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美深哥
-
2 # 夏小乙
小孩子其實很敏感,可能對方並沒有擠兌排斥她,但自身敏感就誤認為對方對自己不友好。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加以引導。如果兩個孩子之間有誤會,家長也可以一起幫助解除。畢竟孩子的年齡小,在處理問題時常常會選擇逃避。這時就需要家長的輔助了,不僅能解決當下問題,也言傳身教告訴她今後遇到類似問題該如何處理。
平時多帶孩子和其他同齡孩子一起玩,和不同的小朋友交往,就會遇到不同的情況,對於孩子和媽媽都是成長。同事的孩子可能不止你家孩子這一個朋友,所以在這段友誼裡對方不是全部的心都放在你孩子身上,而你的孩子如果玩伴比較少,把這位朋友看的太重,付出與回報不對等,就會感到不平衡。和我們成人的世界很像,有句話說,兩個女孩一起玩沒問題,三個女孩一起玩,總有一個人覺得被冷落。
當孩子主動向你表達這種情緒,也不要責怪孩子諸如事兒多,想的多之類的。不要埋怨孩子,試著做朋友讓孩子開啟心扉和你講述玩耍過程中發生的事,再加以引導。下次玩的時候你在一旁觀察觀察。孩子的話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最後祝小朋友玩的給開心。
-
3 # 愛寶的你
孩子和人相處方式和大人不一樣,有時大人覺得孩子表現的不好,其實小朋友或許不覺得。有時大人不必過多幹預小孩子相處。
-
4 # 婦小好
孩子與孩子之間產生衝突,家長應儘量避免參與進去,因為這這是孩子學習與他人社交的最佳時機。那麼孩子在社交活動中遇到問題後,回家跟媽媽提起這件事情,家長的機會就來了,當然前提是你得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後才可以引導孩子,讓孩子最終完成自己的社交體驗。
首先可以讓孩子講一下事情的經過。家長要做的是要下次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進行觀察。瞭解問題的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的跟孩子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家長:寶貝我今天發現你跟小美一起玩的時候,她拿走了你正在玩的玩具,這讓你很不開心對嗎?
孩子:是的呀。我不喜歡她了。下次我再也不會跟她一起玩了。
家長:嗯。媽媽看到你很不開心。小美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搶走了尼的玩具,這讓你很難過。我們得注意了,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不能隨便搶走別人的玩具,這會讓對方不開心。那麼現在我們來一起想想辦法,看能不能幫助到小美。
這時候跟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當然如果家長觀察後發現對方孩子確實屬於無禮蠻橫的型別,那就讓孩子趁早李對方遠遠的。
說到底,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家長要及時把問題轉化為正確引導孩子的機會。那麼家長也就不會再有困擾了。相反會很興奮,因為很多事情,即使現在沒有發生,早晚也會發生在孩子前行的路上。與其後面讓孩子措手不及,不如現在有我們的陪伴,讓孩子可以走的輕鬆些。
-
5 # 潘小姐在成長
孩子跟朋友相處總是不愉快,作為家長怎麼處理?
引導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家長也要承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我注意到您提到一點,說孩子總感覺被欺負,被擠兌,因此跟其他孩子相處不愉快。首先孩子能跟您表達自己的感受:被欺負,不開心,不想繼續跟別人一起玩。說明孩子還是很信任我們,願意向我們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但是,跟媽媽表達情緒,這遠遠不夠。想要孩子在社交中“不被欺負”,“不被擠兌”,她/他就必須勇敢地,向自己的朋友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玩的時候,被人不小心推了一下。 孩子不高興了,覺得受委屈,她/他應該如何表達?
首先是表達情緒:我被你推了,我不開心。
其次是表達需求:我需要你向我道歉。
再舉一個簡單的案例:孩子看到一堆小朋友在玩積木,她/他也想玩。她沒有向朋友表達自己“想玩”的情緒,也沒有跟朋友提出“要玩”的需求。這時她/他直接上去拿著積木開始玩,會讓別的小朋友覺得很不友好(因為孩子們的物品歸屬感都非常強),可能直接去推她/他。這種情況,也會讓孩子覺得對方在“欺負”“擠兌”自己。
所以,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適當時候,教會孩子學會分享與合作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第二個案例,3歲以前,孩子基本上是以“自我”為中心,有很強的物品歸屬概念,認為我的東西就是我的,別人不能碰。只有到了3-4歲,才慢慢的萌發“分享”的意識。
所以,3歲以前,孩子拒絕分享不用過分干預,我們需要承認孩子東西的所有權屬於孩子自己,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明確“別人的東西”這個概念,避免孩子因為想要佔有喜歡的東西,而欺負了別的孩子。
3歲以後,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發育情況,逐漸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與合作。
比如:每次出門玩耍,多帶一些水果、零食之類的,讓孩子跟朋友一起分享;父母在社交時,也經常跟朋友一起分享東西,也會讓孩子逐漸認識“分享”的概念。
再比如:經常帶孩子做一些需要合作的遊戲,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玩。很簡單的比如傳球,跳繩,接小火車都可以。
父母的示範和帶動很重要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各方面表現優秀,但與此同時別忘記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想要孩子能夠更好的與朋友相處,除了要引導“如何表達”,教會孩子“如何做”,還要以身作側,給孩子做出好的示範。
試想:
父母不喜歡社交,整天宅在家裡,孩子根本沒機會接觸更多朋友;
父母內向羞澀,不善於表達,就算天天帶孩子出去玩,孩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跟別人一起玩。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並且跟其他家長/孩子相處融洽的父母,那孩子一定會從你身上學到合適的社交方法;如果你出門就跟朋友吵架,回家就跟長輩抱怨,那孩子也很難真正跟其他孩子玩到一起。
社交,也需要鍛鍊。走出去比宅在家更有結果孩子一旦感覺“受欺負”“被擠兌”,很可能因此不再想出去玩。作為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要承認孩子的感受;另一方面,更要鼓勵孩子繼續嘗試與朋友互動。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社交技能光靠“嘴”是很難教出來的,一定是需要孩子一步步實踐的。當孩子發現自己實踐的社交技巧是有用的,就會繼續加以應用,從而逐漸鍛煉出更完善、更適合的社交技能。
所以,多出去玩,多跟小朋友互動,多嘗試,是一定有用的。
比如我們孩子,2歲半時,特別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一開始就嘗試去搶。在發現這個情況後,我們首先肯定了孩子想要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想法,非常棒,但同時也批評了她,因為她搶玩具會讓別的小朋友難過,這樣是不好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就給她提了一個建議:每天帶著自己喜歡的玩具下去,主動去跟其他小朋友要求交換和分享。
一開始她很難踏出第一步,因為很不好意思開口。但是在我們的持續鼓勵下,她邁出了第一步,儘管很小聲,但是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我想跟你交換玩具玩一會兒,我們一起分享好不好”。
而這一步的成功也讓她更明白分享帶來的是雙倍的快樂,所以到目前為止,我的孩子都非常樂於分享。
以上是我關於如何引導孩子去社交的經驗,希望對您有用。
最後,祝願您的孩子找到更多朋友,享受童年友誼的純真和樂趣。
-
6 # 工程師老爸的育兒工程
這正是孩子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能含糊。建議家長了解情況的前提下“果斷出手”給孩子以支援。先了解下實際的情況,孩子有時候說話有些重點可能描述的不是特別清楚。
在兩個小孩在一起玩的時候,自己或跟著同事一起多陪同一下,在旁邊觀察一下,看具體是什麼情況,再做決定。
兩個人在一起,總是會有些是有些摩擦,如何針對性的採取行動呢?
一、判斷小孩子間相處的情況,制定相應策略。1.如果是孩子間打鬧玩耍,就以溝通調解為主。
既然是同事,又一塊在一起玩了那麼久,肯定對同事和他小孩的性格和家教有一定的瞭解。如果只是小孩子間相互打鬧,爭搶東西,就嘗試幫小孩跟同事和同事小孩溝通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坦誠的說出來。
有兩點需要注意。
(1)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委婉,不要越說越激烈。
請家長切記這一點,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平時商量事情還好,在給孩子站隊方面,每個家長會毫不猶豫的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是最正確的。
不要以為同事小孩就好說,別說同事,因為小孩問題親戚翻臉的也大有人在。
(2)要儘早溝通。
不要等矛盾持續發酵,到時候一下子爆發出來,不僅影響孩子之間關係,同事之間關係也不好處。
2.如果是同事孩子性格強勢,愛欺負人,就儘快拓展孩子的交友圈,逐漸同同事孩子分割開。
有些家長會有疑問,小孩子性格一直都這樣啊,剛開始不是玩的挺好的嗎,怎麼突然間就覺得相處不下去了?兩個原因:
(1)孩子相處都有個相互試探的過程。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個很有趣的現象,發現剛開始兩個小孩子很和諧,過不一段時間就你爭我搶。
如果兩個人都強勢,會誰也不讓誰,爭執不斷。如果一強一弱,那格局就定了。強者恆強,弱者恆弱。(2)隨著孩子長大,物權意識也慢慢覺醒。
剛開始小孩子自主意識弱,又在家長“要愛分享”等等的勸阻下,爭奪物權的意識會有所收斂。可隨著慢慢長大,大家都想佔有更好的東西,自然開始爭鬥起來。
二、給家長的建議。這也就是為什麼勸家長一定要分清楚情況,如果您的孩子跟好朋友在一塊玩的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壓制、被欺負的狀況,一定要注意,對孩子成長會很不利,容易形成懦弱,沒有主見等不好的性格。
下面給家長几點建議:
1.家長要“親自”幫助和鼓勵孩子溝通解決問題。
鼓勵孩子勇敢說出自己的訴求,如果孩子需要家長幫助,一定不能拿藉口搪塞,要積極給出自己的意見,不然會給孩子造成失落感,讓她感到孤立無助。
下面兩句話一定要避免說出口!
三、總結。孩子有問題正是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仔細的幫孩子分析問題,給出意見,讓孩子有所依靠,這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孩子永久的港灣”。
希望家長能早些幫著孩子解決難題,帶著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7 # 霖鈴玲
好朋友?什麼是好朋友?“好”又是有多好呢?或許是因為您與同事關係相處不錯,認為孩子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又或許兩個孩子之前關係確實挺好,能當作朋友。可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會隨著時間和遇到的人事物發生變化的,我們曾經所謂的知己幾年不見都有可能產生隔閡,又更何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
所以您完全不必因為此事而倍感焦慮,孩子們有自己選擇朋友的自由,不是說與這一個朋友相處不好就是不善於與人交往,只是有可能由於性格,認知方面的不同而不相為謀罷了。
與此同時,您要試著多去關心關注孩子,與孩子進行知心大姐姐式的深入溝通,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引導孩子怎樣去與人相處,教給孩子如何去正確認知交往中的感受,緩解交往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在遇到類似於感覺別人在“欺負,擠兌”自己的真實狀況時,應該怎樣去合理迴應。
愈成熟愈發感覺這個世界上能與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不過那麼一兩個,所以您也不必過度焦慮孩子。只是教給她正確的與人相處之道,在孩子遇到交往問題時讓她知道如何處理便好。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我們只做身邊那個為他鼓掌獻花的人就好了。
-
8 # 幼兒園蝴蝶老師
孩子在不同時期, 會喜歡和不同的朋友玩耍。如果孩子覺得相處時不舒服,那就不要這個朋友了唄!題主糾結的是怕自己和朋友的同事關係受影響吧!
不知題主的孩子多大了,是否在6歲以內,我以6歲以內兒童的人際交往為例,簡單說一下:
幼兒有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如悅納、互利和自願。悅納原則。人際交往始於個體間的接納、肯定、支援、喜愛,家長應當教育幼兒,當別人對自己表示友好時,要作出“應答”,而這種“應答”得到強化後,會刺激交往進入一種良性迴圈的狀態,這有利於幼兒更進一步的交往關係的建立。家長還應當鼓勵每個幼兒盡力看到同伴的優點,並且身體力行。互利原則。研究者很早就發現,學前兒童選擇同伴一起遊戲的最顯著標準是相似性,即選擇那些認知技能、社交性格、動作發展都與自己比較相近的同伴。第二個標準是互補性,即選擇與自己發展水平相似、優勢項與自己互補的同伴做朋友。這兩個常用的同伴選擇標準顯示出幼兒人際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兒園我們經常能聽到教師對某個幼兒說:“班級裡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實,這種把朋友強加給孩子的做法並不被幼兒接受,教師強調幼兒之間要相互喜歡,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喜歡一個人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很難被強迫的。自願原則。現實中幼兒對於自己願意交往的物件有著選擇性。仔細觀察幼兒,不難發現,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喜歡和某幾個幼兒一起玩,形成親密的同伴關係。家長應該允許幼兒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與此同時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與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人友好相處。教師在教育幼兒遵守這些人際交往原則時要以身作則,實踐這些與人交往的信條。題主怎麼和同事交流孩子之間的事情?必要時護犢子。孩子既然覺得交往中受欺負,並且明確表示不願意和他玩耍,那就尊重孩子的選擇。適當問問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覺得自己受欺負了?萬一孩子真的受到傷害了,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孩子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解決吧。對同事不必太過認真地解釋什麼,畢竟孩子的事情他們自己能處理。指不定現在不玩了,過一陣子又玩在一起。不玩就不玩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私下和同事說一點孩子的“小壞話”,不讓同事覺得難堪就行了。
-
9 # 才智寶貝學堂
小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中,相互之間有些小打小鬧是正常的,而且還可能因為這些小打小鬧使彼此之間的感情變得更深厚。
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總感覺自己被欺負、被擠兌,感到不愉快,自然會委屈地表達以後不想和她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矛盾,可能是因為她的好朋友確實行為上確實是孩子所說的那樣,也有可能是因為她的好朋友性格比較直,孩子比較敏感,對好朋友的行為不適應,產生了誤解。
孩子間的問題,最好還是由孩子自己去處理。如果孩子有困惑,需要一些建議,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給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如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告訴好朋友她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希望好朋友能注意下自己的行為,雙方都積極交流各自的想法。其實孩子雖然口上那麼說,只是感覺好朋友的行為不太妥當,未必會影響孩子和她繼續玩耍的意願。兩個孩子如果能多多交流,解開誤會,繼續做好朋友,那是最好的事情!
-
10 # 綿羊寶媽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朋友,能和別人建立很好的友誼,如果孩子從小有較高的情商,在同伴關係方面出色,將會收穫許多友誼的幸福快樂。
當孩子如果感覺自己被欺負時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與同伴的關係,家長可以把問題交給孩子,不要過多的干預,讓孩子做決定來選擇是否繼續和對方玩。
模仿場景。記得有次我帶著女兒去玩滑滑梯,當時孩子也比較多,我女兒有時喜歡拍一拍別人說話或者擁抱別人,女兒一邊拍衣著小朋友,一邊喊著人家哥哥,以後小朋友對他奶奶說我女兒打她。當時女兒真不是在打他。
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角色遊戲,讓孩子扮演小夥伴,我們扮演孩子,讓孩子把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表現出來。我們可以根據情景大概的判斷是否孩子被欺負。
詢問孩子的感受。比如對方欺負他時,孩子心裡是什麼感覺。
如果孩子確實是被欺負了,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如果孩子一直處於被欺負的狀態,可能對自己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如果孩子長期被欺負,並且家長也不干涉的話,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會讓孩子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是合理的。孩子長期被欺負,卻無法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等到某個時刻,突然爆發對自己和社會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關於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我們可以做什麼。首先我們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讓孩子有面對外界的勇氣。
教孩子學會拒絕,並且強化訓練。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的做法讓自己感覺不舒服,我們就可以大聲的說出來,不可以。明確的告訴對方,如果再這樣,就不和他玩了。
然後強化這種事情,透過角色扮演遊戲,我們來交給孩子,被欺負時應該怎麼做。
榜樣的力量。如果我們總是不會拒絕的老好人,那孩子從我們這裡就會習得這種做法,言傳不如身教,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首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遠離欺負者。如果每次孩子都感覺跟對方玩不了一起,那我們可以給孩子找別的夥伴。
如何促進孩子的同伴關係。愛孩子。孩子與我們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可以讓孩子很有勇氣去探索外界,和適應社會環境。
提供玩具。提供玩具和尋找玩伴可以刺激孩子成長,也能夠促進孩子處理同伴之間的關係。
培養自信心。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面對挑戰,適當的對孩子進行一些幫助,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獲得成就的孩子自信心會比較強,自信心強的孩子人際吸引力也會比較強。
訓練孩子自我控制和社交技巧。孩子在與同伴交往過程當中一定要有自我控制能力,孩子的自我中心會影響孩子人際關係的建立,在處理孩子人際關係的技能也會影響孩子的同伴關係。
發展兒緣關係。由孩子而建立的關係為兒緣關係,一般如果兩個家長關係比較好的話,兩個孩子之間關係就會比較好。所以兒緣關係也可以促進孩子與同伴之間的交往。
也和同事的孩子差不多大,兩個孩子之前玩的很好,最近在一起玩,女兒總感覺她別欺負、擠兌,相處很不愉快,總說以後不跟她玩了,我應該怎麼處理?
回覆列表
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