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尖三農
-
2 # 豬病課堂
首先這種情況在農村是罕見的。在我們農村老家如果家裡的老人故去,一般收禮的話,都會有個人專門記賬。大概的規矩是這樣的,如果是自己的朋友同事隨的禮錢,自己會帶回去的,這個在農村一般是行得通的,因為自己的朋友同事將來也會出現需要自己出錢隨禮的情況這個時候就可以拿這部分錢去還禮。但是如果是自家共有的親戚朋友隨的禮或者是鄉里鄉親隨的禮就要記公賬上充公用,這個錢是不能落在個人頭上的。
像題主所說的五個兄弟,分別擺五個桌子收份子錢,我估計意思是個人收個人自己朋友同事的隨禮那份吧。估計是怕別人記賬記得不準,怕自己吃虧吧。如果是這樣的話實在是太不好看,太丟面子這樣的事情在農村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出。
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大家出份子錢這在中國是一種禮尚往來太正常不過了。人死了自己的親朋好友會去弔孝,是對朋友親人故去的一種關懷,如果趁機斂財,實在是太不應當。自己單獨的朋友同事送的禮錢到時候自己拿走就是了還要分開桌子自己收,簡直是有點太丟人了。可見題主所說的五個兄弟的關係一定非常不好。
-
3 # 強歌1122
真沒見過這種現象!
借老人去世還要各發各的財應該是哥兒幾個不太和氣。
他們哥們兒既然出這招兒斂財咱也該迎著啊!你想隨二百就分五份兒一個包裡裝四十,總不一個包裡裝二百吧?這事兒就圓滿了。
-
4 # 若愚趣談
你說的這事兒,十年前我就遇到過,但不是在農村,而是在單位。我們單位的工程師是副經理的大姨子,也就是說,工程師的父親是副經理的岳父。因此,在工程師的父親去世時,所有去參加葬禮的職工都隨了兩份錢。因為大家既是看在工程師的面子上去的,也是看在副經理的面子上去的。所以,一場葬禮卻雙倍破費。但這也不奇怪,職工有事的時候,工程師和副經理也都要參加。
如果是在我們雲南農村,就不會出現題主所說的幾個兒子各擺一個攤收錢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如果老人去世,家中有幾個兒子,都是共同操辦葬禮。在這期間,各路親戚都來祭奠,肯定是要隨禮,但總的就擺一張收禮桌統一收禮,等事情辦完後,幾兄弟再坐下來翻開賬本對賬,是誰家親戚送的,就歸誰家。如果隨禮的是哥幾個的共同親戚,那就平分這筆錢。因此,就不會出現擺幾張桌子,隨幾分禮的現象。畢竟關係有親疏嘛!有的地方出現擺幾張收禮桌的情況,那地方的人只看錢,不重情,這是一種惡俗。
-
5 # 情感小沐柯
老人去世,五個兒子各收一份禮,去的客人都要給五分,這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不合理,不僅僅是想錢想瘋了,簡直是人性的扭曲。
這種場合,除了同村的一些關係比較好的鄰里可能會去之外,剩下的,那可基本上都是血親啊!收五份禮,也虧他們想得出來,並且,還是在這種場合上,在自己的老父親去世的場合上,簡直就讓人無法理解。
緬懷先人對於一些農村地區,不僅僅是喜事,連喪事也流行大操大辦,這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個不太合理的地方,然而,卻還有人在大操大辦的基礎上一份禮不夠,還要收五份禮,這在我看來完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這種禮,即使收上去了,心不會痛嗎?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有心,所以自然也感覺不到痛,才能做出這類:其一、愧對父母,其二、愧對親朋的貪念之事。
人情錢
這類禮,在我的家鄉,完全可以算是人情錢,是要用彩禮單登記起來,以後可都是要還的,並且,可以相同卻絕對不可以少的,所以,對於禮,我認為講究的是收的一個心安理得。
如果心不安,理不得,如果一味的只是藉著一個噱頭用來斂財,那麼這在我看來,無疑是一筆不義之財,是用不得的一筆錢。
只給一份或乾脆不去如果根據提問者所說的,真的發生了這類事件,我認為應對的方式只有兩種,要麼是隻給一份禮,要麼就乾脆不要去,畢竟,這種場合已經是這樣了,哪怕和逝者之間的關係真的非常好,但是,緬懷可以長掛心間,到不到場?我認為並不是唯一。
至於說給一份彩禮這種方式,這就得提前講明瞭,要不然在這種場合鬧出矛盾,這其實也是比較讓人晦氣的,所以,如果他們兄弟五人不接受的話,那麼幹脆推辭不去,也落得一個心安理得。
-
6 # 餘一鬥
村裡一老人去世,結果5個兒子各放一張桌子,結果去的人要給5份,合理嗎?是不是想錢想瘋了?
對於這樣的事情,可能在有些農村地區還真的會發生。婚喪嫁娶的時候,鄰居朋友鄰居到場,並且要包份子錢,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但是如果家裡子女多,分開來收禮金的傳統也是有的,但是像一個人要交5份這就不合理了,真的有點想錢想瘋了的意思。在我們當地的傳統習俗中,從來沒有見過交5份份子錢的情況,一般都是交一份。下面我來說一下我們當地的情況。
在我們當地,如果一個家裡有幾個兒子,並且都已經成家立業的話。家裡老人去世,很多份子錢確實是單獨收的。因為我們當地分公親和私親兩個部分。所謂的公親,指的就是上一輩或上上幾輩的親戚,比如說是父親的姊妹家,父親的老表家等一些親戚朋友,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公親,而思親主要是指兒子自己處的一些親朋好友,比如說老婆娘家,你的朋友,自己的同學,也都算私親。
在家裡有老人去世的時候,我們當地一般是誰家操辦那麼禮金交給誰?比如說我父親兄弟5個,爺爺是我父親負責養老送終的,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喪事一切都是由我們家來操辦的。所以所有的公親給的份子錢,最後都是由我們家來收的。而像我幾個嬸嬸的孃家以及她走動的一些姊妹或者是表親,給的份子錢就由他們自己來單獨收取。這是因為在他們親戚家裡有什麼紅白喜事的時候出的份子錢也是由他們自己掏的。這樣就分得很清楚,會產生糾紛。我們當地約定成熟的一種風俗習慣。
而我奶奶去世的時候,只有我另外一個叔叔家承辦的,所以所有的公親分子錢都是由他來包。我們自己家就收了我外婆家和我姨娘家的份子錢。而在村裡的鄰居一般都是按照誰家承辦,就包給誰家的原則處理。哪怕是我們有兄弟幾個,也是如此。
在過去的時候,如果說村裡面有別人家老人去世,像我們家,即使父親有兄弟幾個,但是他們也是將錢都湊到一塊,一起交給他們。而別人家到我們家來也是一樣的。但是現在農村的條件好了一些,很多時候份子錢也都是單獨來給。比如說別人家有人辦喜事或者有喪事,我們家父親兄弟5個,每個人都會出錢,都是單獨包的。
以上就是我們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但是說幾個兒子每個人都收錢,一個人收一份,這種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而且這樣的話對於親戚朋友來說負擔太大,真的有點想錢想瘋了的意思。不知道您當地是不是有這樣的習俗,在我們當地是沒有的,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如果你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閱讀。
-
7 # 彤彤雅說
這個做法不但不合理,更加有失體面!
只要老人的喪事在一個地方辦,不管你有幾個兒子,都只能收一份禮(香儀),這是不成文的規矩或者說禮儀。老人的5個兒子各放一張桌收禮,去的人也只給一份禮,而不是給5份。老人的兒子這麼做,只能說明他們兄弟不和,丟的是他們兄弟自己的臉!
一般來說現在的人都比較長壽,老人去世時兒子可能都有了自己的孫子,所以各個兒子分開過是正常的。分家之後有各人的親戚朋友也是正常的,各個兒子自己辦喜事,自己收禮也是對的。當然,分家之後親戚請客的時候,也可能分開請老人的各個兒子,隨禮自然也就由各個人自己給。但老人的喪事是老人的5個兒子合起來在一塊辦的,所以只能收一份禮。如果老人的5個兒子一定要分5張桌收禮,哪去的人也只能給一份禮,哪個兒子請來的親戚朋友的禮就給誰,但給5份禮就不合適的。
就拿我來說,我兄弟兩人各自成家分開過了,我父親去世時辦喪事,不管是老親戚,還是各自的同學朋友來,都是統一收一份禮(香儀)。但老親戚家有紅白喜事,如果他們以我母親名義請我們家的,我們兄弟倆就算一起去也只給一份禮,錢由我們兄弟一起出(或者我一個人出)。如果他們分開請我和我哥的,我們就分開一人給一份禮。
總之一句話,做人不能過於斤斤計較。就拿老人的5個兒子來說,你們的父母在你們各自成家立業後才過世,說明老人高壽,是你們的福份,更是你們的面子,一般來說老人越高壽,兒孫更有面子。所以喪事就要辦得越體面(這裡說的體面不是說一定要大操大辦),如今你們如此計較,分5張桌子收禮,丟的不僅是你們兄弟5個的面,而且老人也走得不體面,估計老人的在天之靈也難於安息,大家說對不對? -
8 # 大實話
不過,正常情況下,禮金的分配一般都是主傢俬下協商的事情,分多分少也都是他們自家解決。但是,如果說讓村民在隨份子的時候就進行分配,那隻能說這家人在這兒村兒的人緣兒也就到此結束了。
各收各家的禮是內部不和的表現首先,我們先說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各收各家禮金的事情。因為之前在我們村裡確實也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當時的情況主要就是兄弟倆不和,主要還是因為當年分家的時候,倆兄弟都感覺不公平,所以,他們老父親死後,就搞了兩個禮桌。
當然,造成的影響也是很不好,雙方的親戚估計是都提前打過招呼了,來了之後也都認得清禮桌,但是,周圍的村民就傻眼了。
根本不知道要往哪個桌子上隨,因為隨了這家,就得罪另一家,兩家都隨的話,那自己就虧了。不過,大多數人還真的是隨了兩家,所以這事背後也是被議論了很長時間。
內部不和的問題不應該讓村民做選擇其實,這種看似佔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也僅僅是佔了一時的便宜,但是,卻得罪了全村子的人。
因為,這事本質上是主家內部的矛盾,可能是他們兄弟之間相互不信任,不害怕被其他弟兄佔便宜,所以想出了這種餿主意。
各自親戚之間的禮金自己收,村民的禮金收兩份,看似誰也不吃虧。但是,對於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本來收入就不高,這種明顯吃虧的事情是沒有想要做的。
可能當時為了面子誰也不說,但是,這以後免不了是要經常提起的,那麼,對這家人的印象就是整體不好,肯定都是會躲著走的。
而對於農村的生活來說,當被鄰居集體隔離的時候,那基本上在這個村裡也就沒法繼續生活了,所以,種事真的就是赤裸裸地損人不利己。
當然,這種事是肯定不合理的,也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不要想著貪這些小便宜。
-
9 # 英山人
村裡一老人去世,結果5個兒子各放一張桌收禮,去的人要給5份,合理嗎?想錢想瘋了嗎?
這種事不知真假,若是真的那也算得上千古奇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送禮本來就是一陋習、近幾年在農村愈演愈烈,禮金越來越多,對於一些家庭經濟拮据的農民來說,己是苦不堪言了,真心希望有關部門制止或取消這種陋習。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兄弟五人做出如此奇葩的舉動呢?
一、兄弟五人肯定十分的不團結,在各自的心中已經沒有親情,如同陌路甚至彼此仇視。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社交圈、朋友圈的不同、衝著各人來送禮的人有多有少、禮金數額大小不等,為了不使自己吃一點點虧,才做出如此無情的舉動。實際上兄弟五人的這種做法並不是要送禮的人送五份,而是為了收取各自朋友的禮金。
二、兄弟五人的這種做法,有點難為他們共同的親戚朋友。但是作為親戚朋友不能助長他們的這種無理做法,辦法也是有的。如果你是他們五人的親戚或朋友,為了不得罪其中任何一人,你可以將準備送出的禮金分成五等份、一人一份,相信他們無話可說。
三、兄弟五人這樣的做法與己仙逝的老人的言傳身教是有一定因素的,在此不指責老人的過錯。但是兄弟五人的做法,應該受到道德的遣責:(1)一母同胞為了點點利益置親情、社會輿論於不顧,己經沒有道德底線了。(2)兄弟五人視錢如命、如此貪婪的本性,作為親戚或朋友應遠之。(3)在自己親人仙逝的悲痛的日子裡,都能做出這樣傷風敗俗的舉動,說明平時對待老人絲毫不敬、毫無孝心。這樣的人應該受到良心道德的遣責,社會輿論的指控!總之,兄弟五人的這種做法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是不道德的。絕不能容忍這種歪風邪氣再現。
-
10 # 三農剛子
看到這個題目,還真感覺有點稀奇,不妨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各收各的人情禮,這有點大面上過不去,畢竟是老年人去世,要以大局為重,看來他們這個家庭是不和睦,怕收了錢以後分配不合理,造成家庭的矛盾,說明這哥五人也是自私自利之人。
哥五人同時收禮這個還真頭一次聽說,樹林子裡什麼鳥都有,還真有不講究的人家,遇到這個不講究的哥五個,朋友還真的倒黴了,有的時候真得認,屯中的朋友們跟這哥五人都是有關係的,都有禮尚往來的,也是欠這哥五個人情的,但是一次掏五份錢,還真是給屯中的朋友們施加壓力,也會給屯中的朋友們增加負擔,不能參加一次老人的葬禮,就掏出五份的錢,朋友們都倒黴了。但是直近的親屬,他們是不願意花這五份錢的,因為他們是參加老人葬禮的,這誰都接受不了的。
收禮處理辦法正常人家老人去世後,都在一個賬單上寫賬,但是哥五人情關係不一樣,收禮的金額也會有所差別,如果是和睦家庭,就會把收上的禮錢,做個平均處理,去掉料理老人的後事的費用,再重新進行分配,把收上的禮錢平均分給這哥五人,這是家裡沒有任何老人的情況下,如果還有老人的存在,這錢就留給自己的老人養老用了。可能他家沒有老人的存在了,也沒有主事的人,所以這五個人各擺一桌,收上禮錢歸自己所有,在平均分攤葬禮後事的費用,真的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這種做法也是挺現實的。
這哥五人同時收禮,都是自私自利者之人,他們沒想到以後,怎麼在屯中處理事情,難道就這一錘子買賣不成,會有人在他們背後戳脊梁骨,那個時候他們會為這次辦的事情,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會被屯中的朋友們造成不滿意,真的理解不了,怎麼這麼辦事呢?
-
11 # 大掌櫃237
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家兄弟五個都窮瘋了。按照正常的規矩老人在那個兒子那份,就應該由那個兒子主持操辦喪事。安排一個可靠的親戚負責管理賬目,從老人嚥氣開始一直到葬禮結束。把所有的花銷總額公佈出來,按照兄弟五人平均分配。如果治喪這幾天的生活費全部包括在內,可以由負責管賬的親戚在收禮的時候負責收人情賬。待吃完午飯後將兄弟五人召集一起,把傳送老人花了多少錢。五兄弟每人應攤多少,收禮收了多少錢每人應分多少錢。每人還缺多少錢,還是剩多少錢一併和哥五個算清。
如果老人固定在那一個兒子家生活,可以由這個兒子負責任老人去世這段時間的生活費。這個生活費可以不包括在喪葬費以內,喪葬費由五個兒子平攤。收的人情錢就歸老人所在的那個兒子所有,原因很簡單因為從老人去世到葬禮結束。這三天的吃喝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就出殯當夭中午的這頓飯恐怕一萬塊錢都下不來。
所以我認為這五兄弟的作法確實不是人乾的事,你讓親戚鄰居家如何看你這不是窮瘋了又是什麼?這屯中的鄰居如果有我的話,我本來該隨一百你哥五個收。我可以每個人隨二十元加起來還是一百,看你們還怎麼動歪腦筋。
-
12 # 少三番
現在農村辦酒席的出發點確實完全變了,很多人動不動就是辦酒宴,目的就是為了賺禮金。當然如果藉助老人去世,來賺取親戚朋友的禮金,那就是不道德的行為了。我個人覺得吧,老人去世親朋好友來悼念,這是一種禮節,感情好的人家能來就已經是不錯了,隨一份彩禮這是人家的心意,如果有五個兒子擺五張桌子收禮金,咱先不說來的客人願不願意給,會不會有人去都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個人覺得吧,題主的這個問題可能就是隨便說說吧,至少在我們生活當中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就算再想錢,起碼的道理還是懂的。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有朋友讓你去參加,你聽說要給五份禮金,你願不願意去,如果是我的話,我直接毫不客氣的罵人了,哪有這樣做人的啊,客人願意去那是情分,不去你又你怎麼樣呢?
所以說,村裡如果有老人去世的話,真的幾個兒子做出這種事情,只能說老人肯定生前也沒有過什麼好日子,兒子都是不孝順的那種,但凡子女孝順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所以5個兒子擺五桌收禮金,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遇到這種事情,肯定會被別人笑話死,這哪是人乾的事情呢?
-
13 # 一品小十六
村子裡遇到紅白喜事的時候都要張羅著請客吃飯隨禮,說不麻煩是假的。請客的這家麻煩,要張羅酒席,來吃飯的也麻煩,人家要出錢出力。問題是,還總能遇到一些奇葩的事情,有的村子老人去世之後燒七,請來親戚朋友們參加,收錢的時候,幾個兒子各自擺放一張桌子。這不是在收份子錢,這是在給大家開罰單啊。
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咱們也不必先苛責誰,也是有原因的,老人有5個兒子,去世請客時,各自擺著各自的桌子收錢,雖然看起來像是個笑話,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老人去世,不光幾個兒子和自家的親戚要到場參加葬禮,兒媳婦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親朋好友也應該到場,這樣隨份子的時候如果隨到一起,等還人情的時候可能就不太好分了吧。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五個兒子各拉各自的桌,誰家的親戚就把錢隨給誰,人家來參加葬禮的當然不需要隨五份禮,回禮的時候也是誰家親戚誰來回禮,不可能回五份。
農村的這些習俗真的是很繁瑣,又多又囉嗦。我們家原來有一個遠房親戚,其實是奶奶身上的親戚,自然也就是我跟我爹的親戚,上了年紀之後就經常犯老人病,一生病這親戚的孩子就通知奶奶,奶奶再通知兒子們去探望,一次給200塊錢。
最後這次生病,去醫院探望給了200,出院之後回家過不久就過生日,又說要把所有的親戚湊到一起熱鬧熱鬧,去給這位遠親過生日,又是二百。剛過完生日沒多久,這位親戚就去世了,參加葬禮又拿了200塊錢,緊接著就是燒七,短短兩個月內一千塊錢就進去了,這還不是什麼特別近的親戚,但也真是讓人夠煩的。
像題主說的這位老人去世之後,5個兒子各收各的錢,咱也不能說啥,等到回禮的時候,肯定人家也是各回各的。但如果要讓參加葬禮的人拿五份錢,這就有點太不識趣了,我想應該沒有這樣的人家吧。
-
14 # 清風教與育
清風認為:①一個老人去世,五個兒子一共擺六張桌子收禮就恰當了。收禮有“公情”和“私情”之分。②“無事酒”“斂財酒”多如牛毛,“人情負擔”擔不起。為什麼一個老人去世,5個兒子擺6張禮桌就恰當呢?
農村人講究個禮尚往來,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左鄰右舍都會主動去幫助,主家一般會設禮房專收禮金和回禮。但是事後禮金分配容易產生矛盾。
一個老人去世,五個兒子張禮桌收五份?稍微明白點常識的都明白,不是這麼回事。收禮有“公情”和“私情”之分。(我們當地管收禮叫人情)
“公情”是指公有人情。包括集體單位的慰問、兒子的舅舅姨媽這一方送的人情、兒子的叔叔伯伯堂兄弟這一方送的人情,記入“公情”,事後五個兒子平分。
“私情”是指五個兒子與別人私人交往所收的人情。五個兒子肯定都是成家立業了,各自都與不同的村民有親疏遠近,禮尚往來。你家有事,我來了,我家有事,你再到我家來,你與那個兒子走得近就送那家,大概是這麼個理。
我就親自幫過喪家(當地對死者家的稱呼)收禮記過賬,老人七個兒子,設了八個禮桌。七個兒子單獨設一桌收自己的“私人人情”,第八桌收“公情”,事後分配就簡單明瞭得多。
“無事酒”“斂財酒”多如牛毛,“人情負擔”擔不起。筆者一個月內最多送過21家“人情”。4年之前我們當地“整酒”成風,出現過很多老百姓戳脊梁骨的斂財式的“整酒”,有“陰殿堂落成式整酒”;70老母親5月份生日“整酒”;11月份說時間記錯了再整一次;一個單身漢架不只出不進的借水牛下崽也整了一場酒。
“陰殿落成”是個什麼鬼?我們當地土葬居多,老人去世後一般會給立座碑,也有事後幾年再立的。部分人就以此名目整酒,說白了就是要收你一份“人情錢”。
最不可理喻的有一家,兒子成天遊手好閒,並且愛好賭博,實在手頭沒錢了便心生一計,5月份時借老母親70大壽,認識的不認識的親朋好友紛紛打電話說明某年某月某日為母親做壽。你是去還是不去?到11月份時,又借這個由頭再整一次酒,理由是上次記錯了母親的生辰。
這些“無事酒”“斂財酒”要不得,傷了村民間純樸的感情,也讓很多優秀的傳統變了味,更讓那些“無酒可整”的招架不開,甚至鬧然過水牛下崽也來整個酒的笑話。你說他不整吧,只出不進怎麼招架得住?你說他整吧,又沒有個酒可以整?
-
15 # 流星雨2167
說句實話,現在白事隨份子比紅事厲害。紅事只隨一份就可以,即使一家有多個弟兄和你關係不錯,辦紅事也是分開的,不可能每年都辦,關係不好的可以不隨,這樣隨份子也不會壓力大。但是辦白事就不同了,有幾個弟兄就得同時隨幾份,即使和你關係不近,也不能落下,否則就有人說你看不起某人。所以必須都要隨份子。這樣下來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我們這裡現在就是這樣的。
-
16 # 草原話三農
關於農村老人去世,子女們各自收禮這個問題在農村還是比較常見的。老人只能去世一次,老人的子女多,平日裡也隨了很多人情,在老人去世的時候要各自收禮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5個兒子也不奇怪,因為隨份子都是禮尚往來的,別人家辦紅白喜事的時候,人家5個兒子不也同樣去隨份子了嗎,老人去世了,他們自然也想收一點禮金回來,如果和他們其中的沒有禮尚往來可以不必隨5份禮金的,只隨你們有來往的就可以了。
以前農村隨份子的錢都比較少,當然了,以前大家也都困難啊,現在的隨份子錢可能都要上百了吧,多的還要幾千,對於這種老人去世5個兒子都收禮金這個事,確實會讓很多人感覺隨份子的錢太多了,畢竟這一次就是5份啊,鄰里之間都是有事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忙,至於隨份子錢也是要根據平時相處的關係來定,5個兒子和你的關係都一樣遠近就可以隨相同的份子錢,如果有遠近之分,也可以在份子錢上進行增加,或者是不隨份子錢。
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農村紅白喜事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大操大辦,以免發生疫情,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大家可以互相溝通交流。
-
17 # 農作百科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紅白喜事是人生常態,酒席隨禮是風土人情。農村裡是非常很講究人情世故的。現在辦事收的份子錢要麼是之前自己往外隨的要麼是以後要還的。
所以辦事收份子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5個兒子分別收份子錢這種事還是第一次聽說,乍一聽感覺有點超乎想象,但是仔細想一想還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還要從人情說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所以在辦事時只有熟人之間會隨份子錢,不然誰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往外掏錢的,所以分別收份子錢還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如果每個參加酒席的人都隨5份錢,這點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在我的家鄉,如果兄弟比較多,都是由一個人主事,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幫忙,共同的把這一件事情辦好,收份子也只有一個。誰收的份子錢日後別人家有事還是要還回去的。
現在農村裡雖然有好多老人子女眾多但是還有很多是不能善終的,前幾天爆出大新聞活埋母親的惡聞讓很多人心裡一顫,怎麼還會有這樣的人?父母給了自己生命,感恩戴德、贍養父母是職責,一定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不要後悔終生。
-
18 # 齊東晏子
雖然說隔裡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但那只是指的風俗的細枝末節,而風俗的基本趨向是大同小異的。中國是一個重視人情往來的國度,其實是自古形成的一種民間互助行為,是民間遇有紅白喜事時,即顯得隆重排場,又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以應付。但是,紅白喜事的人情往來,從來都是一事一禮,為一件事情隨多份禮的現象,從來就沒聽說過。晏子1988年就加入了省民俗學會,應該說也算比較瞭解民俗了,就從來沒聽說過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老人去世,5個兒子各放一張桌收禮,去參加葬禮的人要交5份禮,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農村喪事,都是安排一個把頭,支一張桌子,一個人收禮金,一個人記賬,所收禮金統一用於支付喪葬費用,不夠的再幾個孩子平均出錢,剩餘則幾個孩子平均分錢。而前來參加葬禮的人,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禮金,一個家庭不管幾個人來參加葬禮,就是出一份禮金。禮金的多少,沒有統一規定,但也有“隨行就市”,有個基本的行市,但也是根據親戚交往的情況,總體來說,“驢嘴癢癢傍著啃”,大手出大手進,有個基本的對等。
但是,這個基本對等是相對的,因為每家的事情多少是不一樣的,只能是大體的。比喻說有親戚得大病要去探望,拿出這樣的禮金,誰也不希望自己再得個病收回這禮金吧?比喻說你家三個孩子,親戚家五個孩子,孩子結婚都互相參加,這三個和五個,就不可能對等了。
對於喪事,幾個孩子肯定要一起辦,這樣顯得家庭團結和睦,親戚朋友看著也高興。所以,對於葬禮來說,即使幾個兒子再不團結,也是要一起舉辦的,為了解決兄弟之間不團結沒法協商的問題,農村就誕生了把頭這個職業。農村當把頭的,基本都是德高望重的,又懂得喪葬的基本禮儀。這些人會根據喪主的家庭情況,合理安排支出。但如果孩子們不孝,平日對老人不好,把頭有時候會故意大操大辦,讓孩子們多花錢,也讓親戚朋友解解氣,也給老人出口氣。
幾個子女不團結的家庭,往往在老人喪禮辦完後,會對後面的祭祀事項分開,俗稱“分七”或“分客”。分七是根據幾個“七”的大小和孩子多少,平均分開幾個七,比如如果兩個兒子,一個負責五七,一個負責三年,剩下的,一年和百日各負責一個,其他小七一般沒有客人,各回各家吃飯,出嫁的姊妹和誰家合適就到誰家吃飯。分客,就是每一個祭祀日,有要留下吃飯的客人,平均分到幾個兄弟家吃飯。而燒七如果有拿禮金的,分到誰家吃飯,就把禮金給誰家,不可能有幾個孩子就隨幾份禮金。
所以,像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肯定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風俗本意的,而成為一種變相的斂財行為。但是,風俗具有很大的約束性,並不能隨意而為,你5個孩子設5張桌子收錢,親戚來一般也不會帶5份禮金,只能帶一份禮金,這一份禮金給誰,這不是給人家添難為嗎?弄不好兄弟之間爭起來,這逝去如何入土為安?
如果說你們當地風俗就是這樣,都是根據幾個孩子拿幾份錢,那就無所謂了,因為風俗的人情往來本身是基本對等的,他家五個孩子收五分錢,你家三個孩子收三份錢,這不能怪誰,只能怪你少生了兩個孩子,但這種情況一般禮金數量上可以大體找平。比如說過年拿壓歲錢吧,你家三個孩子,親戚家五個孩子,你給親戚家孩子每人50元壓歲錢,合計拿出250元,親戚家可能給你家孩子每人100元壓歲錢,你合計收入300元,以此來達到基本對等。
總體來說,中國人最講究家庭團結,對於給老人辦喪事,最好是找一個把頭,統一收禮金,統一支付費用,最後再根據收入和支出實際情況,幾個孩子平均算賬分攤。千萬不要為了幾個錢,在先人的喪禮上互相爭吵,這是大忌,如果從迷信的角度講,逝去的父母也會怪你們不爭氣,不會保佑你們日子過得紅火!
-
19 # 碧水藍天657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做不出",我曾經對此話嗤之以鼻,現在看來有些人的行為已經顛覆了我的認知。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農村中有很多不良習俗,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在層出不窮,迅速漫延,使本已不易的生活更加不堪。誰人都痛恨,卻沒有哪個人願意改變,於是乎,只好隨波逐流,讓歪風邪氣將自己窄幹。不錯,農村的日子整體上是在一天天變好,但人們的慾望卻愈發難填,對金錢的渴望甚至超過了親情,早已沒有了原本的純樸。尤其一些還相當落後的地方,越落後惡習越多,簡直讓人無語。
“村裡一老人去世,結果五個兒子各放一張桌收禮,去的人要給五份",這是給老人辦喪事嗎?說白了,不過是打著死人的旗號為活人撈取千載難逢的外塊而已,而且更露骨,更不知廉恥。在他們眼裡,親情就是赤裸裸的金錢,老人的死不算什麼事,也不值得難過,重要的是能撈取好處才是大事。我為他們難過,也許他們從沒想過自己的身後事,更不知道尊嚴臉面為何物。
要我說,對這樣的事,為了維護表面的面子,為了以後的低頭不見抬頭見,應隨伍十那麼就各隨十塊,反正還是那一份。有意見就讓他有意見去,也不指望這樣的人在你辦事時他能大方到哪裡去。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能做得出就別怪我不通人事。
在我們這裡農村,死人這樣的事,一般都是老人隨禮,哪怕他有再多的兒子,哪怕已經分家也是如此。除非走得很近又很要好,這種情況兒子也可隨禮,是個人心意。一旦自家老人去世後,那麼所有的門事就要每個兒子各自頂著,各隨各的禮,這叫人走茶不涼,繼續從前的情誼。這儘管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也自有其一番道理。
-
20 # 冀豫耕耘
村裡一位老人去世,五個兒子搞五個收禮桌,這種情況非常正常,這叫親兄弟明算賬!人家也沒說去的人都要給五份禮金,有什麼不合理?沒啥大驚小怪的。不瞭解人家的禮金操作模式,可別說人家想錢想瘋了。背後的深層意味,雖然是親情的喪失。但是,自古以來,在利益面前,都是一樣道理,看看歷史上很多牛人的權利之路,就會明白,利益大到一定的程度,一切親情都是浮雲。而這種情況,最直觀的說明,兄弟五人之間有隔閡罷了!
為啥說這叫:親兄弟明算賬呢?兄弟五個人,五個收禮的地方,各家收各家朋友的禮金。如果是兄弟五人的共有親戚,比如舅舅,姑姑這樣的長輩親人,他們非常瞭解家事,送禮給誰心裡明明白白。這種收禮金模式,主要是對應自己的朋友,並不是親屬。因為誰的朋友禮金歸誰,他自己需要禮尚往來。如果是“大鍋賬”,禮金在一起,最後算禮金的時候,容易出現不愉快的事情。好比說老大朋友多,老二朋友少,禮金如果混在一起,最後不容易分清,特別是兄弟多的人,容易出現因為禮金,最後分賬不均,搞的兄弟間反目成仇,這種事屢見不鮮。
很多人會認為,這種操作有點不近人情,搞的親兄弟之間,家庭關係不和睦之嫌。其實這麼操作,是為了避免親兄弟之間出現更大的矛盾。老話說的好:親兄弟明算賬,老人不在了,家裡沒人掌舵,兄弟五人之間的共同血緣維繫“點”沒有了,出現矛盾更難收拾,這麼操作也是為了以免後患。
當然了,這種收禮的操作,給人一種不太好的感覺,畢竟人們都要面子,這種操作流程在我這裡非常罕見。但是,遇到這樣已經不要兄弟和睦“面子”的情況,他們五人的親屬,說實在話都已經“站隊”了,誰孝敬老人大家心裡都有數,該如何送禮他們心中都有數。朋友們去了也不傻,認識老幾就給老幾的禮桌上搶禮,不認識的也不會去上禮。
至於說這種收禮的操作模式,是為了多收禮金實際意義不大。畢竟多數人講究禮尚往來,收多少,將來就要回禮多少。只是給親戚朋友們,直觀感覺不太好。
回覆列表
莫為了自己方便,增加他人的煩惱;莫為了自己清楚,增加他人的矛盾!
現在各地都在倡導“移風易俗”,減少農村舉辦酒席,能不辦的儘量不辦。但是喜事和喪事必然要辦的,尤其是農村喪事,不僅一定要辦,還不能辦的太隨意。農村有“寧願省吃儉用,也不能虧了老人喪事”,而且喪事也是體現了子女孝順與否。農村但凡要辦酒席,無論紅白事,還是滿月生日宴,都免不了收禮、隨禮,所謂隨多少看人情,五個兒子為老人辦喪事,看似分清各自人情,實則做的都是荒唐事。
在指尖的家鄉,喪事的禮儀最多,短則三天吹打,長則四五天也是有的。確實對於主家而言,喪事需要花費不少,辦酒席、請吹打、找幫忙,那樣那樣都得花錢,這也是農村老人都有存下“棺材本”的原因。通常來說農村喪事有兩種,一是不收禮,參加喪禮的人只需要帶著紙錢、花圈即可;二是主家收禮,但是大多也是不多,指尖這裡標準大都是200元。
正常而言,但凡沾點親,喪事都會參加,哪怕之前已經停止走動,抱著“隨不隨禮都是最後一次”。隨禮也是人情往來,隨禮隨的也是人情賬。按照常理說,五個兒子給過世老人辦喪事,所有的花費都是均攤,當然不排除按照出力多少,差額分配費用。
不過無論怎麼說,無論怎麼算,這些費用都是兄弟內部的事情。誠然,部分人來參加老人喪事,是因為某個兒子的關係,但是“收禮擺五桌”確實過分。先不說共同親屬,需不需要隨禮五次,就算是某個兒子的朋友,這麼做也是“家醜外揚”。這裡面還有個根本,那就是別人參加是老人的喪事,不是子女的喪事,子女擺臺收禮,這於事於禮都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