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文東耳
-
2 # PM趙小磊
《天龍八部》之所以說格局最大,因為,描述了幾個國家N多個層面的人,恩怨糾葛在一起,譜寫的一篇宏偉篇章。每個角色迥異的命運,然後上升到了每個階層人都面臨的疾苦,通讀全書,八字概括: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天龍八部》敘事結構非常複雜,三個主人公,分別是段譽,蕭峰(喬峰),虛竹。這三個主人公好比三條連鎖,把《天龍八部》這個大的棋盤連線起來。如果是一般人,指不定把故事寫成怎麼樣的支離破碎,但是金庸所述,我們可以說通篇無尿點,一環扣一環,像極了一副美奐絕倫的畫作一點點鋪開,最後開到了整體的宏偉藍圖。
《天龍八部》其實很多支線,蜿蜒曲折,到最後拱起了一個偌大的高潮。“段譽”這條線,從開始看是一個富二代,一個玩世不恭的“情種”,始終籠罩在父親沾花惹草負面的陰影下面,無論是與木婉清,與鍾靈,還是與王語嫣;後來在少室山大戰慕容復,時靈時不靈的六脈神劍收發自如,段譽的形象得到了昇華,完善了形象。而且段譽光明磊落,講江湖義氣,是後面主人公蕭峰的一個得力助手和非常好的鋪墊。
到了虛竹部分。詳細描述了虛竹怎麼從一個少林的小和尚變成逍遙派的掌門。虛竹本質上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所以才會解了棋局,被無崖子老前輩輸入內力;這正是因果報應,一顆善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後來天山童姥也是,因為想幫助童姥,所以天山童姥會傳虛竹天山派的武學真招。這個掌門不是靠天山童姥傳位得來,虛竹靠的是眾望所歸。虛竹的故事,非常符合性格就是命運的輪迴邏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到最後結區域性分。主要人物的命運一一解開,所有的構架也都看到了完整的樣子,回過頭來看,整個故事完全成為一個整體,非但一點不凌亂,而且結構結構嚴謹,絕對是金老爺子巔峰之作!也是我們中華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格局之大,影響之廣,超出了金老爺子其他著作,絕對是史詩製作。
-
3 # 文史新視野
金庸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格局最大的個人覺得是《射鵰英雄傳》。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射鵰英雄傳》的立意大氣。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當年《射鵰英雄傳》的風靡,也是金庸小說中影響最大的。該書可以說是真正的武俠,它詮釋了俠應有何為,該當何為。
其次,《射鵰英雄傳》背景壯觀。該書背景為南宋,金,蒙古等幾國爭雄的時代,亂世之中,更增戲劇性。
再次,《射鵰英雄傳》刻畫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郭靖的憨厚,黃蓉的機靈,黃藥師的孤僻,老頑童的無邪,楊康的狡猾,穆念慈的痴情……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也使其內涵豐富回味無窮。
與《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相比,《射鵰英雄傳》更多地關注人在大時代的家國情懷。而且,全書人物活動的地圖非常廣,也增添了其大氣之感。
-
4 # 美玩美了
個人覺得是《射鵰英雄傳》吧,首先這部小說吧故事落腳在北宋“靖康之恥”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以郭楊兩家家庭隨著社會的動盪,金兵的南侵發聲的國恨家仇的故事,從小說一開局就打上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大格局、大開端的格局。
小說透過楊康這個大反派依附金國這個侵略者認賊做父,不斷和以郭靖為代表的抗金、報仇等正義力量形成巨大沖突和發反差,透過一個個江湖英雄依附於這兩個小說主角選擇站隊從而發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衝突。
有以《九陰真經》為最高目標、江湖俠客為之瘋狂爭奪的武功秘籍為一條線的江湖恩仇、人性百態的演繹。
有以《武穆遺書》為最高目標,金宋兩國執政者為搶奪這部岳飛遺留的兵書的國情、愛恨、家愁之間的衝突。
環環相扣的衝突掀起一浪又一浪的小說情節的高潮,這些高潮在以“國之亡、家何在”的大格局、大拷問下尤其顯得感人,這比金庸先生的其他小說的格局明顯略高一籌!如《白馬嘯西風》的反清復明,同樣講的是國恨家仇,但絕對沒有《射鵰英雄傳》深刻
這之中的差異是,發反清復明突出的是“復”字,而《射鵰英雄傳》的靖康之恥突出的是“恥”。復代表的是失去了想要失而復得的掙扎,而“恥”代表的是雪恥勵志的號召力,再加上再把這種“雪恥報國”的這種精神嫁接到郭靖這個呆頭呆腦、智商偏低、天資愚鈍的人身上能更加產生喜劇效果,從這個角度看《射鵰英雄傳》也是一部很好的勵志書,笨人只要有夢想、不放棄也能取得不錯的成就,這是本書一直貫徹的主旨,在這本梳理過於聰明人都沒有好的結果,如,楊康、歐陽克、黃藥師的妻子馮蘅等等。
回覆列表
《鹿鼎記》與《天龍八部》格局逸倫超群,高於其他。
若再斟酌,還是《天龍八部》高一點點。
《鹿鼎記》妙在,主角說是韋小寶,實在是康熙朝。韋小寶乃是個清朝阿甘,不小心就經歷了康熙朝所有大事:擒鰲拜、奉順治、平三藩、定臺灣、《尼布楚條約》等等。
韋小寶又是個多面間諜,於是見識了各種矛盾:貫穿全書的滿漢矛盾、江湖幫會如南明舊部之間的矛盾、三藩與清廷的矛盾……
這格局自然極大,是漫畫版的康熙朝前期簡史。
同時又以金庸自己的方式——塑造韋小寶這麼一個反主角——總結了自己的武俠江湖,是他自己寫了本《堂吉訶德》,終結了自己的武俠歷史。
韋小寶的經歷,從一個妓院之子、假太監、青木堂香主、欽差大臣、賜婚使、大將軍、俄羅斯宮變的謀臣、韋爵爺、撫遠將軍……可謂諷世到了極致。
但整體而言,《鹿鼎記》是本很輕的,帶有戲謔味道的書。韋小寶是個目睹者,經歷者,而書裡除了他,真正的靈魂人物是康熙。康熙的成長,康熙的決斷,康熙在小說結尾看著黃宗羲的書時那種悲愴,“我當皇帝當得也不壞,他們為什麼想殺我”,是本書真正的靈魂。
《天龍八部》呢?
對歷史的描摹也有,但不如《鹿鼎記》那麼廣闊。出現的歷史事件,主要是大理政鬥、宋遼矛盾、遼國內訌、金國崛起(完顏阿骨打浮光掠影的幾筆寫出了英雄本色),以及高太后逝世後元祐黨人的事。
但《天龍八部》的妙處在於:
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命運,然後上升到了一個人類普遍痛苦:
每個人都是求之不得。每個人都很苦。
所謂: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天龍八部》從大的方面既包含了對天下興亡的關注,反省了自己狹隘的民族觀點。
又從小處著眼,對每個人物的劇情和結局都做了很好的鋪墊,每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讓人絲毫看不出作者在刻意的寫某個情節,而是用文字構建出了一個世界,讓讀者窺伺到其中的一切。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的開頭就寫了聖母院牆上的“命運”兩個字,也透過這兩個字讓讀者見到了人們的痛苦掙扎。
金庸給小說命名為天龍八部,也向讀者展現了人世間的眾生百態,小說裡的人們都在苦苦追尋著什麼,然而最終卻只收獲了毫無所得的無奈(金庸後來修改的版本更出色),氣勢恢宏,結構精妙,情節曲折,回味無窮。
這真是經歷世情之後,終於有點悟了,算是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對每個個體所經歷命運及其掙扎的大悲憫,也是大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