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林童話的夢想

    人魚公主常讀長新,很正常呀,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思維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理解能力不一樣,讀出來當然哈姆雷特就不一樣唄!

  • 2 # 如汐

    不是詭辯。

    很小時候看紅樓總覺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好討厭,覺得莫名其妙

    大一些讀書識字了再來看就發現黛玉有自己的心酸苦楚,雖然是老太太的外孫女,很得老太太的疼愛,但是寄人籬下總歸有不方便不如自家的地方。從她第一天進榮國府就知道她不想被人看輕,所以處處留心,不想墮了自家名譽。

    再後來瞭解了歷史文化之後再來看覺得如果黛玉的母親不死,父親還在,黛玉就不用去榮國府,受到商戶和下人的氣,簡直討厭死榮國府了。

    而書中的賈寶玉就和你討厭了,見著個長得好看的女孩子就喜歡和人家在一起,整天姐姐妹妹的湊在一起,這在禮教森嚴的古代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講究七歲不同席嗎?怎麼到成親了還是和女孩子住一起。

    榮國府的男男女女都有問題,全家都指望賈元春在宮裡博個高位好照顧家裡,但是家裡的男性好像都沒有立起來的,就算是賈寶玉再怎麼被看好仍然是被養廢了,最後賈元春一死,全家都被查抄,這背後要沒點故事我都不信。

  • 3 # 檸檬味山楂

    不是的。《哈姆雷特》《紅樓夢》都是經典之作。那麼為什麼說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不同的哈姆雷特,

    這就像是不同的人看夕陽,有的人感慨夕陽無限好,有的人會惆悵只是近黃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際遇,有著不同的文化環境,所以形成的思想是不同的。有時我們讀書可能會覺得書中的人物很像自己 ,如果按心理學上說這是映象效應,就是說當我們看到與自己經歷相似的事情,人們會不自覺的對照自己;比如說失戀的人聽到悲傷的歌會引起共鳴。

  • 4 # 漫言阿玥

    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強調的是每個人解讀書籍的角度不一樣,每個人知識水平不一樣,所以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見解。

    文學理論中有一句話,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審美過程,也是一種讀者的再創造。

    專家研究《紅樓夢》,會綜合多方面的客觀因素,如當時的社會制度、風俗民情、時代背景等多種因素,再結合主觀判斷來解讀,水平肯定會超出一般人。

    在純粹的讀者視角去解讀紅樓夢,可能更多地是主觀推測和個人感受,可能造成誤讀和過分解讀。

    曹雪芹寫《紅樓夢》並沒有脫離社會,社會由不同的人構成,紅樓夢中的人物百態,豐富的情感生活,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們現代社會契合。

    所以《紅樓夢》不比一般的書,隨著時間的流逝淹沒在歷史長河中,而是成為人人誦讀的經典,經久不衰。

    《紅樓夢》中的每個人物都性格鮮明、感情豐富,透過寫大觀園一群兒女的成長曆程,也表明了賈府的興衰歷程,反映了古代社會的人情風貌。

    這本書囊括了親友愛情,依稀能感覺到曹雪芹身處的那個時代,有著大家族的奢華無度,也有小人物的生活悲哀,有親情上的人情世故,也有愛情上的身不由己。

    就連書中的生活用具、人物的一個小動作,一花一草一木,所有細節都寫得生動講究,反正是每讀一次就會給人帶來不同的驚喜。

    讀初中時同學借了我這本書,因為是小說,而且有些部分涉及到愛情,經常躲著看,父母進來就馬上藏到抽屜裡,或者壓在教科書底下。

    那時候最喜歡林黛玉,最討厭薛寶釵,因為這兩個人出場多,年紀十五六歲,都暗暗喜歡寶玉這個鮮肉小暖男,這種劇情實在是百看不厭。

    對於其他人物,如王熙鳳,秦可卿等人壓根沒怎麼注意,至於襲人,晴雯等丫鬟,更加沒有放在眼裡。年少時知識淺薄,讀《紅樓夢》的態度還是很漫不經心的,專門只挑精彩的章節看。

    長大以後,從學校到職場,再到家庭,經歷的事情變多了,對人對事的態度也變得更加的現實。不再那樣討厭薛寶釵,也沒有因為喜歡林黛玉而變得性格內向,僅僅只是抱著一種看書的態度在看《紅樓夢》。

    人會長大,也會變,知識會增長,心境也會逐漸地不一樣。正如同宋朝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表達的境界。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紅樓夢》擁有各個年齡段的讀者,是因為書中也有各個年齡段的角色,而且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成長,每讀一次,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

    每個讀者品讀《紅樓夢》,首先是根據書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審美閱讀,然後超出作品範圍內的個人感受,是結合自身經歷的一種再創造。

    專家解讀《紅樓夢》的文學研究價值,讀者解讀《紅樓夢》的審美價值。

    文學是面向大眾的,讀者的解讀對文學的發展和流傳至關重要,不能自認為別人說得不好,就覺得別人是讀不懂做的詭辯。

    畢竟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我們都不在他身邊,除非能夠穿越到清朝,去問問他的真實想法,每一個付出努力的讀者和作者都值得被尊重。

  • 5 # 巴斯特之瞳

    題主這個分析很可能是在建立在一定環境上的質疑。

    我冒昧揣測一下:

    “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是反映不同讀者由於立場和思想理解不同,對於同一作品會有不同認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原文思想和相當理解基礎上,不能說讀了紅樓夢幾百字,然後聽聽其他人談論,就自以為專家,高談闊論起來。

    為了深入思考這一問題,我將立足“判定詭辯和解讀紅樓夢”出發,多角度多層次解析。

    1.隱形的鬥爭:原旨主義和自由解構主義?

    1.1

    紅樓夢,在我們當今被奉為四大名著之首,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中國文學中最燦爛的一筆。

    這種拔高放大到每個社會角落之中,就會形成一種“原旨主義”:即紅樓夢的思想內容是偉大的,後世的再解讀就是沒讀透的結果,總有一個作者認同的主流觀點是思想最深刻的,最值得奉作標準答案的存在。

    1.2

    那麼,一旦有了主流的標準,紅樓夢其他的學派觀點和解讀,就自然被認作是“孤陋寡聞的”,“片面而自以為是的”。當然,這些自以為是不同思想流派的人就會搬出這句話:

    “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讀紅樓夢就是有獨到見解,我看林黛玉就是心機女,我看劉姥姥就是一個鄉巴佬。”

    我們對應也可以給他們起名叫“自由解構主義者”。

    於是,你就發現神奇的情況,自由解構者宣揚自己“真.獨立思考”,原旨主義者宣揚“真.理性主義”。

    2.哈姆雷特:自由的詭辯?

    2.1

    原旨主義的人強調紅樓夢被這麼多人推崇是有道理的,任何不起眼的細節都有不可思議的地方,看到那群自由人抱著自己的成見看紅樓夢,什麼也不會學到。

    基於這種立場,他們讀紅樓夢就是一種鑽研,不斷突破自己立場放在紅樓夢環境中揣摩,到底什麼是合理的 。

    他們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思考,最後形成自己對於紅樓夢世界的價值體系,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有殘缺的,但是一定是付出心血的,至少在原旨主義人眼中是“自己深入到一定境界的結果”。

    於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成就,維護紅樓夢的原本意義,細緻入微的考察研究,試圖證明有一個標準答案。

    這種原旨主義的代表,包括歐麗娟老師在內的幾位紅學家。

    歐麗娟老師,強調讀紅樓夢就是一門設身處地的修行,內化到賈府的世界之中,而不要用今天價值觀去評判當時的人。

    2.2

    你說原旨主義者們批判很多當下的人對麼?我覺得是相當有理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錯,但是,“一千個讀者眼裡的哈姆雷特”有多少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而不是憑隻言片語和社會輿論下自以為的“哈姆雷特”呢?而且如果就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對紅樓夢的見解是值得尊重的,就拿出一些不經過深入反思和時間醞釀的觀點,是不是不負責呢?

    針對這個情況,原旨主義們,就指出“粗淺讀自己以為的紅樓夢,最後拿讀者思想自由辯護,那就是詭辯論者。”

    我們不否定,自由獨立思考的重要,但是這種自由不是脫離實際的“我說什麼就是什麼”的自由,這種獨立不是脫離教育借鑑的“我只聽我自己的觀點”的獨立,這種思考不是脫離科學檢驗的“我想什麼就一定要得到大家肯定”的思考。

    比如,長久以來,貌似主流的取向一直在“揚黛抑釵”,很多自由解構的人就會走入兩個極端,要麼跟風一起說黛玉多麼悽慘美好和薛寶釵多麼勢利,要麼就武斷認為黛玉是理想和詩的韻味的,寶釵是現實和生活的圓滑的。

    更有更多的自由解構的人,舉起反對大旗,說薛寶釵才是主角,林黛玉是非常不成熟的丫頭片子,又從傳統價值等等論述半天。

    可以說,原旨主義在很多方面是突破了局限,很大程度上批判了“一千個的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背後很多沒讀透的人的自我辯護心思

    3.一千個讀者豈能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3.1

    那麼,原旨主義推崇的“紅樓夢就要深入從作者角度認真地讀”和“拋開價值判斷”是絕對完美無缺的?一定是對的麼?本身就和詭辯沒有關係了嗎?

    或許並不是。

    我想表達這樣一個觀點:

    “批判詭辯”的“志士”們,並不代表本身不會是詭辯者,“詭辯者內部也會相互指責互相為詭辯者”。

    原旨主義者的方向是對的,是拋開自己的偏見,比較客觀理性地分析紅樓夢。

    但是偏見完全拋開的本身是不是一種偏見呢?

    3.2

    紅樓夢的世界是幾百年前的世界,而我們讀紅樓夢,一是要讀懂當時的社會,二是為了給今天的我增長見識,用以改造社會。

    所以,在有目的性的閱讀和認識,不可避免地帶來偏見,而如果把這種不可避免的偏見當成“必須遠離,我會克服”的東西,那麼自己就會認為“我已經擺脫了偏見,我不是詭辯論者”的辯護。

    這樣,舉個例子。

    原旨主義者,往往是證明答案,所以證明了答案,就會陷入“它是對的,不能讓其他人質疑”,因此,“為了維護原旨主義的推論結果,在很多不確定是否贊同我觀點的人眼前,我就會更加努力證明我的結果是對的,理由就是我是原旨主義”。

    3.3

    所以,比如分析林黛玉性格一面時候,原旨主義一開始是非常耐心地從每個細節,每個角度,多認識思考林黛玉。主流說林黛玉是感性的,原旨主義就深入文字討論有無理性的一面,主流說林黛玉是耍小性子,原旨主義就探討耍小性子到底是撒脾氣還是靈活拆招,除了耍小性子,林黛玉有沒有智商超群,管理和辦事能力超群的時候。

    但是,當結論總結出來後,就會陷入一個“封閉的空間”,即我的觀點是付出多麼多麼心血得來的不易成果,非常客觀理性了,非常全面具體了。

    假設,這時候有個人來說“林黛玉是感性的”的時候,原旨主義者就會暴躁,不安,擺出自己曾經的理論和分析,證明“林黛玉不僅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有治世才幹的”,由於這是封閉的觀點,很可能人家拿出更多其他證據來開啟新思路的時候,原旨主義還是固步自封,總是以為自己拿到了世界上最全面最理性最完美的答案,其他都是錯誤的。

    當原旨主義者,陷入封閉的分析和結論的時候,就暴露出來“更加自圓其說而不是主動釋疑”的頑固,這種頑固,最終會導致他進入“自我證明的詭辯”。

    ps:

    我的這個“原旨主義會封閉,走向詭辯”的論斷,不一定是絕對的,不是要和一些“原旨主義”者們槓,但是力圖給大家展示“原旨主義背後陷入詭辯的關係”

    4.再創造主義眼中的“哈姆雷特”

    4.1

    既然,“一千個的讀者有一千個隨便的人當哈姆雷特”是片面的,“一千個的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也是存在不合理成分的,到底有沒有一個更加令人信服的“”哈姆雷特觀“呢?到底怎麼樣才不會認為是沒有讀透,走向詭辯論呢?

    有一種再創造主義提出了屬於他們的觀點:

    ”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礎上,提出適應時代的觀念“

    4.2

    再創造主義比較有典型性的是大話西遊對於西遊記的改編創作。

    大話西遊相對於西遊記,多了一層宿命論,不管如何的折騰,如何的被其他事情糾葛,最終的結局還是進入了西天取經的道路。

    但是二者有歸於一致的思考:

    佛性可以看成救人,救己、救世界的方式。人間多苦,人間多負累,佛法才是渡過苦惱到達彼岸的一葉小舟。那層濃厚的佛性意識也是編劇不願意改編的。有了情的孫悟空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煩惱,情雖然美但負累了孫悟空。既然是負累,孫悟空又不得已放棄。情感折磨著孫悟空,他徹底皈依佛法也被筆者認為是佛拯救了他。編劇講的是情,但是拯救一切的依然是佛,幫助所有人脫離苦海的也是佛。

    情節可以不同,人物和內容卻多少有影射,

    主旨可以不同,思想傾向卻有呼應共鳴,

    再創造主義人眼中:

    原著是再創造的最重要源泉,其中哲學內涵和思考才是最值得借鑑的方面。

    4.3

    紅樓夢一直是經典,在影視方面也是一直保持著原旨主義的態度:

    1944(一說1945)年電影《紅樓夢》

    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

    1989年北影版《紅樓夢》

    然後是經典的87版紅樓夢和10版的新紅樓夢

    這幾部作品從始至終,沒有進行太大的思想創造改編和重新規劃,可能在再創造主義眼裡,也是一種缺憾把。

  • 6 # 雙宿曉飛

    同樣一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同樣摸一隻大象,你說是柱子他說是一面牆。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7 # 逆旅行路人

    不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說的是,作者對小說是第一次創造,那麼讀者在讀小說的時候,就是在二次創作,讀者不僅會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事境遇,還要結合自身的理解,自然不盡相同。沒有讀得懂,讀不懂之說。

  • 8 # 晴空莽莽

    不對,答案很簡單,因為讀者都不是曹雪芹,讀懂紅樓最多隻是擁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不代表你的想法就是真相,曹雪芹不能死而復生,永遠不會有沒有標準的紅樓真相。

    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紅樓,沒有讀懂讀不懂之說,只有讀得淺和讀得深入、簡單思考和深入解析區別。

    從這一點上來理解,每個人讀紅樓發表看法,都可以歸類為讀書筆記,讀後感等。

  • 9 # 榮光的故事

    並非如此。每個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這也是人為什麼是人的緣由。人生來就會思考,就會模仿。

    《紅樓夢》是一本好書,陰陽家看它的興衰更替,歷史學家看它的時代特性,小說家看它的愛恨情仇,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一樣的看法。

    小時候看童話故事,孩子看它覺得生活美好,大人覺得它虛假不現實,這就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紀擁有不一樣的人生閱歷所產生的感想。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所言極是。

  • 10 # 中醫饒大夫

    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是讀不懂紅樓夢的詭辯。這句話並不完全對,有點偏激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些人確實讀不懂、讀不透紅樓夢,所以會說:“一百個讀者的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型別人是用這句話,來為自己不能讀懂,不願讀《紅樓夢》做藉口。

    紅樓夢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這句話是對的。我們說“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同一部書,同一個事物,每個人看到的也不同。《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的名作,深受各國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但是每一個人從這部悲劇中看到的故事都不一樣。

    哈姆雷特

    有的人看到的是陰謀和背叛,有的人看到的是宮鬥和謀殺,有的人看到的是愛情的悲劇,有的人看到的是人性的複雜,還有人看到的是人生的絕望,因為最終所有的人都在陰謀和算計中死去,這就是不同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作為一部偉大的著作,《紅樓夢》的故事和內涵、人物的塑造、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悲劇的徹底性,卻是《哈姆雷特》所無法可比的。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高峰,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包羅永珍,涵蓋了華人傳統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自然也是不同的東西。

    文學家看到的是詩詞歌賦,文采斐然;戲曲家看到的是唱唸做打,水袖流雲;建築家看到的是亭臺樓閣,花木蔥蘢;美食家看到的是茄鯗蟹宴,精緻菜餚;服飾家看的是頭面首飾,衣袂翩然;品茶家看到的是茶香水清,餘味悠長;古董家不用說,一定在研究分瓜瓟斝和點犀䀉。等等,不一而足。

    《紅樓夢》中的名貴茶具

    《紅樓夢》中的茶具

    從思想內涵層面上看,一百個人看到的《紅樓夢》也有一百樣。政治家看到的是四大家族的衰亡史,陰謀家看到的是家族內部的權利爭奪。青年男女看到的是寶黛的愛情悲劇。小說家探究的是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悲劇家看到的是紈絝子弟的不肖與墮落,樂觀者看到的是大觀園的繁華富麗,小橋流水。

    大觀園圖片

    《紅樓夢》中的人物塑造更是這部偉大著作中的點睛之筆。《紅樓夢》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個,出場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性格,幾乎每個人都塑造的個性鮮明。作者也幾乎給每一個出場人物都設計了一個小傳,哪怕只有幾句話或只是兩句人物對話,人物的形象立刻變得立體,生動。很多人物作者並沒有進行外形刻畫,僅僅透過人物的語言就可以分辨出每個人物。這種背面敷粉的手法非常高明,我們可以看出,用這種手法描繪的出場人物,分毫不亂,讀者絕不會張冠李戴。

    豐富生動的紅樓人物

    而讀者們對於《紅樓夢》中的人物也是各有各的喜好。有人喜歡薜寶釵的端莊大方,處事周全,也有人喜歡林黛玉的才華橫溢,聰明機變;有人喜歡襲人的溫柔和順,做事細緻,也有人喜歡晴雯的性情直率,牙尖嘴利;有人喜歡王熙鳳的殺伐果斷,精明能幹,也有人喜歡平兒的善良正直,寬容待下。

    精明能幹的王熙鳳

    我們還可以說,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個林黛王,她可以是文才風流的,她也可以是嬌俏可人的;她可以是伶牙俐齒的,她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她可以是多愁善感,耍小性兒的,她也可以是聰明機變,俏皮可愛的。無論哪一面,都是林黛玉,但讀者們的心中自有一個自己希望中的林黛玉,而每一個人希望中的林黛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俏皮可愛的林黛玉

    至於《紅樓夢》中的悲劇性,具有比《哈姆雷特》更廣泛性,更徹底性的悲劇色彩。從小的範圍來說,它是大觀園中的女兒們被封建制度摧殘和毀滅的悲劇。從中層範圍來說,它是大家族延續近百年後,因為內外環境變化,自身墮落腐壞,造成賈家以及與賈家有盤根錯節關係的四大家族共同滅亡的悲劇史。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它是一個時代,一種社會制度,一個王朝因為不能適應歷史不斷前進的步伐,而逐漸走向不斷消亡的歷史悲劇,所以這種悲劇才具有更廣泛性,更徹底性。

    總之,《紅樓夢》不僅是《紅樓夢》,它也是《石頭記》,《紅樓夢》還是《情僧錄》,它既是《風月寶鑑》,它也是《金陵十二釵》,它更是紅樓一夢,南柯之夢。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心中有千百萬個《紅樓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生活久了是否真的會習慣,習慣可以代替寂寞,代替孤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