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一樣的白
-
2 # 柳逸楓帶你談財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資本的概念是來源於馬克思的《資本論》,也就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主要部分。馬克思於《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以下是資本的特徵。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家對應資本;僱傭工人對應勞動力。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廠房等,僱傭工人雖有人身自由,卻沒有生產資料。只有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是資本家一手敲定,處於主動地位,一個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支配。僱傭工人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也就是說,僱傭工人在生產活動中完全聽命於資本家。也就給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簡單理解所謂剩餘價值就是剩下的價值,生產出的產品價值減去勞動力成本和生產資料成本,剩下的就都是他的了。
2、資本是一種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簡單地理解就是如果錢放在那很久都沒有用,並不能帶來什麼價值,而錢開始運動才能獲利。
3、資本是一個歷史範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範疇。資本家名義上和勞動工人是等價交換,但在交換的過程中,資本家能獲得利潤。這意味著資本家獲得的比付出多,意味著一個白白獲得的差額,這個差額無需他付出任何代價。這個差額是不是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也不是在憑空出現的。這個差額來自於剝削,這就意味著勞動工人的獲得與付出是不等量的,它是勞動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利潤。當利潤被投入到生產中,再次開始這個過程,實現了自身的增值,這個價值就轉化為資本。
-
3 # 股權崛起
資本的天然屬性除了追求超額收益,就是追求超額收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到,只要有300%的利潤,他們就敢踐踏人世間的一切法律。當然資本天然也有避險的屬性。總結起來,資本的天然屬性就是趨利避害~
-
4 # 自由之人在自由之都
資本,capital [ˈkæpɪtl],資金,資源。在經濟學尤其是政治經濟學中,資本是一個迄今為止仍不很確定的概念,通常與土地、人力合稱為投入生產的三要素;
最狹義只指經營的本錢;最廣義可指用作投入的資源權。經濟學發展下來,為之創造了一個新詞:“資本財”,或“資本財產”,其實用“資本財力”或許更準確。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實物形態、非實物形態的資源都可以被作為商品進行投資以獲得回報,因而所有實物形態、非實物形態的資源,在經濟活動中,事實上已經成為其所有者或執行權人的顯性或隱性財富力量,它包括實物資源、財產資源、勞力資源、智力資源、權力資源及違規資源。因此,資本是可以用來投入而生產出產品或服務以賺到收益的資源性財力。
它有三大特點,或說三個條件,缺一不成:可以憑藉,可以投資,可以謀利。
1、馬克思的資本說資本說,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哲學的樞紐,也是其科學社會主義的樞紐,還極大地影響了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因此,學習或研究馬克思主義,需要解剖這個細胞。
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資本常與生產要素的涵蓋相同或相近。因為其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是從政治角度,即社會制度層面,待見和分析社會經濟活動。同時,馬克思在構建學說的研究中,採用了實證方法分析經濟活動和社會現象,即透過現實的資本社會來研究經濟活動及其現象,他直到晚年才潛心研究前資本社會的文化人類學,這就導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烙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鮮明印記。換言之,馬克思的資本,跟資本家、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緊緊聯絡在一起。這一點,是討論馬克思主義以及迄今政治經濟學派的立足點,而且須臾不能忘記。
資本社會是商品至上、市場發達的社會。整個經濟活動,簡單說就是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是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的過程。詳細點說,投資者根據預測的市場需求進行投資來組織生產,廠家生產出預計能夠適銷的商品,商品藉助商家實現對消費者的銷售,消費者花錢購買商品得到消費;這消費者的花費包括了商家經營和廠家生產的成本和利潤,通常認為商家並不產生商品價值,其收益是廠家利潤的部分讓渡。這一過程,又可以表述為:投資→產出→買賣→盈利。顯然,在經濟活動中,投資在商品生產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從起始,就一直衝著最終目的,一切為了賺錢。
消費者能夠花錢購買超出成本很多的商品,是因為這商品對自己有用,不管是為了基本溫飽,還是為了奢華榮耀,或是為了生產、投資,這有用在經濟學行話中叫使用價值。生產出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經過諸多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各種投入,正是種種投入才使得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同時也凝結了更多的價值——沒有勞動等投入就不可能生產出這個使用價值及其價值增殖。馬克思把投入分成兩塊:購買生產資料(即勞動物件和勞動手段)的,叫不變資本;購買勞動力的,叫可變資本。勞動力是活的,其自身效率和被使用率是可變的,因而被馬克思再一分為二: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它包含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資本家支付工資只是必要勞動,即勞動者的自用價格,賺取的是剩餘勞動,即剩餘價值。換言之,這剩餘價值即投資者、生產者、商家所賺取的利潤。
透過這樣的分析,經濟活動就成為經濟關係,經濟關係是人與人和人與物的關係之總和。因為人是活的,物是死的,物成器是人對物產生作用,用行話說,勞動物件(物)透過勞動手段(工具)變成勞動產品,關鍵在於勞動者,即人。所以,經濟關係中最根本的關係,顯然是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投資者與勞動者的關係,在馬克思眼中,也就是資本所有者和勞動力階層的關係,即勞資關係。
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眼光觀察經濟關係,資本“只有在一定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僱傭勞動和資本》,《馬恩全集》第6卷),資本“是一種社會關係,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資本也就“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共產黨宣言》),這種力量來自“資本的所有者”,即“資本的那種不可抗拒的購買權力”(《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使勞動與勞動資料(亦稱勞動手段)分離,勞動力這個“特殊物品”(《資本論》第1卷,《馬恩全集》第23卷)就作為投入要素進入商品生產;由於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大於自身的價值”,資本家“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資本論》第1卷,同上)。這就是盈利的秘密所在,也是馬克思所說的“無償佔有他人剩餘價值”的剝削秘密所在,更是配第率先提出勞動決定價值的偉大意義之所在。
最先形象而準確地揭示資本屬性的,是鄧寧格,他在《工會與罷工》中引用《季刊評論員》的話說:“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資本論》第1卷,《馬恩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p829註釋)馬克思接著說:“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資本論》,同上)“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論》,同上)
既然資本是透過生產中勞資關係來實現價值增殖的,這就有矛盾,有對立。馬克思主義把這種矛盾和對立,視為絕對的,從而引匯出階級鬥爭及其暴力革命學說。
2、資本的歷史屬性資本,既是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的必然趨勢,更是人類自身演進與發展的必然結果。人是異養生物,不像自養生物那樣能夠利用簡單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也就只能透過攝取外界現成的有機物,用來轉化成自身的組成物質,儲存能量,保證生存。由此可見,獲取以及生產出人自身所需的物品或產品,就成為人類進化的必然之路。正是這種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不斷提升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消費力,從而創造出輝煌的人類文明。
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促使人們的經濟活動不斷走向社會化和專業化。勞動產品走出自給自足,實現交換和貿易,從而開啟商品時代,促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產品成為商品,從觀念到現實的最大變化,莫過於生產的目的性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生產從滿足需要走向追求盈利,滿足消費者需要只是為了生產者盈利。從此,生產活動以盈利為中心,加速了生產走向現代化,規模和效率成為生產活動的重要門檻,投資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彰顯,資本日益成為獨立力量,越來越顯出槓桿作用。追求利潤最大化,也就成為資本的天性。
在馬克思那兒,資本與資本家、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緊密聯絡。但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從資本到資本家、再到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是一個發展程序,也就是說,資本與資本主義是源和流的關係,是根本和枝葉的關係:不是資本主義造就了資本,而是資本造就了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成就了資本主義的輝煌,資本主義也成就了資本的偉力。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然產物。資本發展到非常規模而需要社會提供社會制度保障,也就是馬克思說的,需要改變舊的生產關係、社會機制甚至政治制度,以經典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眼光來看,就是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這就導致了爆發社會革命。這也就是18世紀世界範圍資產階級革命的由來。之所以稱資產階級革命,是因為這種生產力的大發展,其內在動力是資本及其掌握者——資本家階層。
在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始於14世紀到16世紀,發源地被認為是義大利,隨後影響西北歐以及整個歐洲。由於傳統的手工業和農業、農牧業,在技術進步、規模發展、深度加工不斷提升,從而促使社會分工的擴大和自然經濟的解體,整個經濟活動商品化、貿易市場跨地區化的程度也不斷提升,最終促使資本完成了原始積累,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等開始的世界性進行殖民地掠奪,使得整個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如虎添翼。於是,資本及其所代表的整個階級也就有了徹底改變社會經濟關係的迫切要求,最終藉助於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掀起了資本主義革命。16世紀後期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從此一發不可收,從荷蘭到歐洲再到到遠東的俄羅斯、日本和新大陸的美洲。
在中國,古籍迄今最早記載的市場交易,大抵是《周易•繫辭》的“日中為市”:神農氏時代,“約定於日上中天的正午趕整合市,招來天下百姓,聚集各種貨物進行貿易,各取所需。”到春秋時代,商業就已經很發達,《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一段關於弟子經商的評說:“子貢……經商賺錢,屢猜屢中。”子貢(前520-前456),是春秋末期。考古發掘,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已經普遍存在天平秤,長沙1945年出土10枚一套的天平砝碼,證明當時商業交易的規模較大,需要用貴重的金銀貨幣進行交易。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漢代、唐代造就過經濟大國的輝煌,漢人就源於漢朝的聞名遐邇,唐人街則源於唐朝的聞名遐邇。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起於何時,史學家雖有唐代或宋代說,但大多認同明中葉即15世紀,才能算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後者使前者得到了社會制度的全面保障。
3、資本的兩重性資本和資本主義,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兒子成長得好,除了先天遺傳基因好,還有後天的自身成長;老子健康長壽,除了先天因素,還因為兒子給他注射了返老返童素。不能因為兒子的成就,就把生育關係顛倒了,或把自身成長忽視了。顯然,我們很多人在閱讀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這一基本理論時,忘記了這一點。但這個比喻有撇腳之處:資本這個父親,比資本主義這個兒子,壽命更為古久,來得更古,去時更久。鑑於此,也就必須認識資本的性質。
馬克思立足於生產關係,分析了資本的力量:商品生產使得勞動力淪為投入要素,資本使得勞動與勞動資料相分離。於是資本具有“不可抗拒的購買權力”(《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恩全集》第42卷),這就使得資本所有者擁有“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有權”,“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同上)。
“資本的那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究本溯源,來自於人性,即人作為最高階動物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的自然性,根源於動物作為生命體的天性,這就是利己天性。人的社會性,根源於人走出自然界而成為萬物之靈長所形成的群體性,這要求人有利他理性。人的利己性,是與生俱來的,是自發的,本能的;人需利他性,雖有遺傳潛質,但更多的需要後天培養,需要人的自覺,需要自覺意識。
資本的本質力量從人性而言,人是社會化的特殊動物。說特殊在於人是知性、智性、靈性、理性的統一;說是動物,終究具有動物生命體的一切本性。人的利己天性,加上知性智性靈性理性,在社會活動經濟活動中必然創造出任何人間奇蹟奇聞。人這種特質,在資本上得到完全徹底的活龍活現。
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是人們生產物品以不斷滿足自身需求的活動。經濟活動主體是人,其目的是為了人,其內容是物,也就決定了經濟活動是人性被物化的程序。人類社會隨著生產活動的分工社會化而進入商品時代。商品生產使得經濟活動發生根本變化,即經濟活動是以盈利賺錢為根本目的,生產物是滿足人的自身需求淪為賺錢的途徑。於是,人性在商品經濟活動中就直接異化成對利和錢的追逐,甚至異化到盡一切力量促使一切社會關係為之開路的程度。讓一切社會關係為資本的自由開路,這就是資本主義革命的動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底線。
隨著人性對利潤和利潤率的不斷追高,商品生產的外在規模擴張和內在技術革命不斷追高,使得投資在整個商品生產活動過程中日益彰顯出極其重要的意義,資本也就凝聚了人性的一切特質,而這種特質必然以利己為不可撼動的基石,於是,勞動也就異化為勞動物件,人性也就異化成對商品、對商品價值衡量物錢、對錢能生錢的資本,產生膜頂拜禮的崇敬。由此可見,馬克思所說的異化論、勞動價值論與商品拜物教,不過是遞進的因果關係。“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資本論》第1卷,《馬恩全集》第23卷)
資本比人更具威力,因為它藉助了物的力量,還藉助了制度的力量。資本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具有兩重性。首先是資本對利潤,用馬克思的話說是對剩餘價值,無以復加的追逐。這是資本的本質,具有根本性意義。另一方面,資本無以復加的逐利性,必然導致其商品生產的過程更高效化、其物質成果更科學化,進而導致社會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高速提升。這就是馬克思《共產黨宣言》所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恩全集》第4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二重性:“以這些制度為基礎的文明時代,完成了古代氏族社會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人們的最卑劣的動機和情慾,並且以損害人們的其他一切稟賦為代價而使之變本加厲的辦法來完成這些事情的。卑劣的貪慾,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馬恩全集》第21卷)
-
5 # 紡源
什麼是資本?資本的定義就是:出讓使用權,以獲取利潤收益的資產,就是資本,所以資本就是因為最求利潤而存在的。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二篇的開端,對資本和資產有所描述。他認為,屬於某人的財物,就是這個人的資產。出讓使用權,以獲取利潤收益的資產,就是資本。資本的使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買進原料後加工,將製成品賣出去獲利,或者是買進商品後轉售獲利,這樣的資本被稱作流動資本。第二種是買進土地、機器裝置等,這些不透過轉手就能獲利的資本,叫固定資本。
-
6 # 77方哥投資
還有就是盈利、盈利……資本都是嗜血的,它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賺錢,如果非要問還有別的想法嗎,就是賺更多的錢。
-
7 # 一語明智
資本的本性,就是生產資源的綜合表現。
不同立場所持的觀論,對資本的引伸有不同的表述。
資本本身沒有立場。
-
8 # TonyDeng
資本,其定義是指用以獲取更多的中介品。通俗地說,是先投入後收取的模式,這個過程需要某種中介物,這個中介物稱為資本。舉個例子,“磨刀不誤砍柴工”,磨刀是花費功夫,消耗勞動和時間,但磨刀後的工作效率顯然比急功近利的不磨刀收穫會更大,才叫不誤,這時,磨刀就是投入的資本。所謂“本”,就是本錢,是投入的,在一定時間之後收穫成果,必須得到比本錢大的收益才值得,這就是為什麼要投入的理由,也是資本的本質,投入資本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收穫。所以盈利是資本的本質,因為這是定義。
西方經濟學定義“資本品”,是一些物品,比如生產材料、機械、廠房等,金錢貨幣也是一種物品,故同樣是資本品。這些東西並不天然是資本,只有你將它們用於前述那樣博取更多盈利的用途時,才是資本,否則只是普通的財產和消費品。資本不是自古就有的,有這個用途時才出現。
社會的財富,不會是物質和財富自己產生盈利的,必須經過人類勞動才附加價值財富,資本投入收取的盈利也必須藉助這些載體,之所以是延後收益花費時間,是要經過人類勞動過程。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要確保人類勞動要持續被資本所有者控制用以生產增值物資,勞動力市場是根本,這就是馬克思稱資本實際上是生產關係的原因,資本主義就是圍繞這個生產關係而造就的社會體系。在西方經濟學中,明確地承認,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僱傭制度,即勞動力成為商品。
綜合上述,資本的本性除了盈利,還要有確保它能盈利的制度!
-
9 # 朵朵話財經
資本就是三個基本屬性啊,分別是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
您說的盈利就是收益性。
但是一般來講,資本三性難以同時滿足,只能取其二,棄其一。
一對於看中收益性和流動性的人來說,最具代表的資產,比如投資股市,開市時間內隨時買賣,流動性t+1,同時收益可能會收穫漲停板,但是,安全性沒保證,就是風險高,遇到崩盤,本金連續損失的機會也很大。
二對於看中收益性和安全性的人來說,最具代表的,比如投資房產,一般而言是可以跑贏通貨膨脹,風險也不會太高。這個時候,不要拿次貸危機說事,美國次貸是把房產的危機透過金融衍生品轉移到了金融市場,不具備通性。
但是很明顯,房地產流動性比較差,交易週期較長。
三對於看重流動性和安全性的人來說,最具代表性的資產,比如說銀行活期存款,以上兩項均有保證,但是收益性很低。
-
10 # 萬事皆空70
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之一,與同樣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不同,勞動可以有除了賺錢之外的其他訴求,比如言論自由,遊行示威的權利,還有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等,
而資本只能有一個追求就是盈利,資本探索未知,承受風險,目標就是追求利潤,但是資本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也為全社會創造了財富,拿馬斯克舉例,馬斯克雖然以夢想家自居,但是他的夢想實現必須以盈利為前提,盈利才能實現夢想,而馬斯克盈利的過程中,為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況且大多數的資本更直接的目的就是盈利,
至於資本在自身增值的過程中,還會提供大量稅收,政府利用這些稅收提供公共服務,這其實是資本的間接貢獻,
資本的特徵也決定了資本目標只能追求盈利,如果資本還有其他目標,會造成不安定因素,如果資本追求與權力結合,那麼會形成集權體制,這會危害人民利益,因此資本只要把自己事情做好就行,
-
11 # 喝辰記茶愛致良知
資本的本性是承擔風險,追逐盈利其實是非常平衡的,是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資本和工人之間的博弈, 應當讓市場去調節。政府的參與例如社保,勞動法等等,現在看來都是製造問題的。
-
12 # 算命大師陳平
還有惠下和平衡,正象你喂一窩雞,你揀蛋就是贏利,你餵雞食就是惠下!既餵雞,又餵了狗貓牛羊豬等,要讓他們都有生存可能!
-
13 # 不花錢降溫
資本是逐利的。但資本只是一個工具,看用的人是誰。
資本可以做天使投資,可以幫助企業發展擴張,也可以控制國家的命脈,更可以控制行業的發展。
金錢只是物品,工具。是人性的貪婪改變了它的性質。
-
14 # 飛鴻吟
資本的作用是人在操作和指引,資本離開了人沒有任何作用。是人認知了可以把它作為賺錢的工具後,才有了它的核心價值一一賺錢。操縱資本者為了讓資本給其賺更多更大的錢,才將它投入生產,生產人們所需。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它的副作用,即解決就業,改善人們生存生活環境,促進科技發展等,我稱它為被牽聯作用。所以,盈利是資本操縱者的目的,牽聯作用是附帶帶出來的。故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資本的自然屬性是逐利性,資本的本性在於逐利。資本的自然屬性存在於資本的使用價值之中,資本的自然屬性是構成企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資本的社會屬性是為了透過資本的所有權獲取資本收益的分配權的話,那麼資本的自然屬性則是透過資本本身的運動使資本得到增值,資本的自然屬性獲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