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夜野玫瑰

    建安二十年,劉備佔據漢中之後,立刻將12歲的劉禪立為“王太子”,且不論劉禪天資才具如何,他都是蜀漢基業的第一繼承人。對此,劉禪自己也有認知,故在劉備諸葛亮的指導下勤於習文練武,鑽研馭人之道。然而,琢玉成器需要功夫,劉禪自我提升的時間太短暫,只17歲,劉備悵然病死,阿斗茫茫然被推上蜀主之位。

    丞相諸葛亮以實力成為託孤的不二人選,故而劉備遺詔“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也表態“祭由寡人,政則葛氏”,此後11年間,諸葛亮開衙設府,牢牢掌握蜀漢上下命脈,而劉禪則深居內宮,只管祭祀禮儀生兒育女。

    正是因為這種與身份相悖的處境,才暗生出諸多阿斗被諸葛亮架空,二人相互猜忌之說,還指諸葛亮死後,阿斗遲遲不願給其立廟祭祀,也是出於怨懟。那麼,真實歷史上,二人關係究竟如何?其實這點在《出師表》中就可發現端倪。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諸葛亮百轉千回的一腔忠義,上千年間令人為之動容。在此一篇表文中,諸葛亮以“臣亮言”為始,“臣不勝受恩感激”為尾,可謂口口聲聲謹遵君臣之禮,然而文中卻又強勢提及“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此一處完全不似臣下的語氣,倒如同一個用心良苦誨人不倦的老父親,在遠行前,告誡自己心思尚淺的兒子,要虛心廣泛的聽取大家的意見,即便經常“引喻失義”指東道西,但也不要怯懦,不要妄自菲薄,放開手腳去學習實踐吧。由此可見,劉禪早期應該是驢頭不對馬嘴鬧了不少笑話,但在諸葛亮的引導下,他卻是受益匪淺,為後來獨掌權柄打下基礎。

    《出師表》是上奏的表文,而非私信,能這樣敞開心扉的教誨勸導,足見諸葛亮是無私的,而劉禪,也是心胸豁達的。他雖為君上,不管心裡是否接受,但面子上,他從沒有駁斥過諸葛亮,一應俱是鼎力支援,所以這二人早就形成了默契,各顯其能,充分配合。可見,諸葛亮與劉禪,即便不能情同父子,卻也形同師友,砥礪前行。

  • 2 # 鐵哪吒

    建安二十年,劉備佔據漢中之後,立刻將12歲的劉禪立為“王太子”,且不論劉禪天資才具如何,他都是蜀漢基業的第一繼承人。對此,劉禪自己也有認知,故在劉備諸葛亮的指導下勤於習文練武,鑽研馭人之道。然而,琢玉成器需要功夫,劉禪自我提升的時間太短暫,只17歲,劉備悵然病死,阿斗茫茫然被推上蜀主之位。丞相諸葛亮以實力成為託孤的不二人選,故而劉備遺詔“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也表態“祭由寡人,政則葛氏”,此後11年間,諸葛亮開衙設府,牢牢掌握蜀漢上下命脈,而劉禪則深居內宮,只管祭祀禮儀生兒育女。

    正是因為這種與身份相悖的處境,才暗生出諸多阿斗被諸葛亮架空,二人相互猜忌之說,還指諸葛亮死後,阿斗遲遲不願給其立廟祭祀,也是出於怨懟。那麼,真實歷史上,二人關係究竟如何?其實這點在《出師表》中就可發現端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諸葛亮百轉千回的一腔忠義,上千年間令人為之動容。在此一篇表文中,諸葛亮以“臣亮言”為始,“臣不勝受恩感激”為尾,可謂口口聲聲謹遵君臣之禮,然而文中卻又強勢提及“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此一處完全不似臣下的語氣,倒如同一個用心良苦誨人不倦的老父親,在遠行前,告誡自己心思尚淺的兒子,要虛心廣泛的聽取大家的意見,即便經常“引喻失義”指東道西,但也不要怯懦,不要妄自菲薄,放開手腳去學習實踐吧。由此可見,劉禪早期應該是驢頭不對馬嘴鬧了不少笑話,但在諸葛亮的引導下,他卻是受益匪淺,為後來獨掌權柄打下基礎。

    《出師表》是上奏的表文,而非私信,能這樣敞開心扉的教誨勸導,足見諸葛亮是無私的,而劉禪,也是心胸豁達的。他雖為君上,不管心裡是否接受,但面子上,他從沒有駁斥過諸葛亮,一應俱是鼎力支援,所以這二人早就形成了默契,各顯其能,充分配合。可見,諸葛亮與劉禪,即便不能情同父子,卻也形同師友,砥礪前行。

  • 3 # 詩狼別號打油王

    告訴你不一樣的君臣關係!那麼歷史上劉禪和諸葛亮真實關係到底如何,劉禪為什麼過度的依賴和尊重諸葛亮?下面一起通過出師表及一些史料來分析劉嬋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

    劉禪是諸葛亮輔佐的第二位君主;諸葛亮是劉禪最主要的輔佐者之一。他們之間是君臣關係。那麼他們的君臣關係是不是像人們所傳說的那樣親如父子呢?

    從歷史上來看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融洽,相反,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少的矛盾。

    一、諸葛亮曾經一度排擠託孤之臣李嚴。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際是安排了兩個大臣:諸葛亮和李嚴。他們的分工是諸葛亮主管政務而李嚴主管軍事。後來李嚴被諸葛亮排擠出政府之外並且削職為民。“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是諸葛亮獨攬政權的開始。

    二、在劉禪身邊安插自己的親信。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除了表明了自己北伐的決心之外還向劉禪推薦了宮中和府中的託付之人。這也是說自己在的時候所有事情由我所決定,我走了之後也會有人代替我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成,根本不需要劉禪過問的。這像一國之君嗎?

    三、對自己的處罰是降職而不降權。

    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他也自動的承擔了自己的責任:自己上表降了自己的職務,但並沒有減少自己的權利。那麼,自己給自己的這個處分是有名無實的。

    四、自己不敢啟用有能力的人才。

    取得這樣的地位是諸葛亮夢寐以求的。只要是有一點辦法他是不會讓他人取而代之的,所以他就不敢使用有能力的人才。就是使用他們也絕不培養他們。這種想法也使得蜀國後期出現了人才枯竭的現象:“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一種多麼無奈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首先,劉禪對諸葛亮的情感是十分複雜與敏感的。其中包含了“相”與“父”兩重情感。諸葛亮死後,劉禪先後做出了“禁止京城官員外赴奔喪”“舉國舉哀”“大赦天下”“廢除丞相官職,將相印隨葬永封武侯墓中”“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禁止在成都為諸葛亮立廟”“升蔣琬為大將軍”等一系列舉措。與此同時,對於千里奔喪的譙周不做任何處理,對於百姓在民間的私祭也不予禁止,最後還是同意於成都野郊為諸葛亮立廟。

    至於後續“升費禕作尚書令,大司馬”也都是依照諸葛亮遺囑進行,對於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優待也可從“將公主嫁予十七歲的諸葛瞻”等一系列措施中突顯。從中可見,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極其複雜,雜糅了依戀,怨憤,思念,不滿,仰慕,感激等情愫,還有劉禪本人身為帝王的威嚴與剋制,內心的矛盾也就反應在了行事的矛盾上。雖然作為一名亡國之君,劉禪本人的智力已不重要,但是縱觀劉禪一生行跡,亦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劉禪生性溫和,較為闇弱,是故會寵幸黃皓之流,這一方面也致使他對於諸葛亮的感情絕對不至懷抱“憎恨”的程度。雖然不一定有“帝王之才”,但是劉禪個體的知識是值得肯定的。這使得劉禪的大部分行事實際上是在“理性”的籠罩之下。

    託孤重臣李嚴

    是故即使劉禪對諸葛亮懷抱“憎恨”,也絕對不會做出過激的報復舉措,作為一名帝王,劉禪首先考慮的是國計民生,其次是軍事治政,再次是權力交接,而不會過分摻雜私人恩怨。

  • 4 # 水泊之聲

    從《出師表》,解讀諸葛亮、劉禪二人關係如何?

     

    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最後一年,語文課本上選進了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可以說蘊含深意。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要腦補一下當時躊躇滿志,誓要完成先帝遺志,光復中原的諸葛丞相是什麼形象了?這和要參加中考的莘莘學子們是不是很像?

    沒有錯,凡事都在於要試一試!這也是教育部門對廣大學子的殷切希望。

    雖然最後諸葛亮北伐沒有取得成功,但這種奮身以復漢室的精神確實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諸葛亮給後人帶來的勵志精神暫且不提,我們一起解讀諸葛亮、劉禪的關係到底如何?

    瞭解他們之間的關係,首先要跳開《出師表》,看一下二人的身份地位。

    諸葛亮,大家耳朵裡都聽出老繭來的名字,生於181年。

    劉禪,成語樂不思蜀的出處,生於207年。

    諸葛亮比劉禪大了26歲,而生父劉備比劉禪大了46歲。

    第一點,從這裡可以看到,兩人有一種另類的“父子”關係在。

     

    我們常說老來得子,對兒子會非常好,可是大家看看劉禪從出生以來的待遇,就知道劉備是一個事業心極重的男人,他掛在嘴邊有一句堪比曹孟德的名言就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至於兒子?在他眼中更多的是個工具人,老子打下江山,你能守住就好,實在不行就讓能幹的人上。

    這點從劉備的臨終遺言可見一斑,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劉備非常具有現代企業家思維,沒有傳統的家族式思維方法。

    能者上,弱者下,現代企業家奉為圭臬的金科玉律在劉老闆這裡更加顯露無疑,曹操稱他為英雄,一點也不過分。

    從這點來看,用現代一點的話來說:劉禪就是董事長,諸葛亮是總經理。

    而這個總經理無論從法理(劉備的遺言)、勢力、能力、國際認可程度來看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做真正的一把手,就看他願不願意了。

    說了這麼多,但他們的大方向是統一的,就是《出師表》中反覆提到的先帝遺志:興復漢室!

    第二點:可以說他們是:同志關係!

     

    第三點:相父這個稱呼可不是隨便叫叫的,從《出師表》中看到,諸葛亮反覆唸叨的這幾個名字都是他作為丞相開府治事給劉禪留下的班子成員,用孫伯符的話來說就是“內事不決問郭攸之、費禕、董允,外事不決問向寵”。而且從劉禪後來的行為來看,也確實遵照執行了,可以看到劉禪、諸葛亮上下級關係之間的配合、默契程度也非常高。

     

    綜上,個人認為:諸葛亮對於劉禪是一種似父親、是同志、是幫手的角色,而且兩人關係也很好。所以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才嘮嘮叨叨說了半天,你想,哪個臣子會像諸葛亮一樣出兵打仗之前立的不是軍令狀,而是這種教育性質的表章?

    臣子敢寫,相信君上會看是一點;

    君王能接受臣子的嘮叨更是重要的一面。

     

    至於陰謀論,亮黑,個人覺得大可不必這麼想。

    退一萬步講,就算諸葛亮有實力、有野心,他沒有跨出那一步,他就不是王莽,而是周公!

  • 5 # sddz以書潤心

    《出師表》中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是,亦君亦辰,亦父亦子。

    劉備白帝城託孤。

    劉備病危之時,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

    劉備曾有這樣的一段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一段怎樣的君臣之情,劉備看到了兒子劉禪的懦弱,他把江山交給諸葛亮是最放心的。

    他的這一番話徹底感動了諸葛亮,他哭了。"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的那一刻"。

    劉備是個特別會收買人心的人,從這一刻起,諸葛亮就身兼著父親和輔臣的角色。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就實心實意的為劉備出謀劃策,他非常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忠心輔佐劉禪即位。

    諸葛亮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務農植谷,推行屯田,發展生產改善和西南民族的關係。

    《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前給皇帝劉禪的一份表文。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興復漢室,這像是父親的諄諄教誨。 同時也表明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這是臣子的一片忠心。

  • 6 # 三秀才

    透過這個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就是一個只想完成先帝遺願,一個不知所措半依附半拒絕。總之兩個人要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 7 # 登攀

    直入正題,我來回答。

    一、背景簡介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劉備病死,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此後五年,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出了繁榮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於公元227年(建興五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傳誦千古的《出師表》。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陸游曾稱讚稱讚這篇表文:“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關係解讀

    那麼,從這篇表文中,我們究竟能看出諸葛亮和劉禪背後怎樣的關係呢?

    1、互有不滿

    諸葛亮在出師北伐之際,給後主劉禪上表文這種事情,古來稀有。如果君臣之間關係十分和諧融洽,那為什麼事情不能講在當面,而非要“寫一封信”來表明心跡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和劉禪的父親劉備的君臣關係,可以說是千古佳話。但和劉禪則不然。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告訴劉禪,你應該賞罰分明,謹慎用人,不要說不恰當的話,辦不合適的事,而冷了忠臣良將之心!

    這說明諸葛亮對劉禪的執政方針不滿意。而劉禪呢,雖然表面上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雖然給了諸葛亮很大很多的權利,但也並非事事都聽命於諸葛亮。

    劉禪在位42年,憑什麼?就憑的是諸葛亮嗎?就憑別人說的“扶不起來”嗎?非也。劉禪其實是個很聰明,“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諸葛亮語)的人,而且是一代君王,也不可能凡事都聽信諸葛亮,況且他還有很多親信,近臣。

    所以,諸葛亮對於劉禪的“不聽忠言”不滿意,劉禪對諸葛亮管的太寬不滿意。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又說,你親近小人,而疏遠賢良,這就是如今最大的弊端,是導致國家頹廢的最主要原因。

    (3)諸葛亮進而又告訴劉禪,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他們都是可以信賴,能夠重用的人,請陛下一定要擦亮眼睛。

    諸葛亮為什麼要左一句,右一句地說個不停?這裡邊,有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更有他對後主的種種不滿,而且平時還不怎麼聽他的話;而以上這些話,也反襯出劉禪對諸葛亮平時的很多建議,也是充耳不聞的。在很多事情上,他自己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

    當然,他們雖互有不滿,但遠遠不到撕破臉皮的地步,在有些事情上,他們還是能意見統一的。

    2、互相依存

    劉備駕崩後,蜀漢很多老臣也先後去世,掰開指頭數數,也只有諸葛亮一位棟樑之才了。而諸葛亮在大體上,還是忠於國家的,忠於劉氏的。這一點,劉禪當然不會不清楚。

    (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諸葛亮丞相在表明立場:我終生都感激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我會終生都為蜀漢“驅馳。”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我報先帝之恩,忠於陛下,而必須去做的事情。

    (3)“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就要離開陛下了,心中難過,淚流滿面,萬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透過以上幾句話,我們能夠看出諸葛亮的誠心和忠心,還有出兵伐魏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大家都知道,在諸葛亮的主導下,蜀漢傾全國之力,六次北伐,你說,沒有劉禪的許可,這事情能成行嗎?

    我們說,在封建社會,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諸葛亮屢次伐魏,必須經過劉禪的同意;而劉禪,當然也想一統天下,青史留名,他對諸葛亮還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的。

    所以,他們的互相依存關係,也很明顯。

    至於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之初,對劉禪的不敬,以及諸葛亮死後,劉禪對諸葛亮的不尊,這應當別論一番,本篇暫且不表。

  • 8 # 惟德是崇

    劉禪與諸葛亮,是君臣關係,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君臣關係。這一切,都在《出師表》中體現出來。

    《出師表》最早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是沒有《出師表》這個題目的。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中,在《出師表》的解題裡這樣寫道:《出師表》“語言懇切周詳,被歷代知識分子所推重。本文最早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並無篇名,篇名為後人所加。表,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述的一種文書。”

    原出處引用諸葛亮的文章時,雖然沒有用“表”字來表示,但是,引文最後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就足以證明是“表”。

    既然是“表”, 就必須君臣關係明確,這一點諸葛亮做到了。開頭以“臣亮言”始,結尾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止,就是最好的證明。不管諸葛亮在劉禪的心目中是怎樣的地位(也許是叔父),但是,諸葛亮是知道自己“臣”的身份的。

    但是,從《出師表》的全文內容來看,劉禪與諸葛亮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君臣關係。如果是一般的君臣關係的話,《出師表》中的有些話,“臣”是絕對不敢說的。這裡舉出兩個例子。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 9 # 朋友不來不喝酒

    諸葛亮和劉禪,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君臣佳話,當然這都是建立在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又謙遜謹慎,劉禪又充分放權的基礎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形容諸葛亮的詞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