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在三國中,有一人可謂是曹操的恩人,因為他放走了被朝廷通緝的曹操,但也是曹操的仇人,此人輔助呂布多次進攻兗州,霸佔徐州,並多次擊敗曹軍,成為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心腹大患。此人是誰呢,就是陳宮,一個智謀過人,心憂天下,卻命運悲慘的頂級人才。

    公元199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圍困於下邳城。不想呂布手下將士反戈投降曹操,將呂布與陳宮捉住獻給了曹操。呂布反覆小人,死有餘辜,但作為深有謀略的陳宮,曹操卻不忍殺害,甚至希望陳宮能重新投靠自己。可惜陳宮欣然赴死,決不投降。那陳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離開曹操後,為何不願意再次歸順曹操?

    陳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必須承認陳宮是一個心憂天下,頗具名仕風格的人。

    陳宮字公臺,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史書上記載:陳宮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儼然一個文化圈中的人士,自古文人崇尚高風亮節,而陳宮更是如此,要不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不會加入“捉放曹”這個片段。

    原著中記載,在董卓禍亂天下的時候,陳宮為中牟縣令。雖然只為一個縣令,但卻十分關心國家大事,養精蓄銳,以待時機。正好趕上曹操刺殺董卓失敗,朝廷下令捉拿曹操:賞千金,封萬戶侯。而曹操正好跑到了中牟縣,被官差擒獲,捉到縣衙。陳宮一眼就看出是曹操,但曹操卻說是客商,複姓皇甫。

    陳宮不想多加詢問,直接押入大牢。等到晚上,陳宮在提審曹操,問道:“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而曹操卻回答:“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被你捉住,拿去請賞便是!”陳宮屏退左右說道:“你怎麼如此小看我,我不是一般官吏。”又問道:“孟德如何打算?”

    曹操說要去召集天下英雄,一起剿滅董卓,為朝廷除去禍患。陳宮可能是太過激動,被曹操說得心潮澎湃,估計名仕都愛聽這樣的豪言壯語。於是陳宮拋棄官位,與曹操共圖大事。

    只有心懷天下,不拘泥於一官半職的名仕,才有如此豪情,為了討伐董卓,復興漢室,甘心一同起義。

    可是陳宮不知道,就這一走,雖然與曹操有緣相見,卻無緣同謀事業。甚至以後與曹操相見,不是朋友的身份,就是敵人的身份,寧死也沒有再次歸順曹操。

    陳宮為何離開曹操呢?估計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首先就因為曹操奸詐多疑的性格。

    曹操在逃跑途中,來到了自己的伯父呂伯奢之處。呂伯奢一見到曹操,就十分關心,問長問短,甚至都哭訴怕再也見不到曹操了。呂伯奢然後安排家人準備飯菜,招待曹操與陳宮二人。不想在半夜裡,曹操聽到有人在磨刀,還聽到伯父家人在說:“縛而殺之,何如?”

    曹操大驚,急忙叫醒陳宮,拔刀而出,殺了呂伯奢的全家。但到廚房一看,居然捆著一頭豬,陳宮說道:“哎,孟德多心,真是冤殺了好人!”二人出門而去,不想又遇到了打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趁機又殺了伯父呂伯奢。陳宮大驚,不斷抱怨曹操,而曹操也說出了那句千年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然後趁曹操熟睡之時,自投別處而去。

    曹操生性多疑,又心懷奸詐,殺害了伯父一家。陳宮也是十分痛恨,覺得曹操心術不正,不能拯救萬民,共圖大事。曹操的奸詐多疑,是陳宮不想再次歸順的首要原因。

    其次就是陳宮看出了曹操做事不擇手段,殘害百姓,與董卓無異。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不斷吸收人才,招兵買馬,實力大增。於是命人去老家迎接父親曹嵩,但不想在經過徐州之時,雖然徐州之主陶謙對曹嵩照顧周到,很是客氣。但卻派了一個黃巾賊張闓來護衛曹嵩。張闓見財起意,殺害了曹嵩一家,將金銀一鬨而散。曹操大驚,痛哭流涕,盡起大軍殺奔徐州,興師問罪。所到之處,雞犬不留。雖然曹操名為為父報仇,但實則是圖謀徐州,而且殺戮甚重,無數百姓死於非命。

    原著中寫道: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陳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跑到曹操軍中為陶謙求情,當然也為百姓求活路。可惜此行吃了閉門羹,曹操大怒:“你當初離我而去,今天又來為陶謙做說客,有什麼臉面來見我!”陳宮自知無法說服曹操,於是投陳留張邈而去。

    其後陳宮輔助呂布,趁曹操為父報仇,攻打徐州之時,與呂布一同襲擊了曹操的大後方兗州。若不是荀彧,程昱等人,估計曹操就成為了喪家之犬,無立身之地了。

    綜上可知,陳宮作為一個正人君子,忠君愛民。面對曹操這樣不仁不義的絕世奸雄,怎能屈膝投降,再次歸順曹操。估計在陳宮心中早已對曹操心如死灰,不想助紂為虐。所以寧可選擇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呂布,也不願與曹操為伍。最後戰敗被擒,陳宮只認天命罷了!在和曹操交代完後事,就欣然赴死了。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 2 # 登攀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陳宮(字公臺),具有文人士大夫的氣節,且大智大勇,大仁大義。

    至死都不願再追隨曹操的陳公臺

    白門樓下,呂布的大謀陳宮因不願再次歸順曹操,慨然赴死,頗為悲壯。後人有詩曰:“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臺!”

    陳宮不願再次歸順曹操的原因,從他們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1、陳宮認為曹操心術不正(徐晃解陳宮至。操曰:“公臺別來無恙!”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

    曹孟德以獻寶刀為名刺殺董卓失敗後出逃,被陳宮逮捕。陳宮當時念其忠義,想著和曹操一起匡扶漢室,於是就棄官和曹同走。

    但曹操因疑心太重,恩將仇報,殘忍殺害了呂伯奢一家,並對陳宮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陳宮自此認為曹操野心太大,私心太重,且不講仁義,就果斷放棄了曹操,另投他處去了。

    曹操說出了讓陳宮心寒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認為曹操心術不正,不是仁義之人,日後又怎麼可能發仁義之師?因為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同,陳宮果斷棄曹,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無所謂對錯。

    2、陳宮不願和狡詐之人為伍(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宮曰:“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

    陳宮說的明白,呂布雖然有勇無謀,但他沒有曹操那般奸詐陰險。所以,他寧願跟著呂布,也不願追隨曹操。

    陳宮不願和曹操為伍,他認為曹操狡詐陰險,不夠仁義

    3、陳宮有視死如歸的氣節(操曰:“今日之事當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

    如果落到別人手裡(比如劉備),或許陳宮不會這樣決絕。但今日落到曹孟德之手,他唯有以死明志——即便是死,我也不會屈從於你。

    陳宮這樣的人,寧死也不願屈居人下,其實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話返回來說,曹操真的沒有陳宮認為的那樣壞。陳宮死後,曹操厚葬他,並送他的老母妻子回許都妥善安置,也算有情有義。

    頗有英雄氣概的陳宮

    總之,《三國演義》是尊劉(劉備)抑曹(曹操)的一部書,陳宮不願歸順曹操,使作者要表達的“仁義”思想更加明確,也使曹操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明。

  • 3 # 男兒須讀五車書

    陳宮滿懷希望地追隨曹操,沒想到曹操竟然那麼殘忍,他還會再跟曹操走麼?就好比你追隨一個人,後來發現他竟是強盜,你還會跟隨他上山去做強盜,當土匪嗎?肯定不會!陳宮捨得放棄縣令的官位很好,但只有跟對人,他的行為才有價值,才有意義。現在一看,完了曹操嘴巴講得那麼動聽,為人卻十分殘忍。所以陳宮對曹操說,算了,我不跟你走了。可見,陳宮很有骨氣,並不忘初衷。他要為自己找到條正確的路,這很值得我們欽佩。

  • 4 # 疼痛的暴風

    陳宮者,義士也,當年他義釋曹操,棄官跟隨曹操而去,後來因為鄙視曹操的詭詐奸險,不願意輔佐曹操,後來在呂布帳下聽命,最後被曹操捕獲,但他寧死不願意歸降曹操,由此可見,陳宮為人品德高尚是謙謙君子,也很有謀略,在那個豪傑並出的三國時代,也算是一個人物。

  • 5 # 夜幕色百合

    陳宮,只是個被演義所美化的人。事實上,三國曆史中的陳宮,不是個太光彩的角色。

    歷史上沒有捉放曹,也沒有呂伯奢事件。陳宮和曹操的會面是在公元191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失敗之後,曹操帶兵在東郡地區擊敗了當地的黃巾軍於毒部,被袁紹舉薦為東郡太守之。東郡距離兗州很近,陳宮是東郡人,又是兗州名士,曹操很可能去拜訪過他。到了公元192年,兗州太守劉岱在和黃巾殘部的作戰中意外身死,兗州無主,陳宮利用自己兗州名士的身份,說服了當時的陳留太守張邈和濟北相鮑信,共同迎曹操入主兗州,正式成了曹操手下的謀士。

    陳宮一通合縱連橫,為曹操取下了兗州,可以說是幫了曹操的大忙。後來曹操就是以兗州為基本盤,征戰天下一統北方的。陳宮可以說是曹操的恩人了。如果就這樣一路跟隨曹操,那麼他的地位絕對不會低於程昱荀彧等人。可是後續的邊讓事件,終究讓他離開了曹操。

    邊讓是兗州地區出名的名士,是當時著名的學著者,連蔡邕都高看一眼的人物。這個人看不上曹操,嫌棄曹操出身低,對於曹操當兗州刺史這事意見很大。於是經常在公開場合詆譭曹操。終於在193年被暴怒的曹操殺死。曹操這事幹的,在當時非常讓人忌諱。那個時期對於這些學者名士,大家都是高高供著。曹操殺邊讓,引起了學術界名士界極大的不滿。以至於曹操的兒時好友張邈都看不慣。而陳宮不但是“名士”還是邊讓的好友。邊讓之死,讓陳宮很自責。畢竟如果不是他主張讓曹操入兗州,也不會有後面的事。於是陳宮就打算給邊讓報仇。於是在194年,趁著曹操打徐州的空擋,陳宮聯合張邈引呂布進兗州。一直之間呂布差點拿下了兗州全境,只剩鄄城、範城、東阿三座縣城尚屬曹操領地。如果不是以荀彧為首留守軍兵拼死抵抗,堅持到了曹操回援,那麼曹操的霸業在這一刻就要終止了。曹操回援之後趕走了呂布,陳宮無奈只能暫時跟著呂布混,投靠了剛從陶謙手裡得到徐州的劉備。

    陳宮聯合呂布,只是為了給邊讓報仇,並不是真心投靠呂布。畢竟呂布實在不是什麼好鳥,早就臭大街了。呂布也不是個雄主,不值得輔佐。所以到了196年,陳宮鼓動呂布麾下將領郝萌叛亂,想趁機投靠袁術。被呂布手下的高順曹性平定。如果不是手下實在缺謀士,呂布恐怕會立刻砍了陳宮。

    到了198年,曹操攻打呂布。陳宮提議讓呂布帶領騎兵在城外機動,伺機襲擾曹軍補給線。自己帶人守城,抵抗曹操。講道理,這確實是一條妙計,如果呂布真的依計行事,還真的可能打退曹軍。可是有了郝萌那件事,呂布怎麼可能放心他留守城池。最終曹軍水淹下邳,擒住了呂布和陳宮。

    曹操抓住陳宮之後,勸陳宮投降,繼續為自己效力。這樣做,可能是出於感恩,畢竟沒有陳宮給他拿下兗州,他現在還不知什麼樣呢。也可能是為了體量自己的大度,彌補殺邊讓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但是陳宮又哪裡有臉再投降呢?畢竟當初是他主動背叛曹操的。於是自請一死。曹操念在他當初的恩德,答應了好好照顧他的家眷。

    總得來看,陳宮這一生,能力上確實不差,為曹操提供了一個基本地盤,最終曹操依靠這塊地盤成就霸業。對朋友那是真的將義氣,為了給朋友報仇不惜背叛明主,毀掉了自己的光明前途。但是他先背叛曹操,又背叛呂布,確實稱得上是一個反覆小人了,和呂布正配對。

  • 6 # 惟德是崇

    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仍然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依據。因為陳宮看透了曹操的“大不義”,所以,離開之後,就再沒有了歸順他的意願。

    陳宮和曹操的第一次相見,出現在第四回中。

    書中敘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借了一匹馬,“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曹操到了譙郡,路過中牟縣的時候,被守關的軍士捉拿。曹操被捉之後,押來見縣令,這個縣令就是陳宮。

    在陳宮審問的時候,曹操用假名騙他:“我是商客,覆姓皇甫。”陳宮在洛陽求官的時候,已經認得曹操。見曹操不說實話,知道其中必有隱情。他把守關軍士好酒好菜招待以後,讓他們離去。陳宮想晚上自己親自審問曹操,以查明其中的原因。書中這樣敘寫:

    “至夜分,縣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後院中審究。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操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汝既那住我,便當解去請賞,何必多問!’縣令屏退左右,謂操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保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縣令曰:‘孟德此行,將欲何往?’操曰:‘吾將歸鄉里,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吾之願也。’縣令聞言,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士也!’曹操亦拜,聞縣令姓名。縣令曰:‘吾姓陳,名宮,字公臺。老母妻子皆在東郡。今感公忠義,願棄一官,從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陳宮收拾盤費,與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劍一口,乘馬投故鄉來。”

    原來,陳宮只是在洛陽見過曹操,曹操並不認識陳宮,兩人更沒有打過什麼交道。陳宮聽了曹操的言語之後,就立即決定放棄自己的中牟縣令不做,願意跟隨曹操再闖天下,足見陳宮對曹操的佩服和信任。同時,透過這件事情,也足以看出陳宮的品德高尚、處事果斷。因為自己覺得曹操是忠義之人,就決定跟隨著他幹,足見陳宮是品德高尚之人;因為自己覺得曹操是忠義之人,就立即決定把縣令的官職放棄,足見陳宮是處事果斷之人。這樣的人,前途當是無量的。

    他們行至成皋地段,在天色已晚的情況下,曹操提出到自己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借宿。在呂伯奢外出打酒的時候,曹操“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並聽到“縛而殺之”的話語,遂起殺心。曹操和陳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多心,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去”。

    曹操因為“多心”,一連殺死了呂伯奢一家八口人,已經是大錯特錯,不可原諒;後來,曹操又殺死了呂伯奢,來了個殺人滅口,更是大錯特錯,不可原諒。關於殺呂伯奢一事,書中這樣寫道:

    “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蘋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陳宮起初決定棄官跟著曹操走,是因為他覺得曹操是“忠義之人”。可是,眼前的這一切,卻徹底打破了自己對曹操的完美看法——“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正如本回中所說:“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

    本來,陳宮想在曹操熟睡的情況下把他殺掉,後來還是改變了主意。第五回開頭這樣寫道:“卻說陳宮臨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 ,自投東郡去了。”

    既然陳宮認為曹操是“大不義”之人,離開了他,就不會有再歸順的理由。

    第十回敘寫,“時陳宮為東郡從事,亦與陶謙交厚”。陳宮替陶謙做說客,來求曹操。曹操恨陳宮“棄我而去”,不聽陳宮的說辭。陳宮因“無面目見陶謙”,投靠了陳留太守張邈。後來,呂布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來投張邈,呂布和陳宮就在一塊兒了。第十一回中這樣寫道:

    “布因棄張楊來見張邈。恰好張邈第張超引陳宮來見張邈。宮說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君以千里之眾,而反受制於人,不亦鄙乎!今曹操徵東,兗州空虛;而呂布乃當世勇士,若與之共取兗州,霸業可圖也。’”

    陳宮在張邈面前說的這些好話,呂布是不會忘記的。

    第十一回中敘寫,在陳宮的輔助下,呂布同曹軍作戰,屢屢得勝。這樣一來,陳宮與呂布的關係就越來越不一般了。

    濮陽之戰,呂布不聽陳宮建議,打了敗仗。第十二回這樣敘寫:“布大罵,引軍奔定陶而去。陳宮急開東門,保護呂布老小出城。”後來,呂布戰敗,定陶失守。陳宮“遂與高順保著呂布老小,棄定陶而走”。由此可見,陳宮絕對是誠實可靠之人。

    敗後,呂布聽從陳宮的建議,投奔劉備。這些,在第十三回有詳細敘寫。因為張飛不容呂布,“自引軍投小沛安身去了”。

    後來,呂布聽從陳宮建議偷襲徐州,後又與劉備和好。這些在第十五回中有詳細敘寫。

    第十六回敘寫,因為張飛奪了呂布“好馬一百五十匹”,兩家結怨,陳宮勸呂布“今不殺劉備,久後必為所害”。

    陳宮在輔助呂布之後,到死也沒有離開過呂布,足見他的忠誠可靠。陳宮離開曹操後,最後又輔助呂布這樣的人,他的悲劇命運也就註定了。

    第十九回,敘寫了陳宮之死。曹操在白門樓殺死呂布之後,就有對陳宮動手了。書中這樣敘寫:

    “操曰:‘今日之事當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存亡,亦在於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並無掛念。’操有留戀之意。宮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宮並不回顧。操謂從者曰:‘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宮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眾皆下淚。操以棺槨盛其屍,葬於許都。”

    從對陳宮被殺的敘寫來看,陳宮確實是視死如歸之人、聰明睿智之人、明理孝順之人、誠實耿直之人。這樣的人,以這樣的方式而死,確實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妝品店怎麼開,需要多少錢,虧本機率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