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西風瘦馬0

    真理都一樣。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說法。看古人的話看多了,就會發現這種情況。

    佛就是真人的另一個稱謂。沒什麼奇怪的。

    不同的人表達的方式方法不一樣,一切忽略,只說都是人,就會發現都是一樣的。

    自古各教就爭,看似要爭個對錯,其實,只要爭,就是都錯了。

    不爭,無人能與之爭。這樣說還是不準確。應該是,知真理者自然不爭,也無人能與之爭。

    告訴你正理,信不信隨你,不多廢話。你有你的認知,別人也沒必要改變你的認知,是對是錯都是你的事兒!即便不言之教可行,也需要內心的接受。

    古人的經典,是入門的鑰匙。入門以後也得看自己行不行。知道古人的意思,還得知道古人的對錯。聖賢也是古代一個人。現代一個人什麼樣?古人也是一樣的。

    列子御風而行,真的假的?魔術師飛越峽谷,真的假的?列子如果就等於是現在的魔術師,有什麼不可以的?你不行不證明別人也不行!

    是人,會為人有奇蹟出現而高興。不是人,會妒賢嫉能。不是英雄就不會惜英雄。以至於,除之而後快!想想歷史上忠臣良將的被害。

    (網路圖片,侵刪!)

  • 2 # 俚言雜談

    因為道教是一個兼收幷蓄的宗教。簡簡單單的一個“道”字,就涵蓋了世上萬物的執行規律,所以,有的道教經典與佛經有相似之處,卻沒有什麼違和感。其實,幾千年的佛道之爭,道教往往處於下風。

    (道教壁畫之一)

    佛教是外來的宗教,佛教是從印度教派生出來的。佛教傳到中國,也必然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那麼,為什麼佛教能夠被中國民眾所接受呢?因為佛教的“法”。

    佛教的“法”,是佛教的精髓。眾生平等,渴望來生的幸福,生命的輪迴,西方極樂世界,涅槃,以上的種種觀念,與中國古老的天、地、人、鬼、情的想法,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衝突。

    (清風道骨,頗有仙氣)

    道教的“道”是一個筐,什麼都可以裝。必須承認,為了吸引信眾,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個大雜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不要緊,我都拿過來,為我所用。

    比如,你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我道教的理想是成仙,咱們倆兒是不是差不多呢?實際上,差別挺大的。達成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清涼寂靜;修煉成仙是長生不老、永享天上的快樂。前者是理想化的信仰,後者是世俗化的幸福。

    (道教壁畫之二)

    再比如,目連救母的故事,就是佛經故事,後來,也被道教拿來,用於七月半中元節了。在《佛說盂蘭盆經》當中,記述的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弟子大目犍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事兒。

    古人把這個故事的背景,改編為中國社會的場景。大目犍連改為小男孩目連,他勇闖陰曹地府救母,他母親改為青提夫人,再把故事情節與道教的祭祀亡靈的中元節勾連起來,就成為了一個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道糅合的、有關教化的故事了。

    (川劇目連救母劇照)

    借用佛教經典和“人物”,是道教的一貫做法。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原為男兒身,後來,為了適應中國民眾的心理,才轉化成為女性形象。

    接著,在很多道教宮觀中供奉時,觀世音菩薩被更名為“慈航大士”或“慈航真人” 。道教認為,觀世音菩薩原本就是原始天尊的弟子之天道十二仙之一。當然,這樣的說法,是比較牽強的。

    道教的優點是兼收幷蓄,同樣,缺點就是貪多嚼不爛了。因為,如果按照宗教哲學去仔細分析的話,道教的神仙體系的構建,還存在著許多漏洞。當然,誰的東西好,我就拿過來用,肯定是吸引信眾的一個好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