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祖蓋夫

    漢簡用筆一般是狼毫、兼毫筆即可。最近也有制筆匠師按照漢代出土原物複製了漢簡專用毛筆,使用兔、狼、羊三種毛料雜糅,硬毫做柱、軟毫為披,軟性毛料的加入使得筆的彈性下降,下按更深。複製筆總體上效能接近現代毛筆。

  • 2 # 學長說生涯

    漢簡中用的大都是紫毫,彈性極強,如果一味地去提按,在木簡上是達不到“入木三分”的。

    寫到這裡,會有朋友問,你講側鋒絞轉鋪鋒看上去跟偏鋒是一樣的哦。

    是的,如果從完全鋪鋒的粗細程度來講,同樣一支筆,側鋒跟偏鋒最大鋪鋒時的粗細程度是一樣的,但寫出來的點畫力度卻是截然不同的,側鋒點畫會厚重許多,而偏鋒的點畫會扁平許多。

    另外在粗細的變化上,偏鋒鋪開鋒了,但想收細,還得靠提筆,而側鋒絞轉不需要提筆,鋪開鋒的瞬間,蹲鋒讓筆鋒自己絞轉著收細,沒有向上提的動作。

    今天很多人講,為什麼寫不到古人的水平,講古人的紙是不滲墨的,所以很多人建議用毛邊紙、熟紙去寫;也講古人用的毛筆,硬度和彈性極強,但說歸說,且不講我見過的最硬的竹絲筆,而用紫毫、豬鬃、瘦勁筆去寫的又有幾人呢?明白這個道理,卻不敢去做,還是等於沒說,即便說了,也是光講對自己有利的。

    硬毫因為彈性強,如果不是側鋒絞轉,而是中鋒提按去運筆,線條大都是光溜溜的,粗細變化不太容易寫出來,用力往下按,筆鋒會亂蹦亂跳,操控實在不易。

    清中期以來的書法家,能把筆鋒完全開啟的已經不多了,而又能寫得爽利勁健的,更是稀若星鳳。

    古人漢簡的隸書,還是秦簡的篆書,在木頭上寫的這些墨跡,無不合乎法度,跟後期的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都是一法,所不同的只是字型、字形上的差異。

  • 3 # 二安左舍

    善書者不擇筆,寫漢簡什麼毛筆都可以。毛筆以軟為硬,以硬為軟,對於初學者來說,兼毫是上選。工具永遠不能代替表達藝術的人。

  • 4 # 辛野人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筆硯精良,人生一樂 ”。

    寫不同書體,用不同型別的毛筆,能讓書者,得心應手。當然,筆墨紙相發,更能使書者心手雙暢。反之,筆滯墨衰,混沌一片。假如書聖轉世,令其長峰羊毫和紅星生宣紙,複寫“蘭亭序”,估計書聖也只有望筆興嘆。

    漢人寫簡牘也如此,筆墨務必相適。據出土的簡牘資料看,漢人多數簡牘尺寸在長20釐米~35釐米,寬在0.6釐米~1.00釐米之間;極少數木簡尺寸,寬在1釐米~3釐米之間,長多在20釐米~30釐米;如此小的竹簡上書寫()字徑多在0.2~0.4釐米),其毛筆應該很小,細尖健才行。

    據考古出土的資料實證,最早出土的毛筆是:河南信陽出土的戰國毛筆,及湖南長沙出土戰國楚筆。二者出土之筆,筆鋒出鋒都在2.5釐米以內,且筆尖瘦尖健,且都是紫毫筆。資料記載,羊毫筆最早在南宋出現,普遍使用則要推到明朝。故此,斷定漢人書寫簡牘,均使用狼毫無疑。

    古人言善書者不擇筆,不是不擇筆,相反必定擇筆,而且根據字的大小,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筆。不擇筆的本意應該是“心中筆”,是書者已有高超駕馭筆的能力,後方筆手兩忘,心手雙暢,關鍵是“善書”者。

    古今不同,書寫材料不同,筆墨不同。書寫方式和姿勢不同,漢人寫竹木簡,左手執簡,凌空而書;今人寫紙,撫岸而書,漢人多小字,今人多大字。再高明的書家,也無法還原古法。然,我們可借古書今,假古為我所用,方為善學、善書者,也是學書的最終目的。

    據筆者寫漢簡帛的經驗體會,我以為寫漢簡用短鋒紫毫,或者兼毫筆為佳,當然也可根據紙墨、字的大小選擇筆(加健的化纖羊毫也未嘗不可)。不管用怎樣的筆,關鍵寫出漢簡的率真古意,寫出漢人的正大氣象,寫出自己心中的漢簡,寫出自家的漢簡,才是書法人終極關懷。

    庚子孟夏,新野人隨筆於重慶龍頭寺之【歸一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比較有名的畫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