪羊;其次,又以戰功任命王皇后的哥哥王方翼為太原郡公;最後,李治祭出了最要命的一手,那就是要廢后。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朝政還是把握在李治手中的,武則天也僅是一個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不過,李治還是低估了武則天的政治手段和政治智慧,武則天雖被利用,可是也就在此時,卻在由中小型士族構成的科舉政治集團中樹立了形象,成為了這些人的政治靠山。李治雖然利用武則天打擊了關隴貴族和山東世族集團,但卻把武則天這支政治猛虎放出了柵,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
7 # sddz以書潤心
《武則天》,最喜歡的版本,還是劉曉慶版的,從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演到老年的武則天,跨越度非常大,女皇的格局,氣派,才能都演繹的淋漓盡致。
唐高宗李治,是個皇位沒有興趣的人, 他的幾個哥哥為了皇權互相殘殺傷害,而對於他來說,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輕易得來的皇位,帶給他的是無形的壓力。要處理國家大事,還要防著自己的親人篡奪這個位置,他本是柔弱之人,心中充滿了恐懼,做事優柔寡斷。
而武則天,做過先帝太宗皇帝的才人,侍女,親歷了太宗皇帝處理軍國大事時的果斷,霸氣,實際上她是對太宗皇帝充滿了崇拜。
一個人初入社會,當初的環境和人更容易影響到她,武則天的眼界,世界觀,在跟隨太宗皇帝的時候已發生改變。她逐漸的對皇權充滿了興趣和渴望。
她和高宗皇帝在一起,從一開始,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保護。一步一步,性命保住了,坐上了皇后的寶座了,她開始蠢蠢欲動。
這個時候,別人對她的威脅小了,而高宗皇帝又不善於處理國家大事,這正是她求之不得的。
從她的性格和對歷史上的貢獻來看,她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若是高宗強勢,也不一定有她的功績大。
-
8 # 飛者非鳥
李治對武則天的能力是欣賞的。李治初執政時期,大權由長孫無忌獨攬,後來,李治要奪權,中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其中武則天出了很多主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李治把握了整體的戰略方向,而武則天則負責具體的實施,細化了策略和方案,兩個人齊心協力才最終扳倒關隴集團,李治在權力鬥爭過程中,認識到武則天的政治天賦,非常欣賞,所以當武則天要求垂簾聽政的時候,李治並沒有覺得不妥,所以也就很大度地答應了。
李治因為身體的原因,對武則天有很大依賴性。眾所周知,李治天生身體不好,經常生病,這樣的身體條件,要處理繁重的政事,實在是讓他很吃力,如果有人能夠協助他,替他辦了這些事,那又何樂而不為呢?把這些政事交給大臣去處理,他怕大臣們會因此生出自權之心,如果交給自己的妻子,應該很放心了。畢竟妻子是自己的家人,是太子的母親,考慮到這一點,李治對於武則天的垂簾聽政就順水推舟地接受了。
李治雖然接受了武則天的垂簾聽政,但是並不能說明李治就成了傀儡。事實上,李治在朝廷上仍然掌握著主動權,如對於武則天最得力的助手李義府,李治就敢於大力懲戒,即使後來封禪泰山,天下大赦,唯獨不赦李義府,致使李義府激憤之下,死於當地,如果當時武則天大權在握的話,又怎麼會坐視不管呢?後來李治去世後,武則天執政了,才找機會為李義府平反,這說明李治在世的時候,武則天雖然垂簾聽政了,可朝廷之上,依然是以李治為主的。
-
9 # 燕趙節度使
因為唐高宗李治晚年的時候身體非常不好,所以才會讓武則天掌權。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
高宗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
上苦頭重不可忍,侍醫秦鳴鶴曰:“刺頭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斬,欲刺血於人主首耶!”上曰:“吾苦頭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會,上曰:“吾眼明矣。”(《舊唐書.卷五》)
御醫秦鳴鶴為高宗治療眼疾。看了高宗的額病情後,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刺出血即可。
武則天毫無醫學知識,聽了之後大怒,說:“此人可斬首,竟敢以針刺聖上之頭!”
然而高宗信任御醫,認為針灸對病情有益,所以放手讓御醫大膽醫治。經御醫針灸百會後,高宗即謂眼睛復明。
按照現代醫學觀點看,這是唐高宗腦中的瘀血壓迫了視覺神經導致失明。刺破百會穴後,放出淤血,視覺神經即可恢復。
試問,眼睛都看不見東西了,還怎麼處理朝政?不放權還能怎樣?
除了眼睛不能看東西之外,唐高宗還患有風眩頭重
後世亦常質疑高宗性格懦弱,無法阻止武后專權。
其實,高宗在朝中一直掌握實權,比如他在位最後一年仍親自任免宰相、更壓制武后的勢力如貶抑她的親信李義府、許敬宗。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掌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唐高宗的個人健康越來越差,實在無法處理朝政。
而武則天處理朝政能力很強,所以才會逐步扶持自己的親信,最終掌握大權。
-
10 # 歷史如流水
李治放權武則天確實是由於身體健康的原因,不過這也使武則天滋生了對權利的渴望,李治一度也想廢后,但是被武則天發現後作罷,並且產生了愧疚,在臨終前的遺詔中讓李顯大事聽武則天的,充分顯示了對武則天的信任。
李治登基的時候已經21歲,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太宗依然為他安排了輔政大臣,在早期他的身體並沒有出現問題,說明對他確實不放心。可是朝廷的大權卻落在了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手中,皇權在唐朝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戰,但是李治卻無可奈何,這主要就是能力的問題。直到武則天再次入宮後,拉攏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透過“廢王立武”事件才真正確立了皇權的威嚴,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武則天確實是非常有能力的。
李治放權武則天的原因除了自己的身體不好以外,更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和對武則天能力的肯定,造成的結果有不好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
先來說一下不好的一面,武則天擁有更大的權利以後,唯親是用,重用武姓家族和酷律,排除異己,培植自己的勢力,對李唐皇室成員大肆掠殺,以至於在當時很多人眼裡只有天后沒有天皇,對當時社會的動盪造成了一定影響,最主要的還是以周代唐。
再來說一下積極的一面,武則天廢除了士族的特權,使很多庶族出身,有才能的子弟也可以躋身朝廷重要的職位,並且在登基後創制了殿試,為朝廷選拔了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她還鼓勵農耕,主張對外息兵,提高女性社會地位,對當時社會繼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最後武則天還是把江山還給了李唐,併為後來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的來說,放權後產生的積極一面要更多一些,利大於弊。
李治執政期間,因身體原因無暇顧及朝政,放權於武則天,二人當時並稱二聖。李治死後武則天先後廢除繼位人自稱為帝,為孫子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如果李治沒有放權武則天,沒有政治基礎很難稱帝,之後的開元盛世也不一定出現。
回覆列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垂簾聽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無法正常處理國事,太后代替皇帝處理政務,又因為太后必須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裡,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在於高宗體弱,由於信任武則天,逐步將處理軍政的權利交給武則天打理,這也為武則天順利殺害大唐重臣和奪取中央實權埋下伏筆。最終在皇帝病重的時候,代替高宗使王權,行王事,成為執政者。
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風疾發作。讓武則天處理朝政。
然而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從天而降。軟硬兼施,廢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於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有皇地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晉升天后
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於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他的皇后竇氏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長孫皇后為文德聖皇后。於是為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武皇后改稱天后!可見武則天這時的慾望有多大!
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佈了她的政治綱領。歷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件事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第二方面: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為母親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儉,要求服務於宮廷的手工業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當時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只穿了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