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平乙刀
-
2 # 金棠文化
光緒皇帝是在同治皇帝駕崩後,登上皇位的。按照封建社會法統,皇位繼承順序採取“父死子繼”制度。在無子嗣情況下采用“兄終弟及”制。同治帝死時既無子嗣,又無親兄弟在世,只能在皇族中確定皇位繼承人。
光緒皇帝的父親奕譞是同治皇帝父親咸豐的親兄弟,母親是同治生母慈禧的親妹妹。所以,光緒是同治的堂弟兼表弟,按封建法統,光緒不能直接繼承同治的皇位。事實上,光緒繼承皇位前,先過繼給咸豐做了兒子,然後以咸豐兒子身份繼承了皇位。因此,從理論上說,光緒真正繼承的是咸豐的皇位。
-
3 # 艾Q贏
同治,愛新覺羅載淳,他應該是清朝第一昏君,清朝皇帝以勤政著名,唯獨同治十足的昏君,勤政一年就暴病而終,年僅十九,死後無嗣。慈禧為繼續垂簾,選了同治帝堂弟淳親王奕匡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恬為皇帝,就是光緒帝。
-
4 # 曉肥俠
大家都知道清朝十二帝中最後一位、登基時年齡最小、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宣統帝溥儀。
對於光緒帝載湉和同治帝載淳的繼承人,慈禧皇太后先後有過兩個決策:第一,立溥儁(jùn)為大阿哥,繼承同治皇帝,兼祧(tiāo)光緒皇帝;第二,立溥儀承繼皇位,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從而演繹出同治與光緒之帝統的“立嗣—廢儲—再立”的戲劇性歷史故事。立嗣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慈禧認為:光緒從4歲進宮,自己費心撫養成人,卻不聽話,搞戊戌變法。慈禧很傷心,想廢掉他。在光緒皇帝即位時,兩宮太后曾有一個說法,等將來光緒帝載湉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帝載淳為嗣。但光緒無子,同治統緒由誰來繼承?廢帝后,光緒又怎麼處置?慈禧反覆思考這兩個難題。
《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皇帝臨終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皇太后又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皇位,承繼同治皇帝為嗣,兼承光緒皇帝為嗣。後一天,慈禧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崩於西苑儀鑾殿。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繼承皇位?這要從溥儀的家世說起。
第一,溥儀的祖父奕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儀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兒子中,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第四子奕(咸豐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緒父親、溥儀祖父、咸豐同父異母弟)。溥儀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晉,共生7個兒子。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載湉(光緒帝),其餘三子早殤。第一側福晉顏扎氏,去世早,無子。第二側福晉劉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載灃、第六子載洵、第七子載濤。第三側福晉李佳氏,無子。簡單地說,奕嫡福晉葉赫那拉氏雖生育四個兒子,實際上只有一個存活,就是光緒皇帝。第一、第三側福晉沒有兒子。第二側福晉劉佳氏雖生育三個兒子,但過繼出去兩個,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說,奕七個兒子中,早殤三位,繼承皇位一位(光緒帝),過繼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儀的父親載灃。第二,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養女。奕過世時,載灃8歲,因醇親王“世襲罔替”而承襲為醇親王。載灃承襲醇親王后,18歲開始在朝廷上效力,後任閱兵大臣。慈禧懿旨將心腹權臣榮祿之女,又是慈禧認作養女的蘇完瓜爾佳氏,指配給載灃為嫡福晉。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溥儀的外祖父榮祿。
榮祿,蘇完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後裔。榮祿曾因貪 汙罪,險些被肅順處斬。後花銀子買了個直隸候補道。同治初,榮祿為慈禧的親信,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同治帝死,光緒即位。慈禧遇到難題:將來新皇帝的兒子與新皇帝、與同治帝的關係怎樣處置?對此,榮祿建言:等嗣皇帝(光緒)有子,承繼同治為嗣,兼承光緒之祧。這為慈禧提供瞭解決上述關係的方案,很討慈禧喜歡。光緒元年,榮祿兼步軍統領,後擢工部尚書。二十年,任步軍統領。疏薦袁世凱練新軍。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隸總督、軍機大臣。在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機密、透過榮祿奏報慈禧太后。當時任步軍統領的榮祿,奉懿旨捉拿康有為與梁啟超、斬譚嗣同等六君子。慈禧西逃回鑾後,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即首席大學士。榮祿身兼將相,權傾朝野。《清史稿·榮祿傳》記載:“榮祿久直內廷,得太后信仗。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鉅細,常待一言決焉。”榮祿之女,常入宮中,慈禧喜愛,認作養女。慈禧將她指配給載灃。時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堅持給載灃指婚,劉佳氏只有將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
載灃有兩位福晉,共有四子。嫡福晉姓蘇完瓜爾佳氏,名幼蘭,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之女、慈禧太后之養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載灃完婚,生有兩子——長子溥儀,次子溥傑(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側福晉鄧佳氏,民國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殤;四子溥任,後改名金友之,民國七年(1918年)生。
從上可以看出:慈禧親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繼承人——光緒帝載湉是親胞妹的兒子,大阿哥溥儁是親侄女的兒子,宣統帝溥儀是養女的兒子。這表明慈禧在愛新覺羅宗室中,挑選同葉赫那拉氏有關係之人,一代大清興亡,繫於懿親宮闈!
雖然兩代醇親王家出了兩個皇帝,但兩代醇親王還是謹謹慎慎,乾乾翼翼。溥傑先生在《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中寫道:“在慈禧和光緒的多年反目當中,在兩派你死我活常年明爭暗鬥的既複雜又尖銳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榮祿等人詩酒往還,終於成為親戚關係;一方面也和光緒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會友地保持著相當的關係。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夠一生榮顯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親王載灃繼承乃父奕的家風,小心謹慎,明哲保身。他的廳堂掛著楹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讀書為樂,只求平安無事。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為做給別人看。他還在團扇上寫著: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詩,表示自己與世無爭,超然物外。但這對溥儀似乎沒有多少影響。
-
5 # 遠方的星辰00
光緒皇帝繼承的是伯父咸豐皇帝的皇位。
光緒是整個清朝,唯一一位以兄終弟及方式即位的皇帝。
之所以會這樣,還是慈禧的權力慾望作祟。
1875年1月12日,咸豐皇帝與慈禧的獨子,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死去。
宮廷之中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死去的同治皇帝沒有兒子繼承皇位,延續二百多年的大清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
慈禧太后緊急封鎖訊息,召來親近大臣商議。為了穩定局勢,必須儘快選出一位新皇帝。
按照大清之前不成文的規定,“父死子繼”是皇位傳承的第一標準。如果死去的皇帝沒有兒子,也可以從宗室的子侄輩中選一人過繼給先帝,以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
當時,已經有大臣提出讓道光皇帝的曾孫愛新覺羅·溥倫(同治的侄子)即位皇帝,被慈禧以年紀太小(一歲)的理由拒絕。
如果說這個理由還算說的過去,那之後的操作就能充分看出慈禧的私心了。
慈禧提出,必須從近支皇族裡選擇繼承人。
因為同治的父親咸豐也只有一個兒子,所以最近的皇族是道光皇帝(同治的爺爺)的後人。
排除了溥倫,道光一脈的後人中,最小輩分的人都是同治的同輩,也就是說只能找堂兄弟即位了。
再排除道光皇帝過繼出去的子孫,剩下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有三位:恭親王奕訢的兩個兒子載澄(17歲)和載瀅(14歲),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4歲)。
最終,慈禧選擇了4歲的載湉繼承大統。
剛拒絕了年幼的溥倫,卻選擇了只大三歲,同樣年幼的載湉。為什麼?
因為選擇同治的侄子即位,慈禧就是太皇太后,再也無法以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這是她無法容忍的。
那為什麼不選擇輩分合適,年長一些的載澄或載瀅呢?
第一,皇帝年長不好控制;
第二,年長的皇帝即將親政,垂簾聽政的時間大大縮短;(如載澄已經17歲了,同治就是17歲時親政的)
第三,載澄、載瀅的父親恭親王奕訢,為人精明強幹,在宗室與朝臣中的威望極高。其子成為皇帝,父子一體對慈禧的威脅太大。
而不選載澄、載瀅的三點理由反過來,就成了選擇載湉的理由:
年紀小好控制,可以長時間垂簾聽政,其父奕譞為人忠厚順從、低調謹慎,對慈禧沒有威脅。
奕譞自號九思堂主人(三思不夠要九思)、潛退主人……品一品這性格!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也就是說,在這三個候選人裡,載湉與慈禧的血緣關係最近。
但是,選擇載湉,仍然有一個問題要處理,那就是他與同治皇帝的關係怎麼定位。
慈禧與眾臣議定,載湉承祧咸豐皇帝(過繼給咸豐當兒子)。待載湉生下子嗣後,由載湉的子嗣兼祧二帝(同時給同治和光緒當兒子)。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後來的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兼祧二帝的設想並沒有實現。
在人生最後的彌留之際,光緒得知自己的侄子,3歲的溥儀即將成為繼任的皇帝。
他沉默了很久,不知是想起了什麼?
是想起了兒時被選為皇帝時的懵懂?
是想起了甲午戰敗時的恥辱?
是想起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時的驚心動魄?
是想起了庚子年京城被破,一路向西逃竄時的狼狽不堪?
還是想起了被困瀛臺十年的孤寂與無奈?
最後,他只輕輕問了一句:“選個年歲大點的不好嗎?”隨即,他嘆氣說道:“是啊,太后的旨意,誰又能違抗呢?”
說完,光緒很快死去了,他走完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也許,他的悲劇在4歲被選為皇帝時,就已經註定了。
光緒死後第二天,慈禧也死去了。
三年後,大清亡。
-
6 # 明月千里121
同治皇帝(載淳)死時才19歲,沒有兒子。慈禧選了她妹妹的兒子載湉,過繼給咸豐皇帝,繼承帝位,嗣承咸豐。
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載淳),同治無子,應該過繼一個侄子嗣承同治。不過這樣一來,慈禧就當不成太后了,必須升為皇太后。皇太后不能臨朝聽政,這是慈禧萬萬不能忍受的。
另外,載湉是慈禧親妹妹的孩子,血緣和慈禧最近,慈禧放心,也便於控制。
第三是載湉繼位時實際年齡不到4歲,慈禧可以安安穩穩地垂簾聽政,慢慢來安排朝局。如果找個年齡大的,慈禧怕不好控制,並且很快就要親政,親政後慈禧也就沒理由再臨朝了。
-
7 # 鬱琰無忌
真正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皇位。
同治皇帝是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咸豐駕崩後同治繼承皇位,這個是順理成章的。同治帝沒有子嗣,他駕崩以後就牽扯到繼位人的問題,按道理來講,應該從同治皇帝的下一輩皇族裡選擇繼位人,但是這樣一來慈禧就變成太皇太后,無法繼續垂簾聽政了。
因此慈禧太后便選擇咸豐帝七弟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光緒)過繼給咸豐皇帝,作為咸豐帝這一脈的繼子,那麼同治駕崩後,兄終弟及,也變得順理成章了。
總結一下,光緒皇帝只有作為咸豐的繼子,承繼咸豐的皇位,才能合理合法站得住腳!
-
8 # 四川達州人
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皇位。
清代明面是禁止兄終弟及的。所以當時就有大臣建議為同治立嗣並提出溥侃、溥倫兩人選。惇親王奕誴(道光5子,已過繼出去但出面說話最理想)表示,疏離不可。慈禧馬上追話說,溥字輩無可立者。
意見確實很有道理,溥侃、溥倫是載治的兒子,出於乾隆11子永瑆,不是嘉慶這條皇室正脈,距離道光咸豐實在是太遠了。
慈禧想繼續立載字輩的原因無非是:
立溥字輩,則慈禧要成為太皇太后,不可避免要立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為太后並以垂簾聽政方式掌握政權。慈禧可是非常痛恨兒媳婦阿魯特氏的。重要的是,理論上掌握最高權力的慈安被慈禧說動,我們姐妹現在不能去享福,否則怎麼對得起先帝咸豐呢?
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恭親王:
這時候,大臣又建議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澂做繼承人,可慈禧認為,恭親王已是大權在握,兒子當皇帝了還有我什麼事?
重要的是,面對這個提議,恭親王被迫出面推辭,否則就是覬覦皇位。鐵帽子醇親王奕譞:
慈安最終選醇親王奕譞(道光7子)兒子載湉為新君。
其實也沒其他選擇,道光前3子早死,老四咸豐絕嗣,老五出繼,老六恭親王避嫌,老七醇親王自然就是優先,何況七福晉還是慈禧的親妹妹。
慈安:
因此,光緒過繼給咸豐做嗣子。 -
9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光緒皇帝真正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皇位。
但按清朝皇位的排序是同治皇帝駕崩後繼位的是光緒皇帝。
同治與光緒的繼位,不得不提一個人,慈禧,咸豐死後,讓同治與光緒相繼登基起決定作用就是慈禧,同治是慈禧的兒子,光緒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光緒的父親奕譞是咸豐的異母弟弟,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婉貞。等於慈禧婉貞姊妹倆嫁了咸豐奕譞哥倆。
咸豐死後,6歲的同治繼位,道光皇帝的六子奕訢,在慈禧的指揮下,發動辛酉政變,拿下肅順顧命八大臣,實行兩宮垂簾聽政。從同治1861年登基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慈禧掌握實權長達48年。
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活在慈禧的陰影下,雖貴為天子,都沒有實權,同治與光緒大婚都由慈禧擺佈,同治大婚她安排好控制的富察氏,但同治選了阿魯特氏,因為沒聽慈禧的話,深受其迫害,光緒就更不用說了,直接安排了她的侄女隆裕皇后嫁給光緒,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利用於她掌控權力,光緒喜歡的珍妃,是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之際被慈禧下令給扔井裡淹死。
-
10 # 歷史迷妹
清朝父死自繼承,按理到不了光緒頭上。但當時的溥字輩都成人了,慈禧不好控制,所以選了自己妹妹的兒子。入繼文宗咸豐為子。所以嚴格來說,承繼咸豐之位。光緒,就是光大續統的意思,讓大家明白他的續統由來。
-
11 # 香菸544939
錯了。光緒不是繼承伯父的皇位,而是繼承了父親的皇位。他過繼給了咸豐,成為咸豐合理合法的兒子之後,繼承了他法理上,族譜上的父親的皇位,這是標準的子承父業。你要理解,過繼是合理合法並且有效的,既然過繼了,就是父子關係。
-
12 # 從黔說事
按順序繼承的是同治的皇位,其實是繼位咸豐。因為光緒和同治是兄弟,哥死了弟弟上,就這麼回事。
-
13 # 職校小老師
按順序來說是同治皇帝的位,同治染病去世,沒有子嗣,所以就選了堂弟。
-
14 # 貽生
同治帝十九歲駕崩,光緒帝繼位。
-
15 # 水澈清清
光緒繼承的是同治皇帝的皇位。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四年!
-
16 # 黛黛小師妹
咸豐。光緒叫慈禧親爸爸,慈禧是咸豐的妃子。你說呢。
-
17 # 日常所觀
光緒繼承的同治的地位,因為同治帝死的較早,當時並沒有兒子。慈禧太后為了鞏固後權,光緒帝才能繼承帝位
-
18 # 炩炩炩炩炩
咸豐,但他要是有了孩子要過繼給同治。
回覆列表
光緒皇帝真正繼承的同治皇帝的帝位。
同治死於狗年豬年相交之際。興許正應了劉伯溫那句‘犬吠豬啼淚兩行′的預言。
同冶帝在慈禧的控制下,英華早逝,連個傳宗接代的兒子都沒留下,為了繼續垂簾聽政,慈禧頗費了一番苦心,最後選中年僅四歲的載恬為繼承人,他是道光帝的孫子,同治的堂弟,慈禧的外甥。因為光緒實在太年輕,登基的時候,光緒還得由慈禧抱著上殿,至於國家大事,當然只能靠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而最後實權則往往操縱在慈禧一人之手。這就是劉伯溫所謂的“女抱幼兒作主張'。光緒在位三十四年,慈禧太后也就垂簾聽政了三十四年,和他的前任同治帝一樣,光緒也是個兒皇帝。凡事只得聽慈禧的訓示,無可奈何。
1888年光緒結婚,次年宣佈由光緒帝親政,但實際上實權扔握在慈禧手中,光緒帝當時正是二十出頭的青年,又受他的老師翁同龢(he)的黨陶,已有政治抱負,當然不肯永受太后制肘。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本想透過戰爭,在全國提高自己威望,從而達到真正掌權的目的。他5翁同龢等人形成“帝黨″,極力主戰。但由於慈禧、李鴻章等′後黨’主張和派的干擾,特別是慈禧為在1895年自己六十大壽作壽,競挪用海軍經費修顧和園,中日戰爭最後以中方失敗告終,1895年3月23日(公曆4月17日)清政府被迫與曰本訂立《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軍費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這些地方通商囗岸設廠等,《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帝痛心疾首地表亦:′我君臣惟期堅苦一心,痛除積弊'。這是慈禧歷史的罪過,不懂朝政而亂指揮。這段的敘說是光緒皇帝真正繼承的同治帝的前前後後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