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海無涯(雲飛)
-
2 # 紅月視聽
這句話也不盡然,應常駐清淨本妙真心。而不是什麼都不住,如來之所以是如來,就是能恆住真心。
這句話是說給未圓滿的悟道者。
什麼段位幹什麼事,不是王者那就依經而行。
-
3 # 命理師陳一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話,讀懂這話,還需結合原文整段來看,才可以明白。很多人原文其實也讀不懂,我根據我個人的理解來分析下吧,作個分享。
原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段文字應該怎麼理解呢?佛問須菩提,如來曾經在燃燈佛那裡,有學到什麼法嗎?你怎麼認為的?須菩提回答說佛沒有認為在燃燈佛那裡有學到什麼法了。佛再問,菩薩是不是莊嚴了佛土?你又是怎麼認為的?須菩提答,菩薩也沒有莊嚴佛土,因為如果認為莊嚴佛土了,那便不是真的莊嚴。佛於是解釋說,所以啊諸菩薩摩訶薩,都是要生起這樣的清淨心,無執著分別。不應該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生心,應該無所住,而所生的心便是清淨心,要生這樣的心。
當我們解讀了原文之後,那麼我們便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說的是諸菩薩摩訶薩們,不會在色聲香味觸法這上面執著分別,那麼他們的心就是清淨的,清清明明。
所以我們便知道,佛不會因為在燃燈佛那裡有過學習,並學到法了就沾沾自喜。不像普通人跟了個多厲害的師父學到什麼技術了,就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不會因為自己是什麼名校畢業的就自認為高人一等。那菩薩們,本身是在莊嚴淨土的,但是呢,儘管他們奉獻很大,也是很高大上的榜樣,但他們也不會認為說就做了多大貢獻了。
講到這裡順帶一個故事,梁武帝不就是因為建廟齋僧,所以自認為功德無量嗎?達摩就給他潑了冷水說毫無功德。因為菩薩不受福德,不會在意功德,這在《金剛經》裡也是有說過的,不是嗎?
-
4 # 京博國學
《金剛經》:“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心,不應當住在物質現象上,而想要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一旦住在物質現象上,那是凡夫的虛妄心,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感覺、記憶等現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虛妄心,應當無所住。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應無所住,並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臥。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當今時代是一個物慾湧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不再談論人生、理想、國家、社會,而是更多地談論電影、股票、服飾、美食、足球、明星等等。
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是現代人應有的權利。但是,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陷溺於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
《金剛經》的“無住”心,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面對洶湧澎湃的物慾大潮,必須以金剛般若大智慧斬斷物慾,才能將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圓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質生活,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精神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富貴,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人都具有“庸人自擾”的本性,對於有關自身之事作過多的無謂思考,是困擾自身的主要原因。
假使心起了煩惱,那麼即使在社會上很有地位、財富,生活也是空虛的。如果心中顛倒夢想,高樓大廈無異於監獄,美味佳餚就是毒藥。古人說:心安事無問,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遠勝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
5 # Daisy未央
無所住,即是破掉當下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保持自己內心的清明和安穩。
-
6 # 金珵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傳說禪宗祖師六祖慧能不識一字,但有一日聽到 有人唸誦《金剛經》,當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就開悟了。
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立場和視角去判斷現實的情景,心中不因情景而生出愛憎生滅,都只是如實觀照,這樣你就能真正尋找到自己的本心和本性,瞭解本性的本自具足和本自清淨,從而見性成佛。
我們人最難脫離的就是我執,凡是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去衡量得失、禍福,就自然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如果凡事我們能脫離執著,如實觀照,專注在當下那一刻,順應了天道,也遠離了執著。
內心因為脫離了外像的干擾而更加清明,人也會更加自在而無執著。
-
7 # WJW12345
應是天之召,無是道之始,住是頓之所,生是化之果,心是神之實。
天的召喚,輪迴百轉,偶爾神之眷顧,心神合一而有了生命!
-
8 # 不可說142815658
無住生心
生心無住
你得我得
你失我失
我無增減
清淨無染
-
9 # 竹雪黎光
百年虛雲電視劇中有一片段。虛雲與幾位同行三步一拜五臺山的路上,過河時見一女子因不能過河非常焦急,女子於是上前懇求其中一位同行,能否揹她過河,同行拒絕說我們是出家人堅決不行。虛雲對女子說,貧僧揹你過河。過了河後,同行指責虛雲說,你實在不像話,身為出家人,怎麼可以親近女色呢?而且還是漂亮年輕的姑娘。虛雲一邊三步一拜一邊答到,什麼漂亮姑娘在哪裡。同行繼續說,哎呀你別裝蒜了,剛才你不是背那位姑娘過河的嗎?虛雲答到,奧,那個姑娘呀,我剛才過河把她放下了,你怎麼又把她背上呢。同行聽了停下腳步,慢慢回頭望了望,似有所悟。
回覆列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金剛金》中最關鍵的,不但六塵、六根、六識這些不應該住,任何念頭都不應該住,沒有一絲毫的起心動念,這才能生清淨心,無論你住的是什麼心,甚至是佛法,都是汙染的心,都不是清淨心。
為什麼要生清淨心?因為清淨心能生智慧,妄心不能生智慧。這個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能體會得到。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因為旁觀者事不關己,他執著就少一些;事關當局者的切身利益,他的執著掛礙就多一些,迷惑也就多一些,所以很多時候,當局者就需要請旁觀者指點一下。
所以我們只要明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等於找到了開啟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要記住這句話,不要著急著慌,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瞻前顧後,不要起任何妄想雜念,要保持冷靜,這樣才能生清淨心,清淨心能生智慧,智慧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