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肉郎阿漆
我讀書的時候看三國演義即喜歡蜀漢的人物也喜歡曹操這邊的人物,東吳的孫策周瑜等等都很喜歡。我可不會像別人一樣,專家說啥就是啥
-
3 # 18歲的煙花
喜歡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喜歡一身是膽,七進七出的趙雲;喜歡風流倜儻,貌比潘安的周瑜;喜歡足智多謀,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喜歡美麗動人,美名天下傳的大小喬。亂世出英雄,出美人,這個三國太多太多的英雄了,像這蕩氣迴腸、可歌可泣的三國,我想不管你是什麼年齡多會喜歡吧。
-
4 # 筆名肖園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有傾向性的。
所以我們在每一個階段喜歡的人不一樣就很正常了。
小時候喜歡諸葛亮,因為作者一直都在竭力打造一個完美的蜀漢形象。可是隨著年齡和分辨能力的成長髮現作者竭力打造的蜀漢集團並不完美。反而是曹操的梟雄本質更讓人欽佩。
可隨著一遍又一遍的讀三國,我們對名著的理解又進行昇華。不得不感嘆作者的偉大之處,不是讓你喜歡誰而是在於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過程。
三國是一本好書,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一展現出來,不斷的提升著我們的文化、內涵和修養。
-
5 # 劉耳朵先生
我是堯山漁夫,我來回答。誠然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品讀《三國演義》,喜歡的人物會有所不同,少年人都會比較喜歡趙雲,而青年人則會喜歡關羽多一點,中年人更多的是喜歡劉備。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且聽我分析一二。
要說少年喜歡趙雲,當然是因為趙雲人長帥,並且武功很高強,一生鮮有敵手啊!在長板坡一戰,百萬軍中如無人之境,戰力爆棚且忠心護主,不正是符合我們年輕時的偶像標準嗎?這種英雄意氣讓多少人嚮往,多少人崇拜!
青年人喜歡的還是有少年意氣兼忠、義、仁、勇重於一身的關羽多一點。先說少年意氣吧,曾路見不平,撥刀相助以至犯案流落江湖,具有俠義仁懷風範。關羽的忠、義、仁、勇的品質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很容易引起共鳴,做人就要做關羽這樣的,一生光明磊落,胸襟坦白,生命底蘊裡始終堅守一個“信”字的承諾,並把它不遺餘力地付諸忠、義、仁、勇的實踐中,對友,一片赤誠可對天;對士,劍膽琴心誠可鑑;對敵,心不藏奸敢亮劍。關羽這種具有中華民族儒家精義的人品折服了準備闖世界幹事業的青年人。
到了中年,起碼四十歲以後,好多人就開始喜歡劉備了,因為它大器晚成啊!年近五十了,還帶著創業夥伴去找一個年輕小夥子,讓人家幫自己,人家耍大牌,他還三番五次厚著臉去好生候著並且還創業成功了。這種事不到中年,不遇危機是永遠不會體會到的。縱觀劉備的一生,他就跟一個從來沒被生活打倒過的人一樣,一個從來都不曾老去的創業者。
六十歲以後,一般人就不喜歡讀三國了,因為三國裡面全是陰謀、陽謀、權謀,你都老了,學這些也用不上啊,甚至越看越悲涼!你還是多讀讀養生的書吧,幫助你掌握些許延年益壽的生活方式方法,才是人間正道!
-
6 # V思維視覺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一開始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他憑藉一己之力,卻是開創了蜀漢的基業,但是,為什麼在不同的年齡段看《三國演義》,對劉備的評價不一樣?
年少的時候,非常佩服劉備。
因為劉備是一個草根逆襲的正能量,是一個從基層打拼到一個集團CEO的勵志故事。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在我們電視劇裡經常出現?但是,人家是實實在在的人物,透過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的家族,讓自己的名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你覺得這樣的人是不是應該學習?
之後隨著年齡增加,對三國裡的劉備態度就發生了變化,覺得劉備就是一個天生的政客。
可以為了劉吳聯盟,娶了孫權的妹妹,雖然自己有妻子,這個不重要,一切為了政治需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逢場作戲。可以因為孩子被趙雲救回來以後當面摔了自己的兒子,讓趙雲死心塌地跟著自己。這個就是政治需要,也是政客們需要把握好的,要不然,就會露餡了。你覺得劉備的這種權術是不是很厲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發現曹操是真小人,劉備是偽君子。曹操行事的時候,一般就是考慮到戰略目的,留別是先虛與委蛇,之後就啊飭去大阪政策,這個是在龐統身上用得很溜啊!劉備不僅僅如此,還設法防著諸葛亮,讓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實現,這樣,他的威信就會降低,這就夠了
-
7 # 使用者5508163895
剛步入社會時,我喜歡劉備,白手起家,好結交天下英豪,捨身取義,感覺是我們奮鬥的楷模!
有了工作經驗後,發現曹操這人才是真正能在職場,社會上立足之人,為人奸滑,左右逢源!
當主管後,感覺還是孫權厲害,知人善任,要比自己拼命效率大多了!
-
8 # 我要嘗試一下
這個肯定的。
年輕女孩喜歡周瑜、趙雲。為啥呢?就說周瑜,不知“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光是個大帥哥,還是個軍事家,音樂家,雖然有了小喬陪伴在側,女孩也有喜歡他的權利啊。
而趙雲,雖然不像周瑜那麼全才,但他是個大帥哥啊,也會有好色的女孩喜歡他的!
年輕男孩應該也是和年輕女孩一樣。
年齡稍大些的人,應該比較喜歡曹操,雖然曹操在女人問題上很壞,不是個專情的人。並且曹操雖然五短身材,其貌不揚,但他確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地大英雄,實在是令人敬仰。他不光是個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個文學家、詩人。
老年人應該喜歡孫權:“嗯,這孩子不錯,可憐見的!父兄留下的基業,在他手裡發揚光大了!”所以,會以讚賞的眼光看待他,欣賞他,像曹操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
反正我覺得,沒人喜歡劉備那個糟老頭子,他的生命中只會逃跑,而且視老婆如草芥,卻又離不開女人。到一個地方就要發生納妾聯姻之類的事,頂討厭的!
-
9 # 文眾說易經
年輕的時候喜歡關羽,喜歡趙雲,年齡大了就喜歡司馬懿。趙雲和關羽都是蜀國的五虎上將永不可擋,司馬懿足智多謀有大局觀。
趙雲是三國時期的常勝將軍,相貌堂堂英雄少年這時候大戰河北名將文丑。汝南之戰是歷長高覽,救了劉備性命。長坂坡一戰殺了個7進7,就出阿斗,趙雲從來沒有失敗過。
關羽給我們留下最深的形象就是重義氣,可以說關羽是忠義的化身。
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喜歡司馬懿的厚積薄發,能夠隱忍。當年曹操為了讓司馬懿當自己的謀士,被司馬懿用苦肉計堅決拒絕,司馬懿就裝病,這一裝就裝了7年。
喜歡司馬懿的不急不躁,能夠隱忍並且能看清楚形勢。諸葛亮的每次北伐,司馬懿都知道諸葛亮最大的弱點就是軍糧不夠。每次司馬懿都和諸葛亮裝傻充愣,就是不出戰。最後直拖的諸葛亮彈盡糧絕。
喜歡司馬懿的暗度陳倉。司馬懿為了裝病欺騙超爽,十年如一日,把自己扮成一副老年痴呆的樣子,讓曹爽掉以輕心,最後把曹家的江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馬懿總能穩定大局,最終司馬懿成為三國最後的最大贏家。
-
10 # 慕晚時光
中學時代讀《三國演義》時,完全站在劉備一方,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真是豪邁酒脫,也特別喜歡諸葛亮,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雖隱居於鄉野之間,卻對天下大勢了於指掌,胸藏韜略,待時而動。
諸葛亮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感,二十七歲出山輔佐劉備,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幫助劉備成就一番霸業, 真乃神機妙算的神人。
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他感念劉備知遇之恩,臨危受命,又輔佐新帝,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夙興夜寐,鞠躬盡瘁,卻在北伐中魂歸五丈原,實在為他感到惋惜。
大學時看《三國》很喜歡趙雲,他一生打仗從未有過敗績,可以說是常勝將軍。在小說第四十一回,劉備攜民渡江,被曹操部下追趕得狼狽不堪,一家家老小皆失散,趙雲不顧個人安危,尋找失散的主母與幼主,長坂坡單騎救阿斗,血染戰袍,七進七出,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奮力殺出重圍。
如今再讀《三國演義》反而是用一種平靜的心態來看書中人物的成敗得失。
曹操雖奸詐多疑,生雄才大略,求賢若渴,平定北方,但錯用司馬懿,辛苦半生徵得的天下,被司馬家奪取;
劉備仁愛賢德,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稱王西蜀,孫權繼承父兄江東基業,任人唯賢,兩人因為爭奪荊州之地,致使孫劉聯盟失敗,子孫都投降於魏國。
從漢末天下大亂,到三國鼎立,再到三家歸晉,一部《三國演義》道盡了歷史的滄桑變幻,就如《三國演義》開篇寫的一首詞寫的一樣:"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11 # 國學新聲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我接觸最早,看得最多遍的。從兒時聽評書,到看電視看,再到看書本,再後來講三國。的確,不同的年齡時段讀,對這本書的理解視角發生變化,對裡面的人物的認知也有更深刻的認知了。
最開始接觸,聽收音機裡的評書,應該不到十歲,最喜歡的是關羽,趙雲。因為他們武功高強,行俠仗義,感覺特別酷。這很符合男孩子的英雄夢,渴望變得強大。
看電視的時候,已經上了初中,心智快速成長,對於一個好學生來說最大的追求就是被別人誇”聰明。於是開始喜歡諸葛亮了,特別是後期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和司馬懿過招,最是精彩。內心總是希望諸葛亮打敗魏國。而且認為只要諸葛亮一出手,就能成,他不在就懸了。
這可能是因為開始理性,知道世界上的事不只是考暴力,而要用智謀了,而且智謀似乎就是聰明的同義詞,所以自然就最喜歡諸葛亮,這位三國演義中的智慧化身了。當然也會偷偷的喜歡貂蟬,太美了。可能是青春期緣故。
後來,買了紙質的書開始細讀,又受老師們的影響,便開始更喜歡劉備了。覺得他很勵志,從賣草蓆到成皇帝。也很仁義,脾氣好,十萬百姓不拋棄,為了給兄弟報仇,親自出徵。而且還挺不容易,到處寄人籬下。而且能征服諸葛亮的人,肯定不簡單。於是也學著劉備模樣在職場江湖闖蕩。
在社會經歷了不短地時間,加之對歷史的深入研究,特別是看了《易中天說三國》後,自己便對三國史和人物進行了更深刻的分析。後來漸漸地發現自己愛上曹操了。這個以前最討厭的大壞蛋,大奸賊,而且很醜的傢伙。
其實,他最真實,最有領導魅力,最可愛。這種180度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基於歷史而重新審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了,更是基於社會閱歷的加深,對人性的認知。
尤其是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家,追逐權力的人,而且是一個愛文學,有情懷,有理想的浪漫主義者,更合我心。每每吟誦他的詩作便自有一種自信與豪氣,還藏著一份悲天憫人的仁義情懷。
-
12 # BJ黃金海岸
年少時喜歡諸葛亮,因為諸葛亮聰慧過人,料事如神,幾近能呼風喚雨;年輕時喜歡關羽,忠義炳千秋,武功過人,俠肝義膽;中年時喜歡曹操 胸懷寬廣 ,只認對的,不計前嫌,用人唯才是舉,能文能武,雄才大略,體察民情 愛護百姓。從對國家的貢獻上 曹操遠勝他人。
-
13 # 常熟石猴紅木
兒時看三國,喜歡劉關張,感覺他們兄弟肝膽相照,又有非凡武藝,一代英雄。那時的感覺就是那個英雄武力值厲害,就會喜歡。呂布、許褚、夏侯惇等。到了略微懂事的年代,又感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非常的神乎其技,料敵機先,百戰百勝。那時又會感覺只要頭腦聰明,也能不可一世。再後來到了社會上了,又會發現司馬懿也不簡單,故意示弱,老謀深算,最終戰得天下,三國歸晉。等到過了三十歲,社會上幾經滾打後,又會發現姜維、陸遜等輩,也是謙虛低調,實力雄厚。雖然無太大光芒,但是也是深藏不露,年少有為。總之,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豐富,對人生的理解,再看三國,真是細品增味,博大精深。
-
14 # rijinchanganyuan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的封建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有句俗話:“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作為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做到雅俗共賞,不但在國內家喻戶曉而且走出了國門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於此,我認為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以評書的形式傳播
雖然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而且在說書人的表演加工之下,本來就跌宕起伏的情節自然就更加有魅力。自然口耳相傳千年。
二:人物描寫的簡潔明瞭,善惡分明
《三國》中的主角,不論是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趙雲還是周瑜等,他們的形象都是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
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比如曹操,就自私奸詐得“驚天地、泣鬼神”,否則有怎能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千古流傳得名句?讓人平讀之後猶如看過革命樣板劇,自己不自覺間經歷了一次善惡的洗禮。不自覺間感到一身正氣。
三:其中的道德基準與儒家文化如出一轍
《三國演義》中的描寫重點是“重劉輕曹”,以蜀漢為正統,為什麼呢,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把忠於“漢室”的人物“神”化;而忠於魏`吳的人物則給予醜化。 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而這正好符合了勞動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統治階級的價值觀,自然皆大歡喜,得以流傳。
四:佈局和氣氛安排高明之極
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例如:劉備三顧茅廬,一步一步把主角諸葛亮從喧天的鑼鼓聲中引出場來;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寫箭,“借東風”的寫風,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極緊。這一類手法,在外國小說名著中極少見到。外國小說中的主角,往往一下子就出了場,或者是閃閃縮縮,面目模糊。《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透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
五:人民從其中接受道德教育與價值標準。
《三國演義》在民眾心中深深紮根《三國》故事成了中國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小說中運用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人民從中學體會到的價值觀是——應當像劉備、關羽那樣重視對朋友的義氣,要愛護人民,決不可像曹操那樣忘恩負義,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詐毒辣的事。劉備與關羽的道德模範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會人物都要設神壇拜關公,決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穌、不拜如來佛。這便是由於小說中的人物言行使植根於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得到了體現,樹立了模範式的主人公。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世代累積型的作品,在長期的集體創作中,凝聚了中華民族“原型”思維的心理正規化,召喚著人們意識深處沉睡的某種巨大的心理能量,因而能使我們“不由自主地被震動,彷彿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運載或超度”,“我們彷彿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族類。”當然再經典的文學作品之中也難免有缺憾,《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每一個人物都好像以前的革命電影,共產黨員一定是炯炯有神,大意凜然;敵人一定是賊眉鼠眼,心懷不軌。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侷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不過,若是沒有了這樣單純的人物定性,也許舊沒有了《三國》現在的紅火。
-
15 # Echo
是的,真的是不一樣。高中時讀的時候特別喜歡劉備,感覺三國的所有梟雄裡好像只有他是真正想要匡扶漢室,是個大仁大義之人,而且禮賢下士,對諸葛亮、趙雲都特別好。對於曹操是恨得咬牙切齒,竟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甚至誤殺了收留他的一家人,還不知悔改。
大學畢業之後再讀的時候,完全相反,覺得劉備是個假仁假義之人,嘴上說著要匡扶漢室,其實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太能哭了,逢人就哭,哭的那個傷心,讓別人相信他是真為了漢室,實則不然。最後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勸,最後死在了白帝城。反而對於曹操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生在三國那樣戰亂時期,有野心有智慧的人定能成事。曹操才是真正的梟雄。
-
16 # 史蹟真相
“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三國演義》裡所描寫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縱橫捭闔,爭奪天下的歷史畫卷。其中,對爭鬥雙方人物政治謀略的深邃和對“時勢”的把握運籌的高下,以及對人物命運走向的思考,是會隨著閱讀者知識和閱歷的增長,而發生變化的。我舉一個例子,很多人看《三國演義》大概都不會留意這樣一個人物——陳宮。但隨著閱讀深度的加深,你會發現陳宮是一個,出,可以安邦治國,入,可以保護家人的大謀士。雖然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那是因為陳宮是一個有著道德底線的封建文人。他看曹操,並沒有看錯,曹操有著奪取天下的才略,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事情,陳宮完全有能力輔佐曹操一統天下。只是因為曹操那句“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突破了陳宮的做人底線,他才棄曹而去,投奔了呂布,他也沒有看錯,呂布在當時也是有爭天下實力的人物,但人性上有缺陷,即便是這樣,陳宮仍然能忠心耿耿為呂布出謀劃策,解危紓困,無奈性格決定命運,呂布敗了。白門樓上,陳宮慷慨赴死,誓不降曹。但他摸準了曹操的孝義仁德,“後曹公養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陳宮沒有看錯人,真乃高人也。
-
17 # 千年老妖易小川a
我跟你們不一樣,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專一,只喜歡貂蟬、甄姬、大喬、小喬、孫尚香、鄒夫人。討厭的人也從未改變,呂布、曹丕、孫策、周瑜、劉備、張濟
-
18 # 長安故里館
這個問題他沒有一定的答案,它是因人而異。
比如我,我在十歲之前,最喜歡的人物是劉備,當時什麼都不懂,只因為他的故事更多。
當然,這也是童言,又怎可當真?
逐漸長大了,當時最喜歡的是關羽,認為他很有遠大抱負。反覆去看《三國演義》,從中又讀懂了一些知識,比如人物性格、人物特徵和人物關係之類的東西,但瞭解的基本是表面,沒有更深的看透他們的本質。
也是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才能增長。大概在上高中的時候,我才算讀懂了薄薄的一層人物內在性格,記憶裡的周瑜不再是個兩袖清風的大將軍,而是一個自負,陰險狡詐的人;記憶裡的曹操不再是個為人正直的一國之君,變成了一個謹慎多疑的梟雄。
這僅僅是我的個人見解。
逐漸的,我對三國裡的人物認識更深了。那時候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的聰明、他的能言善辯都感染到了我,我一心要向他學習,他在的每一場戰爭都是“年度大戲”: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
再往後,司馬懿變成了我最喜歡的人物。我佩服他的膽量、他的智謀,有時也會感嘆“空城計”與諸葛亮鬥智鬥勇的經典場面,揣摩他當時的心理,是怕損兵折將而不與諸葛亮對峙……
是的,看這一系列變化來看,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喜歡的人物。並不是因為討厭上一個人物,而是發現了另一個人的優點,這或許就是我的特點吧。
你們最喜歡的人物是誰呢?
-
19 # 禹州電力人
記得自己讀《三國演義》是在十一、二歲的年紀,那時是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雙匱乏的年代,記不清自己從哪裡淘來一本殘破的《三國演義》,是那種發黃草紙豎排繁體字的老版本,中間有類似連環畫的繡像插圖。
男孩子,都是愛看打打殺殺的故事。我如獲至寶,如飢似渴地挑燈夜讀,說真的,好多繁體字都不認得,都是充著讀的。那時節,由於受作者尊劉抑曹思想的引導,加之書中把劉備集團作為正面形象描寫,使我年少的思想裡,也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臉譜化歸類,曹操集團就是反面派,劉備集團就是正面派。
《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雖然令人歎服,但最令我神往的還是關羽的忠勇神武和春秋大義。關雲長胯下千里追風赤兔馬,掌中青龍偃月刀,演繹了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斬顏良、誅文丑、義釋曹操、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等一幕幕膾炙人口、代代傳頌的故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忠義佳話,這也就是關公在民間被百姓塑像膜拜奉為關帝享受香火祭祀的原因。中國自古就是崇尚英雄和褒揚忠義的民族。
相對曹操,在我少時的定性,就是京劇戲曲中的白臉奸臣,“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陰險、兇殘、狡詐。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不斷積累,思想認識的不斷成熟,使我對曹操的定性重新進行了審視。放眼歷史大局,在東漢末年,農民起義、宦官專權、王朝衰微、軍閥割據、瘟疫流行,百姓處水深火熱之中,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就像曹操詩中所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是怎樣一個觸目驚心的時代場景。曹操作為一個志向遠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審時度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屯田儲糧,興修水利,剿滅二袁,東征烏桓,開疆拓土,統一北方,建立奇世偉業,成就了文姬歸漢的歷史佳話。
曹操詩作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一代建安風骨之先河,那膾炙人口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為我們留下了千百年來詠唱不斷的華美篇章。
曹操,不愧為一代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獨具人格魅力的詩人。
小時讀三國是時覺著諸葛亮很牛B,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少年時讀三國覺著關羽很牛B,武藝高強。成年時再讀三國覺著趙子龍很牛B,武藝超群,有勇有謀。……我相信每個階段讀三國心境都會一定的改變。
回覆列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看三國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不一樣的體會,每一個年齡段都對三國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和感悟,或許這就是三國的魅力所在。那麼這到底是個什麼原因呢?為什麼這樣說呢?
小時候喜歡劉備,是因為看三國演義受到的影響。看桃園三結義,劉備對關張的義薄雲天。看三顧茅廬,劉備對諸葛亮那種求賢如渴。看兵敗逃跑時,劉備仍然不放棄百姓要帶百姓一起走。
小時候被劉備的品行所折服,想長大成為像劉備一樣的仁德之君,所以那時候都超喜歡劉備。劉備就是救世主,劉備落寞我們痛哭。劉備得勢,我們開心。
長大後,我們慢慢喜歡曹操。因為步入社會後,擺脫了看三國只看演義的侷限。知道了曹操在實際上也沒有書上說的那麼不堪,他是個亂世英雄,他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打下去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智慧讓人折服,不僅是個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他又是一個出色的詩人。集所有才華於一生。
小時候我們愛憎分明,後來到了一定年紀知道了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曹操有著自己的人格魅力,讓眾多人才甘心來投,能讓自己在英雄並起時期打下一份江山。年青時很多人被曹操的個人魅力折服,所以喜歡曹操。
喜歡劉備、曹操都能理解,那麼年老後為什麼會突然羨慕孫權呢?要知道孫權是不咋受人待見的,因為孫權是個富二代,並不需要多大努力,接下江東基業時,哥哥父親就為他打下了基礎。打仗也不行,親征率十萬兵馬也被張遼打的落花流水。
年老後,為什麼會羨慕孫權呢?其實孫權雖然自身能力比不上曹劉,但他會御人,孫權可以說精通陰謀陽謀,知道知人善用,在三國史上基本沒有因為用人犯過很大錯誤,這是曹操和劉備所不及的,用周瑜敗曹操,信陸遜退劉備。曹操,劉備在大戰中都敗於他之手。孫權御人,能用人,敢用人。也正如此,他能在守住一份基業的同時,在強敵如雲的時代,還能擴大版圖。
孫權天生就是領導的料,他知道怎麼運營團隊能讓團隊最好,擅權衡,懂制衡。而年老後的人,往往喜歡這種掌控欲,大局觀,看事物往往比以前透徹,所以喜歡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