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水木先生

    對聯又稱為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古時候多懸掛於樓堂宅殿和楹柱而得名。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獨特的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是漢族文化的瑰寶,春節是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化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為詩對聯,散文對聯,隨著唐朝詩歌的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泥於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據《蜀檮杌》記載,後蜀主孟昶,他在室內門板上桃符上題詞:“現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可能算是中國的最早的對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對聯起源秦朝桃符,最早的楹聯出現在唐代。以敦煌遺書為憑據: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慶初新,壽祿延長。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福延新日,慶壽無疆。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五福除三禍,萬古斂百殃。寶雞能辟惡,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對聯歷史悠久,至於真正的起源,諸家各有說辭。對聯基本要義: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響應,節奏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平仄對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禁忌:合掌,三仄尾三平尾上仄下平對聯是兩行對仗意聯的文字所組成的獨立文體。兩行,對仗,相聯,獨用。對聯關鍵格律是對仗的。包括詞語對偶和聲調對立兩個方面。上下聯分句數以及對應的字數對等;上下聯相對應的字,詞,詞性對品;上下聯相對應的片語短語,結構對應;上下聯句讀,節奏對拍。禁忌合掌,同音字相對,同義字相對,不規則重字。上下聯中,本句相鄰音意節點上的字,平仄聲調對替失替,領字不計平仄,禁忌三平尾;上下聯間,相對應音意節點上的字,平仄聲調對立或失對;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多分句聯中,各分句尾字的聲調,作用規律平仄對換或失換安排,對換方式有馬蹄規則,朱氏規則,李氏規則。山下聯之間意義相關聯,統一於同一主題。對聯的獨立文體,獨立應用。

    對聯起於古時偶文

    上古時期的《吳越春秋》中載有一首《彈歌》相傳為黃帝所作: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古代肉)

    意思是割斷竹子,連線成弓,裝上泥土,飛射禽獸,獵取肉食。歌詞兩言一句,音節短促,節奏感很強,可能是制彈弓時所唱的,也可是是狩獵時候唱的,

    偶文在先秦的詩文中更為頻繁的出現:如:《尚書》:“滿招損,謙受益。”

    《周易.乾文言》:“水流溼,火就燥。”

    屈原《離騷.湘君》:“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禮記》:“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易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這些偶句自然運用,未加任何雕琢和造作,為對聯的產生奠定了修辭的基礎。

    可見對聯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是慢慢歷史長河中逐漸演化來的。

  • 2 # 梁溪居士

    對對聯的基本要義是:上下聯要求字數相同;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內容相關;平仄相合。字數相同:

    就是上聯幾個字,下聯也必須幾個字。至於字數,沒有嚴格的規定,從簡單二、三個字或者幾十幾百個字,都可以。但不能上聯七個字,下聯來八個字。這叫“七不搭八”。

    詞性相同,位置相對:

    所謂詞性,可以分動詞、名詞、虛詞、數字、形容詞等。

    在上聯和下聯同一個位置上,詞性必須相同。不能上聯第一第二個字是太陽,你在下聯這個位置上對睡覺。太陽和睡覺兩個片語完全不相關的。對月亮是正確的。

    如果上聯在某個位置上出現了數字,比如:“兩隻蝴蝶”,你對“一群麻雀”是可以的。如果對:“喝一杯酒”,那是笑話。

    內容相關:

    上下聯內容必須要有關聯,比如: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上下聯內容完全相關。你如果在上聯“壯志飢餐胡虜肉,”下聯對個“非常難吃不敢吃”。這叫“貽笑大方”。

    平仄相合:

    對對子一般要求是仄起平落。也就是仄聲起調,平聲收尾。

    現代人沒有古人那麼多文學功底,要做到古人一樣平仄相合,的確不大容易。所以我們也不必一定要在這方面苛求。只要讀上去比較順口,聽上去不彆扭就行。

  • 3 # 百味寫春秋

    對聯這個話題成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議題,這是一個大好事!說明了大眾在過好平穩日子後,開始去享受更豐富的精神生活了。

    對聯,從古至今,它都屬於“格律詩”的一種。因為它最初的起源就是從律詩中抽出的一對兒“對句”,行話叫“頷頸聯”、“對偶句”。既然,它是律詩衍生出來的“後代”,那麼,它就得受律詩“家法”的約束。

    其實,對聯在律詩的“家族”中,它是最簡單的一種,一共就兩句。而且,字數、句數不受限制。字數,從一個字開始,成百上千皆可,句數也是同樣。只要上、下聯保持字、句數對等一致即可。

    對聯,最大的寬鬆點,還再於:

    它不用押韻。

    為什麼對聯不講究押韻呢?

    因為對聯出自於律詩的“對偶句”,上聯(上句)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下句)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根本沒法兒押韻,所以,對聯不用押韻。

    說了對聯的基本原理,就該說它的聯律(要義)了,為了讓大家好理解、好記,我把它歸納成“三要義”:

    一、上聯最後一個字以仄聲收尾;下聯最後一個字以平聲收尾。這是區分上、下聯的唯一標準。

    (注:這是當前人們普遍弄不清的問題,包括網上一些出對聯的人都分不清上、下聯。)

    二、平仄對立。

    所謂“平仄對立”是說,上聯的每一個字與下聯的每一個字的音調是對立的。比如,上聯的這個字是“平”聲;那麼下聯對應的字必須是“仄”聲。如果,上聯的這個字是“仄”聲;那麼下聯對應的字必須是“平”聲。以此類推。

    為了讓大家明白其中之理,我打個通俗的比方:平仄對立就像男女配對,只有男女相配,才能生孩子、過日子。句子也一樣,只有平仄對立,才能保持“抑揚頓挫”,句子才像句子,才有人喜歡。這就是中國詩詞幾千年暢詠不衰的骨血所在。

    三、對仗工整,詞性對品

    這就是要求在聯句“平仄對立”的前提下,要求上、下聯對應的字句,其字意、詞意要相關聯,表達要對比鮮明。舉個2個詞例:

    1、上聯:日月(仄仄)下聯:山川(平平)2、上聯:男童(平平)下聯:女幼(仄仄)

    這就是對仗工整,詞性對品。

    對仗工整是對聯之中的最大難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寫對聯跟作詩一樣,是一個人文化修養、思想品格、生活閱歷、悟性思考、美學趣味等綜合素質的體現,並非一日、一時之功。就像古人所說:“天下總有對不出的對子!”也如同“天下有讀不盡的書、攻不完的學問”一樣,需要人們不停地學習之。

    就對聯而言,只要記住以上“三個要義”就算入門了,這也是寫對聯或答對聯的基本常識。

    現在網上很多人熱衷於出對聯,答對聯,那就順便說些出、答對聯的常識:

    1、出對聯

    出對聯在古代是“貴長者所為”:一般是皇帝考臣工;長輩考晚輩;老師考學生。也有文人雅士、夫妻相互請教的。

    現在不講這些禮俗了,但是,作為出聯者要自身多瞭解一些對聯的知識,別鬧出笑話來。

    出對聯首先要弄清何為上聯?何為下聯?

    然後,可以出下聯,而求上聯,這是顯示人的謙和禮讓。

    我給您打個比方:您要是愛寫對聯,為了聯絡上下級關係,給您的上級,他是縣長,給他送去個下聯,求他個上聯,縣長肯定高興啊,還要謙遜一番,領導很高興,您也達到了與領導加深感情的目的,以後肯定會在領導那裡大大加分的。如果您不懂弄反了,給縣長送去個上聯,讓領導給您對個下聯,這就是給自己找抽呢!平常老百姓不知道這些,在歷朝歷代,包括當今,官場上講究的就是“禮節”、“大小”。這就是俗語說的那句:“事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話回正題,現在網上大多人是出上聯,求下聯,這是在民間,也不分大小,是可以的。

    我認為,人走到哪兒,都得講個“道”,這個大道,就是做人要講做人的良心。好的,贊!差的,可以不論,但,不宜贊,對他人對自己都有好處。一句話“不能誤人子弟!”

    結語

    講了這麼多,還有點言猶未盡……

    另外,愛創作、愛答對聯的朋友應儘量做到:結構對應、節律合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

    避免常見的“不講聯律,平仄失調,上下失對”的“聯病”。

    最後,我殷切希望愛好對聯的年輕網友,如果愛好,就學一學,不難學的。別不講平仄的去湊熱鬧,最後耽誤你自已的時間,一事無成,讓人小瞧。無論學點什麼都會充滿自信,不然就心虛。

    解答至此。

  • 4 # 輕歌吟楓

    對對聯最基本的要義,應該是對聯六要素即:

    1.字數相等 2.內容相關 (基礎要素)

    3.詞性相當 4.結構相稱 (語法要素)

    5.節奏相應 6.平仄相諧 (聲律要素)

    下面我們分解一下各要素:

    1.字數相等。

    對聯分上下聯,常見的形式以出句----對句。

    出句的有上聯,也有出下聯,常稱為 :上求下 ,下求上。

    出句,以求對句 ,都是一個意思我們怎麼判定出句是上聯還是下聯呢?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徵,最後一個字的平仄,仄為上,平為下。

    對聯多以奇數為常見 5字,7字,7字最多,也有偶數的8字,更多等等也有中間帶標點,比如4個字加逗號再7個字,叫四七式,也是多見到的。

    字數相等 就是出句為幾個字,對句就必須對等。否則那不叫對句。

    2.內容相關。這個很關鍵。

    上聯所含之意,下聯與之吻合,形成對勢。

    也有一些上聯出的風花雪月 ,下聯對的庸俗不堪 。顯然這不是應對聯律 。

    3.詞性相當。

    我們在對句遣詞的時候,與上聯的詞語 詞性保持一致。比如上聯是數詞 ,下聯在這個位置也用當用到相關的數詞。

    對於詞語定性 ,相信大家在學校裡打基礎時候學過的 。名、動、形、數量詞、方位詞等等。

    和詩歌一樣,語氣助詞不入聯的 ,啊 、咦 、哦等等 。

    4.結構相成 。

    這個要弄清楚出聯的構成,對句必須在結構上相應 。以七言為例,上聯若是2212結構,下聯必須也要是2212。不能用2122或2221的結構。

    5.節奏相應。

    在結構相成的基礎上,對聯的節奏也必須相應。使對聯讀起來,和諧,有節奏,有美感。使上下聯渾然一體。

    6.平仄相諧,即相反 。

    相對立出句詞語平 。

    對句相應位置的詞語必仄 。特別是2、4、6等偶數位和最後一個字,必須平仄相反。1、3、5等奇數位的平仄可放寬些。故有135不論,246分明的說法。

    在上述情況下,同時還要考慮到孤平,三尾的問題。

    對聯的要求很多,此六要素只是對對聯的基礎要義。

  • 5 # 唐肆宋祠

    一言以蔽之,平仄相對,詞性相同。上聯仄收,下聯平收。

    (句式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6 # 碎月40

    對聯有六要素,應該符合:

    1、字數相等 2、內容相關 3、詞性相當 4、結構相稱 5、節奏相應 6、平仄相諧

  • 7 # 楊致運

    1,字對,即字詞相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同。2,意對,即意境相對應相切合,或反襯或順聯。3混合對,在前兩種手法技巧的基礎上新增韻律要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講究,上聯要求仄起(第四聲),下聯要平收(最後一字平聲)。有了這幾個技巧基本可以玩對聯了,但要撰寫世上品對聯,那還是要下番功夫的。

  • 8 # 郭創輝郭股

    對對聯的基本要義是:

    (1)上下聯字數相同,詞性相同;

    (2)上下句對應字詞平仄相反;

    (3)上聯末字一般是仄聲字;

    (4)橫批不能有上下聯出現過的字詞;

    (5)對句含義要比出句更上一層樓。

    ……

  • 9 # 知足常樂32

    對對聯的基本要義是什麼?請賜教!

    對對聯的基本要義是什麼?要義,是指要旨或重要的意義。題主應該是問對對聯有哪些基本要領吧?

    《聯律通則》第一章列明的六條基本規則,其實就是對對聯的基本要領。

    1.字句對等

    單句聯的字數,多句聯的句數及各分句的字數,上下聯要相同。也許有人會以下面的例子來質疑:

    袁世凱千古;華人民萬歲。

    說這副對聯不就字數不同嘛。其實,對聯作者正是以對聯有“字句對等”這一規則,來向讀者表達“袁世凱對不起華人民”的深層寓意。

    2.詞性對品

    這裡說的品,就是類。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按現代語法學上的分類,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等,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二是古人對仗講的虛實分類,實字、虛字、半實、半虛……等等,要求實對實,虛對虛。這裡講究對聯用到的字詞,相對的分類越細關係越近,對仗也就越工。比如“雲對霧”,就比“雲對海”精工,前者同屬天文,後者另為地理。

    3.結構對應

    片語構成和語法結構,上下聯要基本相當。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對仗講究的是字對,今人不能用現代語法學的概念去衡量古人的詩文對仗。如下所示杜甫的一聯詩句,句法結構就不相同: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4.節律對拍

    節律分為聲律節律和意節律兩種。聲律節律一般以兩個字為一拍;意節律則按語意實際可以三個字甚至更多的字為一拍。每拍的節奏點,都在最後一個字上。句末只剩一字的,也看作一拍。杜甫那一聯詩句節律如下: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5.平仄對立

    有三層含義:一、幅內句中按節律平仄交替;二、單句聯各節奏點,多句聯各分句句腳,上下聯之間平仄相反;三、上聯尾字收於仄聲,下聯尾字收於平聲。注意,五言七言律詩句型的,要避忌“三仄尾”“三平尾”和“孤平”聲病,四言六言的不用多慮。平仄依據可以是古四聲,也可以是新四聲,目前實行雙軌制。

    6.形對意聯

    上下兩聯表達的聯意,要統一於一個主題。有兩個避忌:一忌合掌,就是上下聯說的是一個意思,相當於浪費了下聯;二忌隔意,上下聯各說各的,沒有關聯,不能形成同一主題。就是太近太遠都不行。

    以上說的六條,只是對聯愛好者起碼需要了解的基礎知識,具體到對聯寫作實踐中,除了需要繼續學習一些傳統對聯辭格等知識外,還得透過多寫多練,才能把對聯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看待一件事,總看不到正面的一面,總是看到負面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