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140209632

    百善孝為先。不管父母怎麼對子女不公平,作為子女都不能計較。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我有深刻體會。

    人本來就很難做到對所有人公平,當父母的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家家都好幾個孩子,受封建社會的影響重男輕女很普遍的。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物質條件和經濟條件都不好。所以對子女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有句俗語“老兒子,大孫子那是心頭肉”老人會倍加疼愛。

    當子女們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後,老人和兒媳婦女婿不好處也是普遍的事。人心都是肉長的難免會偏向這個不疼那個。

    不管父母對我們怎麼不公平,作為子女都要理解父母的難處不要計較。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不容易。贍養父母天經地義!

  • 2 # 風吟船歌1

    謝謝邀請。第一,孩子大了以後,凡事不要刻意。最感性的親情,最沒有芥蒂。刻意做出的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第二,孩子結婚以後,女兒嫁的近還好,嫁的遠了,心會越來越近,越來越牽掛。如果經濟上困難的話,當父母的恨不得把一切都給她(他)。這時候就會忽略了身邊的孩子。如果真的有了矛盾,作為父母應該多做解釋工作了。如果不理解,也只能儘量避免。畢竟父母最擔心的是過的不好的孩子,特別是最小的那一個。第三,等孩子都過了不惑之年,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老了。這時候,孩子也有了對為人父母的感悟。心理上,對最苦累的孩子有了最大的愧疚,而不是那個最遠的孩子。第四,人生的各個階段的思想都是經歷和年齡帶來的決定的,不用刻意,願大家都沒用遺憾,沒有家庭矛盾!

  • 3 # 洛千緣

    父母怎樣對子女一碗水端平?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有兩面性

    一,父母如何對你?

    二,你如何對父母?

    自古以來,孩子長大了就靠自己,覺得父母不公平有點說不過去,畢竟你能長大成人全是父母的功勞,切不可因為他們偏寵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心懷怨恨。

    物質上:我父親沒有文化還是個孤兒,他有三女一男四個孩子,每次買可吃的東西回家就分成四份,讓最小的先挑,理由:大的要讓著小的。

    四個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因為公平與否的事發生過爭吵,他離世後,所有財產歸兒子,其他三個女兒無半句怨言。

    精神上:父母從我們還小時就教我們不爭不搶,努力上進做個健康快樂的人,不與人攀比,不強迫自己去做什麼大老闆,人上人,只要平安就好。

    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教育後代的方式,我們幾姐妹三觀正,心性仁厚,從沒想過誰得到的更多,誰得的更少。

    我們爭著表現:誰更孝順父母!

    大姐家庭情況最差,她會抽時間做好吃的送回孃家,三姐常去洗衣,我最小最皮,常帶一字不識的父親到周邊城市旅遊。

    二哥是家裡唯一的男丁,父母和他們吃住,父母生病了他們細心照顧從無怨言。

    父親去世前拿存款分給三個女兒,兒子沒意見,女兒們卻都不收,幾兄妹多年來從沒發生過一碗水是否己端平的問題。

    再看別人家,父母病了床前見不到兒女,兒女理由:他對誰最好誰去照顧!

    點點滴滴離不開:“道德”兩個字。

    都說養子為防老,真能防嗎?

    現實太多不能“防老”不能“依靠”的例子了。

    打父母的有,嫌棄父母的也有,我個人認為教育好兒女的三觀問題才是正確的做法。

    龍生九子,九子九個樣,只要心性健康,這碗水不管你怎麼端都是他們的。

  • 4 # 白樺雨2

    我來說說我家的父母能算“一碗水端平,沒有厚此薄彼”的…

    我有兩個哥哥都大我很多,他們倆個人一個是文革時期趕上上山下鄉的“老三屆”,一個是幸運分配工作的“新三屆”這個命運真的象抓鬮或抽籤…

    聽從了時代的召喚大哥下鄉了,由於我們家的“成分”不好,大哥沒能去上兵團,被分配到插隊農場,小哥就高高興興地進工廠上班了,這樣一個拿工分一個拿工資,回饋家裡就不同了,小哥在城裡從腳踏車到手錶都是先於大哥享受到了,大哥沒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再有他是個只顧吃好的不在乎其它的人,媽媽這樣對待小哥大哥從來沒有怨言,因為我家是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兩個哥哥從來沒有紅過臉,大哥也覺得弟弟幫襯家裡有功勞,我們都順理成章地覺得小哥的待遇是應該的,可是有一天小哥又換了新車子新的英格表,把舊的替下來給大哥了,我就有感觸了,太讓人不舒服了,我直接就“控訴”老媽了,媽說:哪兒都有你插嘴,我一一數落這樣做的不公:大哥本該是直接上大學的,這麼就下鄉了,這不是他情願的,他多倒黴啊…我把這些說了,媽也感到不自在了,後來在大哥結婚的時候媽也給大哥做了相應的“補償”,哥哥們在父母的影響下,在父母離世以後,對父母遺留的房屋遺產,哥哥們沒有據為己有,讓給了妹妹,這是許多家庭做不到的,哥哥說誰需要就給誰,咱家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的確是這樣,由於父母都是舊中國的讀書人比較開明,也影響了我們的辦事理念,所以一碗水端平在我家,不平都不行,我們都會提意見,一個家庭的公平也是和睦的根源,所以父母都會接受家庭成員的不同“發聲” ,聽取民主意見,如今我雖然就一個孩子沒有一碗水端不端平一說,但是在孩子小時候當我外出買來的吃穿依然給哥哥姐姐們的孩子與我的孩子是同等的,看著他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吃著同樣的食物,心裡就是舒坦。

  • 5 # 老周64598854815

    父母對子女一碗水是否端平?這個題目確實是很現實的;八十年代前,也就是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之前,一般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所以,存在著父母對待孩子的要求、待遇的不同。但也取決於父母自身教育和素質水平。俗話說,一個娘生的孩子也不一樣的啊!子女的性格特點也是父母有喜歡的和不喜歡吧。舉個現實的例子:一家國有企業的老廠長,老兩口都是老革命出身。老廠長的老伴參加革命時是游擊隊長,時稱雙槍老太婆。現在是企業的中層幹部,工作、家庭都很強勢。老兩口育有兩子三女。她對待五個孩子的態度就是“有前有後”,有時甚至是很偏向!喜歡的做什麼都行,不喜歡的什麼都不行,甚至有些刻薄。她不喜歡的女兒談戀愛,她粗暴地進行干涉,導致女兒遠走他鄉,至今未歸。即使現在她年老多病,女兒也沒回來看她。自然,老人的固執己見是多年來形成的性格所致,不利於家庭的和睦和幸福。做為已成人的子女,應該理解自己的父母,無論怎樣,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是父母辛苦的把我們養大。象前面說的老廠長老兩口,即使他們對其不好的子女,在他們生病住院期間,也前去醫院招顧。遠去的女兒,也在人們的勸說下,準備回來,以盡孝心!總之,盡人子之孝,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父母養育之恩,終身以報。能夠經常與父母傾心交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偏差,而糾正這些偏差會使家庭更和睦幸福。相信再固執的父母也是通情達理和逐步改正自己的所為吧。謝謝!

  • 6 # 田曉宇

    提出這個命題的應該都是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家人好幾個孩子,這個年代的人都不是很富裕,特別是父輩更是吃盡了苦頭,生活條件差,孩子多。如果出現父母一碗水沒有端平,我想應該是相對來說沒有端平,沒有絕對的一碗水端平,對於父母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心頭肉,偏誰向誰他們自己都不好受,就算有偏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作為子女,也應該理解父母這樣做的苦衷,並且偏向的也是你的同胞兄弟姐妹,他們生活過好了,你也心安了,沒有什麼不好。

    若果偏向的離奇,比如中國一些偏遠地區,重男輕女,女兒嫁人漫天要彩禮,不管女兒婚後生活如何,只管給兒子置辦家當,目的是兒子好找媳婦,這種風俗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把父輩糾正過來的,需要我們每個人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開導父輩,讓家裡的每個孩子都有幸福快樂的生活,不管是男孩女孩,他們都是父母的孩子,每個孩子幸福了,父母也幸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鍾書和楊絳,誰的文章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