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之中,只要提到諸葛亮,就會把他當做是善於謀略的軍事家的代表。但是現在好多人都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不過是演義誇大罷了。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水平有多高?

    首先從諸葛亮的軍事水平來看,他其實並不像別的軍事大將一樣,有歷史上十分有名的戰績。在唐代,諸葛亮和孫武、白起以及其他名將一起被並列稱為武廟十哲。但其實諸葛亮跟他們相比,在戰績上並不夠出色。武將白起能夠做到自己率領著軍隊把其他的六個國家都打敗了,但是諸葛亮與他相比,似乎除了七擒孟獲之外,並沒有做出過其他有名的歷史戰績。就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感嘆的一樣,他曾經五次都嘗試北伐,但是全部都失敗了。有名將的名聲卻數次都在戰場上失敗,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的才能被後世所質疑也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是三國演義的誇大作用了,作為一部文學作品,要想寫出吸引人的情節,對歷史人物進行一些改寫似乎也是合理的事情,但錯就錯在後人並不能把歷史人物和文學人物完全地分割開。書中描寫的諸葛孔明似乎對任何事都能夠準確地預測,相當於當時的智慧擔當,看上去就沒有他解決不了的事。但是真實的歷史跟文學是有差別的,書中對孔明的智慧太過於誇大,在贏得人們對他智慧的驚歎之外,招來質疑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並且描寫三國的書不只是有三國演義一本,還有很多依據史實所著的三國曆史著作。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有了更多的資訊獲取渠道,也隨之會接觸到更多關於三國的資訊。但通過後來跟三國演義相比較,發現歷史上真實的諸葛孔明,跟書中的描寫實在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陳壽都在三國志中寫到,覺得諸葛亮才能並不在軍事方面。

    劉備因為欣賞諸葛亮的才能,三次去他居住的草廬中拜訪,最後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他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局勢,劉備在他的指導下,成為三國鼎立時的其中一足,可見從謀略上來看,諸葛亮的才能的確不是吹出來的。並且諸葛亮在跟隨劉備之後,一直作為軍事中的重要指揮,自然也要負責軍隊的訓練。自從諸葛亮加入劉備的陣營,蜀國在軍事上也的確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因此,從治理軍隊這一面來看,諸葛亮也有將士的風範。

    諸葛亮最為人所詬病的,是他代表蜀國進行的五次北伐全部都失敗了。但是這也不全是諸葛亮的錯,蜀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在財力上當然比不過魏國。再加上諸葛亮在蜀國兵敗僅僅五年之後就重振旗鼓,向魏國發起了進攻。無論是從戰爭的準備,還是軍事實力上來看,蜀國跟魏國的戰爭都像是弱國強行挑戰強國,獲勝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雖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度受到了質疑,但是作為一個軍事家,他的確有著出色的謀略才能,也許是時運不濟,沒能在最後造就英雄。

  • 2 # 唐島漁夫

    這個問題,我們先跳出《三國演義》的固定人設,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司馬懿不是普通政客,他是做會計出身,屬於當時並不多見的經濟類公務員,這樣的人,天生擅長算計;

    其次,劉備曾經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曹操也曾經兩次約請司馬懿,最後還是強行搞到身邊。司馬懿在同諸葛亮交手之前,在曹魏政壇已經歷練成熟;

    此外,司馬懿的歲數比諸葛亮大三歲,無論體力精力,都不在諸葛亮之下。

    當時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國以攻代守,以戰養戰,不斷髮動針對曹魏的北伐戰爭。開啟一張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蜀國,偏處一隅。尤其是關羽在前幾年,喪失了湖北的荊襄地區之後,整個蜀國實際上只剩下了成都平原這塊大本營。往北,利用地緣上的優勢,蜀國還控制了漢中盆地;往南,利用諸葛亮前期的軍事征服,蜀國還控制了雲南的南蠻部落。然而,僅此而已。

    成都平原是一塊風水寶地,周圍的崇山峻嶺將整個平原封閉在中間,在軍事上易守難攻,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如果想出川一統天下的話,進出太不方便。事實上,出川的基本路線只有兩條。一條是往東,出長江三峽,到湖北荊襄地區。東出之後,首先面對的對手是東吳而不是曹魏。蜀漢與東吳恩恩怨怨的幾座城市,不管是夷陵,還是白帝城,實際上都沒有脫離長江三峽的地理範疇;另外一條路線是往北,翻越大巴山,則可以進入漢中盆地,幸運的是漢中地區在諸葛亮時代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蜀國手中。

    我們繼續分析,如果以漢中為基地出兵的話,進軍路線的選擇就比較多樣起來。漢中沿漢水東進,可以直達南陽盆地。比如前文提到的蒙古滅金一戰中,窩闊臺派拖雷嘗試過,並且取得了軍事上的巨大成功。但這條路線過於艱險,補給線又過於漫長,對士兵的單兵素質要求也很高。所以這個方案在三國時代,一直被蜀國棄之不用;從漢中穿越秦嶺北上,理論上是可以直達大漢故都長安的。尤其是蜀國大將魏延曾經建議過的子午道,從地圖上由漢中到長安看幾乎就是一條直線。但是,子午道是典型的蜀道,夾在秦嶺的大山中間盤旋蜿蜒,中間還需要有棧道才可通行。這條路線易守難攻,後勤和戰術上的冒險讓諸葛亮心有所懼。所以北出子午道這個計劃,也被棄之不用,最多就是軍事上的佯動而已;那麼,只剩下一個選擇,就是西進。從漢中一路往西北過去,就是甘肅的隴右地區。此路線的主路祁山道,非常平坦好走。從軍事上來講,後勤補給也相對容易。另外隴右在地緣上和關中是合為一體的,所謂的“關隴地區”就是對這一帶的總體描述。得到隴右,往東翻過低矮的六盤山就可以佔領關中,而不用擔心秦嶺這樣的天然隔斷。所以,這就是演義中提到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要花大力氣講述蜀國的北伐路線選擇?是因為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鬥法,大多發生在這個區域。如果不看地圖,就會影響我們對於整個戰爭形式的判斷。而幾十年後,蜀國被滅的路線,也是沿著蜀道而行,只是在軍事動向上恰好相反而已。

    所以,諸葛亮北伐這事,在小說中看起來威武雄壯,但事實上卻壓根不是那麼回事。諸葛亮北伐,無論戰爭烈度,還是能夠動員的兵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是以蜀國全國之力,對抗曹魏的西部邊陲而已。即便佔領了隴右,也不代表你能打下關中;即便佔領關中,也不代表你能出崤函通道東征。更加關鍵的一點,諸葛亮北伐根本就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後勤問題。

    經濟問題,恰好是司馬懿的強項。

    山地作戰不同於平原和曠野作戰。山地作戰無論運兵還是運糧,路線選擇受地形的影響較大,所以拒險而守的戰爭成本要遠遠低於勞師遠征。此外,萬一後勤糧草供應不上,平原地區可以很容易在半路找到村鎮臨時補給。而在山地地區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更何況土地並不夠肥沃的關隴地區。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演義》中出現了“木牛流馬”這樣的山地運輸工具,也出現了煞費苦心的“諸葛妝神”以掩護蜀軍的麥收勞作。翻開歷史,更是有很多次征討,都是以糧草不足為藉口就退兵了。除了糧草補給問題,地形的崎嶇難行對戰事的影響則更為明顯,比如在正史記載中,公元前230年,曹真率一路軍隊出子午道,張郃率一路軍出褒斜道,司馬懿率一路軍自漢水逆流而上。三路大軍,會攻漢中。不過這樣一場籌備嚴密的戰役,卻僅僅是因為一場大雨,就班師回朝了(“會天大雨三十餘日,棧道斷絕”《資治通鑑.魏紀三》)。

    所以,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正面交鋒中,誰更能夠解決後勤問題,才能夠獲取最後的戰爭勝利。事實上,精打細算的司馬懿,在幾年中的連續幾次戰役中,都避諸葛亮之鋒芒,步步為營,沒有讓諸葛亮佔到太大便宜。

    公元前234年,諸葛亮發兵十萬,再一次北伐進攻曹魏,負責防守的就是司馬懿。這一次,諸葛亮來者不善,無論從兵力上還是從後勤上,都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而且從路線選擇上,這一次蜀軍出褒斜道,如果順利則可以直達關中平原西部的陝西寶雞。這條路線,是諸葛亮六年來歷次北伐中,路線最為靠近西漢故都長安的一次。

    志在必得的諸葛亮,遇到了工於心計的司馬懿。

    全面分析了戰局的司馬懿,給自己的部隊下達了“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八字方針。司馬懿要用自己充足的糧草,熟悉的地形,磨滅諸葛亮的熱情,耗死千里奔襲的蜀軍將士。雙方相持的時間超過了百日,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諸葛亮萬般無奈之下,給司馬懿送來了“巾幗婦人之飾”。但司馬懿依然不為所動,反而請來了朝廷欽差辛毗(pi,二聲),持節立在自己門前,用朝廷的威嚴來澆滅魏軍求戰之心。

    在諸葛亮再三派使者請戰的情況下,司馬懿和蜀國使者有這樣一番對話。

    "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晉書.宣帝紀》)也就是說,諸葛亮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健康狀況已經每況愈下。在同司馬懿的周旋中無法取得軍事上的主動權,更是讓諸葛亮心急如焚。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根據使者的口述事實進行推斷,諸葛亮可能確實命不久矣了。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當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成敗得失,要想想明白要考慮的問題頗多。首先要跳出《三國演義》的窠臼,此外要把所有的歷史都還原到當時的時空之中。

    這樣,才能夠得出正確結論。

  • 3 # 歷史吃瓜客

    其次,諸葛亮無論對陣曹真或者是司馬懿,總的來說軍事目的都是沒有達到。作為進攻一方寸土未得,怎麼說也是失敗。但是,在退縮時先後斬了王雙和張郃,還是有兩下子。如果是“佯退”或者叫引敵深入,那就牛氣了,但是諸葛亮顯然是真的退縮。

    最後,稱職與否一般是在有人可用的前提下來說的,顯然蜀漢集團沒人能取代諸葛亮的位置。被劉備遺言“統內外軍事”的李嚴在內部鬥爭中已經敗北,即便是真的由他總領軍事,也不見得會組織北伐。

    結語:蜀漢內部已經沒有人可以考核諸葛亮的業績了,他軍政大權一肩挑。他作為三軍統帥進攻只能說是泛善可陳,但是可以全身而退,捎帶著還能來個斬將摩旗。

  • 4 # 龍飛歌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多年讀者互相探討中,各有己見。歷史問題升究一下也確實如此,勝算不如對方。我的理解:這於當時的大局有關,蜀居川雖地理環境佔優勢,足智的孔明畢竟獨威,魏佔北方大部,兵強馬壯,天意民心佔主導,這就註定了基礎,歷史的結局的寫照結局就是答案。稱職一說我理解於一統天下不能相題並論。

  • 5 # 詹心榮

    亮伐司馬不亮力,

    蒼天也負有心人。

    時務不識狂稱帥,

    世人哪知睿智郎。

  • 6 # 經典影視會

    無論是歷史,還是演義,諸葛亮都可以視為智慧的化身。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司馬懿與他相比,可謂朗星比之皓月。諸葛亮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會,可謂是通才。司馬懿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是除了權謀還是權謀,可以稱之為專才。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司馬懿能夠打敗諸葛亮,絕不是巧合。

    在政治方面,諸葛亮勸阻後主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出發點是讓他的北伐無後顧之憂。司馬懿也勸魏明帝曹睿節儉人力,罷修宮室,出發點是造成曹魏腐敗的假相,坐收人心。這方面,兩人算是伯仲其間,但是司馬懿從中撈取的比較實惠。

    在經濟上,諸葛亮大力重修水利,發展農業,提高蜀鹽產量,並使蜀錦暢銷吳魏兩國,路不拾遺,蜀人稱道,但最終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北伐。司馬懿在經濟上,也曾大興水利,在吳蜀對峙的前線實行軍屯,為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方面,兩人不相上下。但是,在格局上,司馬懿遠在諸葛亮之上。

    在外交上,諸葛亮制定了聯吳抗曹的方略,最輝煌之時,孫劉聯軍打贏了赤壁之戰。但是,這個外次聯盟,中途被關羽破壞,差點功虧一簣。蜀漢和孫吳打了兩仗,經過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後,蜀漢國勢轉衰。司馬懿的外交謀略,在吳蜀爭奪荊州時,得到充分體現。他利用孫權牽制關羽,不僅使關羽人頭落地,還解除了樊城危機,更使蜀漢徹底失去了荊州,使諸葛制定的隆中對終成泡影。在外交上,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老辣。

    在選拔人才上,諸葛亮提拔了蔣琬、費禕、姜維、王平等文臣武將,但錯識了馬謖,壓抑了魏延,蔣琬和費禕沒有繼承他的北伐大業,姜維則窮兵黷武,敗亡了蜀國。司馬懿一生主要識拔了兩個人才,一個是出身寒門的鄧艾,鄧艾長於軍事,後來滅亡了蜀國;另一個是出身士族的王昶,王昶擅長分析政治局勢,軍事也不俗,多次打敗吳國,後來他的大兒子王渾更是統兵滅了吳國。在人才選拔上,諸葛亮顯然不如司馬懿。

    在自我宣傳方面,諸葛亮躬耕南陽,抬高身價,留下了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隆中對更是千古傳頌。而司馬懿審時度勢,拒絕了曹操的徵用,釣足了曹操的胃口,還在士族中贏得了好名聲。曹操將他視為輔佐兒子的肱股大臣。

    在才藝上,諸葛亮留下了《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和《誡子書》,被後世廣為傳頌,他還會彈琴,在空城計上秀了一把。司馬懿博學百家之說,但是喜歡研究經國治世之道,而不喜歡尋章摘句甘作腐儒。曹操讓他做的第一個官職是文學掾,也就是管理學校、文化、教儀等,儼然一文化部長。曹操是個任人唯賢之人,如果曹操不通曉文墨,怎麼擔任這個官職。司馬懿還留下了“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方。告成歸老,待罪舞陽”的詩句,這格局、這氣度、這境界,非雄才之人做不得。而且司馬懿能聽懂諸葛亮在城頭上的弦外之音,音樂造詣也算不低。在這方面,兩人算是平分秋色。

    在科技發明上,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據說饅頭也是諸葛亮發明的。司馬懿發明了什麼?好像沒有。這一點,司馬懿較諸葛亮難望其項背。但是,諸葛亮的這些發明創造,都被魏國所用了。沒有木牛流馬,沒有諸葛連弩,沒有孔明燈,沒事,讓蜀漢給咱們造。

    在家教方面,諸葛亮早年就稱自己的兒子諸葛瞻成不了大器,有些言過其實。鄧艾代蜀時,諸葛瞻不聽張嶷之言,果然在錦竹戰死。諸葛瞻也曾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不能守國土。鍾會輕視他為草木。老子英雄兒好漢,用在諸葛亮父子身上,真有些不恰當。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皆一世雄傑,視諸葛瞻為草芥的鐘會造反時,被司馬昭輕鬆擺平。在家教上,司馬懿相較諸葛亮不惶多讓。

    最後,我們說兩人在軍事上的差別。

    諸葛亮喜歡穩紮穩打,中規中矩,不擅奇兵,也不喜歡用奇兵,因此他壓制了喜歡用奇兵的魏延。也因此,劉備在攻打劉璋時,一開始用的是善畫奇策的龐統,龐統死後,不得已才用的諸葛亮。劉備在攻打漢中時,身邊帶的是善用奇謀的法正,依然不是諸葛亮。諸葛亮數次北伐均收效甚微,因為他習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雖然他有八陣圖,那也得等人家主動打上門來才能發揮作用,人家有那麼傻嗎?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氏三父子)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弈中,司馬懿敗多勝少。但這不代表司馬懿不如諸葛亮。劉邦和項羽打仗,敗仗何其多,但是最後劉邦贏了。司馬懿打敗諸葛亮,靠的是持久戰,把諸葛亮給拖死了。司馬懿用兵可謂老矣。遼東公孫淵割據數十年,是曹魏的心腹大患,司馬懿一戰解決。孟達反叛,形勢對曹魏極為不利,司馬懿一戰擒殺。諸葛亮數次北伐,哪一次都打得不利索、不痛快,讓人憋屈。

    諸葛亮明顯不如司馬懿的是,諸葛亮不喜權謀,諳習王道,在治世可稱是千古名相。司馬懿熱愛奇謀詐策,如果曹操聽從他的計策,恐怕沒有三國之分了。而且司馬懿有一個諸葛亮沒有的優點,就是他非常能忍。諸葛亮侮辱他為婦女,真是小看了他。

    司馬懿能夠打敗諸葛亮,絕對不是巧合。

  • 7 # 橫海聽泉

    諸葛亮長於治國而短於治軍。

    歷史上司馬懿在信中這樣評價對手,“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覺得對付諸葛亮不難,他覺得諸葛亮不善於抓戰機,決策不果斷,用兵不懂權變,戰術不靈活。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中,採用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策略,有點敵後抗戰中日軍堅壁清野的意思。日本人愛看《三國》,保不齊是日本人學的司馬懿。任諸葛亮百般挑戰,魏軍百餘日不出,魏軍城堅糧多,蜀軍糧少,魏蜀兩軍打的是後勤補給,消耗戰,耗來耗去諸葛亮耗不起。於是派人送來婦人的服飾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不為所動。下屬們不平,司馬懿佯裝憤怒,上表請戰,魏明帝不允,派監軍坐鎮軍中嚴禁出戰。下屬們不知道曹睿司馬懿的雙簧表演是他們提前商量好的。

    “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諸軍無事矣。”一切盡在司馬懿的掌握中。結果是,在五丈原耗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人稱“臥龍”,出身寒門。躬耕於南陽。自比管仲,蕭何,作為蜀相國,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在蜀國境內百姓都敬畏他又熱愛他,《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曾被諸葛亮處罰,在記述諸葛亮生平事蹟時,陳壽極盡讚美之詞,沒有怨恨。“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諸葛亮深得民心。治國理政確實有一套,縱觀他連年興師動眾出兵作戰,有勝也有敗,他的能力未能兼有文武之才,雖然能治軍,謀略方面還是不足。

    司馬懿人稱“冢虎”,出身士族官二代,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一出山就追隨曹操左右,先任曹操的文書,後任曹操的機要秘書,接著主管相府的人事,財政。一直是曹操親自調教。可以說司馬懿的文韜武略受曹操的影響最大,“兵貴神速”,剋日擒孟達,攻其所必救,平遼東公孫淵。兩場漂亮的戰役證明司馬懿軍事才能卓越。殺遼東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人立威,司馬懿狼性畢露,真正遼東第一狠人,善於捕捉戰機。決策果斷。諸葛亮的短處正是司馬懿的長處。

    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宿敵,面對魏國445萬人口,龐大的經濟體量,95萬人口的蜀國國力處於完敗,魏蜀兩國國力說到底是人材的竟爭,孫權曾勸學呂蒙,諸葛亮誡子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三國志》裡全郡國興學辦校的唯有曹操。出身寒門的劉備,諸葛亮需要和益州士族妥協,取得當地士族的支援,才能維持蜀漢新政權的穩定。而魏國經過曹操唯才是舉,多年興辦教育的政令,面對諸葛亮北伐有眾多強力的軍事人材支援。這也是司馬懿能取勝的原因之一。諸葛亮作為蜀軍的統帥,面對伐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新城孟達如果支撐到孔明能攪動關中戰局,北伐中原或許還有一絲希望。可惜孟達遇到的是司馬懿。

    轉眼間,武侯遺恨。北伐霸業成空,只剩那蜀道上的殘雲,渭河上的秋風。

  • 8 # 無日不瞻望

    司馬懿堪稱沒輸給諸葛亮,幹嘛算個戰績呢?

    ——因為司馬懿的確挺能耐,但諸葛亮卻是,更超卓的存在啊。

    司馬宣王的戰績是有的,風格也卓著。《晉書》為了幫他洗白篡權奪位的事,哪怕沒戰績,也很愛吹他的言論,顯得宣王神機妙算。比如,勸曹操別遷都啦,猜孫權不敢來伐啦,之類。如此就顯得宣王格外聰明。

    司馬懿的幾次名戰,包括平孟達、破公孫、擒王凌,歸納一下:

    ——破孟達,乃是孟達要反,猜司馬懿要一個月到;司馬懿急行軍,八日趕到,出其不意,圍住,導致孟達部內亂,解決。

    ——破公孫淵,宣王聲東擊西,佯攻圍塹,渡過遼水,直取襄平,圍點打援,圍了襄平,解決。

    ——破王凌,王凌詐稱吳人塞塗水,要求發兵征討,司馬懿看穿了一切;於是司馬懿九天趕到甘城,王凌解決。

    ——也包括殺曹爽的高平陵之變。裝病賣萌,忽然發難,再讓蔣濟們去騙曹爽說只要兵權。

    所以司馬宣王的風格?

    是快,是迅疾,是聲東擊西,是驚人的判斷力“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

    ———————————————————————————————————————————

    好了,回到正題:諸葛亮vs司馬懿。

    他倆的對局,一共兩次。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當時麾下包括: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建威將軍郭淮。這陣容夠漂亮了吧?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晉書》說:

    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守,司馬懿認為不能分軍;於是進軍。

    諸葛亮聽說大軍到了,自己帶人去上邽割麥子。

    哇看起來司馬懿無敵了!好威風啊!

    那麼問題來了:這戰績是真的嗎?

    《三國志》說得極簡略: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沒說諸葛亮敗北的事;還射殺了魏國最高軍事長官之一的張郃。嘻嘻,為什麼《晉書》不提張郃死了呢?是因為這樣顯得司馬懿無能嗎?

    看注引:

    漢晉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與《晉書》一樣的是,張郃要求分兵,司馬懿沒聽。諸葛亮來割麥。

    與《晉書》不一樣的是……諸葛亮擊破郭淮費曜,割了麥;然後司馬懿不聽張郃的話,非要貼著諸葛亮,然後被諸將唸叨“畏蜀如虎”,於是司馬懿出戰,被大破之:所謂甲首三千、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

    之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殺,在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

    那麼《晉書》與《漢晉春秋》,我們信哪個呢?

    《晉書》裡也無法否認的是:張郃勸司馬懿分兵,司馬懿不聽,結果諸葛亮確實晃過了司馬懿,聲東擊西,到了上邽割麥。

    《晉書》裡吹說司馬懿在滷城一帶擊破諸葛亮。但是:

    ——街亭馬謖敗後,諸葛亮自貶;這次之後,諸葛亮卻沒自貶。

    ——司馬懿此戰後一直避免再戰,怎麼看都不像是贏了的樣子。他老人家那可是侵略如火落井下石的打法呀。

    ——最關鍵的:張郃是在追擊時死在木門道的,木門道在滷城東北;蜀漢在西南,退軍該是往西南走,張郃怎麼追著追著追到東北去了呢?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咯:諸葛亮在滷城勝了;戰線向東北大幅推進;司馬懿於是龜縮不出;等諸葛亮糧盡,張郃追擊,死在滷城東北的木門道。

    這一戰好笑在於,《晉書》拼命為司馬懿為尊者諱,但他西向被諸葛亮晃過、被諸葛亮割了麥子、贏了上邽一戰,都還是漏出來了;最後還遮蓋了張郃之死與甲首三千,遮得實在不太像樣。

    最後諸葛亮安然退軍,還撿了個五子良將張郃,嘻嘻。

    好了,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晉書》都沒法為司馬懿塗脂抹粉了。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諸葛亮挑戰,司馬懿不出。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於是“怒”,千里請戰。天子專門派使節辛毗來不讓出戰。

    諸葛亮神吐槽:“他本來就不敢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過我,何必千里請戰?”

    但架不住司馬懿嘴硬啊: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巳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諸葛亮已經中了我的計,一定能破之!

    ——結果就是死守不出,熬到諸葛亮死了。真是妙計,嘻嘻。

    好了,最搞笑的地方來了: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諸葛亮死,司馬懿出兵追殺。

    楊儀反旗鳴鼓,司馬懿忽然決定“窮寇莫追”,就眼看著楊儀走了。

    ——等等,如果窮寇莫追,你幹嘛追過來?!神經病啊!?

    ——所以死諸葛走生仲達。當地百姓一下子真相了。司馬懿只好自嘲了事。

    所以了,一目瞭然了吧?

    《晉書》已經努力幫司馬懿吹了。但事實是:

    ——231年北伐,諸葛亮晃過司馬懿,聲東擊西,到上邽割了麥子;司馬懿貼到滷城,先被手下吐槽畏蜀如虎,然後發生會戰,然後戰線後撤;之後諸葛亮糧盡,司馬懿追啊,喪了五子良將最後一個張郃。

    ——234年北伐,司馬懿死守不出,還玩出千里求戰、巾幗衣服之類大梗。雖然牛吹得很大,“破之必矣”,結果還是熬死了諸葛亮;要追殺時,看見楊儀軍隊集體轉身,忽然決定“窮寇莫追”了。

    ——結合司馬懿此前擅長聲東擊西、預判準確的風格,兩次作戰,都多次判斷錯誤,也算是被諸葛亮給玩了;連《晉書》這種歌功頌德文字都遮蓋不住的尷尬呀。

    更過分的事:

    諸葛亮玩兒司馬懿,還不是他專長的部分。

    《三國志》裡,陳壽說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諸葛亮的才華,治戎是長處,奇謀是短處。

    ——等等,他的奇謀是短處,怎麼還能晃過司馬懿,去上邽割麥的?

    ——大概因為,他的治戎是100分,奇謀是95分?

    陳壽還說,諸葛亮所以未能有克,是因為他的對手“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

    這是告訴司馬懿:“您是人傑,加上人多,加上您防守諸葛亮進攻,所以他沒能攻克”。

    ——這真是誇司馬懿人傑?還是罵他呢?!

    多說一句,諸葛亮的治戎,真是古今罕有。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這是和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類似的境界了。

    所以諸葛亮每次回師,都帥氣得不得了:二伐回師,回馬槍斬王雙;四伐回師,回馬槍斬張郃;他死了,回師,司馬懿忽然決定“窮寇莫追”,不敢追了。諸葛亮治軍的軍紀軍容,強到匪夷所思。

    至於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高下,《三國志》後來裴注引的一段,更直白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諸葛亮的戰士人民,只有魏國1/9。司馬懿踞天下十倍之地,手握精銳,城池牢固,根本沒敢去對付諸葛亮,只能自己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散步。搞得魏國不敢解甲,被諸葛亮牽制得很被動。

    他倆的勝負,很明白了吧?

    ——————————————————————————————————————————

    總括一下: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很卓越,有判斷力,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心理,善於出其不意,善於急速進軍。

    可是啊,就是在判斷力、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方面,他輸給了諸葛亮,被割了麥、甲首三千、一個張郃。搞得一向打速度流的司馬懿,忽然變成了龜縮流。

    可怕的是,這些奇謀,還不是諸葛亮最擅長的。

    終於司馬懿優勢兵力、優勢地位,卻只好玩些千里請戰的事,來避免跟諸葛亮打。

    真不是司馬懿不夠厲害——打打其他人,那還是很有本事的——只是,諸葛亮實在是,太強了啊。

  • 9 # 山岩談詩論文

    對於歷史方面知道的太少,只看過《三國演義》的電影。

    對於諸葛亮,羅貫中站在漢室立場將他神化。於是孔明就成了智慧的化身。我在沙市曾見過大型廣告牌,上面就寫著“諸葛亮——中國智慧”。

    魯迅先生說諸葛亮近妖。諸葛亮也確實聰明,布八掛陣,草船借箭,聯合東吳火燒赤壁,孔明借東風等等都傳為佳話。但人無完人,牛人也一樣,在他六出祁山北伐戰爭中把他愚的一面暴露了出來。

    司馬懿陰險狡詐,但他裝傻子,他與諸葛亮是棋逢對手旗鼓相當,兩個人在戰爭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他生性多疑也正是聰明的表現,遇到一個高手必須從多方面考慮,時時小心。

    諸葛亮的軍事指揮還是可以的,但長遠的戰略眼光不如劉備。

    遠征北伐,需要速戰取勝,如不能速戰速決,就不能再打,應利用蜀國易守難攻的自然條件,加強邊防,發展經濟,穩定人心,培養軍事人才,外交東吳才是上策。但他急功近利,孤高自傲一意孤行。結果被司馬懿用緩兵之計拖死。

    其諸葛亮的失敗是必然的,天時地利人和,別人都佔優勢。站在別人立場,你遠征是侵略,人家是自衛;雖以興漢室為名,但漢室已忘,在時間上遲了。

    遠征費時費力費財。無論怎麼講都是愚蠢之舉。

  • 10 # 不沉的經遠

    題主這個問題錯誤太多,首先諸葛亮和司馬懿是統帥不是軍師,其次兩人一共打了三次,都是以司馬懿失敗告終。所以最後司馬懿只能靠死守耗死諸葛亮了。

    可能很多人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認為諸葛亮北伐時的主要對手是司馬懿。不過實際上諸葛亮五次北伐前兩次魏軍的統帥是曹真,第三次則是以陰平、武都為目標的小規模北伐,魏軍統帥是郭淮。只有後兩次北伐魏軍統帥是司馬懿。而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交鋒就是發生在第四次北伐。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迎擊。司馬懿命費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則率魏軍主力去救祁山。結果諸葛亮卻乘虛奇襲上邽,擊敗郭淮、費曜等人,並搶收了上邽一帶的麥子。

    司馬懿匆匆率兵回援,和諸葛亮大軍對峙。諸葛亮引軍後退到滷城,司馬懿追擊而至,雙方展開決戰。司馬懿命張郃攻擊王平防守的南圍,自己則攻擊諸葛亮中軍。結果諸葛亮命魏延、高翔、吳班迎擊,司馬懿大敗。魏軍被斬首的就有三千多人。

    隨後諸葛亮因為糧草不足退兵,司馬懿又命張郃前去追擊。沒想到諸葛亮在木門道設下伏兵,張郃膝蓋中箭而死,魏軍再次大敗。

    在諸葛亮這次北伐中,司馬懿守城失敗,野戰失敗,追擊還是失敗,完全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上。這次失敗對於司馬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打定主意依靠國力和諸葛亮拼消耗,堅決不出戰。即使在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的情況下,司馬懿還是不敢追趕,很明顯是被諸葛亮打怕了。

    因此單純從軍事能力上來說,諸葛亮比司馬懿強的多。司馬懿佔便宜的,只是魏國國力強大而已。

  • 11 # 美葉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劉備身邊出名的軍師,劉備為請他來輔助自己,不惜降下身段“三顧茅廬”,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才能之高。不過三國時代自然還是有能和諸葛亮棋過三招之人,比如魏國重臣司馬懿。不過有一些細心的人注意到,每次司馬懿遇上諸葛亮必定是勝少敗多,僅有的幾次勝利還都是帶有運氣成分在裡面。當然,司馬懿還是有一點贏了諸葛亮,那就是司馬懿比諸葛亮活得久,在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就再也沒有遇到過棋逢對手的人。

      ▲諸葛亮劇照

      司馬懿,字仲達,是魏國首屈一指的權臣,也是西晉王朝奠基人。據史料記載,司馬懿是一位雄才大略、足智多謀的政治家,曾幫助曹丕奪得帝位,先後擊退東吳、生擒孟達,表現出超高的謀略才能以及軍事才能,因此被賞識接替曹真大將軍的位置,成為魏軍新統領。司馬懿生來就是天之驕子,再加上這一番作為,心裡多少是有點傲氣的,在他剛接任大將軍之位時,對於諸葛亮這個出生於阡陌的人他非常看不上眼,還曾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在司馬懿的眼裡,這位出身阡陌的軍師雖然胸懷大志、足智多謀,但是他做決策不夠果斷,又沒有真正的兵權,因此並不足以懼。

      ▲司馬懿劇照

      常言道“驕兵必敗”,司馬懿的自傲最終在戰場上被諸葛亮徹底折服,五次北伐,司馬懿都慘敗在諸葛亮手上,諸葛亮領導的蜀軍次次將司馬懿打得節節敗退。最典型的一次,馬謖大意失街亭,魏軍取得全線優勢,可到最後諸葛亮卻全身而退。在上方谷時,司馬懿更是差點兒被諸葛亮燒死,那次司馬懿可是被諸葛亮教訓得服服帖帖。遺憾的是,蜀漢建興十三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去世,失去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蜀軍從此被司馬懿打得節節敗退,最終只能盡數退回漢中。後來司馬懿去檢視諸葛亮生前建造的營寨,各處設計精巧、井井有條,足見諸葛亮其人機智,堪稱天下奇才。對這個在戰場上屢屢打敗自己的人,司馬懿是打心眼兒裡敬仰。

      ▲街亭遺址

      那麼這個蜀軍營寨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諸葛亮到底設計了什麼精巧機關在裡面?自諸葛亮去世後,人們一直對這個地方充滿好奇。直到1977年,四川省博物館的專家王家友在昭覺市西南部四開氐坡發現一座古軍營,經過多方考察研究發現,這座古軍營就是當年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期時留下的營寨。就這樣,蜀漢營寨被推向人們的視野,曾經困擾千年的問題也終於得到了答案。

      ▲南蠻首領孟獲劇照

      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帶兵南征,生擒孟達,從水路一路到越嶲,並在此地駐紮,並且有學者根據相關史料考證得知,北水就是如今的昭覺市附近地區,符合歷史上的地理位置記載。當然單憑這一點是不能確定這就是蜀漢軍寨,最終確定這裡是蜀漢軍寨是在1986年,經考古工作者多方勘察,終於在遺址東南方附近300米處發現大量刻有“軍事假司馬”、“軍事假司馬印”和“軍事假侯印”字樣的印章,經過多方鑑定判斷出,這些印章全部出自三國時期,應該是屬於蜀漢政權所有。與此同時,考古專家們還在遺址附近發現大量防禦武器,經過這些發現,才斷定這個遺址的真實身份。

      ▲三國營帳復原繪畫

      這個遺址就是困擾人們多年的“蜀漢軍屯遺址”,位於古時通往越秀縣的咽喉要道上,處在重要戰略樞紐上,從軍營分佈情況來看,諸葛亮確實不負“軍事奇才”的稱號。首先,整個軍寨都修建在山坡上,軍營結構嚴謹合理;其次,諸葛亮在此修建了堅固寬闊的道路,為軍營運輸物資提供保障;最後,諸葛亮還在整個山坡上分層修建了三層十餘座瞭望臺,這些瞭望臺的選址十分精妙細微,不僅佔據高處優勢,還能沒有死角的看清四周情況,同時瞭望臺之間的距離也是控制得非常精妙,構成交叉火力,兩軍對戰時可以將敵軍輕鬆殲滅。

      ▲司馬懿領兵劇照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到那時已經堪稱舉世無雙,其對於軍事對戰有著超高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每一個細節都把控得極其精妙。因此,司馬懿屢屢敗在諸葛亮的手裡也不足為奇,而蜀漢也正是憑藉這位天才軍師才能在西川之地抗衡強敵,成就一時輝煌。

  • 12 # 天晴愛睡覺

    諸葛亮跟司馬懿鬥智鬥力的時候,他已經不是軍師了。

    他不再是單純的出謀劃策,他得兼顧政治影響和軍事形勢,他得兼顧後勤與前線!

    當一個人的分心的時候,往往會影響實力發揮!

    當一個人行事顧忌的東西太多,往往就不敢冒險犯難!

    不敢放開手腳的大人,打不過不擇手段的小孩!再正常不過!

  • 13 # 蘇晨晨

    在過去打仗不像現在哈。在古代有寡不敵眾的說法,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說法。

    其實,真正的諸葛亮我不知道咋的,按照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這兩本書來看。諸葛亮這個人確實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就是一萬人馬,敢敵十萬大軍,最終還能打個不輸不贏。正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每次的勝利都是靠出奇制勝的,縱然敗多勝少,按交戰雙方的兵力來說,既使敗了,也沒讓敵人束手就擒,並且還能安然的回來。這就足以了不起了。這裡就拿空城計來說吧,諸葛亮雖然沒勝,觸不知僅一人,就能擊退司馬懿30萬大軍。如果讓司馬懿和諸葛亮倒個過兒,那司馬懿一定被生擒活捉。當然了,司馬懿也本來也就沒有讓蜀國滅亡的想法。,因為。蜀國亡了,對手也就沒有了,但是司馬懿的死期也就到了。這個事情司馬懿本人比誰都清楚。不過,雙方打了多少年,雖然都是不輸不贏。但按照三國志裡講的,司馬懿一直讓著諸葛亮。但每次交戰。諸葛亮都會使出吃奶的勁兒,就是因為寡不敵眾。

    在三國志裡。司馬懿帶著兒子在郊外打獵。司馬懿曾對天長嘆。說,亮~死~司~亡!蜀~滅~司~死!這就不難看出諸葛亮在司馬懿心裡的分量有多重。生怕諸葛亮有什麼閃失。司馬懿已把諸葛亮當成了他的護身符了,能去傷害諸葛亮嗎?再說了,如果,諸葛亮的兵馬要能有司馬懿的一半的話,憑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司馬懿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總之,在司馬懿沒有把行政大權奪到手裡之前,他絕對不會去傷害諸葛亮的。這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經常打平手的原因。

    所以,諸葛亮的勝的把握非常低,但是,司馬懿一般情況下,還是不會讓諸葛亮輸的太慘。再說了,諸葛亮諸葛亮能用一拼十的打法,不管怎麼說,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 14 # 老男孩精剪輯

    這個可能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既生瑜何生亮,既生諸葛,何生司馬。本來在葫蘆口那次,可以火燒司馬,讓他葬身火海,但是正當以為命已絕矣的時候,天降大雨,讓這場必敗的仗,有了轉機,這就應該是天意。諸葛亮永遠鬥不過司馬懿,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都有。況且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什麼不知道會下大雨?是因為整個歷史其實都已經被老天安排好了,必須這樣上演。這樣才有了現在的新中國。

  • 1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諸葛亮五出祁山而寸土未得,不管是從戰役,還是從戰術方面,北伐都是失敗的。可是千載以降,諸葛亮北伐仍然被人津津樂道,其成敗本身已經不是討論的核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都成為了華人心中的精神圖騰,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的故事教材。

    (諸葛亮北伐是文學常見素材)

    諸葛亮作為政治家,不會不知道魏蜀兩國實力相差懸殊,而且魏國朝堂人才濟濟,司馬懿、曹真、張郃、郝昭都是一時名將。曹魏內部也沒有出現大的政治變故,沒有出現所謂的“天時”。曹魏能夠動員的兵力大約40多萬,分別被安置在淮南、荊襄、關中。蜀漢全國兵力也不過10萬人。曹魏兵力的1/3,足以對抗蜀漢舉國來犯。如此實力懸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一定要堅持北伐呢?

    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延續漢朝國祚的基礎上,所以蜀漢又叫做“季漢”。這種合法性是很重要的,這是蜀漢在四川開國、取得士人支援、徵收賦稅的基礎。蜀漢國中有很多人並不願意北伐,這些人很多都是本土的世家貴族,比如後來勸說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諸葛亮不以北伐名義掌控軍力,不以國家大義的名義掌握政權,那麼作為少數派的荊州集團就徹底成了軍事殖民政權,會變得像紙糊的一樣脆弱。所以,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標,是對內鞏固蜀漢政權的穩固。

    諸葛亮達成了這樣的目標,終諸葛亮一世,他都牢牢地掌控者蜀漢政權的軍政實權,而且蜀漢國內雖然受戰爭拖累,但是在大義面前,並沒有出現大量的不服從力量。當蜀漢政權第二代人物成長起來以後,就已經逐漸與本土世家建立起聯絡了,即使不北伐也能夠穩固局面。

    其次,魏國佔據了北方最為富饒的中原地區,還執行了九品中正制,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都願意集中在曹魏政權周圍。雖然諸葛亮說曹丕不如曹操,曹睿不如曹丕,但是在曹丕、曹睿執政期間,魏國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假以時日,魏國實力必然數倍於蜀漢。因此,時間是站在魏國這邊的,這場國戰如果必然要發生,早打必然要比晚打對蜀漢有利。而且,一旦開戰,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關聯效果。實際上,正是諸葛亮的北伐造就了司馬懿開始掌握曹魏帝國西北兵權。司馬家族最終取代曹魏,與諸葛亮北伐製造的時機有著很大的關係。

    (司馬懿透過戰爭掌握兵權)

    最後,諸葛亮在戰爭中沒有獲利多少,以至於國內疲敝,民有菜色,經濟陷於崩潰,這是諸葛亮在戰場上的失敗所造成的。即使在戰略上,諸葛亮北伐達成了內部鞏固政權,外部促敵生變的目標,但是在具體的戰役實施上,諸葛亮是花費了大本錢,卻沒有收回利益,浪費了蜀漢原本不多的國力,甚至引發了蜀國本土士人的群體性逆反心理。在後來曹魏大兵壓境時,成都城本來還有3萬多兵力,可以一戰的情況下,劉禪卻擔心沒有人願意再為蜀漢作戰,而選擇了投降。

    (沙場應變原非諸葛亮所長)

    所以,諸葛亮老成謀國,長於戰略佈局。可是戎機應變,原本非其所長。司馬懿就評價過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說的就是諸葛亮雖然大權在握,機謀超人,可是卻缺少權變,不敢弄險,必然成不了事。在北伐過程中,有很多次,諸葛亮如果執行大開大合的對攻方針,都有機會打亂曹魏在關中的軍事部署。然而,諸葛亮卻始終謹小慎微,以弱擊強,原本應該採取的不對稱作戰,硬生生被打成了陣地戰、消耗戰,其最終不能功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16 # 與天爭鋒

    我想這個問題不會有太大的爭議,諸葛亮一生都奉行了八個大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遙想早年間,劉備未得諸葛亮輔佐之前,要兵沒兵,要城沒城,只有一個皇叔的名分,手下雖有關、張的輔佐,可二人都是武將,並非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人。劉備一行人幾乎無容身之地,直到得了諸葛亮這個臥龍之才,才開始在東漢末年那個紛亂的年代有了一席之地,曹操、孫權等割據的勢力才開始把他當成一個大敵。所以說,諸葛亮這個軍事當的是否稱職就呼之欲出了:很稱職!

    再談談與司馬懿的交戰,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開始博弈是在劉備死後,蜀國大將十亡八分,劉禪又並非明君,可以說導致諸葛亮很憋屈。但說敗多勝少,那只是從客觀上的敗,並非諸葛亮的敗。

    試舉一例,在經典的上方谷之戰中,司馬懿本就必死無疑了,可無奈的是天降大雨,破了諸葛亮的計策。當時諸葛亮的心都碎了,實在是可悲、可嘆。

    街亭之敗,諸葛亮勿用馬謖導致全盤皆輸,才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在空城計中,諸葛亮面對無數敵軍,自己帳下當時幾乎無將可用,無兵可派。但面不改色,硬是擺出了空城計。試問這種膽魄,又有幾人能有。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率兵來襲,姜維只是推出了諸葛亮的木雕,就嚇退了司馬懿之兵,可見諸葛亮在司馬懿心中處於什麼地位。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諸葛亮真的是十分稱職了,可以說用自己的命去搏蜀國的天下。可嘆!時不予蜀!蜀國終究還是敗了。

  • 17 # 大羊說股事

    兩者戰術不同,諸葛亮的作為自不必多說了,司馬懿主要本事在防守,透過死守耗死了諸葛亮,只能那句話 既生亮,何生懿, 真是一物降一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問我試管嬰兒算不算是親生的?我該怎麼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