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葉天涯
-
2 # 山山而水
一般來說,Sonnet被定義為具有14行和一種遵循“抑揚格五音步”格律的詩歌。它的兩種最常見形式:莎士比亞體(又名英語體)和彼特拉克體(又名義大利語體),各自又有著顯著的不同。本文將全面闡述這兩種詩體的形式內涵,並且透過其它一些不太瞭解的形式,對十四行詩進行最大可能性的探討。同時教授初學者,學習如何才能寫出一首美妙的十四行詩。
1、採用莎士比亞體押韻方案
如果你還只是個十四行詩的新手,那麼莎士比亞體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端。因為它有著最為規則和直截了當的押韻方案和詩體結構。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通常遵循這樣的一個押韻方案:ABABCDCDEFEFGG
這些字母分別代表出現在每一行末尾字的發音。因此,按照這樣一種交替的韻律形式,我們發現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最後一字必須押韻;第二行和第四行;第五行和第七行;第六行和第八行;以此類推,至於最後的對聯都是以押韻的形式結束。
2、根據“抑揚格五音步”書寫詩行
“抑揚格五音步”是詩的格律的一種形式,可以衡量出一行詩韻律的一種方法。格律非常整齊,也是英語詩歌當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格律之一。“五音步”源自希臘單詞“pente”(意為五),表示5個詩的“音步”。每個“音步”都是兩個音節都成的一個單元;因此,一行詩中“五音步”就有十個音節。“抑揚格”指的是每個“音步”都有一個“輕重”音格。一個輕讀的音節後面接一個重讀的音節構成,可以用“ta-TUM”韻律形式來表示。舉例單詞“hel-LO”,就是一個抑揚格“音步”。
因此一行中的“抑揚格五音步”就是一行中有五個抑揚格的“音步”,導致10個音節,5個“ta-TUM”韻律。一行中“抑揚格五音步”的舉例:“Shall I / comPARE / thee TO / a SUM / mer"s DAY?”(來自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8)
3、時不時改變你詩的格律
儘管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中絕大多數詩行都是根據“抑揚格五音步”寫成,如果只是採用這一種形式寫詩,詩歌的韻律將變得單調泛味與可預測。透過在關鍵節點稍微變換一下音步的輕重,打破舊有模式,使得詩歌對讀者更具吸引力,也可以使用這些變化來增加你詩歌當中某些關鍵詞的關注度。
舉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8”中的第三行開始於“長長格”(重重音節),使用兩個連續的重讀音節:TUM-TUM。在兩行詩完美“抑揚格五音步”之後,他緊接著寫道:“ROUGH WINDS / do SHAKE / the DAR / ling BUDS / of MAY”。稍微的格律改變,將注意力轉移到被描述rough winds的粗糙度之上。
4、遵循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的詩節結構
一首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由三個“英雄四行敘事詩”和一個“英雄雙韻體對聯”詩節構成。“英雄四行敘事詩”是一組按照ABAB押韻方案的四行“抑揚格五音步”詩節;而“英雄雙韻體對聯”則是一組遵循AA押韻方案的兩行“抑揚格五音步”詩節。
在一首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中,三組“英雄四行敘事詩”詩節分別按照“ABAB CDCD EFEF”的押韻方案進行分配。“英雄雙韻體對聯”詩節則以“GG”的押韻方案結束。你可以使用空白行來分開這些詩節,或者將它們全部保留在一首不間斷的詩中,這些詩節構成十四行詩,應當指出,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功能移動。
雖然你的詩歌應該具有單一的焦點,但是一首十四行詩每個詩節,都該對其進行深一步的想法開發。將每一個四行詩節想象成一個小的思想泡沫,就像一個文章段落,在這個段落裡充分探索你詩的主題元素。而每個四行詩節的建立都指向服務於最後的對聯詩節,那裡你可以達成這首詩的一個“迴轉”,或是一次“總結”。“迴轉”,往往發生在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的第十三行,為前面三個四行詩節發展結果提供一個見解或是解決方案。這樣有助於檢驗前面故事例子發展的結果,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30”。
回覆列表
先從短詩寫起,寫的過程中對比長詩怎麼去拓展。最重要的一點是去學習其他人寫長詩的邏輯是什麼,自己做一個大致的框架,無他,唯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