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林春小住

    學貴有疑,有則思,思解惑。

    教師上課提問多數是為了引起學生思考。

    一般在匯入新課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在講授重點知識過程中,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難點上設計問題,給學生搭建知識階梯。

    在學生興趣更深時,用好的問題,讓學生保持高昂學習熱情。

    在學生倦怠時,收回學生注意力。

    常疑,常新,無常惑。

  • 2 # 木土先生雜說

    教師上課提問確實有不少套路,好的提問,可以啟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好的提問,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優質提問,可以最佳化課堂氛圍、融洽師生關係、展示教師睿智。

    提問有技巧、原則有一條: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準則、重在啟用學生質疑、探究、創新、想象、推斷、整合、拓展能力。

    1、在平淡無味時提問,可以化解課堂死寂的學習氛圍。

    如:今天大家精氣神好像不太好,是不是對今天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下面我提個問題可以嗎?(學生自然就關注教師關注課堂了。具體問什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即可)

    2、在學習內容方面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在問題比較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如:有人說,孔乙己是站著出場,跪著退場;也有人說,孔乙己是在眾人的歡愉中出場,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謝幕。對此,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4、在質疑問難時提問,可以誘發學生的探究欲。

    如: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中“大約”“的確”是否矛盾?能不能刪去一個?

    5、在探究過程中提問,可以培養學生探究思辨能力。

    如:《孔乙己》一文,鮮明地塑造了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讀完之後,你感覺本文哪些寫人的方法值得你學習借鑑?

    提問方法、提問方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謹記:提問要有目的性、啟發性、趣味性、針對性、主體性、整體性。不能信馬由韁、只問不析、置之不理。

    動態預設,機智生成是課題提問的基本原則。提問的落腳點是在新知識的生長處、知能延伸處、思維拓展處。

  • 3 # 軒哥和吉弟麻麻

    課堂提問技巧是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常用的有

    (一) “連問”

    因為要解決一個個學生用舊知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推進課堂的問題驅動模式,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在體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而學生產生問題的來源,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時預設了問題產生的情境,給學生心理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急於求知的緊迫情境,讓學生自己主動提出一個問題又連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又進階到另一個問題,並對他們產生了一一解決的慾望。以“連問”方式貫穿課堂,在提出疑問、分析疑問、解決疑問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呈梯度進行的過程,更是思維呈梯度不斷髮展的過程。

    (二) “啟問”

    “啟問”的提問方式主要用於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這也是課堂中常用的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身份就更加舉足輕重了。在學生對新知識尚不完全明確的時候,教師就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在設計教學環節的突破點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提得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點。能喚起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路,引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常常會出現探究不全面、不夠徹底的情況,所以這時候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在整個學生彙報自己探究結果的過程中,教師用“啟問”的方式把學生容易遺漏、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一一展開,巧妙地啟開了學生的思維維度。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學生參與了思考,一改以往有學生展示時其他學生只是一個觀望者的情況。

    (三) “串問”

    由於知識、經驗的侷限,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常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能發現本質。如果教師為該問題設計相關的問題串,擴散學生的思維廣度,增強思維的靈活性,也就順其自然地啟用課堂。

    此時進行的“串問”主要是教師及時地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拓廣思考的視角,從多個角度發散。既幫助學生把相關的知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又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探索問題,擴大了思維的廣度。

    (四) “追問”

    在課堂中,學生常常由於缺少知識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細生成各種“錯”,或者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預設到課堂中學生可能會發生錯誤的環節,而故意設“錯”。布魯納曾說“課堂的錯誤是有價值的”。教師要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和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採取提供線索、放大錯誤等方式進行“追問”,以便讓學生自己發現疏漏、謬誤,並自識其漏,自糾其錯,巧妙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挖深思維的深度。

    在課堂中隨機生成的“精彩”,教師採用“追問”的方式,讓這種“錯誤”延續,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失敗”的過程,經歷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以此促進學生的“自我反省”和“觀念衝突”,這樣形成的知識會比教師直接告訴他答案來得更加深刻。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解於問。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生成問題的過程,教學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同時生成新的問題的過程。

  • 4 # 毛褲妹妹

    作為一名老師,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課堂的新鮮有趣,才會提高活躍度。提問也是一種增強趣味性的方式,所以有必要使用一些新的套路來給學生“提提神”。

    以我為例,除了常規的提問方式,我還會用以下套路來向學生提問:

    1.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特別是發現有哪個小孩上課走神或是在竊竊私語的時候,可以突然間向他提問。那時候他的狀態肯定會特別好玩。由於他擔心下次再次被老師點名,他也會乖乖聽講。其他學生也會引以為戒,跟上進度。2.對於表現積極的學生可以突然問出一個問題然後叫他的名字。比如我會講著講著課突然問某某某,你覺得呢?我比較傾向於這種提問方式。讓學生有參與感和獲得感。有些小孩子上課時喜歡幫腔,經常會附和老師。

    在講課時,如果問完問題,剛好聽到下面有同學說出了正確答案,我就會特地點他的名字,讓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再說一次正確答案,他會覺得特別有面子,上我的課也越來越有勁了。

  • 5 # 程學姐教育

    既然是新套路,那麼就說幾個我接觸過的比較有意思的套路吧。

    1.隨機選取回答問題的學生。如果有裝置條件的話,可以在螢幕上滾動學生的名字或者照片,隨機停下,停到誰就由誰回答問題。這就像大轉盤抽獎一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因為完全隨機,沒有老師主觀上的偏好,每個人都有被抽中的機會,學生也更容易認真準備。

    2.在課程中後段學生容易注意力渙散時在問題中設定小彩蛋。比如,XX理論的奠基人是誰,幾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是老師自己的名字。

    3.設定獎勵。這是各種宣講會常用的套路,為了正向鼓勵大家發言,活躍氣氛,很多宣講會主辦方會準備一些禮品。而課堂上,這些獎勵不一定要很貴重,即便是熱門的貼紙也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低年級學生效果好些)。有的時候獎勵不一定是實物,比如優秀回答可以積分,平時作業課前演講考試等等也能獲得積分,積分則可以用來抵消一部分假期作業。

  • 6 # 萱寧老師

    1、精心設計問題

    好的問題一經提問,可以激發學生非常強烈的求知慾、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地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作為老師,要把關鍵放在提好問題、有效問題,而非無效問題。

    問題的提出最好是由易入難,由表及裡,抓住主要問題。好的問題要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要全班同學的2/3的學生思考後才能回答上來。這樣才能有效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應答的積極性。好的問題還可以設定連環問。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設定,可以讓學生剝離表象,激發懸念,發現題目考查的真正核心知識點。這樣可以提綱挈領,使整個教學活動緊湊嚴謹,活潑緊張。

    2、提問的方式。基礎性的知識點我一般採用連排提問或是抽區域提問。比如說先提問一個學生,然後左右前後繼續拐彎提問,這樣可以讓提問變得非常有意思。隨機的題目我一般點學號或者使用點名軟體,就像大轉盤抽獎一樣,冷不丁叫起學生,沒有規律可循,而且挺刺激,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提到,提升學生期待,可以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不至於有學生存在僥倖心理。如果遇到有深度有難度的題目,我一般會問完問題後允許學生討論一段時間再做回答,可以自己站起來回答,也可以不同區域點一個學生來回答。總之靈活機動的提問方式是可以給提問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3、提問可以設定獎勵

    比較優秀的、全面的、有創意的、能引出新的思考的回答,老師可以給予積分;自己主動回答問題的,視回答情況給予積分;學生提出有效問題的也可以給予積分,憑藉積分可以減作業或在老師處換取課外書或資料。

    提問是每一個老師在課堂上都會用到的方式,不僅起到督促作用、檢查作用、提醒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給學生搭建知識和思維階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裡的程式設計師怎麼發現玩家使用了違法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