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ncle偏頭痛

    首先,問題就不在於項羽過不過江,而是過了也不能如何。先不說西楚政權已經全面開始瓦解了,包括西楚軍方首屈一指的大司馬周殷也都投降了,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而垓下之戰面對漢軍及諸侯幾十萬的大軍,項羽主力部隊幾乎盡皆淪喪,如此,即使過了江他又能做什麼?他還有準備的機會嗎?

    好吧,即使項羽突然想明白了,準備臥薪嚐膽了,可問題在於劉邦也不會給他任何機會的。

    就在垓下之戰後不久,劉邦便向全軍下達了對西楚勢力及其附屬諸侯國的全面進攻命令,如下史書記載:

    漢五年冬,以破項籍,乃使盧綰別將,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破之。《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度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漢書·灌嬰傳》

    盧綰和劉賈一部進攻位於故楚核心地帶的臨江國,而周勃則率軍進攻淮泗等西楚腹地,最後灌嬰的騎兵軍團更是狂飆突進橫掃江左。

    如此,就問,項羽過了江又能如何?

    一無兵,二無人,他拿什麼擋住這三路大軍?

    所以就算是我,也會選擇死,畢竟過了也沒什麼用。更不用說項羽這種豪氣沖天的人物了

  • 2 # 我來自李河

    我認為項羽是一代英雄,一代豪傑。嗯,所以說我認為項羽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嘻嘻,他那種勇敢。學習他那種義氣吧。但是做事情還是有點兒不如劉邦。剛愎自用。不聽勸。

  • 3 # ty事在人為

    每個都有自己的獨特想法和做事的風格,對與不對都是相對而言的,為什麼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我們都說時勢造就英雄,項羽成功不也是如此,還有都說他有勇無謀之輩,但是也不盡然吧!從古至今其實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特性,項羽詩說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感受一下上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話不也是項羽一生的真實寫照嗎?性格決定了做人做事的原則。

  • 4 # 有錢就吃腰子

    項羽是一代霸主。一生當中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唯獨核下一戰《十面埋伏》,被韓信圍困戰敗。憑藉自己英勇善戰,威風凜凜突出重圍。由於。船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超這樣勸項羽,項羽想一想。自己回去之後又把戰火帶到江東,看著現在的安居樂業,所以項羽無心再戰。項羽沒有經歷過失敗,所以內心是比較灰暗的,經不起這麼大打擊。所以說已經死心了。

  • 5 # 舊時茅店溪橋見

    項羽推開船老大的手意味著推開了東山再起的可能,也推開了漢朝輝煌的大門。既然歷史選擇了漢朝,選擇了劉邦,選擇了漢初三傑他們,不如用我的鮮血祭奠中華,祭奠死去的將士們,祭奠身邊的虞姬,未來留給你們,現實我去終結。。。

  • 6 # 三平日

    這是北宋末年,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的詩詞,以強烈的家國情懷,以詩詞詠志,反映身逢當時北宋末年亂世,詞人恨不得以女兒身救國圖強,抗金殺敵還都汴京開封,告誡世人,殺敵報國本是男兒志,但是放眼天下都是一片屈曲求和聲,直至南逃遷都杭州臨安。這是,李清照南逃時作的詩詞,感懷當年項羽兵敗垓下,有辱見江東父老自殺而刎的悲壯和骨氣。

    詩詞言志,詞人也好項羽也好,他們的艱難抉擇,在當時情境,都是最正確的選擇,我若項羽也定如項羽而刎,我若詞人當若詞人選擇。

  • 7 # 輝哥有話要說

    現在不行了,太戀家的人沒多少出息的,我們老家有句話說,一夕發死江湖客,十年難發種田人,不到處走走,你怎麼能學會做人做生意呢?

  • 8 # 甘蔗林

    項羽不肯過江東,所謂的英雄氣短,人生象流星一閃而過。仗打敗了,逃到河邊,追兵已近,有人有唯一的船要接項羽過河,項將軍拒絕過河,帶著百匹馬又殺入敵軍,戰死被已投降將領割頭領獎去了,戰死前曰,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項羽這種思想,對應現代的說法,是情商不高,應具有大丈夫能伸能屈,殺伐果斷方才行,要如水一樣的美德,上善若水,對手劉邦則恰恰好擁有了這種思想,人太剛則易早衰。人非完人,只要不危險社會,有點缺點,比如有點好色,愛財之類,反而是靠譜之人,水至清則無魚。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人生難得胡塗哦。

  • 9 # 陳廣龍

    說到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我們可以從電視連續劇(楚漢傳奇)裡面瞭解一下他的歷史背景而他的成長軌跡以及他的戰功偉業。他本是楚國的貴族後裔對自己祖上的榮耀這種貴族氣息一直遺傳到他身上。而他的父輩祖輩因戰爭被秦國嬴政給滅殺掉了。他天生神力加上報仇的憤怒這種憤怒跟他的性格氣息帶到了軍隊上面使得他的軍隊帶有很強的榮譽感加憤怒所以展現出來的戰鬥力是要比一般的軍隊強勝許多。不說戰術性的技巧,就實打實的對抗戰爭他的軍事個人實力和團隊實力都是超強的。就現實而言一個人擁有很強的榮譽感,加上他憤怒時候的能量爆發出來的狀態是一定比一個正常人強上許多的。

    而項羽也正因為他這種性格加上這種家族背景。使得他在鉅鹿之戰之中一戰成名從而展現了他高貴的榮譽品質和驕傲了,貴族氣息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他成就霸業之後。卻沒有進一步統治天下,讓天下合一的想法致使很多貴族學習了他的這種爭奪天下的想法卻沒有治理天下的想法。所以後期有很多各地方的封王開始去反抗他。

    而他跟劉邦的戰鬥並不是正面的戰鬥,而是兩軍對峙戰鬥和消耗戰鬥。使得項家軍的軍隊一直疲憊不堪,能力一直在消減戰鬥的意志也一直在消磨。韓信跟他打的最後一戰該下之戰。或者說實在打到他沒脾氣了,沒有驕傲和自信了。因為再打下去死的只是自己的兄弟父老鄉親。何必因為自己的榮耀勝利死掉自己最親最近的人呢?

    如果我是項羽走到這一步,我也認命了畢竟自己的江東子弟不能全部敗在自己的手上啊。就算能贏回來,把自己的父老鄉親都賠上了,那又有何意思呢?自己若是能死掉戰爭就結束了。自己的江東子弟父老鄉親就能夠得以保全那這樣的死也是一種高貴,也是一種明智的保全最合適的最有智慧的結果了。這也只能說項羽也意識到了。所以說項羽至今沒有過江東或者說他想把戰爭從他手上截止不想再戰鬥下去,不想讓更多的人死亡。

  • 10 # 關山說歷史

    如果我是項羽,我會怎樣做?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項羽失敗的原因。我覺得項羽失敗最大原因在於自身的性格。項羽雖勇猛,但過於剛愎自用,對範曾的好意勸解,敷衍了事;對謀士陳平和將領韓信不知珍愛,更沒有重用。這種做法讓項羽成了孤家寡人。

    如果我是項羽,我不會自殺,而是沉下心來,好好檢討自己,改掉剛愎自用的壞毛病。

    項羽在獎勵機制上太過小氣。劉邦打了勝仗,就以土地和加官封爵厚獎將士,將士自然緊密團結在他周圍,集體的力量最強大!

    如果我是項羽,就重訂獎懲措施昭告天下,對立功將士給予土地和高官厚祿等獎勵,形成激勵機制,長效機制。

    項羽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太過講面子,打仗勝敗乃兵家常事,面對四面楚歌,項羽接受不了,最後自行了斷。這種死要臉面的做法,是貞潔烈婦做派,不是政治家做派。

    如果我是項羽,我就要厚著臉皮回去見江東父老,請父老鄉親寬恕自己,重新振作起來,以實際行動報效江東父老。

    項羽還有一個特點,太重道義。他出身貴族,總是拿著條條框框約束自己,處處講道義,這是不合時宜的。戰爭環境之下,講的是出其不意,甚至不擇手段,痛打落水狗。鴻門宴上,項羽優柔寡斷,錯失良機。打仗為的是江山社稷,拼的就是你死我活,要宜將剩勇追窮寇!

    如果我是項羽,我就要拔劍殺敵過江東,如果江東去不了,就去江西打游擊。即便幹不過你,我也要戰鬥到底。

  • 11 # Y路程

    項羽名將項燕之後,楚國貴族出身,一身傲氣。當面秦始皇南巡至會稽(今蘇州一帶)。聲勢浩大,眾多百姓圍觀,項羽也在其中,出身貴族的項羽不禁說到“定可取而代之”。足見項羽之氣魄和雄心。

    天下苦秦久已。亂世之中,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後,會稽太守曾約項羽反秦,但項羽不肯屈居於人下。以一人之力殺了太守,召集其部下,撐起反秦的正義之旗幟。

    決戰鉅鹿,破釜沉舟,從此天下分為楚河漢界。

    公元前203年漢軍和楚軍對峙至糧盡,劉邦未能及時調離軍隊對楚軍進行包圍。漢楚雙方進行了史上著名的“鴻溝協議”。奈何劉邦出爾反爾,命韓信在九里山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設伏夾擊項羽,史稱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夜悲歌吹散八千子弟兵。只剩十餘騎。

    最後項羽隻身一人突出包圍,那是何等的淒涼。最後逃至烏江邊,江邊已有船伕等候,船伕勸項羽返江東,以霸王名義,東山再起,奈何虞姬身死,三千江東子弟兵也戰死,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

    可悲,可嘆,可氣……

    要是我退一步海闊天空,重返江東,東山再起,來日再戰,楚河漢界盡歸楚。

  • 12 # 山東梆韻魯西南

    項羽項大王,性格真豪強。愧對江東情,有負父老心。單騎到如此,一人為寡人。心情多嗚咽,戰火燒可憐。

    估量自身力,能量大如天。父老號令隨,劉邦可小窺?改變戰略性,霸王可怯誰?

  • 13 # 豐城遊子shaoxing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對於形勢的判斷過於自信,對於諫言太剛愎自用。勇有餘而謀不足。失去江山也是遲早的問題。

    換位思考,我認為不是肯不肯過江東的事情,而是對於自己的認識問題。人傑也好,鬼雄也罷,都是面子關係 ,都是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認為別人怎麼看我那是別人的事情,我只要問心無愧,良知在我心,我也不會計較短暫的得失,得失都是表象,精彩自在人心。

    我們的紅軍還不是吸取了項羽的教訓,主動進行戰略轉移——紅軍長征。面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實行遊擊戰爭。最後去的了偉大的勝利。

  • 14 # 舞陽侯

    我估計我不會過!我,曾經的天下霸主,偏安一隅,情何以堪!重整再戰,戰殍遍野,子弟何辜!江東父老何辜!罷了,罷了!就這樣吧!

  • 15 # 悠然過客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無論是誰處於項羽的位置,也不過是兵敗一死而已!項羽之亡,從分封諸侯開始就已經奠定了!其原因如下

    1分封諸侯自然就有諸侯爭霸,沒有劉邦也會有其他諸侯前來和項羽爭奪!

    2項羽定都彭城,也就是今天徐州地區,這裡四戰之地,利於進攻不利防守!並沒有給自己選擇一塊合適的根據地,作為爭霸天下的基礎!

    3項羽雖然是蓋世猛將,缺不是英明的領導人,手下人才寥寥無幾!尤其是文臣只有范增一人,無法起到文治天下安定地方的作用!

    4項羽幾乎沒有什麼可靠的盟友,先天上就站在了諸侯的對立面!

  • 16 # 南粵行者

    項羽,西楚霸王,世出名門,剛猛勇武,蓋世英雄,生逢亂世,南征北戰,親歷過無數血腥殺戮,見慣了馬革裹屍,麻木了生離死別,楚漢爭霸,他輸了,或他也累了,或不想再打仗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享年30歲,短暫而悲壯的一生!

    不逢亂世,不出名門,更不是蓋世英雄,所以我們無法做到換位思考,換多了,想多了,只能貽笑大方。一定要換位思考的話,那就只能是“好死不如賴活,上船逃命去嘍”。哈哈,是不是貽笑大方的換位思考。

  • 17 # 秋在這裡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說法,如虞姬死了心灰意冷說;十面埋伏子弟兵覆沒無顏說;‘天要滅我,非戰之罪’無奈說。這三種都有聯絡,且都是從項羽的口中說出的。但我傾向最後一種說法。因為前兩個說法是因,後一個說法才是果。項羽的失敗,虞姬的自殺都是天意造成的,不是項羽本人造成的,這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既然天要滅我,我為何還要存於世!

    項羽出身貴族,極端自信自尊,既重信守約又剛愎自負,骨子裡無一絲如劉邦那樣能屈能伸的心思,更不會耍無賴。當他擁有的一切皆灰飛煙滅時,他就感到,天註定必死不可!性格決定命運,在他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如果換了我,我可能也會這麼做。如果當人生的最終理想就要實現時,冷不丁遭遇了致命的不可挽救的一擊,那麼,試問生命的存在還有價值還值得苟活嗎?項羽生當人傑,死為鬼雄,人人敬仰!

  • 18 # 究史學識

    1.首先對於項羽的性格來說,能伸不能屈,和劉邦對比就能看出,不是天要亡他,而是自己亡自己。

    2.項羽的性子裡帶著傲慢,在看看劉邦簡直就是個“無賴”的主。這也是環境造成了這種性格差異。項羽是名將之後,而劉邦呢?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3.項羽的傲慢與劉邦的豁達形成對比,項羽出身名將之後,從小就飽讀詩書,懂的孝悌之道,在楚漢傳奇中有這樣的橋段,項羽要煮了劉老太公,而劉邦卻要分杯羹。對於項羽這種飽讀詩書的人來說,怎麼會有這樣的兒子,自己都替劉老太公心寒。

    結語:歷史沒有如果,放到現在個人來看,如果我是項羽,我會捲土重來,但是他要是過了江東,就不是現在我們所認識的項羽了。

  • 19 # 金棠文化

    李清照這首大氣磅礴的《夏日絕句》,是對其夫趙明誠在江寧知府任上棄城逃跑行為由感而發的。有人說,這首詩間接的要了趙明誠的命。

    李清照寫此詩的目的,是帶著羞愧的心情借古喻今,要丈夫具有項羽一樣的英雄氣概,面對戰亂,度生死於外。

    我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有這麼幾點:第一、當年追隨項羽出征的家鄉八百子弟兵傷亡殆盡,愧對江東父老,以死追隨那八百亡魂。第二、“無可奈何花落去”,項羽巳蝕光了老本,至死覺得天要亡之,已無回天之力。第三、四面楚歌,使項羽以為老巢已失,再無立身之地。

    項羽在絕望中選擇了自盡,這與現代精神不甚相符。如果換位思考一下,我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先找好落腳點,重新積蓄力量,待機捲土重來,重開楚漢之爭。

  • 20 # 史海聽雷

    歷史之所以演繹了眾多蕩氣迴腸、功敗垂成、生離死別、回味無窮的重大事件,正是吸引人之處。歷史是具有遺憾性質的活劇,就是不能重來。假設可以重來,楚霸王肯定會過江東。換位思考一下,我也肯定過江東。

    此句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此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鞭撻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一生只打過一次敗仗,即垓下之戰。劉邦在訂立“鴻溝和議”後悍然毀約,與天下諸侯合兵進擊項羽。驍勇無敵的項羽雖陷入多倍於己大軍的十面埋伏,依然殺出重圍駐兵垓下。劉邦強攻不克,遂採納張良之計,讓漢軍夜夜高唱楚歌,瓦解楚兵鬥志。最後楚軍軍心大亂,鬥志潰散,項羽僅率八百騎兵突圍,以自刎烏江告終。

    垓下之戰,項羽雖有失策,但未必絕對致敗,真正致命的一擊是“四面楚歌”。正所謂“攻心為上”,一代人傑張良深諳此道,不以力敵而以智取,用楚地民歌逐步軟化乃至摧垮楚軍信心意志,終令其不戰而敗。

    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曾經創造過無數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當年彭城一戰,項羽率領以此為基幹的三萬精騎,一舉擊潰劉邦五十萬諸侯聯軍,必勝雄風何其壯哉!如果項羽率軍能在最後關頭頂住了四面楚歌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保持信心背水一戰,那楚漢爭霸的勝負當真“捲土重來未可知”。

    面對強大的對手,最重要的是能夠保持無比堅定的信心意志,“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沒有信心就會喪失鬥志,連鬥志都沒了,勝利鐵定徹底絕緣了。

    其實,和他同時代的對手韓信、陳平就給他做出了榜樣。

    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若沒有少年時的“胯下之辱”,日後如何會演出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的一幕幕戰爭活劇,名聞海內,威震天下。更不會成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的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同樣,被指摘盜嫂受金的陳平,若一怒衝冠而去,怎能“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又如何剷平諸呂,為劉氏江山立下奇功?曹操評價:“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人們歷來欣賞“無面見江東父老”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項羽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的忠言。他錯過了韓信、陳平,氣死了范增,一眾人才棄他而去。在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

    唐代詩人杜牧對此也做出了形象的總結,他在《題烏江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意思是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捲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該詩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成了家,心裡很欣賞一個人的人品,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