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採桑子

    朋友這東西,有,固然喜;無,也無妨。我就是個沒什麼朋友的人,一樣活得充實。平時上上班,看看書,念念經,炒炒股,寫點什麼,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真正的朋友是很少的。有許多人是因為某種利益結成了短暫的同盟,利盡則人散。與其費神去與人結交,不如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何況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不成功哪來的朋友,因你成功到你身邊的人則不配稱為朋友。高山流水的故事已塵封在故紙堆了,不必奢望。

  • 2 # 白搭社長

    首先,我認同這句話。

    現在的社會怪圈是,如果要融入一定的圈子,就要先贊同這個圈子的所持觀點。

    所以越到後來,追求朋友的本質會變成追求圈子。或許很多人不認同我這個觀點,但是請回想,真朋友這類群體,本身用“追求”二字就是不合適的。

    現在在多數社交場合,我們會說“交個朋友嘛”,這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掉入這個社交怪圈了。因為都存在某一相同特質,所以我們會聚集在這個場合,相互認識,相互瞭解。並不是說,在這種場合下無法結交到真正的朋友,但更多時候,我們所認識的都會是有相同目的,相同特質的人

    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仍舊是適用的。當然了,我沒有認為同而不和的是小人。

    我相信好多人都存在為了和某個人走的更近,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沒有人陪顯得形單影隻,而經常遷就他人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其實兩人的關係是不對等的,經常做出退讓,以顯示自己和對方是相同的,是一路的,適合做朋友,會讓退讓方很累。

    但是為了追求這個“朋友”,把兩人的關係搞的看似比較“鐵”,然後逐漸逐漸在對方面前磨去自我,這種我看到的也實在是不少了,甚至我之前也是如此。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朋友不是追求來的,他不同於伴侶,而是一類可以與之發生靈魂共鳴的人。

    所以,如果真的適合做朋友,那麼必然會有令雙方相互吸引,相互欣賞的地方。或許需要經過比較長時的交談深入瞭解,又或者,一拍即合,而不需要刻意的追求,為了“所謂的朋友”改變本身。

    借用《詩經》: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雖說是描述愛情的詩句,但也適用於友情。是朋友,是會自然而然走在一起的,而非需要透過人力物力去扭轉人心。

  • 3 # 老不服輸

    什麼叫朋友?我覺得:困難時能伸出援手,曾經幫助你的人;危險時能挺身而出,臨危不懼,和你戳力同心的人,才算是真朋友。

    朋友,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互敬互愛的基礎上;真摯的朋友,不能光圖一己之利,去不擇手段地傷害對方;朋友,不能不講道義、甚至落井下石。

    總之,想讓朋友滿意,必先自己滿意。寧讓人對不起我,絕不我對不起人!寧可交一個知心朋友,也不交一群狐朋狗友!!

  • 4 # 沫然一隅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真正的朋友很少很少,一般所謂的朋友只是比一般人多了一些接觸而已,我認為都算不得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什麼?

    是那種可以與你同甘共苦,不計利益得失,在你有困難的時候挺力相助的人。

    是那種當你想傾訴時,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你,和你無話不談的人。

    是打擾時不用說對不起的人。

    是步步高昇也不會改變稱呼的人。

    是天涯海角都彼此掛念的人。

    在你難過的時候,朋友會來安慰你。

    在你有困難的時候,朋友會來幫助你。

    在你快樂的時候,朋友會和你一起分享快樂的喜悅。

    在你失敗的時候,朋友會拉著你繼續忘前走。

    現在常說:你缺錢了,找朋友藉藉試試。

    就這一點完全能證明是不是真朋友。

    所以,人不要過份追求所謂的朋友,真朋友的實質能在幾個你所謂的朋友身上體現呢?

    過好自己,善待家人,才是王道。

  • 5 # 隨訫隨記

    認同這句話。

    首先,你為什麼要交朋友?

    人應該有朋友,朋友是我們在相處中因為欣賞,因為舒服自在,因為彼此吸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段關係,在這段友誼中,沒有任何一方去刻意討好對方,也沒有誰放低姿態,更不會過分追求,倘若這樣,友誼便生硬並且相處非常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成為朋友,惺惺相惜。道不同不相為謀,當你過分追求所謂的朋友時,會讓你疲憊不堪,這不是我們交朋友初衷。

    其次,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當你自己有了自己的高度,有了自己的獨特個性,跟你相近的自然就會來,相處中不卑不亢,不必失去自己原本的性格個性,更不要讓步失去原則,否則會讓你陷入迷茫,失去自己的特色。

    最後,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都沒有資格如果過分介入別人的生活,因為我們的熱情可能會帶給他人不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智慧的相處方式,過度緊張,既會打擾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

  • 6 # 心酸的一個老三

    朋友不在多在於精

    成功的人都是孤獨的不必為了面子委屈了自己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了你總會找到自己合適的那個朋友

  • 7 # 恩惠Vian

    朋友的話,如果你刻意去追求,就感覺是其實就跟交易利息往來沒有多大的區別,你需要真心對待別人,用你優點就吸引別人。

    很多人對於朋友的概念理解都過於粗糙了。大多數人認為朋友之所以純潔神聖難求,是因為這段關係是不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的;而人脈之所以令人作嘔,是完全基於經濟利益交換的。上述這兩個觀點是我不認同的。

    事實上,個體間的絕大多數人際關係,皆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之上:

    遠古時代,沒有“錢”這個概念時便如此

    現代生活中,市場規範如此

    而社會規範亦是如此。

    ---------------------------------------------------------------------------------------------

    如何看待「人,不要過分追求所謂的朋友」?

    關於這句話“怎麼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朋友的概念。當我們在說朋友珍貴時,我們在說什麼?——朋友的界定

    一、當我們在說朋友時,我們在說什麼?

    1)友誼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上

    請大家思考下我們所說的彌足可貴的“友誼”,真的是指不必建立平等利益交換關係上的神聖之物嗎?事實上,人際關係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平等交換上的,不光是朋友間的友誼關係,就連親密的伴侶、婚姻的雙方也同樣如此。(大概有兩種關係可以不被追求“平等”考量:血緣關係與同生死的戰友關係。以下主要說社會關係中的朋友關係,暫且不考慮戰友關係)

    人性中本身就有“利他、互利”的動機,社會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所用的概念叫“互惠原理”:一方(A)給另一方(B)好處,B會想著去“償還”這份好處,如果這份好處太大,B無力償還。那麼B會在心理上感到焦慮不安,這份不安支撐著我們互利互助的社會規範。總之,人類從生下來就存在著利益交換的動機。進化心理學給這種行為作出的解釋是:互利的人的基因會更大機率的延續下去。(注:這裡的利益是廣義利益,不光是金錢利益)

    所以每個人都是天生的dealer,我們不斷地make deal,並從中獲利。需強調的是,這個市場並不是一個零和市場。假如有一天我寂寞了,你也寂寞了,我們湊一起,我們都不寂寞了,雙方都是獲利的。

    2)社會中的交換規則,比市場規則複雜多了

    市場規則是,我有你要的資源,你也有我要的資源,我們共同協商,籤個協議,按意願交換。

    社會中的交換規則,同樣有一份無形的協議,這份協議有十萬八千條:

    一個雞腿換一份作業

    兩個雞腿換陪我逛街

    三個雞腿換我女朋友的閨蜜的手機號

    四個雞腿可以換頓大排檔了吧?

    .......

    幸好不用籤,因為互惠協議已經深深的植在骨子裡了。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形式交換著自己的資源,時間和情感。這些交換物比市場中可交換的物品要多的多。

    總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心裡給他人單獨的建立了心理錢包,你往我心理錢包裡添了多少銀子,我下回也往你的錢包裡填多少銀子。

    3)交換物往往不是相同的,但一定是等價的。

    當我還小的時候,我就知道如果我想玩對方的玩具,而我又沒有合適的玩具與其互換的話,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時不時地幫對方忙,這樣對方才能把我當做朋友,而我也能依靠非暴力的手段玩到玩具。

    嗯是的,這裡不是指關係雙方彼此之間的經濟、地位、相貌等因素是否平等,而是雙方所帶給對方的利益一定是趨於相等的。(真心換實意,狗b別聯絡)

    舉幾個例子,

    1.你身邊一定有一個朋友比你有錢的朋友,你們出去吃飯他會結賬更多一些。那麼在其他方面,你是不是會付出的比較多一點。比如在約飯的時候,他更多的是讓你去找他——時間成本。比如你容忍他脾氣的限度會比容忍別人的限度更多一點。

    2.當你在街上幫助了一個陌生人,你期待的是透過自我實現獲得的某種美好的感覺。如果對方毫無表示的走了,你是什麼感覺?總之,你用你手裡低價值的東西在交換他能帶給你的高價值的東西。如果他遵守互惠協議,他應該對你有所表示,而你也在期待這個迴應。

    所以,朋友的基礎也是利益關係的平等交換,只不過不是建立在純粹的資源利益交換的平等上,而是交換著各種各樣的利益實現整體上的平等的基礎上罷了。

    4)朋友交的越久,能容忍“心理錢包”的赤字就越大

    兩個人從“認識——普通朋友——好朋友”的關係升級過程中,除了時間的改變,最基礎的變化是彼此的信任度。而信任度,是靠長久的雙方平等的交換關係建立起來的。我們慢慢從不熟悉對方,到熟悉。從不知道我們向對方付出了,對方是否會以同樣價值的方式回報給我們,久而久之,我們增強了對對方的信任。從一開始借了別人兩塊錢,一直惦記著。到我們看到兄弟有困難就主動借錢給他,而不著急他還,都是出於彼此間信任的不斷增長,因為我們知道他會還的,可能是以錢的方式,又或是以其他的利益方式補償。

    所以,好朋友間並不是不計較。而是隨著兩個人在一起時間的推移,對彼此增加的信任感,這些就像大資料一樣,讓我們敢於把放貸期限拉長,在長久的利益關係平衡的基礎上,不急於一時間利益關係的平衡。

    小結:

    1.朋友是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的,這裡的利益是廣義的。

    2.我們內心會將某種利益與另一種利益做等價值替換(你給我介紹個美女,我給你一個雞腿。fair enough)

    3.我們在基於長期利益平衡關係的預測下,越來越不計較短期利益平衡。(隨時間成本與信任度的增加,我們對朋友的“放貸”額度與期限的管理越來越寬)

    4.我們也可能會持續一段不平等的朋友關係,基於時間成本對決策的影響(一個多年的朋友,即使我知道他是虧欠我的,只要不達到閾值,我們會選擇容忍)。

  • 8 # 玄黃之血

    贊同,沒有必要,人與人是靠緣分相聚的,如果性格脾氣合得來,你們自然會越走越近,如果合不來,自然會越走越遠,緣分是強求不來的。

    我延展開來講一下,人沒有永遠的朋友或者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很中性的,你需要好好感悟一下,你跟人做朋友必然有一起的利益(遊戲、生意、工作、生活、社交等等),透過這些事情,可以做一些更深入的事情,而且人一旦產生相互理解等等微妙的東西就能夠昇華出一些微妙的感情,很多摯友都是這麼來的,比如說伯牙和子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幾萬的車內飾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