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紅孩唉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

    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這兩首詩寫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平明送客,臨別託意。”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

    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

    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

    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 2 # 達峰三九六

    夜入吳,與句的楚山孤互為呼應。長江下游一帶簡稱為吳。吳,地名。春秋的楚國在長江中下一帶,所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詩人從地名寫起,

  • 3 # 高錳酸鉀i

    首先《芙蓉樓送辛漸》的寫作背景是王昌齡離開京城去江寧當官,在路上與好友辛漸分離的時候所作的詩。屬於一首送別詩,詩風偏冷色調,全詩應該從“寒雨”一詞寫起,一個寒字突出了當時送別的氣氛,合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寒字也營造了冷清淒涼的氛圍,側面烘托了詩人與友人的情誼之深,中國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一切情語皆景語。”可見環境的描寫對情感的抒發有多重要。所以我認為全詩是從“寒雨開始寫的。”

  • 4 # 最熱門影片9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作於作者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第二首寫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 5 # 點小六的猜想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點評:本詩從昨晚秋雨寫起,運用晚上的秋雨這個比較淒涼的意象來抒發自己對,友人別離的一種傷感的感情。

  • 6 # 亦文人文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共有兩首,其中蘊蓄了深厚複雜的離愁,被後人譽為“神骨瑩然如玉”。這兩首詩以如椽之筆,寫兒女之情,那既含蓄蘊藉、又濃烈飽滿的感情,彷彿濃雲,飄蕩在浩瀚的天空。

    01文字分析之一:淒冷的視覺效果

    第一首詩是傳誦千古的名篇,無論是自然景物的借用,還是精到傳神的比喻,冷色調是一以貫之的元素。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

    開篇一個“寒”字,點出了淒冷的天氣,也映照了分別時的心情;一個“夜”字,加重了寒冷的程度。“連江”則形象地描述了夜雨之大,江雨彷彿一體。在圖畫一般的背景描述之下,讀者彷彿看到了詩人寒夜一般的心緒,和連江雨一般的離愁。

    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夜雨餘涼,天明送客。在離愁的驅使下,彷彿遠處的山也孤單矗立。此處對山的描寫,採用了“有我之境”的寫法,讓外物著我之色彩,只不知是人的離愁,感染了山,還是孤獨的山,加重了人的離愁。

    前兩句以景物映襯心情,堪稱神來之筆。一幅吳江夜雨,一幅楚山送別,兩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竟然只用了寥寥十四字,便如在眼前,作者以夜雨楚山的意向,和寒、孤等淒冷字眼的點綴,讓離愁飄然瀰漫,讓讀者遍體生涼。

    三句:洛陽親友如相問

    與前兩句相比,此句轉為和緩平淡的敘述,讓人在前兩句滿紙菸雲般的濃重離愁裡緩過一口氣來,不過有經驗的讀者都知道,偉大的詩人往往是“狡猾”的,這一句的作用,不只是調整全詩節奏,同時也在蓄力,對心靈的強烈震撼,正兼程趕來。

    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作者以通神的比喻,傳達了自己純潔孤高的操守信念,這句詩彷彿劃破夜空的閃電,千百年來一直縈繞在華人的心頭。而送別友人,要他給遠方親友傳信,沒有“憑君傳語報平安”,卻是自述操守人格,其孤高耿介之風,和對本詩意境的提升,實在無法量化。

    後兩句以比喻自擬形象,幾達神仙境界。第三句的“緩”與第四句的“清”,配合天衣無縫,共同完成了頂級詩作的收尾,讓詩的餘意不盡,久久盪滌著讀者的心靈。

    本詩以寒雨開篇,營造了寒冷的意向,映襯了傷離別的心情。在詩人的筆下,寒雨吳江楚山都成了襯托孤寂傷感心緒的意向,以景襯情;而文末的一句高標結句,更讓全詩的風格,超邁千古。

    同時,全詩中的冷色調事物頻繁出現,不斷加重。即便是冰心、玉壺的比喻,雖然基於離別又超脫了離別,但純潔之中,也蘊蓄了冰冷。

    02文字分析之二:晦暗的心理暗示

    第二首詩是芙蓉樓飲酒的情景,與第一首雖然淒冷但相對明朗純淨的意境不同,本作對景物的渲染,濃墨重彩,晦暗的色調,塗抹了滿紙陰雲。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

    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首句:丹陽城南秋海陰

    從首句得知,這次送別,又發生在一個秋天。中國文人的傷春悲秋,把自然天候的人文屬性發揮到了極致;一個“陰”字,與上首詩相同,繼續採用以景襯情的手法。

    次句:丹陽城北楚雲深

    與上文的“陰”相對,本句使用了“深”字來形容雲量之多。丹陽城南北遙望,都是一片孤冷深寒的顏色,在這片晦暗之中的詩人與朋友,彷彿被濃厚的陰海深雲緊緊包裹擠迫,其心情之壓抑,直有無法呼吸之感。

    前兩句以寫景起興。“丹陽城南”、“丹陽城北”的反覆使用,明顯採用了《詩經》式的手法,以深化情感、加重離愁。與此同時,晦暗的色彩被反覆塗抹,營造了天地之間的一片深灰。

    三句:高樓送客不能醉

    或許是行程迫促,詩人在芙蓉樓擺下的送別宴不能盡興,只好匆匆而別。作為同樣是在全詩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第三句,上一首詩的節奏明顯緩慢,而本句則在前兩句反覆起興,借景抒情的基礎上,快了些許。

    尾句:寂寂寒江明月心

    與前作一樣,本詩仍然以比喻收尾,雖然沒有了那種蕩氣迴腸的驚豔,但色彩的對比,意向的選擇,依然精彩獨到。以暗色的寒江,比喻無盡的孤寂,以皎潔的明月,比喻對友情的珍重,在全詩的末尾,終於為一以貫之的晦暗色彩,加上了一點晶瑩。

    後兩句以比喻終結。在延續前面濃郁的陰暗背景渲染之餘,以“明月”這個光亮的意向,讓詩作出現了可貴的明朗。這也是象徵:縱然離愁充塞天地,但內心深處對友情的珍視,卻如皎皎明月,清光永恆。

    本詩以景開篇,以景起興。透過詩經體的反覆手法,突出了離愁的複雜層疊,揮之不去;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暗色渲染,讓離愁與思念的壓抑,從抽象走到具體;而在全篇這種色彩的層層塗抹、深化之下,以“明月心”三字結尾,讓光亮照進心中,完成了主題的昇華。

    03詩意引申:宏大敘事中的細膩,冷暗世界中的清操

    作為傳統送別詩中的佳作,這兩首詩既在傳統之中,又超出傳統之外,其特點是非常鮮明的。

    景物描寫:宏大敘事中的盛唐風韻

    詩中的景物,主要用來映襯情感,而詩人選取的,基本都是宏大的意向:連江的雨、孤獨的山、秋海深雲、寂寂寒江,都給人一種寥廓的體驗。這些景物的搭建,只消稍加感情色彩,其震撼力量和渲染作用的發揮,便會有超乎想象的增益。

    但是,宏大景物的把握,有著極高的難度,既是時代的饋贈,又有個人的修為,縱觀千年歷史,我們只有在盛唐大家的詩作和毛主席詩詞中,才能領略這種偉岸的恢宏。

    精細操作:冷雨寒江中的兒女情長

    詩人的高明之處便在於,他並沒有沉溺於宏大事物的描述與映襯,而使作品陷於大而無當的困境,反而能在宏大景物的襯托之下,揮灑自如地抒情、明志、表達不能盡興的遺憾、傳遞對洛陽親友的寄語。彷彿庖丁解牛,“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在寫法上,詩人嚴格秉承景物襯托心情的原則,渲染有之,但目的明確,毫不逾矩,在看似天成的表象下,隱藏著精巧的設計和雄健的筆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字的百鍊鋼,化為心中的繞指柔。

    色彩譜系:清冷晦暗下的現實世界

    在兩首詩的寫法上,詩人都用色彩或其對應的意向來襯托和強化感情的表達。所不同的是,第一首詩的底色是清冷的,全部的冷色調事物,搭建了一個望之生寒的世界;而第二首詩的底色是晦暗的,作者的濃墨,彷彿不是用水研開,信手揮灑之餘,除了如明月般的友情,天地一片混沌。

    做此詩時,詩人被貶謫為江寧丞。低落的宦海生涯、險惡的世道人心、傷感的好友離別,讓他的世界陰暗而淒冷,只有對信念的堅守和友情的純潔,是區別於這個世界的不同色彩,雖然朋友即將遠行,操守不合時宜,但心中的光明,永遠照耀。

    精當比喻:冰玉明月般的操守人格

    兩首詩的結尾處,均用比喻結尾:第一首詩的比喻,可以通神,雖然延續了全詩“冷”的意向,但其純淨高潔,足以光耀千秋;第二首詩則是以明月對寒江,以及前文的陰暗景象,讓友情的月光,打破黑幕,溫暖人心。

    通說辯偽:倒敘式排序的不足為信

    在通說中,一般認為,這兩首詩在時間順序上屬於倒敘。即第一首詩寫平明相送,第二首詩寫前夜的酒樓飲宴。對這一說法,不敢苟同。因為在第二首詩中,除了“明月”,沒有任何與夜晚相對應的景象,而這個明月,實際並不存在於當時的情境之中,乃是作者的想象。

    相送的前一晚,大雨連江,此處雖然和“楚雲深”相互對應,但陰雨天氣下是無法見到月亮的,尤其是深雲密佈之時,星月無光,何處有月?

    同時,第二首詩中的“秋海陰”與“寒江”同時出現,既可見江,又可見海,在古代照明能力低下的“雲深”夜晚,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詩人的想象,也是模糊了晝夜天候的描寫,夜晚飲酒的說法,何所從來?

    04人文對照:七絕聖手的悲劇人生

    王昌齡在唐朝詩人云集的璀璨星河中,仍屬佼佼者,他的邊塞詩冠絕當世,與高適、岑參其名;在詩歌體裁上,尤擅七絕,可與李白互爭雄長,人稱為“七絕聖手”。但是,這位文采斐然的大詩人,三十多歲才中進士,在漫長的為官生涯中,又屢遭貶謫、甚至曾因事獲罪,後來更死於小人的妒忌,可稱悲劇人生。

    但是他的詩作,卻流傳後世,給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影響、以啟迪、以美的享受。晚唐的司空圖曾這樣評價他:

    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寧,宏思於李杜。

    王昌齡的身上,既有盛唐人物豪邁灑脫的率性,又有傳統知識分子細膩委婉的雅緻,甚至還有邊關將士蒼涼豪壯的剽悍。這些看似不相容甚至矛盾的秉性,在“詩”這個統一的話語體系之下,於他的身上得以完美融合。

    王昌齡的籍貫,至今仍無準確說法,說山西者有之,說陝西者也有之。他早年學道,多方遊歷,二十多歲的時候,西出長安,走上了出塞之路。間關萬里,百戰黃沙,給他的觸動一定不小,這期間他的所思所感,凝成了慷慨不凡的邊塞詩,比如這首人稱七絕“壓卷之作”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經過戰火烽煙的砥礪,王昌齡的堅持逐漸進化成了韌性。透過不斷的研讀修習,努力終於獲得了回報,他於開元十五年和二十二年,兩中進士。

    不過科場的成功,並未轉化為官場的得意,王昌齡的官職不但沒有升遷,反而屢遭打擊和貶謫。多次的失意,讓他徹底失去了科考時的韌性,以放浪形骸的疏狂,來對抗他認為不公的時代。

    本文所分析的兩首詩,便是作於這段時間。王昌齡在赴任途中和江寧任上,縱酒狂歌、遊山玩水。得益於當時相對寬鬆的吏治體系,他的放縱,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招來嚴厲的處分,可是其後顛沛生涯的繼續,不能不說是此處埋下的伏筆。

    到開元二十六年,四十多歲的王昌齡,因罪貶謫嶺南。後世的李德裕曾形容“鳥飛猶是半年程”,但王昌齡相對幸運,次年即遇赦北還,在迴歸途中,他幸運地結交了兩位大詩人:孟浩然和李白。

    與孟浩然的交往,實際加速了孟的死亡:孟浩然在與王昌齡的飲宴中吃了海鮮,導致舊疾復發而死。鬱悶的王昌齡竟在此時又與李白相識,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的《巴陵送李十二》便是寫給李白的:

    搖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雲。

    王昌齡交遊廣闊,他與很多詩人名士都是好朋友,但是官場之上,他永遠是個失意者。在江寧丞的位置上淹蹇了八年,竟然又被貶為龍標尉,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便是此時安慰他的詩作。

    幾年後,王昌齡離開龍標返回中原,但是,一場滅頂之災正在等待著他。

    唐肅宗至德二年,王昌齡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至於原因則是個謎,後人認為是“妒才”令這位刺史起了殺心。到後來閭丘曉也面臨殺身之禍的時候,以老母在堂為由,求乞活命的,審判官張鎬說了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可見時人對王昌齡之死,實際是不平和惋惜的。

    結語

    王昌齡趕上了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時期,但是除了豪情與激情並存,含蓄與深遠並作的詩歌之外,他非但並未享受到那個時代的紅利,反而屢遭打擊,一生蹉跎,後來更不明不白地死於惡毒官僚之手。

    但是,透過歷史的雲煙,我們仍能從那些流傳千年的詩句中,讀出感情與溫度,彷彿冰的冷澈,彷彿玉的光瑩,彷彿月的皎潔。會覺得他從未遠離,而是依然在執著地堅守和凝視著這些他深愛的文字,這種感覺,時常會生髮出穿越時空的力量,就像他所說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7 # 聞於隨筆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王昌齡寫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雨起句,從地名寫起(長江下游一帶簡稱為吳。春秋的楚國在長江中下一帶,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曾被貶至黔陽任龍標尉〈今湖南懷化市黔陽鎮)詩人李白曾寫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詩:“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五溪在湖南懷化市雪峰山西側,分別為:舞水、渠水、巫水、辰水和酉水。黔陽古城位於舞水和沅水交匯處,以“水路通衢、舟輯之動”的優勢成就了其碼頭經濟的昌盛和五溪文化的輝煌。它是中國儲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黔陽古城有一座芙蓉樓,現為黔陽古城遊覽勝地(應該是後人根據《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而仿建的,詩中的芙蓉樓在鎮江一帶)。2012年我曾經到此一遊,並賦詩一首:《登芙蓉樓有感》

    黔城何處覓晴柔?雲低垂,霧難收。更有寒雨連江風滿樓。依舊當年送客處,人影稀、柳煙稠。

    韶華不與君吾留。鬢漸衰、心難酬。異鄉遊子何時系歸舟?蕭瑟秋風今又是,雁南飛,幾回頭?

  • 8 # 瘋哥哥l

    芙蓉樓在江蘇鎮江,毗鄰金山寺(法海出家的地方),唐朝時芙蓉樓是長江邊上的一個島。

    在芙蓉樓邊上還有天下第一泉(冷泉,全國有很多天下第一泉)。所以,芙蓉樓所處的位置是有山、有水,有寺、有佛,有泉、有茶。

    品味此詩,有過身臨其境會更好一些。有幸去過幾次,簡單說下自己的感受。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在一個冷雨夜進入吳地,白天把朋友送走,現在只剩下我和孤獨的楚山。(你回去後)如果洛陽的親友打聽我的情況,你告訴他們,我還是原來的樣子,沒有改變。

    首句為“寒雨連江夜入吳”,這句是從芙蓉樓內看外面的景色。

    芙蓉樓在長江中,而這一段江沒有高的山(相對較高的金山才43.7米),在樓上看,視野是非常好的。

    以景入詩,並用景色奠定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其實,首句並不非常出彩,用的是白描手法,只是簡單描述而已。

    第二句有了人,也有了故事,情感也愈加濃厚,一個“孤”把作者的狀態寫的真切傳神。

    最後兩句忽然轉折,平地起青雲,“冰心”、“玉壺”,人在濁世,依然保持潔身自好,不被沾染。因為自身品性高潔,雖處於逆境,但依然“不以己悲”,展現了高尚的情操和堅定的信念。

    王昌齡被貶

    王昌齡是著名邊塞詩人,和李白、王維等人都有往來。孟浩然因為王昌齡拜訪,和他一起吃了發物(海鮮),因此癰疽復發,不治身亡。王昌齡一生漂泊不定,六十歲時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

    這組詩大約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縣丞時。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怎麼算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