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物還是東蘭好
-
2 # 吉祥如意猴爺
古詩詞中的曲,是指元曲。
在此之前,詩詞歌賦各有名家,各有佳作,也各有規矩。
詩,講格律、講平仄、講韻律,最是複雜。唐為盛時。
詞,講牌頭,講平仄,易吟誦,稍開束縛,時有口語入詞,也有新意。
到了元代,曲開始流行,實是戲曲戲劇的雛形,曲別類似於曲譜,規定大致的字數,節奏,從起到吟再到逐漸展開,再到曲終人散,有相應的名稱和吟唱方法,大致有個範疇性的約束,比起唐詩宋詞,雖然失之高雅,偏於流俗,卻也是別有風味。
有劫後重生,重振中華文明的功效。
以上是我讀曲時的個人感受,如有荒謬,煩請指正。
縱觀演變過程,有走下坡路的趨勢,有從雅向俗的滑落,有從
嚴謹逐漸轉為鬆散的印象。
-
3 # 小明雜談
唐詩宋詞元曲都是一種藝術形式,只是在一個時期格外耀眼而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是詩歌的一個巔峰,唐詩有盛唐氣象,“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何等慷慨激昂,一如貞觀之治。
宋詞在蘇軾的筆下,以詩為詞,將前人認為的“小道”“豔科”進行發展,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使詞可以和詩一樣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抱負和人格個性。
元曲更多人都是認為是市井流傳,勾欄瓦舍的不入流作品。而實質是仕途失落的知識分子所書所寫,元曲中有淺顯易懂的語言,也不乏詩詞的文學性,都有性情之慨。
唐詩宋詞元曲,“大抵是發憤所作”,詩以詠志,詞以詠情,曲以詠歎。
-
4 # 勇哥說戲
詩詞曲,看形式可以區別,詩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一般都是句式比較整齊的,格律詩更是。不整齊的詩一般是古風歌zd行,看題目可以看出來。
詞,都有詞牌,詞牌一般和內容並無太大關係,最長的詞是內鶯啼序,兩百多字。而且詞音律要求都很嚴,讀起來都很有節奏和韻律感。
曲,有曲牌,形式上和詞相近但音律上要求不同,而且曲一般是用韻較寬的容,還有曲裡面很多俗字俗語的,詞和曲其實如果稍加閱讀,最容易分辨,直接看詞牌名和曲牌名就立即認出來了,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可以互相區別的。
-
5 # 黃土情愫
古詩,詞,曲一脈相承,都屬於詩歌。詞和曲是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派生出的分支,即有詩的神韻,又有詩的境界。
詞和曲與詩的不同之處,主要是行文規則。
古代詩歌分為古詩、詞、曲三大類別。古詩又分古體詩與近體詩(格律詩)兩大類,其不同之處主要是行文規則。
詞和曲大體上沒有什麼分別,只能在理論上作出細微的區別。詞是從曲中衍生而出的,曲又是詞的衍生,兩個互為一體,大體上一個高雅端莊,一個通俗靈動。
詩歌在發展過程中派生出的詞和曲,只能在理論上作出較細的區分,而在創作上達到一定的境界後,詩,詞,曲,是很難區分的,僅僅只是形式而已。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它雖然歸屬於元曲,但卻符合古典詩歌的審美觀點,有著古典詩歌所具有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魅力。按古體詩的形式書寫: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如蘇軾的詞《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與古詩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不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回覆列表
古代詩歌分為詩、詞、曲三大類別。
古代詩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古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作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楚辭和樂府詩也算是古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頷聯,五、六句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每個字用平聲還是用仄聲都有規定。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擷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等名稱。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絡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以上為長調。一首詞只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徵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曲: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曲詞,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與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戲。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只有幾句到十幾句,必須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填寫。
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其組成有一定的規則。
雜劇是戲曲,有唱詞、科介、賓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般分四折加一個楔子。一折相當一幕,楔子在開頭或四折中間,相當於序幕或過場。全劇由科介、賓白、唱詞互相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淨、醜。全劇曲子有主角一人唱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