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胖的劉

    第一次正式空投戰場是法國諾曼底登陸前期,美國101空降師空投在猶他陣地,首先搶佔猶他陣地,為諾曼底登陸做好鋪墊。

    但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投是1944年秋,英國、美國參加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和最偉大膽的市場花園作戰行動,英國第1空降師、美國第82和第101空降師將傘降進入荷蘭的一條狹窄走廊,奪佔一系列重要橋樑。與此同時,英國第2集團軍將從比利時向荷蘭推進,迅速透過奪佔的橋樑,最後在阿納姆跨過萊茵河,卷擊德國魯爾區。

    此作戰的戰術主旨是藉由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奇襲,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快速移動的協同作戰,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仍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樑;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樑的控制權後,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然屏障,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在短時間內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英空軍幾乎動用了自己的全部家當,包括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8000餘架戰鬥機及轟炸機,同時在三地成功地空降了3.5萬餘人、568門火炮,1927輛軍車、5230噸物。

  • 2 # 呆呆熊扒影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二戰中論實力美國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太平洋戰場上打日軍,歐洲戰場戰德軍,為二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好馬也有失蹄的時候,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美軍二戰時期的三次大繳械。

    當然這裡不存在貶低美軍,也沒有歌頌法西斯,我們只是尊重歷史,就史論事。

    巴丹半島的淪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害怕夜長夢多的日軍即刻向東南亞英美殖民地發動突襲,22日,由陸軍中將本間雅晴率領第14軍向仁牙因灣、拉蒙灣(菲律賓呂宋島東西側的海灣)發動進攻。美國地面部隊以及殘餘的海軍、空軍力量在象徵性的抵抗後,不得不放棄灘頭陣地。美軍總指揮麥克阿瑟對日軍的來勢兇猛也是始料未及,他立即通知前線執行橙色-3計劃,即全軍退守巴丹島,已防禦為主等待美國海軍的增援。可當時一方面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另一方面羅斯福將資源集中用來對付希特勒了。因為巴丹島上的美軍得不到補給和增援,他們所能依靠的就是島上現有資源。

    可畢竟當時的二戰初期的日軍鬥志高昂,裝備優於島內美軍,而且他們切斷了外界的一切補給,美軍水喝不上,飯沒的吃。毫無指望的美菲聯軍的指揮官愛德華·金在與日軍談判後,7萬人繳槍投降,這其中還包括數十名高階將領。這就是美國和菲律賓在軍事歷史上一次最大的投降事件。

    凱塞林山口慘敗

    這是二戰美、德雙方第一次針鋒相對,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給美國人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課。

    1943年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節節敗退,但作為希特勒麾下最為得意的“進攻型”將領,他不甘以這樣的形式來結束自己的非洲之旅。凱瑟琳山口戰役就是隆美爾為緩解疲憊不堪的德國非洲軍壓力,而發動一場戰役。不過美軍方面毫無遠見的指揮、部隊的不協調性,再加上遇到隆美爾這個老狐狸,僅僅一個星期的時間,美軍就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6300名美軍士兵死亡,4000多人被俘,數百輛坦克、裝甲車被摧毀,美軍一敗塗地。

    阿登戰役的悲劇

    這是德國和盟軍在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一次戰役,德國集團軍稱此戰為“守望萊茵河作戰”。1944年,已是強弩之末的德國,全線潰敗。不甘心的希特勒不願坐以待斃,集合20個師的兵力在阿登山區與盟軍放手一搏,企圖擊退盟軍,尋求喘息的機會。

    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德軍制定“獅鷲”計劃:秘密派遣間諜潛入盟軍後方執行破壞、擾亂任務。一時間,美軍後方草木皆兵,人心惶惶。在獅鷲行動初見成效後,1944年12月16日清晨,由德國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指揮,突襲阿登山區的僅部署4個師的美軍。次日,美軍第106師、28師陣地被攻陷,兩個團8000餘人無奈的放下武器,灰頭土臉的走進了德軍的營地。

  • 3 # 舊歷史新觀點

    最大規模的投降,發生在牛皮大王麥克阿瑟帶領的美菲聯軍身上。

    1941年12月,菲律賓戰爭爆發。雙方各自派出了10萬人出戰(實際日本只有五萬多人,美國7萬多),結果,這場看起來要持續很長時間的戰爭半年就以美國投降告終。

    為什麼在數量多出這麼多的情況下,印象中懟天懟地不可一世的美軍會輸給日軍,有多方面的原因。

    1.雙方兵力配置對比

    雙方號稱10萬,美菲聯軍的數量比日軍要多一些。但是爛柿子一筐也比不上好桃一個。日軍部隊全部都是精銳,美菲聯軍大部分是菲律賓人,戰鬥素質太差,戰前草草培訓了一下就上崗了,武器裝備也不行。剩下的美軍士兵只是預備役,戰術上主要用來防禦。

    從兵力上就已經決定了,這場戰贏面不大。

    2.戰爭形勢

    這場戰爭可能從一開始就對美國不利。本來對上實力強大的美國部隊,日軍將軍本間雅晴心裡就發虛。結果雙方一照面,居然成功登陸了。這讓日軍士氣高漲,趁機對他死追猛打。一路把麥克阿瑟打得懷疑人生,躲在巴丹半島不出來了。

    3.對形勢估計不足。

    本來依麥克阿瑟的判斷,只要堅守不出,援軍一到,日本軍隊就完蛋了。一開始情勢是這樣的,但是他沒有料到,一打仗,平民都跑到了巴丹島,本來夠美國部隊吃很長時間的糧草不夠啦。形勢不利,麥克阿瑟跑了。

    統帥都跑了,美菲聯軍一看,這仗沒法打了。再加上事先許諾的援軍遲遲不到。得,為了自己的小命,投降吧,呼呼啦啦的接近8萬多人就這樣投降了。

  • 4 # 匹諾曹jun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拳打德國,腳踢日本,風光無比。美國大兵過境,敵人瑟瑟發抖,百姓膽顫心驚。可以這麼說,當時的美軍給人的印象是:猶如無敵之師,佛擋殺佛,神當殺神。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二戰中,美軍其實還遭遇了三場奇恥大辱,先後被日軍、德軍打懵了,曾出現大規模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一場失敗的戰役,是美國五星上將領導。

    第一場,菲律賓戰役

    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事變的第二天,日本開始了菲律賓戰役。當時,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當時,美軍統帥是麥克阿瑟將軍,美菲聯軍13萬人,全副美國武裝,其中美軍3.1萬人。

    然而,讓人失望的是,麥克阿瑟嘴上倔強,脾氣比能力大,但面對日軍的攻勢,卻一再潰敗,最終跑到了巴丹半島,等待美軍派來的支援。由於珍珠港事變,美國海軍實力損失較大,所以無力支援麥克阿瑟。

    最後,麥克阿瑟乘坐潛艇逃到澳大利亞,無依無靠的溫賴特少將,指揮7萬多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當然,在離開之前,麥克阿瑟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話:“我還會回來的!”換在中國環境下,麥克阿瑟能力未必比得上普通中將。

    第二場,凱瑟琳山口之戰

    1943年春季,德國非洲軍團已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在西面有剛剛登陸的美軍,而東面有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美軍雖然緩慢前進,但依然在不斷配合英國蒙哥馬利追擊德國非洲軍團。

    為了能夠減輕戰場上的壓力,擊敗美軍,然後再單獨面對英軍,於是隆美爾決定對美軍發動了一次進攻。1943年2月,德軍開展“春風”行動,在凱瑟琳山口重創了美國第二軍。

    由於美軍指揮、配合等都有問題,加上對手隆美爾的高明戰爭藝術,所以最終6300多美軍戰死,4000多美軍投降。此外,被俘虜的裝甲車、車輛等不計其數。後來,美第2軍軍長被撤職,改由巴頓任新軍長。

    第三場,阿登戰役的區域性

    阿登戰役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歐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攻勢。最終同盟國取得勝利,德國戰敗。但在區域性地區和時間,德國也曾讓美軍顏面大失。

    1944年12月17日,美軍的18師,106師的防線被突破。很奇怪的是,沒有經歷太多戰爭,8000美國大兵就放下了武器。後來,在德國小孩子和老人們組成的二線部隊押送下,進入了德國的戰俘營。

    當然,從阿登戰役全域性來看,德國的這次勝利並不能改變大局,於事無補。但從另一個側面也看出一些問題,即美軍也並非不可戰勝,美軍的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工業實力強悍,並非戰略戰術高明。

  • 5 # 散人9伴

    “你有沒有想過,會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

    溫萊特不解:“為什麼?”

    “因為投降。”

    “不!我從沒有想過,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這樣做!”

    1個月前的5月6日,溫萊特煎熬中做出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甚至令日本也不解的大膽決定:

    以駐菲美軍總司令的名義,要求菲律賓全境盟軍放下武器,向日軍投降。

    金將軍和日軍談判投降)

    此前的4月9日,在菲律賓巴丹半島領軍作戰的愛德華·金少將,招架不住日軍的進攻,下令島上7.5萬名美菲聯軍投降。

    現在,他也不抵抗了。

    此時,島上共1.5萬多名美菲士兵。

    5月7日,他坐在無線電話筒前,在日本陸軍14集團軍總司令本間雅晴的注視下,親口通告全境盟軍投降。

    9萬多士兵就這樣成為俘虜。

    此舉一下創造了2個軍史界的“吉尼斯”紀錄:史上最大規模部隊投降、美軍最高級別俘虜將軍誕生。

    這也是麥克阿瑟的二戰之恥——他發誓“我會回來的”。

    9萬多荷槍實彈計程車兵啊,相當於中國八九個師,比本間雅睛的部隊也超近一半,在沒有血戰到底的情況下,他們既不死守也不打游擊,而是爽朗朗呼啦啦地全部放棄了抵抗,甘願當了俘虜。

    這在我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壯舉!

    這到底是為何?

    3星戰將溫萊特,當時咋想的?

    美軍不是很強嗎,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飛春讀傳在相關傳記、史料及研究論文中進行了梳理,為您揭秘其投降的7大背景或原因:

    (溫萊特,1883-1953)

    1??兵力

    資料上看,麥克阿瑟3月11日撤退時,確實留下了巴丹和呂宋島共約9萬士兵。

    但這9萬士兵,是美菲聯軍。

    其中7萬多菲律賓人,他們的訓練和武器裝備極差,素質堪比民兵,“一見到日本大兵,就嚇得丟盔棄甲,爭相逃竄”。

    另外1.2萬人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也是剛到菲律賓不久,戰術以防禦為主。

    實際兵力和戰鬥力極差,是失敗投降的根本原因。

    (美國陸軍航空兵)

    2??敵方

    14軍本間雅晴,是一支有5萬人的精銳部隊,卻吹噓成10萬大軍。

    他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後,先偷襲了馬尼拉附近的美軍飛機場,炸爛麥克阿瑟的B-17和亞洲艦隊。

    如此一來,虎口拔牙,麥克阿瑟的遠東航空兵無用武之地了。

    24日,本間率軍攻打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準備把1.2萬美國精英部隊圍殲,活捉麥克阿瑟。

    日軍強大,來勢洶洶,陰險狡詐加兇殘。這是美菲聯軍不抵日軍的客觀原因。

    (巴丹、馬尼拉、科雷吉多爾島)

    3??戰術

    日軍炸燬飛機軍艦,實現成功搶灘登陸。一入境就勢如破竹,聯軍潰不成軍。

    麥克阿瑟見灘頭阻擊戰不行,就採取B計劃,全軍撤退到巴丹半島和科雷吉多爾島,進行防禦作戰。

    根據麥的計劃,巴丹半島有利,環水抱山,易守難攻,在密林裡構築牢固的防線,可抵禦日軍6個月。

    6個月,此間足可以等到援軍到來解圍了。

    麥的計劃不錯。

    事實上,本間在麥氏防線前,前後衝擊了5個月,硬是沒有攻下巴丹。氣得險些自殺。

    但是,此戰術最關鍵的2點沒實現,導致麥克阿瑟優勢變劣勢,防守變捱打:

    第一、糧食不足;

    第二、乞援無果。

    這兩點是導致巴丹失守的戰術原因。

    (巴丹之戰示意圖)

    4??糧食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麥克阿瑟是西點高材生,當然明白此理。

    他事前為4萬入巴丹的軍隊準備了稻穀。但不料,大批難民隨軍而撤,也入了巴丹。

    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總共有10萬多人在巴丹要張口吃飯。

    這一下子弄蒙圈了麥克阿瑟,再緊急調糧,已經來不及了。他只有下令節約士兵口糧,每頓只吃50%。

    糧草不足,是防守戰的死穴。

    糧食不足,士氣不振,信心大挫,疾病上身,一系列的問題都來了。

    溫萊特投降前,向美國屢屢告急,稱士兵餓得站不住了,最多隻能維持到4月15日。

    這是巴丹失敗的主要原因。

    (巴丹死亡行軍紀念雕塑)

    5??撤離

    麥克阿瑟打仗的最大特點,就是身先士卒,不戴鋼盔地站在士兵中間,親自在一線戰壕裡鼓勁兒。

    可此戰的後期,他不去了。

    為啥呢?

    他面對著糧食的威脅。

    之前,他每次去現場督戰,都鼓勁兒說,援軍快到了,麵包會有的。

    可是,打來打去就是不見援軍和物資。他也不好意思去前線了。

    最後,在羅斯福的屢屢催促下,他於3月11日悄悄離開菲律賓,去了澳大利亞。

    一將在,穩三軍。將不在,軍魂破散如山倒。

    士兵發現麥老大逃跑後,編著順口溜罵他“雜種”。

    老大都跑了,咱還打個啥子毛?能降就降吧!

    (麥克阿瑟:我會回來的!)

    6??援軍

    麥克阿瑟回憶錄中說,他雖然奉命撤到澳大利亞,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滿心思的找援軍啊。

    一起撤走的還有菲律賓的總統奎松。

    他們拼死了要向羅斯福乞援。

    甚至不惜軟威脅:你給不給援兵?不給我們必敗。到時候菲律賓就會落入日本之手。

    如果真的如此,就請你趁早賜菲律賓以獨立,我們將實現中立,給日本打協議,美軍和日軍都從菲律賓撤走。

    羅斯福憤而拒絕。

    同時暗下一道命令:菲律賓已思變,海軍不必設防,撤走裝置,守衛澳大利亞!

    羅斯福以歐洲為重,犧牲菲律賓,不給援軍,是菲律賓失敗的重要原因。

    7??疾病

    這可謂投降的導火索,最後的稻草。

    山區密林,瘧疾肆虐,聯軍得病者眾,渾身發抖,站持不住,遑論持槍。

    (攻陷馬尼拉的日軍)

    8??合法

    然而,即便是上述7個理由都充分到家,放在我國或日本,哪個將軍也不會不血拼就率9萬人投降的。

    但美國不這樣。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說:

    “在西方國家,有個公認的原則,只要陣亡達到全軍的1/4,活著1/3時,這個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

    “西方任何軍隊,在耗盡了最大努力後,發覺自己根本沒有希望取得勝利的情況下,都會向敵軍投降,他們覺得自己很光榮。”

    有了這個註解,我們就不難理解溫萊特做出投降決定前那一刻的思考了:

    本間炮兵連續27個晝夜不停地炮擊科雷吉多爾,5月5日總攻。當溫萊特聽說敵人的坦克正在向馬林他隧道前進時,他嚇壞了。一想到那高爆炮彈穿越隧道炸飛牆壁,讓擠在隧道中成千的傷員慘遭塗炭的情景,他就無法承受。5月6日,他帶著白旗走向了敵營。

    (持白旗投降談判,左二為溫)

    這就是溫萊特投降的8大理由。

    為了士兵的性命,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為了更多人活下去。他選擇了最具爭議的投降。

    美國人就認這個。

    後來還給他發了美國最高榮譽勳章。

    只是,溫萊特沒料到的是,投降當俘虜,並沒有使他的部隊很好活下去。

    俘虜之殺,是日軍不按套路出牌的另一兇招……

  • 6 # soccer烏托邦

    “你有沒有想過,會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

    溫萊特不解:“為什麼?”

    “因為投降。”

    “不!我從沒有想過,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這樣做!”

    1個月前的5月6日,溫萊特煎熬中做出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甚至令日本也不解的大膽決定:

    以駐菲美軍總司令的名義,要求菲律賓全境盟軍放下武器,向日軍投降。

  • 7 # YS大篷車

    1942年3月11日。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退至澳大利亞。將9萬多名美菲聯軍留在巴丹和呂宋島。在乞援無果和糧食不足的情況下。5月6日,駐菲律賓美軍總司令喬納森·溫萊特要求菲律賓全境盟軍放下武器,向日軍投降。9萬多士兵就這樣成為俘虜。成為了美軍史上最大規模部隊投降,美軍最高級別俘虜將軍。

  • 8 # 航神愛分享

    二戰時期,美軍最大規模的投降發生在菲律賓,前後大約有9萬人投降!那麼,這件美軍最大規模的投降事怎麼發生的呢?

    投降事件背景

    事情是這樣的,1941年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的10個小時後,部署在菲律賓的美國遠東軍事基地也遭到了同珍珠港一樣的命運。日軍出動500架飛機連續對馬尼拉附近的美軍克拉克空軍基地進行了突然襲擊,日軍炸燬了美軍包括20架B-17飛機和60架P-40飛機在內的100多架戰機;同時還擊沉了美軍4艘艦艇,致使美軍亞洲艦隊不得不倉皇南下,逃往爪哇海

    日軍襲擊成功後,於1941年12月10日起,分別在菲律賓的阿帕裡、維甘和黎牙實比登陸,向菲律賓首府馬尼拉方向挺進。1942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確保灘頭陣地安全後,日軍發動了一個大型鉗形攻勢,在當地防守的3個菲律賓軍步兵師被日軍擊退。

    此時,驚慌的美菲聯軍根本抵擋不了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既無可用的空軍,也沒有海軍。面對如此困境,麥克阿瑟意識到在灘頭防衛的計劃已經失敗,只好放棄拒敵於海邊的打算,撤到馬尼拉附近的巴丹半島。

    日軍加大兵力向巴丹半島進軍,麥克阿瑟逃跑

    半個多月後,即1942年1月10日,日軍開始向巴丹半島展開進攻。在近8萬日軍的瘋狂進攻下,整體上處於守勢的美菲聯軍很快出現了頹勢。本來羅斯福曾派美國最大的潛艇部隊前來增援,但在途中,這隻部隊被海軍部撤到了澳大利亞。為此麥克阿瑟曾大動肝火,強烈譴責海軍的逃跑行為。所以巴丹半島看看要守不住了,它的陷落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由於麥克阿瑟的堅決抵抗,也使他成為當時美國英雄般的存在,他被認為是二戰中第一位美國英雄。所以羅斯福認為,美國必須保住麥克阿瑟,絕不能讓他犧牲在巴丹半島上。於是他命令麥克阿瑟“出逃”,到澳大利亞組建西南太平洋美軍司令部。麥克阿瑟臨走前難過地向留守將士們說:我一定會打回來的!就這樣,1942年3月11日晚,麥克阿瑟將軍攜夫人和4歲的兒子,乘著巴爾克利上尉的魚雷艇悄悄地逃跑了。

    無奈投降

    面對美軍的頹勢,日軍再次發飆。4月3日,日軍增援兩個師團到達菲律賓,向巴丹半島發起了最後的進攻。遠在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也向守軍統帥溫特萊下達全線反攻的命令。但溫特萊沒法執行麥克將軍的命令,美軍的前線幾乎徹底崩潰,在敵人的強大攻擊下,只有少數官兵撤退到科雷吉多爾島。數日後,4月9日,巴丹守軍司令愛德華·金少將率7萬多守軍投降日軍。這是美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繳械投降,至此巴丹半島徹底淪陷。

  • 9 # 時時樂天天樂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軍最大規模投降事件發生在菲律賓戰役中。此次戰役導致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菲律賓巴丹半島美菲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1942年4月9日投降。相繼在5月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鬥,溫賴特率美菲軍餘部投降。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美軍大名鼎鼎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早已在3月中旬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臺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守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菲律賓其實大部分地區是由山地、高原和丘陵構成。多活火山,地震頻繁。棉蘭老島的阿波火山是菲律賓最高的山峰,呂宋島的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主要河流有棉蘭老河、卡加延河,貝湖是全國最大湖泊。菲律賓北部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7℃左右,年降水量平均2500毫米左右。

    二戰期間,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呂宋)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構成了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的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國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有利條件。

    這次戰役日軍主要投入有第14軍、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飛行集團(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戰鬥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941年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戰鬥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團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裡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941年12月12日,第十六師團木村支隊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

    1941年12月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準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也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1942年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鬥。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

    1942年4月10日日本軍隊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準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鬥,溫賴特率美菲軍餘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 10 # 影視白開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日爆發過一場異常殘酷的“巴丹血戰”,美軍被日軍擊敗,78000名美國和菲律賓士兵向日本投降,這些史實是能夠從歷史書上找到的。

      更為殘酷的是後來發生的“巴丹大行軍”:這些戰俘被逼冒著酷暑在菲律賓的叢林中步行65英里多的路程到達一個戰俘營,也這稱得上是二戰中日軍虐待美英戰俘的鐵證,當年的倖存者也將其稱為“巴丹半島死亡之旅”,共有15000名士兵倒斃在途中。

  • 11 # 湘女娉婷

    二戰時期,美軍最大規模的投降發生在太平洋戰區 巴丹半島上。

    巴丹半島之戰是美軍史上輸的很慘的一場戰爭,是美軍建軍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那簡直就是完敗。

    1942年4月初在菲律賓戰場上,美菲聯軍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彈盡糧絕疲憊不堪之後,巴丹半島戰區的愛德華.金將軍下令投降,美菲聯軍共計七點幾萬人全部當了俘虜。

    這是美軍歷史上繳械投降最龐大的一支隊伍。

    正是因為這次投降,後來才發生了慘無人道的“死亡行軍事件”

    巴丹死亡行軍事件是二戰日本鬼子槍殺俘虜的一大滅絕人性的滔天罪行。

    這次事件中有15000名士兵被虐待致死,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啊。

    願世界和平。不要戰爭。[祈禱][祈禱]

  • 12 # 好奇觀古今

    1944年12月,盟軍的形勢一片大好,預計很快就可以攻入德國境內,搶在蘇聯紅軍之前解放柏林也有很大希望。盟軍認為德軍已經沒有能力在西線發動大規模戰役的能力了。

    而12月16日開始著名的“阿登反擊戰”,美軍戰史也稱為“突出部戰役”爆發。

    阿登反擊戰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歷最血腥的一役,美軍陣亡人數達19000人,超過任何戰役。德軍幾乎傾巢而出,模仿1940年的曼施坦因“揮鐮計劃”,先在阿登山林地區集中大量裝甲部隊取得突破,然後大迂迴到海岸線,包抄整個盟軍主力部隊。1944年德軍總參謀部在此基礎上略有修改,最終目標是攻克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從而截斷正在荷蘭作戰的英聯邦第21集團軍群的後路,迫使英國人再來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贏得西線的全面勝利。

    而這場戰役美軍傷81000人亡19000人,23000被俘或失蹤,美軍第106步兵師三個團中有兩個被迫投降。

    而後盟軍反應後,開始反擊。逐漸變成了消耗戰,雙方損失開始極具增加,但盟軍擁有更多的能力跟德軍消耗,迫於東線蘇軍的壓力,德軍被迫撤退。

  • 13 # 穿越再現彼岸

    二戰美軍大規模投降這事好像沒有統計資料,只有被俘資料。再者,在特定環境下美軍是可以選擇投降的。

    美軍可以投降的條件如何?

    其實也沒有什麼具體什麼條件下美軍可以投降的條款,有些美軍計程車兵準則的條款是可以解讀的,不然就變相鼓勵“投降”了。

    在不同戰爭時期,美國軍官和士兵都有特定時期的軍隊士兵準則,如果大規模美軍投降,還是要按照美軍準則來執行,不然率領投降的軍官作為戰俘被釋放之後會被追究責任的。

    二戰時期的美軍士兵準則、朝鮮戰爭時期的美軍士兵準則和現代美軍士兵準則是不太一樣的,二戰時期和朝鮮戰爭時期的美軍士兵準則差不多,據稱是艾森豪威爾根據戰地實際情況制定的。具體如下:

    第一條:我是美國人,為美軍效力,為保衛國家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戰.我準備為此而獻出我的生命

    第二條:我絕不主動投降。如果我是指揮官,我絕不在我手下仍能抵抗的情況下讓他們投降;

    第三條:如果被俘我將以可行方式抵抗,我會盡一切努力逃跑並幫他人逃跑。我不接受敵人的假釋和優待;

    第四條:如果被俘,我將忠於被俘戰友。我不參加任何傷害戰友的行動。如果我是高階軍官我會擔負指揮責任。如果不是,我會服從上級合法命令,並支援合法命令;

    第五條:如果被俘受審,我只能提供姓名、軍銜、社會保險號碼(相當於身份證號)、出生日期。我會盡力迴避其它問題。我不會做任何背叛自己國家和其盟友或有損於其事業的口頭或書面宣告。”

    第六條:我絕不會忘記自己是美國人,是在為自由而戰.我要為自己的形為負責,要一心一意奉行使我國的自由原則.

    結束語:我相信上帝!我相信美利堅合眾國!(朝鮮戰爭時期俘獲美軍後得到的美軍士兵準則)

    根據這一美軍士兵準則,美軍打不過就可以逃跑;如果自己計程車兵大都喪失了戰鬥能力是可以選擇投降的;成為俘虜之後不得交代美軍的一些情況,只交代自身問題等。

    也有人總結為三條:第一,彈盡糧絕;第二,孤立無援;第三,部隊減員60%以上。其實這三條是不符合美軍投降的條件的,大規模美軍投降有時要得到美國軍方高層、甚至美國總統的同意,還必須留下高階軍官帶領戰俘,所有高階將領不能一走了之。

    美軍最大規模的投降是那一場戰役?

    有時美軍大規模投降也是遵循上級的命令,部隊確實不適宜再繼續打下去了,請示之後投降。

    二戰時期的巴丹半島戰役和阿登戰役是美軍在一次戰役中被俘美軍士兵較多的戰役。

    一、美軍在阿登-阿爾薩斯戰役,1944年12月16日至1945年1月25日。

    美國陸軍共戰鬥傷亡105102名。其中戰鬥陣亡19246名。行動陣亡16001名。受傷62489名,其中陣亡2439名。被俘23554名,其中陣亡572名。失蹤3058名,其中陣亡234名。

    美軍此次戰役被俘總人數在23554人。(阿登戰役中的美軍照)

    二、巴丹半島戰役,1942年1月7日至1942年4月9日。

    這是日本發動珍珠港戰役之後,使得駐紮菲律賓的美菲聯軍失去了軍事後勤補給,日本由此發動菲律賓戰役。美菲聯軍彈藥補給缺乏,士兵疫病流行,在日軍的打擊之下。78000多人的殘兵敗將投降日本,成為日本戰俘,其中美軍只有15000人左右。

    此次日軍俘獲投降美軍15000多人,彈藥補給缺乏,很多人患有疾病。(巴丹死亡行軍雕塑)

    美軍投降和被俘很難直接定義,數字也很難區分,譬如美菲聯軍投降是經過請示的,允許投降,美菲聯軍的很多部隊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巴丹死亡行軍120公里,15000多戰俘被殺,約佔戰俘總數的三分之一)

    就被俘數字來看,阿登戰役是美軍被俘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一次性15000多美軍投降被俘則是巴丹戰役。

  • 14 # 身落柳陌花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最大的投降應在菲律賓戰場上。約有90,000美菲聯軍投降。這是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人數最多,投降將軍水平最高的戰爭。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人襲擊珍珠港之後,美國人沒有等到美國人康復。他們還對菲律賓馬尼拉附近的美國軍事基地進行了突擊襲擊,目的是摧毀美國的亞洲艦隊,從而徹底摧毀了美國的石油禁運計劃,以緩解日本的能源危機。此外,他們可以透過美國殖民地獲得戰略資源,從而為攻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可行的條件。

    就像珍珠港的命運一樣,美國空軍的戰鬥機在起飛前遭到日軍轟炸的支離破碎。麥克阿瑟只能指揮沒有空中或海上力量進行反擊的美菲聯盟。由於日軍準備充分,火力壓制下迅速推進,迫使麥克阿瑟攻退守巴丹半島。

    由於日軍錯誤的估計了美菲聯軍的兵力,因此在首輪攻擊中慘遭反殺

    根據後來的採訪,麥克阿瑟在前往澳大利亞之前與總計約90,000名美菲聯合部隊呆在巴丹和呂宋。其中有70,000多人是菲律賓人,他們的軍事素養就像民兵一樣。溫萊特被捕後,在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這些菲律賓士兵一見到日本兵,就嚇得丟掉武器,爭相逃竄”。

    日軍方面,參戰部隊為本間雅晴中將帶領的第14軍。

    日軍已準備好抓住這次機會。

    麥克阿瑟遭受的最大苦難是,日本人炸燬了一半的B17和P40戰鬥機,四艘主戰艦沉沒,因此海岸線上的防禦很難形成,日軍能夠迅速搶灘登陸。閃擊戰最容易摧毀士兵的意志

    麥克阿瑟很難組織一次灘頭堡封鎖。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全軍撤至巴丹半島和科雷吉多爾島

    麥克阿瑟來自西點軍校,自然地瞭解食物的重要性。但是他沒有想到一件事,那就是確保足夠的軍用食品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大量難民從軍隊撤回了巴丹。

    正因為麥克阿瑟出身西點,做到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當他到達巴丹時,才發現這個問題,當時屬於戰略撤退的局面,再緊急調糧根本難以做到。

    麥克阿瑟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將軍,指揮戰爭永遠是親自站在一線的戰壕裡。但在巴丹戰爭的後期,麥克阿瑟“不見了”。

    羅斯福認為巴丹半島的局勢難以挽救,因此他不能讓美國指揮官淪為俘虜,於是他下令麥克阿瑟調任西南太平洋的盟軍指揮官,溫萊特接管了巴丹半島司令。

    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說,儘管他當時撤回了澳大利亞,但他仍然為巴丹半島的局勢感到擔憂。他和與他一起退出的菲律賓總統奎松從未放棄向羅斯福尋求幫助。他從戰略上威脅羅斯福,他說菲律賓現在不應該落入日本的手中。

    在西方國家,一個公認的原則是,只要有四分之一的軍隊被殺,三分之一的軍隊還活著,這場戰鬥就不值得戰鬥。

    再堅守下去只會增加士兵的傷亡,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在5月6日帶著白旗走向了敵營,溫萊特就是為了士兵的生命負責。

  • 15 # 威史

    為了抓住美國殖民地的豐富資源併為攻擊荷蘭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條件,日軍在菲律賓發起了進攻性登陸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轟炸機轟炸菲律賓,空襲在短時間內摧毀了美國許多海軍設施和陸地上的核心空軍設施。 12月底,日本將軍雅本將軍正準備進行決定性的戰鬥。他向呂宋島海岸派遣了50,000名日軍。

    1942年3月11日,麥克阿瑟從菲律賓調任,美國陸軍部將菲律賓的控制權移交給愛德華·金將軍。日軍的持續襲擊迫使美軍撤退到巴丹半島的叢林中。這導致了諸如瘧疾和痢疾之類的叢林疾病在軍隊中蔓延,他們也面臨著缺乏淡水和食物的嚴重麻煩。

    1942年4月3日,日軍再次發動全面進攻。 4月9日,日軍突破了美菲的最後一道防線,巴丹半島淪陷。巴丹半島最高統帥愛德華·金(Edward King)認為抵抗毫無意義,於1942年4月9日宣佈投降。

    巴丹島淪陷後,日軍繼續進攻克雷基多島,日軍稍微破壞了克雷基多島上的防禦線。溫萊特將軍於5月6日中午12點被迫投降。被捕後,溫賴特將軍宣佈向分散在菲律賓各地的其餘美軍投降。

    美菲聯盟投降了約78,000人(9,300美軍)。他們在日軍的陪同下被送往100多公里外的戰俘營。他們主要步行。行軍期間,除了初期的少量食物外,不允許戰俘飲食。由於飢餓和口渴,沿途有多達15,000人喪生,並被日本人殺死。

    巴丹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投降,但它在決定太平洋戰爭的結果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 16 # 歷史客棧人

    1944年的12月16日,希特勒孤注一擲發起的阿登戰役正式打響。

    1942年12月16日,阿登在美國和德國之間展開戰鬥。在德軍的強大進攻下,很快就崩潰了。來自一個師的7,000多人向德國投降。

    第一個開火的是第106步兵師,幾乎沒有實際戰鬥經驗。該師成立於1943年3月,於1944年11月到達歐洲戰場。大多數新兵只接受過基本訓練

    戰役剛開始時,大多數106步兵師計程車兵們還坐在自己的掩體裡呼呼大睡,對於突如其來的炮聲完全是一臉懵

    經過三天的持續戰鬥和防禦,12月19日,美國陸軍第106步兵師的422和423步兵團宣佈向上級德軍投降。共有7,000名美國士兵和軍官放下武器,進入德國戰俘營。

    經過阿登一戰後,106步兵師已經元氣大傷,被盟軍高層調往後方後作為預備隊所使用。

  • 17 # 人生客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5月6日進駐菲律賓的美國菲律賓總司令喬納森·溫萊特(Jonathan and Winlet)在與日軍和帶領90,000個聯軍(包括三萬美軍)解除了武裝並投降,在投降書上簽字並承認失敗,成為美軍最大的投降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最大的投降是在菲律賓。麥克阿瑟(MacArthur)在前往澳大利亞之前曾在巴丹(Badan)和呂宋(Luzon)共駐約90,000名美菲聯合部隊。其中有70,000多人是菲律賓人,他們的軍事素養就像民兵一樣。溫萊特被捕後,在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當這些菲律賓士兵看到日本士兵時,他們害怕失去武器和逃離。此外,還有12,000人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其中大多數是剛來到菲律賓的新兵,他們的戰術素養不高。

    大概有78000美菲聯軍投降,後面就有了巴丹行軍。在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菲聯軍在巴丹被日軍擊敗,78000名美國和菲律賓士兵向日本投降,這些戰俘被逼冒著酷暑在菲律賓的叢林中步行65英里多的路程到達一個戰俘營,這稱得上是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事件,當年的倖存者將其稱為“巴丹半島死亡之旅”,共有15000名士兵倒斃在途中。

  • 18 # 新鮮事2019

    二戰時期,美軍最大規模的投降是在菲律賓戰場,大約9萬美菲聯軍投降,這是美國二戰時期投降人數最多,投降將領級別最高的一次戰爭。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沒等美國人回過神,又對菲律賓馬尼拉附近的美軍基地進行了突襲,意圖摧毀美國的亞洲艦隊,從而徹底毀滅美國的石油禁運計劃,緩解日本的能源危機。並且能夠透過美屬殖民地獲取戰略資源,為進攻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創造可行性條件。

    與珍珠港的命運一樣,美國空軍的戰機還未起飛,就被日軍轟炸的支離破碎。麥克阿瑟只能指揮沒有制空、制海權的美菲聯軍還擊,由於日軍準備充分,火力壓制下迅速推進,迫使麥克阿瑟攻退守巴丹半島。這個25英里長,20英里寬的半島上,麥克阿瑟準備以9萬美菲聯軍與日軍打持久戰。

    由於日軍錯誤的估計了美菲聯軍的兵力,因此在首輪攻擊中慘遭反殺,兩天的戰鬥,日軍發動主攻的第65旅團折損過半,隨後便立即停止了進攻,隨即麥克阿瑟被派往澳大利亞,溫萊特少將接管了美菲聯軍。但這場戰爭對於美軍而言,並沒有扭轉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兵力上華而不實,對比懸殊

    從後來的採訪上看,麥克阿瑟赴澳前留在巴丹和呂宋島共約9萬美菲聯軍。其中7萬多是菲律賓人,軍事素養如同民兵,溫萊特被俘虜後,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這些菲律賓士兵一見到日本兵,就嚇得丟掉武器,爭相逃竄”。另外還有1萬2千人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大多是剛換防至菲律賓的新兵蛋子,戰術素養也不高。裝備方面,270多架飛機被摧毀了一半,美國亞洲艦隊主戰艦艇為45艘。

    日軍方面,參戰部隊為本間雅晴中將帶領的第14軍,鼓吹是10萬士兵,但主流觀點認為只有5萬精銳;高橋伊望中將帶領的聯合編隊,編制10艘巡洋艦、29艘驅逐艦、1艘航母、3艘水上飛機母艦;小畑英良中將帶領的陸軍航空兵第5飛行集團,出動200架飛機參戰;冢原二四三中將帶領的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出動300架飛機參戰,100艘運輸、輔助船保障後勤工作。

    日軍準備充分偷得先機;美軍戰術失效全盤皆輸

    麥克阿瑟最吃虧的就是半數B17、P40戰機被日軍炸燬,主戰軍艦也有4艘被擊沉,所以海岸線上的防守難以形成,日軍能夠迅速搶灘登陸。閃擊戰最容易摧毀士兵的意志,正吃著火鍋唱著歌,轟的幾聲,鍋裡多了幾條同伴的胳膊腿,擱誰誰不怕。所以日軍搶灘登陸後,氣勢上已經勝利了,能夠勢如破竹,逼迫聯軍潰退。

    麥克阿瑟難以組織灘頭阻擊,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全軍撤至巴丹半島和科雷吉多爾島,這個戰術也體現了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能。因為巴丹半島環水抱山,易守難攻,在密林裡構築牢固的防禦工事,只要日軍炸不平巴丹半島,美軍就擁有“暗箭難防”的地理優勢。在麥克阿瑟看來,能夠堅守6個月,美利堅的援軍一定呼嘯而來,到時候便可將日軍包餃子。事實上也是如此,本間雅晴打了5個月也沒打下巴丹半島,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利堅的援軍遲遲不到,補給又跟不上,麥克阿瑟的戰術失效就成了必然。

    關於補給的問題,最根本的是糧食,麥克阿瑟出自西點軍校,自然明白糧食的重要性。但他並沒有預料到一件事,那就是保證軍糧充足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大批難民跟著軍隊撤入了巴丹。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約10萬多張嘴在巴丹等飯吃,麥克阿瑟為士兵準備的糧食要平攤在這些難民身上。

    續的饑荒,夜以繼日的熱蒸汽,令人望而生畏的瘧疾和傷病員的不斷呻吟,殘酷地折磨著我們。”——溫萊特

    正因為麥克阿瑟出身西點,做到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當他到達巴丹時,才發現這個問題,當時屬於戰略撤退的局面,再緊急調糧根本難以做到。所以他下令節約士兵口糧,原來吃一個饅頭,現在只能吃半個,士兵吃不飽又怎能打持久防禦戰呢?後來接手的溫特向美政府的急電中說“士兵餓得站不住了,最多隻能維持到4月15日。”更加糟糕的是糧食不足帶來的疾病,尤其是瘧疾,這也是美軍戰鬥力難以保持的重要原因。

    美國政府的主動放棄

    一場戰爭能否扛到最後,客觀原因是一方面,主觀原因才是根本,只要戰爭的意志在,小米加步槍也能讓人民翻身做主人,這個道理在我國得到驗證。美國政府主動放棄就表現在撤下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將軍,指揮戰爭永遠是親自站在一線的戰壕裡。但在巴丹戰爭的後期,麥克阿瑟“不見了”,或許是因為他早已經接到白宮的調令,或者是因為他許諾士兵的援助遲遲不來。總之,這個身先士卒的將軍不再和士兵待在一起,那麼他計程車兵也就產生了內心的變化,前期找回的自信心再一次崩塌。到後來士兵知道麥克阿瑟去了澳大利亞,開始編順口溜罵這位將軍,並出現了投降的論調。

    羅斯福認為巴丹半島的局勢已難解救,所以不能讓美利堅的司令員淪為俘虜,於是下令將麥克阿瑟調往澳大利亞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盟軍總司令,溫萊特接手巴丹半島總指揮。1942年3月11晚,麥克阿瑟帶著老婆孩子,乘著一艘魚雷艇偷偷的離開巴丹,前往了澳大利亞。東條英機還因此時大發雷霆,因為他想在巴丹抓住麥克阿瑟,押往日本遊街。

    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說,當時他雖然撤到澳大利亞,卻依然為巴丹半島的局勢擔憂,他與一同撤走的菲律賓的總統奎松,一直沒有放棄向羅斯福請援。他從戰略上威脅羅斯福,說菲律賓與其落在日本手裡,不如現在就承認它的獨立,這樣美國可能以中立國的身份與日本協商撤軍。羅斯福的迴應是仍由菲律賓丟失,也不給無意義的援助,並命令海軍不得設防,儘快撤離,重點防禦澳大利亞。這就代表美國政府徹底放棄了菲律賓戰場。

    投降概況

    時至4月9日,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聯軍再也招架不住戰爭和飢餓的摧殘,領軍作戰的愛德華·金少將下令島上的7.5萬名士兵投降。5月6日,溫萊特以駐菲美軍總司令的名義,要求菲律賓全境約1.5萬盟軍放下武器,向日軍投降,他本人也帶領著雷吉多爾半島上的少數部隊投降。就這樣,9萬多美菲聯軍士淪為俘虜。

    “不!我從沒有想過,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這樣做!” ——溫萊特

    “在西方國家,有個公認的原則,只要陣亡達到全軍的四分之一,活著三分之一時,這個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在耗盡了最大努力後,發覺自己根本沒有希望取得勝利的情況下,都會向敵軍投降,他們覺得自己很光榮。”——《菊與刀》

    其實對於戰爭而言,美國人認為並不是殉國才算英雄,投降者也是付出了所有努力後,才倖存下來的,他們同樣是為國效力的英雄。當時本間雅晴的炮兵部隊,對科雷吉多爾進行了27天的持續炮擊,於5月5日發起總攻。

    再堅守下去只會增加士兵的傷亡,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在5月6日帶著白旗走向了敵營,溫萊特就是為了士兵的生命負責,才選擇了投降,所以溫萊特即便是美國二戰時期投降的最高將領,也同樣受到了國民的尊重,得到了總統頒發的美國最高榮譽勳章。只不過投降的俘虜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優待,日軍對這次投降的俘虜進行了殘酷迫害,美國將這個仇恨算在了日軍身上,而非溫萊特頭上。

  • 19 # 歷史小俠客

    “你有沒有想過你會被軍事法庭審判?”

    溫萊特不解:“為什麼?”

    “因為投降。”

    “不!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了一個士兵的生命,我不得不這樣做!”

    一個月前的5月6日,溫萊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震驚了整個世界,甚至使日本感到困惑:

    以駐菲律賓的美軍總司令的名義,菲律賓盟軍被要求放下武器並向日本投降。

    在4月9日之前,領導菲律賓菲律賓巴丹半島戰爭的少將愛德華·金少將無法抗拒日本的進攻,並命令75,000名美菲聯軍投降。

    現在,他沒有抵抗。

    目前,島上有15,000多名美菲士兵。

    5月7日,他坐在無線電話筒前,在日本陸軍14集團軍總司令本間雅晴的注視下,親口通告全境盟軍投降。

    超過90,000名士兵被俘虜。

    此舉創造了軍事歷史上的兩個“吉尼斯”記錄:歷史上最大的軍隊投降和美國軍方最高級別的俘虜將軍的誕生。

    這也是麥克阿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恥辱,他發誓“我會回來”。

    9萬多荷槍實彈計程車兵啊,相當於中國八九個師,

    在日本和中國等其他國家的眼中,這是不可思議的壯舉!

  • 20 # 大地生華

    二戰作為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投入此次戰爭的國家 ,士兵也是最多的。

    但當時的盟軍為了能提早結束戰爭也是策劃一場空降行動,準備以空降的形式奪取萊茵河等處的橋樑,為地面部隊開啟正面突圍的道路,而這次空降行動稱之為“市場花園”,也是動用上萬架的飛機,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空降行動了。

    本來是計劃好,空降部隊和地面部隊會和,但是盟軍的地面部隊卻遭到了德軍的猛烈阻擊,空降部隊孤立無援,武器也全靠空投,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也是傷亡慘重,而之後,盟軍也宣告這次空降行動失敗。

    而這場空降行動規模最大,盟軍共損失1.7萬人,但是德軍只有幾千人,當時江面上漂浮的都是屍體,也是慘不忍睹,這次行動想法不錯,但是被英國人自己給搞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夫妻相處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