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學海無涯(雲飛)

    出處《印度:受傷的文明》,這本書是奈保爾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爾寫的最為尖銳、悲觀的一本書。

    奈保爾第二次進入印度,正值甘地夫人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的高潮,印度的現代工業發展已達到一定程度。奈保爾具有印度血統,但是他的視角卻是西方的、現代性的。他對印度當時的問題,過去的問題,甚至未來的問題,都以自己極為敏銳的眼光,看的透徹。

    印度的貧窮問題,是自印度被英國統治以前就已存在,英統治下的印度鄉村,並不是田園的詩意的。印度獨立鬥爭,英國撤走,印度陷入了另一輪更加貧窮之中。印度的窮是世界周知的。而作者卻發現,印度不以這種“窮”為恥,為落後,反而以這“窮”沾沾自喜,“窮人幾乎是時髦的身份。”政治家利用“窮”來說事,來博取關注;技術者利用“窮”來獲得名譽,牛車是“窮”的象徵,所以他們要改造牛車。而可笑的是,揚言要改造牛車,改造種植技術和條件的人,是一群學習計算機技術的人,是一群學習建築技術的人。殺雞用牛刀也不過如此!

    “印度是貧窮的:這個事實直到最近才隨著人口的急劇膨脹、城市的堵塞、產業工人的政治主張而開始被印度人注意。”如果你在孟買的街頭,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據說連站住腳的地方都沒有,人流會推著你走向前。在孟買的平民公寓,也擠滿了人。鄉村的窮人,拖家帶口來到城市,在城市紮根成另一個鄉村,一個更擁擠、條件更差的貧民窟。伴隨而來的,是無休止的,對窮人進行的政治“革命”,但是那些政客,有多少是為了老百姓的,有多少是為了自身利益的,估計也大家也心知肚明。

    如果你在印度的鄉下,你會發現,印度是貧窮的,更是野蠻的、殘酷的。你會發現,大地主和政治家操弄著社會機制,在來訪者面前把農村粉飾的一派美好的樣子,實際上充滿著多大的勾當是無法想象的。在那裡,只有富人才有一口井,有一個廁所,大部分人只能在曠野裡解手。窮人會一輩子都是窮人,他們甚至願意依附於這些地主豪紳,有錢人借給他們錢,他們可以風格地把女兒嫁掉,他要一輩子都欠著地主家,透過無止境的勞作來償還。他們對此好像已經麻木了,感覺不到貧窮是從何而來,生活又會走到哪裡。作者毫不諱言地說:印度式貧窮比任何機器都更非人化。他們被“教義”,狠狠地束縛在逆來順受中,“擺脫束縛反而是導致迷失的冒險。” 這不就是魯迅先生說的“奴性”?難以理解這些要被控制的人,像蚍蜉寄生於天地,到點了就死去,債務傳給代代往下傳,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卻在二十世紀的歷史渦旋中,混成那樣,著實令人驚歎。中國文明也曾遭遇無數的劫難。似乎是“文明”,都要經歷歷史的考驗,有的湮滅了,有的歷經淘沙留存了下來。我們對著復原的文明模樣唏噓不已,卻從不想,失去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沒錯,是人。

    奈保爾悲觀地指出:“印度似乎總是這樣:奇蹟、歷史、智慧之死以及靈性消解著創造了它們的文明,印度吞噬著自身。”古印度留存下來的藝術成了二流的、模仿的、不安的。印度被征服的太久了,先前是歐洲,後來是英國,印度的智識已經被侵蝕,寄生於其他的文明瞭,單是那帶著濃厚印度口音的英語,就足以見證。儘管如今的印度舞蹈、音樂和電影,看上去恢復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模樣,但是印度依然是不完整的,印度的創造性已經死了。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是可怕的,是停滯不前的,只能被落在世界發展歷史的背後。遺留給人民的,只有水深火熱的、沒有盼頭的生活。

    是了,在印度,很多人是當不成“人”的。奈保爾的確夠狠,對自己的國家愛之深,責之切。他說:古印度有其特殊的殘酷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人。這種殘酷性的文明,依然深刻影響著如今的印度。印度的文明本就“有傷”,在外憂內患之下,“傷”更重了。

    “盡你應盡之責,無論有多卑微。不要理會其他人的責任,無論有多偉大。在自己的職責中死,這是生;在他人的職責中活,這才是死。”《薄伽梵歌》中如是說。

  • 2 # 讀書的火焰藍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四大文明古國,文明沒有斷續一直延續下來的,只有中國。你要說文明被蹂躪的要啥要沒有的,除了印度,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來了。

    印度的種姓制度、再生觀念、因果報應和非暴力主義等,構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他們打斷了文明的延續,遏制了文明的生長

    種姓制度

    從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部落入侵印度開始,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月氏人、白匈奴人、穆斯林,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英華人,四千年的印度歷史,基本上就是被各個民族輪番入侵的血淚史。自認為很高貴的雅利安人,為了阻止本族人和低賤的印度人混合,因而發展起四大世襲種性的制度,即(祭司)婆羅門、(武士貴族)剎帝利、(農民)吠舍、(達塞人)首陀羅,以及根本不入流的賤民。種姓制度的相互幫助規定:你只要遵守這個規定,就能確保安全。他像枷鎖一樣卡住了四分之三的印度農村人口。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工業、製造業的發展。種姓制度阻斷了印度階層的流動,桎梏了文明的發展,雖然名義上被取消,實際上種姓制度的毒害一直延續至今。

    再生觀念

    印度人樂於接受現實的苦難,認為這一切是“由神來安排的”,貧窮是神聖的。他們不怕死亡,注重來生,他所衍生出來的惡果便是沒有了國家觀念、沒有了契約精神、一味的強調退隱修行,導致整個民族國家缺乏應對挑戰的能力,遏制了文明的發展。

    因果報應

    按照因果報應的學說,一個人在現世中的地位是由其前世的行為決定的。因此,因果報應的思想,深深的烙在處於種姓制度最底層,佔據了印度人口的七分之一的不入流的賤民的思想最深處。他們要為自己過去的酷漫和罪孽負責,只有今生畢恭畢敬的履行賤民的責任,承擔其賤民的一切,來世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地位。摧毀了文明賴以滋生和發展的群眾土壤。

    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所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雖然帶領印度人們走向了獨立和自由。他極力所倡導的“種族感”,依舊敵不過“種姓制度”。封閉的村莊自治,衝擊了國家統一管理。自給自足的村莊小農經濟衝擊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培養小民的“靈性”衝擊了依法治國的基礎。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只不過是把印度從一個黑暗,帶入了另一個黑暗。

    正如印度文化強調的是忠於社會秩序而不是忠於國家,種姓等級制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這一點所證明的。籠罩在公元前1500年前就建立起來的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印度文明,都被摧殘殆盡,並將繼續影響印度文明發展。

  • 3 # 揚帆遠航LC

    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印度是一個自帶神秘色彩的國度。它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離中國最近的國家之一。但我們所瞭解的印度,似乎只模糊地停留在一些詞的表面,比如曾經的英國殖民地,比如宗教、種姓、貧民窟、性別歧視,比如“非暴力不合作”的聖雄甘地、寶萊塢的歌舞片、宏偉的泰姬陵、蒙著沙麗的美麗女子等等,但是,印度為什麼會被稱為受傷的文明呢?

    歷史上的印度曾很多次被外來民族征服和侵佔,包括阿拉伯人、穆斯林和英華人。沒有任何文明那麼缺乏抵禦能力;沒有一個國家會那麼輕易地被侵襲和掠奪,而從災難中學到的又那麼少。

    這個古老的國家,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古印度文明,卻在文明斷裂之後,顯現出無以為繼的焦灼。雖然英華人遠去了,國家也獨立了,但印度並沒有一個獨立國家的“智識”。上千年的侵略和征服給印度留下的是智力的枯竭,在智識上它是狹隘和脆弱的,並且找不到前進的途徑。

    主要原因是由於印度教和甘地主義給人們留下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阻礙了印度文明的發展和智識的進步,造成了這個國家落後的現實。時至今日,它們對印度的影響仍然沒有完全消散。

    印度教把人分成等級,讓人們甘於接受現實的苦難,不思反抗,它是導致印度文明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1975年的印度是貧窮髒亂的,到處都是殘破的泥牆,飢餓的人和牲畜,以及垃圾和糞便。但對於身在其中的印度人來說,這些外在的東西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有信仰和寄託,在印度人心裡,印度教的印度是永恆的,哪怕它曾經被征服和褻瀆。那麼,印度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體系呢?

    印度教的一個關鍵詞是“種姓”,它是古印度一種世襲的社會等級,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也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和規範。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個等級,有明顯的高低貴賤之分,其中婆羅門是最高等級,主要身份是僧侶和學者,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是另外三個等級。除了這四大種姓以外,還有大量的最底層的人,被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也最受歧視。雖然在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被廢除了,但在實際的社會運作和生活中,種姓仍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印度教的社會秩序中,種姓可以說是一種古老、深層的社會暴力。

  • 4 # 太公門文化觀天下

        為何印度被稱為受傷的文明?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論題。我想我們作為華人,關注這個話題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人口世界第二的大國的印度,與中國接壤,本身就值得我們關注。遠親不如近鄰,最為具有數千年鄉土文化的中國,與鄰友善是歷史和文化傳統。只有瞭解才能走近。只有走近,才能親近。否則可能如兩隻刺蝟,走的越近,彼此傷害越深。

    當西方學者感喟印度是被受傷的文明,這一重錘不也深深砸在我們最柔軟的痛處。當前世界大國,與中國相似處最多的可能就是印度了。

    兩個國家都是文明古國,數千年來都創造了燦爛的文的文化。

    兩個國家的文明觀都是極具本土要素的特徵,價值觀截然不同與西方的基督—科學文明體系。

    兩個國家歷史上都多次受到異族的嚴重侵襲和統治,主體文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異化。兩個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都是被動者,或全部或部分被西方國家殖民。

    兩個國家都被貼上“東方學”主義的研究標籤,在國際社會的發展中,兩個國家一定程度上仍被主導國際秩序的西方國家驗證某理論正確與否的實驗品。

    所以,與其說印度是文化受傷的文明,中國何嘗不是。從道統天下,天朝王國,到被西方列強四分五裂。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進而“全盤西化”,乃至民族虛無主義,世界大國中,文化受傷最重的可能惟有中國了。中國當前的人文學科,所有的正規化無不來自西方,我們用西方的價值觀、研究模式、思維導向性判斷、推導著我們的邏輯生存方式。

    因此,研究分析印度千年以來的文化發展脈絡,不僅必須、而且必要。我們對我們的鄰居的如此陌生,以致在我們的近代世界史的構造圖中,印度被放置於不顯眼的角落裡。在我們的天平上,對南韓關注的分量可能已經超過印度了。或許印度是能照見我們整個歷史的唯一鏡子,我們應該搬出顯微鏡,細緻觀察、考察我們的南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看看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大象前歷和今生吧。

     

    印度被稱為受傷的文明,是基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印度:受傷的文明》著作提出的觀點。V.S.奈保爾的《印度:受傷的文明》主要分析了四個問題: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影響;現代化之後印度發展的障礙;印度文化中智識的缺乏;甘地對印度的負面影響。

    《印度:受傷的文明》這本書的譯名容易導致誤解。書的英文名字是: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書中的主要內容是講:當前,印度文明是不健康的,正在受到傷害,傷害來自上面提到的四個方面。

    如同他對甘地的認識:,甘地帶領印度人從英國殖民體系中獨立出來,被稱為印度的聖雄。但是,V.S.奈保爾對甘地的批評多於讚譽:“在人們心中喚醒了“古代情感”、“懷舊記憶”,藉此作為抵禦英華人的工具,印度被帶領著走出了一個黑暗時代,然而卻走進了另一個黑暗時代。” “他鼓勵印度人退隱到內心世界,避開現實矛盾,同時又盲目驕傲,看不到真實的世界。”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在中國翻譯成《印度:受傷的文明》,容易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印度的文明正在受到傷害,因受到的傷害而導致不健康。

    當然,這是不同文化體之間翻譯不可避免的資訊流失或資訊失真的情況。另外,原著的名字也是導致誤讀作者原意的一個原因。這可能與他是印籍英華人的身份有關。因太熟悉,可能背景知識被忽視了。

    下面我從印度文明的創立及受到的衝擊和印度教的當代影響談談拙見:

    一、印度文明的創立及受到的衝擊    

    說起印度文明,一般是從3500年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恆河流域開始。儘管近年來田野考古已經發現在6000年前,印度大陸已經出現規模龐大的城市和宏偉的農田灌溉系統。和歷史上很多至今仍是謎一樣,建造這些史前文明的民族消失在歷史的黃沙中,失去蹤影。至少,沒有證據證明來自亞歐草原的雅利安人碰到的當地達羅彼荼人是6000年文明的創造者。

    雅利安人征服當地的土著居民,在一路征戰過程中,形成了“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個社會制度。氏族社會轉向初期國家體制時,創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種族制度。

    種姓制度將雅利安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當時口頭流傳的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歷史上,他們不能住在城市和村裡,只能穿死人扔掉的衣服(掃糞衣),從事背死人、掏糞等最髒的工作。進村要佩戴鈴鐺,提醒其他等級的人迴避。

    到公元前七世紀,以種姓制度為主的印度教思想的印度主體文化成熟。

    印度教思想受到的衝擊來自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衝擊。

    內部方面:自從種姓制度確立,在印度就受到內部的不斷衝擊。幾乎與印度教同時形成反對種姓制度的理論和思潮。據說有九十六種“外道”,實際九十六是個概數,喻外道之多。這些反對婆羅門思想的思想均未留下專著。從佛教經典中有六位出名的思想家的記錄:

    1、富蘭那迦葉

    富蘭那迦葉主張道德的否定論,認為殺人、盜竊等並非造惡,即善惡的行為並不帶來道德的結果。

    2、末伽梨瞿舍梨

    他倡導偶然論、宿命論,人既無聲天也無墮落,沒有因也沒有緣。主張苦行。

    3、阿祁多翅舍欽婆羅

    他主張唯物論,說只有地、水、火、風四元素是是在的,而且倡導道德行為之無力。他的學派後來被稱為唯物論。

    4、婆浮陀伽旦那

    婆浮陀伽旦那在地、水、火、風四元素之外,加上苦、樂、生命三者。主張七元素實在說。七元素是不變化的,所以即使殺人、刀也是從七元素中間透過,殺人並不成立。這一派後來成為後世的勝論學派。

    5、散若夷庇羅梨沸

    他對於指紋並不做明確的回答,而做令人捉摸不定的答辯。根本原因是其對知識存在懷疑和持不可知論,也有對邏輯學的反省。

    6、大雄

    大雄認為即以遠離身心的束縛為目的而修行,透過修行達到自覺。這一派被稱為耆那教。

    以這六個思想家、宗教家,都統率一批弟子,當時影響甚大。

    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義的主要是佛教。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對種姓制度衝擊最大。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代,佛教甚至並定為國教。

    公元8世紀左右,印度教大師商羯羅重振了萎縮近百年的印度教思想,嚴重打擊了佛教,致使佛教思想向密宗為主。1203年,阿拉伯人入侵,燒壞佛教的學校,佛教在印度幾乎銷聲匿跡。從此,印度教在印度成為主導的思想,影響至今。

    二、印度教的當代影響

    上世紀七十年代,印度廢止種姓制度,對印度教進行教義革新。V.S.奈保爾在《印度:受傷的文明》中認為:雖然印度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中的影響並未消失。

    二戰後,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帶領下,進行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逼迫英國同意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後,也未進行深入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改革,印度仍保留這很多千年傳統。民眾只有種族概念,而無民族意識;經濟主導還是小農經濟,地主控制著絕大多數的土地和佃農,沒有土地的人,依附在地主家,成為地主的奴隸。這些佃農和奴隸不知道有法律,只遵從地主的安排。

    所以,有人說現代印度仍生活在古代的印度社會中。經濟基礎、法治體系及文化思想都未徹底改變或者調整,因此作為種姓制度的印度教仍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印度。

    這或許才是印度“受傷的文明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夜晚風吹,今宵多珍貴,如今你的身邊還有陪你風雨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