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洋周易

    當然有差別。如果單純從書寫的角度說,完全意義的獨體字,是講究方方正正的,中國漢字以方正為主,為什麼要寫成方正呢?

    因為中國文化中,以方和圓為核心。這和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認同有關,中國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稱之為方圓文化。

    中國漢字,在不斷髮展的歷史長河中,方圓文化,對它的指導意義越來越重。中國文字也被稱之為方塊而文字。

    因此作為獨立的“口”這個字,單獨書寫的時候一定要寫的方方正正。而作為偏旁部首的”口”,因為是偏旁部首,要配合另一部分偏旁部首構成一個方圓結構,所以他的總體結構,就不能夠獨立成方圓。因此作為偏旁部首的口,有可能是,長方形,或者是扁口型。

    明白了獨體字結構特點,和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事實上不僅僅是這個口字,其它偏旁部首也要遵循這一原則。當它是獨立的字的時候一定要寫成方方正正,圓潤好看。當它是偏旁部首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另一個偏旁部首結構,共同構成方正。

  • 2 # 孫林

    漢字, 是世界上唯一的由原始文字發展到體系文字並經過一系列字形演變沿用至今的文字。原始文字是指文字產生之初, 人們使用的形狀相對固定的一種記事符號。中國出土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已是發達的體系文字。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 同時又具有指事、會意、形聲等功能, 象形是“視而可識”、 對具體事物的模擬寫實, 比如日、月兩字; 指事是“察而見意”, 仔細觀察結構便可瞭解字意, 比如“上”、“下”兩字;會意是兩個或以上的基本成份合成一個新字, 字義顯於組合成份間的闗聯, 比如“從”, 兩人一前一後, 表示順從, “休”, 人倚靠樹, 表示休息; 形聲, 清朝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注:“以事為名, 謂半義也; 取譬相成, 謂半聲也”, 比如“埂”, 字義與土有關, 譬其聲如“更”, “露”, 字義與雨水有關,取聲“路”。甲骨文中形聲字佔百分之二十左右, 到了東漢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的字典《說文》, 形聲字已超過百分之八十, 到了現代漢字, 形聲字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按字的結構, 象形字、指事字都屬不可拆分的獨體字。會意與形聲字都是包含了兩個或以上基本成份的合體字。合體字裡的基本成份亦稱為“偏旁”, 也叫偏旁結構。而部首一般是檢索漢字應用的偏旁歸類。

     

    本題中的“口”字是象形, “人之言、食所在的形狀”, 是獨體字。 “口”部首的漢字在《說文》中約有一百八十個, 有左右結構、以口為偏旁的; 有上下結構、以口為字頭或字底的; 有包圍結構、以口為框的, 不同的口偏旁, 其寫法與佈勢都有所不同。由於商朝已有鑄金文字型刻於青銅器上, 先以毛筆書寫, 再作描摹雕刻, 相比甲骨文在獸骨上的刀刻字, 已具備了毛筆書法方圓並蓄的線條藝術特徵, 並講究縱橫適度、佈局完滿。就以漢字傳統書寫工具的毛筆來說, “口”作為獨體字, 筆劃較少, 無其他部分來支撐平衡, 於篇幅中字形不可寫太大, 且須符合漢字書寫的基本規範, 即橫平豎直, 端正勻稱。以書法審美角度, 口字兩邊的短豎需略帶內斜, 以免呆板, 橫折需粗壯有力, 以顯沉穩。口字作左偏旁比如“味”, 左偏旁則字形宜窄, 位偏左上, 讓位於右, 口字的折部可方或帶圓, 兩豎內斜, 形上寬下窄, 字的整體結構緊湊而不鬆散。口字作右偏旁如“和”, 同樣, 因左右結構字左窄右寬, 口部位置則偏低、形體略寬。口字在上下結構中作字頭如“呈”, 因下部有長橫而形寬, 則上部口字相對要窄, 使字型有下託上的穩妥感; 口作字底的如“合”, 上部因人字形宜寬以蓋下部, 所以下部口字也要窄, 且上下中心垂直, 使字形不偏倚。以口包圍的如“國”, 口部則要兩豎長而正, 左豎較右豎略短, 橫折與右豎同樣要相對粗壯勁挺有力, 使字整體方正穩固。

     

    綜上所述, 口字作獨體字寫法和偏旁寫法各有不同, 由於漢字型方的特徵, 書寫需符合漢字的基本規律, 筆劃需注意長短斜直, 結構佈局需注意左規右矩、上下鬆緊、疏密協調、前呼後應等基本審美要求。不論是用硬筆或毛筆書寫,漢字的審美是同理的, 不僅力求線條勻稱的形式美, 也要追求流動的和方圓有度、剛柔相濟的神韻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專門研究日本繪本的著作呢?求書名~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