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言學中的土豆

    學過那段文學史,但對他的性格不是很瞭解,有人說他偏執,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但是從他的詩中,文章中感覺大氣,有理想有抱負。

  • 2 # 漂泊在北京的楊

    [玫瑰][玫瑰]他出生時家境不好,所以這個人生來節儉淳樸!記得親家前來,吃飯桌上也沒什麼肉食招待。有才華,有抱負!為人過於耿直。做官後有改革之心,有抱負!“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寫的就是他銳意改革的決心和排除萬難的勇氣。但變法有些急功近利,不顧實情!易得罪人!很多北宋名人後來都與他斷絕來往!司馬光、蘇軾等。又用人不當等,變法失敗!

    但是王安石做事明理,在兒子得病情況下還曾安排過兒媳婦改嫁。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 3 # 路遙lgy

    王安石,相信多數人與我一樣,最早知道他是在課本上,歷史老師講“王安石變法”。

    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他的各種事跡瞭解逐漸多起來,慢慢的他的形象變得清晰,倒覺得他其實是當時社會里的另類。

    《宋史》記載,“(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意思是從來不考慮能不能辦到),自信所見,執意不回”。就是說,非常自信,堅持自己是對的,從不改變。現在說起來就是“偏執狂”,或者是“一根筋”。

    同樣也記載了他的個人生活,說他“性不好華腴,自奉自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以此看來,王安石是個不拘小節,很隨意的人。

    可是,他這種不拘小節,在蘇洵眼裡就不是一個味兒了。蘇洵認為他是“陰賊險狠”,他不喜歡乾淨不拘小節都是故意偽裝出來了,他這樣正是顯出其奸詐。一個處心積慮偽裝自己的人,一定是個包藏禍心,有所圖謀的人。

    王安石所在的年代,名人輩出,士大夫納妾成風。王安石的夫人主動為其納妾,他卻讓立即退回。

    宋朝邵伯溫寫的書《邵氏見聞錄》裡記載:仁宗皇帝擺下賞花釣魚宴,時任知制誥的王安石也參加了。內侍端來魚餌放在案几上,王安石隨手拿起來就吃,不大一會兒竟吃完了所有魚餌。

    仁宗皇帝當時沒說什麼,事後卻斷言王安石是個“詐人”。他的理由很簡單:你要是沒注意吃一粒或者幾粒便罷了,整個一盤全吃了還沒察覺?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件事,王安石的確讓人匪夷所思。但是,有史料記載,他吃飯時確實是有心不在焉的習慣。據說他在飯桌上,只吃離自己近的菜。至於吃的什麼,什麼味道,好像並不在意。

    一次,他兒媳婦家的親戚來京拜訪,事先約好赴宴到他家,可是日過中午還沒有動靜,客人強忍著等著。好久了才“命坐”,可是桌上有酒無菜,原來那時就行“幹喝”了。酒喝的差不多了,才上了倆“胡餅”,然後又拿出幾塊肉,隨後酒就不再喝了,上了米飯蔬菜。

    來訪的親戚是富貴人家,沒這樣吃過飯喝過酒,他把“胡餅”的芯扒開給吃了,餅的四邊丟棄在桌上。不料,王安石竟然拾起餅邊吃了起來。於是客人“愧甚而退”(宋-曾敏《獨醒雜誌》)。

    宋朝時的飲食相當的豐盛精美,不說士大夫們,就是一般的百姓,吃飯也是十分講究的,不僅要求樣多,更講究烹飪的工藝。

    而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在招待遠方來的客人時,那樣的簡陋,甚至當面吃客人剩下的東西,也難怪客人尷尬的告辭了。

    宋時人們把宰相稱為“相公”,宋代有一個短篇小說集中有一故事《拗相公》,講的就是王安石。一個“拗”字,便概括了王安石的性格,甚至一生。

  • 4 # 小李的日常記錄

    在中國11世紀時的改革家,飽受當時的保守派(反變法派)及後世許多人的批評。

    歷史的記載也對這位政治家不利,南宋君臣把北宋滅亡的一切罪過都推給了王安石及其倡導的變法,在此種政治氛圍下產生的官方典籍及文人筆記很難是公正而真實的。從1069年到1085年的16年間,王安石及其追隨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援下,倡導變法,革除積習,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可惜這次變法前後跌宕起伏極大,致使朝臣長期相互傾軋,以失敗告終。最近,有人文學者研究認為,性格過激是其變法失敗之因。王安石性格偏執,行為偏激,給其人際溝通及合作帶來極大阻礙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獨斷專行,不容異見,導致變法嚴重受挫,其原因在哪裡?對此,史學界看法不一。但就心理學而言,這是因為王安石人格偏執,剛愎自用,不善團結各方人士,最終以人廢事。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一貫我行我素,導致朝中大臣多與他決裂。這當中有人原來是他的靠山,如韓維、呂公著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薦主,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韓琦等人;也有人原來是他的朋友,如範縝、司馬光等人。雖然他們都是一時俊傑,朝廷重臣,卻因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趕出朝廷。特別是司馬光,念在與王安石共事數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勸他調整自己的治國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執迷不悟,看一條駁一條,導致司馬光最後與他分道揚鑣,終身不再往來,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為止。王安石不善聽取不同意見,樹敵過多王安石由於其偏執人格,既不善聽取不同意見,也不善團結各方面力量,因而樹敵過多。這不但陷自己於不利境地,也累及神宗皇帝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來完成“熙寧變法”的大業。王安石早年在《上仁宗皇帝萬言書》中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的人才觀,認為若“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才”。可惜,王安石口頭上講用人要從長計議、任人唯賢;行動上卻急功近利,濫用親信。這雖為他的政策執行帶來一時的便利,卻為他的變法失敗埋下了禍根。而到了後來,北宋的朝政已不再是變法與否的爭論,而是瘋狂迫害異己的鬥爭。想來這都是王安石偏執人格惹的禍!王安石的變法失利告訴後人:欲改變社會,必先改變自己;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不配也無法領導社會進步的。說到底,一個性格“拗扭”之人,何以包容天下,禮服眾心呢?!偏執型別的人,一般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並十分敏感,固執己見,自命不凡。此外,人格偏執的人,還十分缺乏同情心,易將錯誤推諉他人或種種客觀原因。凡此種種,都會使當事人在待人處事中表現出種種的偏向、偏見、偏信、偏好、偏激行為,並給其人際溝通及合作共事帶來極大的阻礙。用人不當,終致小人亂政,變法失敗王安石變法不僅政策有誤,用人更是有誤,起用了一大批雖順從己見卻陰險狡詐之徒,最終導致“小人亂政”,“奸人壞法”。

  • 5 # 文友南山竹

    王安石性格特點:

    一是自負,自視甚高。王安石創立了王安石新學,寫了一本書叫《三經新學》,其中以《周禮義》為變法依據,這個重要部分王安石親自訓釋,他看不上前人對於古典書籍的註解。這本《三經新學》經官方釋出,成了官方之學,所有那些要透過科舉入仕的人必須讀這本書。

    二是剛愎自用,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對老鄉晏殊的勸誡與建議,很是瞧不起,根本連聽都不聽。王安石對歐陽修也從沒放在眼裡。在實行變法之初,對於順從他的人都委以重任,有不同意見和反對的都趕出了京城。

    三是特別執拗,不迎合上司。當初包拯上任,王安石還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賞花喝酒,包拯親自敬酒,王安石以不會喝酒拒絕,一點也不會迎合上司。

  • 6 # duoduodao

    作為北宋熙寧變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飽受爭議,所以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下面我就透過史書對他的一些記載來說說他性格:

    不好女色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女子?”曰:“夫人令執事 左右。”安石曰:“汝誰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 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萬。”公呼其夫,令為夫婦 如初,盡以錢賜之。

    王安石夫人給他買了一個小妾,他了解到這女子丈夫本是押運糧草的軍官,因為押送的運糧船沉沒,沒錢賠償,才不得不賣掉自己。就把他丈夫叫來,讓他們團聚,並把當初用來買她的錢賜給了她們。

    專注忘我

    舒王性酷嗜書,雖寢食,手不釋卷。晝或宴居默坐研究經旨,知常州,對客未嘗 有笑容。一日大會賓佐,倡優在庭,公忽大笑,人頗怪之。乃共呼優人,厚遺之曰:“汝 之藝能使太守開顏,其可賞也。”有一人竊疑公笑不由此,乘間啟公,公曰:“疇日席上 偶思《鹹常》二卦,豁悟怪微旨,自喜有得,故不覺發笑耳。”

    王安石喜歡讀書,即使是睡覺吃飯也手裡離不開書.到常州以後,從不對客人笑.有一天,府衙中舉辦宴會,當藝人表演滑稽戲時,王安石忽然大笑起來。人們覺得非常奇怪,於是賞賜了藝人,稱讚他說:“你竟然讓我們的太守笑了,應該得到賞賜。”但有人也懷疑王安石並不是因為這個事情發笑,便在事後找了個機會問王安石:“您那天在宴會上為什麼發笑?”王安石回答:“那天在宴會上,我偶然想到了《周易》中《鹹》、《常》兩卦,豁然開朗,悟出了一點道理,有所收穫,自然很高興,所以不自覺的笑了出來。

    樸素清廉

    王荊公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 而往,意謂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 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彘臠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 頗驕縱,不復下箸,唯淡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顧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人 言公在相位,自奉類不過如此。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出席,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度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問.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裡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飯旁放了一些菜羹而已.蕭氏的兒子很嬌慣.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答一小部分,王安石就把他留下的四邊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十分慚愧地離開了.大家說王安石身為宰相,對自己也不過如此。

    執拗倔強,不近人情

    司馬溫公嘗曰:昔與王介甫同為群牧司判官,包孝肅公為使,時號“清嚴”。 一日, 群牧司牡丹盛開,包公置酒賞之;公舉酒相勸,光素不喜酒,亦強飲,介甫終席不飲, 包公不能強也。

    司馬光說:他以前和王安石一起在群牧司當判官,當時他們的上級是有清廉嚴正之名的包拯。群牧司的牡丹開花了,包拯就擺了一座酒席賞花。席間就向大家勸酒,司馬光不會喝酒,但上司的面子要給,也就勉強喝了。但王安石從頭到尾,滴酒不沾,包公都沒辦法勉強他。

    不修邊幅

    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汙,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頮面, 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王安石臉色發黑,他的手下門人比較擔心,就去問醫生。醫生說:“這哪裡是病呀!只是不洗臉,臉上太多汙垢了。”就給開了些澡豆,讓他經常洗臉,王安石說:“我長得黑是天生的,光拿這東西洗臉能洗出來嗎?”

    生活隨意

    王荊公為執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聞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嘗有擇於飲, 何忽獨嗜此,”因令問左右執事者曰:“何以知公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顧他物而獐脯獨盡,是以知之。”復問食時置獐脯於何所,曰:“在近匕筋處。”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筋”,既而果食他物盡,而獐脯固在,而後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王安石生活簡樸,飲食也很隨便,什麼菜放得近就夾什麼菜吃。平時吃飯獐脯放得最近,他就經常把獐脯給吃光了。下面的人就認為王安石最喜歡吃獐脯。後來他夫人知道了原因,就和下人說:“你把其他的菜和獐脯換一下試試,結果發現換到離他最近的那盤菜吃完了,而獐脯這次卻一筷子也沒動。所以以後大家就都明白,王安石吃菜只吃離自己最近的,卻並沒什麼特別愛吃的東西。

    總的來說,王安石性格里有他執著,專注,清廉的一面,也有他不近人情,不修邊幅,不懂社交的一面。如果是生在現代,亦或當代。我想他可能會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或者研究員。但在需要人情練達,圓熟變通的政治官場,他的這些個性實在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想這可能也是他後來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吧!

  • 7 # 韓I949

    拗相公是當時人們對王安石帶有貶意之稱,性格偏執,銳意改革,因變法觸及了官僚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與諸大臣多有不和,為了表示變法的決心,曾言,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神宗始則堅信,繼則動搖,終使變法失敗,其為人嚴以律己,生活節儉,甚至不修邊幅,常招人非議博學多才,以至於大文豪蘇軾自嘆不如,舉一例,蘇軾曾拜於王安石門下,稱其為老師,一日蘇軾問王安石所看何書,王安石向書架泛泛一指曰,皆能背之,蘇軾促狹,故於帶有塵土的書堆深處抽出一本,掀至幾頁幾行問老師能背誦否,王安石倒背如流,蘇軾不禁咋舌,可見其學識之淵博,封荊國公後其子王雱早逝,對其打擊甚大官場也不如意,後致仕還鄉一路上所見所聞,都是對變法的詬病,本想造福於民不料卻給老百姓帶來災難,和自己的初衷截然相反,歸家後閉門不見客,最後鬱鬱而終,文學造詣也極深,寫了很多絕佳的詩詞,但可惜流傳不廣。謝謝

  • 8 # 文史通天

    1、淡泊名利,清正廉明。當被別人推薦做官的時候,總是以維護朝廷清廉為原由拒絕做大官。作為一個比較小的官,王安石總是清正廉明,一直過著簡陋的生活。

    2、憂國憂民,當官任職的時候興修水利、擴辦學校,王安石總結出了自己多年為官的經驗,提出了變法,扭轉了積弱積貧的局勢,被稱為王安石變法。

    3、孝順父母,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王安石因母親病逝,遂辭官回江寧守喪,宋英宗在位時期,屢次徵召王安石赴京任職,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為官。

    4、學問高深,見解獨道。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 9 # 東秋妮

    王安石,自幼勤奮好學,20歲以前,他一直隨父宦遊,到過大江南北很多地方,一路所見農民的生活苦難,一路所聞北宋的屈辱妥協。

    青年王安石,便立下壯志,要改革政治,救國救民於水火。

    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常州知州等職,在江浙一帶做了十七年的地方官。

    這十七年中,王安石在地方上大力推行革新。

    一.膽識過人

    1059年,王安石回京城任職,他向宋仁宗呈奉了一篇非常有名的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故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

    王安石的改革主張未被採納,卻在當時士大夫中贏得了聲譽,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二.堅韌不拔

    1069年,王安石被神宗任為宰相。王安石慶幸自己遇到了盛世明君,志得意滿!

    上任後,王安石從"理財"和"整軍"兩個方面著手,頒佈了一系列新法。

    新法遭遇了大地主官僚集團的強列反對。王安石力排異議,以堅韌不拔的意志,毫不妥協,一步一步推行新法。

    1074年,終因寡不敵眾,王安石被迫辭職!

    《浪淘沙》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亡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三.胸懷寬廣

    1075年,神宗又再度拜相。王安石不以個人得失為意,心裡滿是富國強兵,他毅然決然地回京復職。

    王安石盡心盡力推行新法,還要協調變法派內部的許多矛盾。

    1085年,神宗病逝,新法被廢棄。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086年5月21日,憂憤的王安石病逝。

    王安石,一個立志改革的政治家!一個憂國憂民的文學家!

  • 10 # 陽光清波

    王安石生平簡介和性格特徵概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至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一, 王安石生平簡介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他的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

    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 

    二、王安石性格特點

    我以為,從王安石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具有一下性格

    其一:才氣過人,性格高傲可與蘇軾相提並論

    王安石自幼聰慧,才氣過人,後考取功名,隨後進入仕途發展,後官至宰相。可想而知,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的詩文很有個性,表現出高傲的一面,如詩“梅花”就是一例。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北宋的著名人物,一個是宰相,一個是大文學家。有一次,王安石想要刁難一下蘇軾,於是出了個上聯,讓蘇軾對下聯,這幅對聯的上聯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原來這一年是閏八月,陰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這個節氣,這的確是不折不扣的兩度春秋,另外,這聯的第四個字和第十二個字都是“春”字,加大了對聯的難度,蘇軾雖然是吟詩作對的高手,但碰到這樣挖空心思的難題,也是一籌莫展。

    王安石哈哈大笑,終於難倒了這位大才子,但遺憾的是王安石也沒有亮出下聯。這個上聯收錄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多少文人墨客見後都束手無策,對答不上。直到七百年後,清朝的著名官員,學者梁章鉅對出了下聯。

    直到清朝道光年間,著名的官吏梁章鉅(梁章鉅曾積極配合林則徐嚴禁鴉片,歷任江蘇、甘肅布政使,廣西巡撫,江蘇巡撫,是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官員。晚年的時候他從事詩文著作,尤其在楹聯方面研究頗深。他對各種對聯都感興趣,尤其偏愛試對一些無人能對的對聯。)在一次讀到王安石難道蘇軾的對聯時,苦思冥想,終於對出下聯。於是一副完整的對聯終於問世。

    上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下聯: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這下聯的意思很明顯古代用干支紀年,以天干地支依次搭配,60年週而復始,所以為花甲,而花甲是指花甲子,指的就是六十甲子。旬指十年;周天,指一定時間的迴圈。在這裡指的是60年的迴圈,人生61歲就是“重逢甲子”。從此,梁章鉅就對出了這幅流傳幾百年的絕對,史稱“古絕對”。

    其二:遠見卓識,大力提倡革新除故

    在他任宰相期間,大力倡導革新除故,一時風起雲湧。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最終在激烈的權鬥中敗北。就如商鞅變法一般,得到一個不好的人生結局。

    其三:性格執拗,不聽別人勸阻

    他有個外號叫“拗相公”,其含義就是固執己解,聽不進別人的好言相勸,一意孤行,所以別人“拗”不過他,久而久之被人疏遠。

    其四:敢於直諫,因此招致罵名

    王安石作為一代名相,喜好驚人之言,他以敢於直諫而出名,但也因此招致罵名。不過我們後人從其身上到可以學到千世留存的錚錚鐵骨風範,值得受今人尊敬。 

  • 11 # 有鄰317

    《周易.繫辭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當事情發展受阻時,必須要改變現狀,以求通達,唯有變通才能長久。

    宋神宗統治時期,北宋王朝已經積貧積弱百年,財政空虛,政治腐敗,軍事薄弱。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期,誰才是力挽狂瀾扭轉乾坤之人呢?

    飛來峰上尋千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不畏艱險,敢於攀登高峰,他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點江山,大放異彩。

    王安石這個偏執近似癲狂的氣奇才,被推向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宋神宗為王安石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王安石可以盡情地綻放其才華。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學識與才華造就了他的性格,自負自信,特立獨行,孤傲高潔。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他的命運也決定了變法的成敗。

    因此,他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他將掀起一場旨在富國強兵,改變國運的變革。

    我們首先透過王安石的詩詞來了解一下他的性格特徵。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他把自己比作牆角盛開的梅花,不畏嚴寒孤芳自賞,表現了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高貴品格。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表發了他將要革除弊病,執行變法的樂觀自信,和堅定信念。

    《孤桐》: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願斫五絃琴。

    他以孤桐自比,巋然屹立,接近雲霄,也不屈服,他要立志革新,任何人都無法阻止他前行的腳步。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這首詩歌詠伊尹與呂尚由困窮水盡到千古名相。暗喻作者知遇宋神宗,在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

    《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是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這篇傑作辭氣橫厲,文短氣長。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善於招賢納士,謀士數千。在王安石看來,那些只是雞鳴狗盜之輩,他們根本不配“士”這個稱號。

    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和學校教育,他的人才觀是才用兼備,而不是皓首窮經的書呆子。

    王安石自命清高,他提出“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而得罪了很多人,變法遭到了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名臣極力反對。

    他曾經與神宗有一段對話。帝日“聞民間殊苦新法”。安石日“祈寒暑雨,民猶怨諮,此無庸恤”。

    可見,王安石非常固執己見,他相信自己永遠是正確的。而百姓的疾苦與他變法圖強的大業比起來,算不了什麼。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已經偏離了他的初衷。“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術足以殺人。”

    王安石才華橫溢,但不修邊幅。蘇洵曾批王安石邋遢“臉髒了要洗,衣服髒了也要洗,這是人之常情。可有的人偏不這樣,整天穿得像個奴隸,吃著豬狗不如的食物,口中言的卻是《詩經》《尚書》。這難道是人之常情?”

    王安石一心只為變法,從不在意個人利益得失,也不納諫不聽良言。《宋史》“安石性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他堅毅執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當時人稱“拗相公”。

    20世紀初,列寧稱讚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以失敗告終。王安石的變法註定會失敗,他的性格使然,個人英雄主義,目中無人,憑一己之力,奈何了千年頑疾。況且時運不濟,大廈將傾,根基已腐,無力迴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以民為本,方得民心。

  • 12 # zy史克郎

    王安石性格偏執,行為偏激,給其人際溝通及合作帶來極大阻礙。

      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不容異見導致變法嚴重受挫,其原因在哪裡?對此,史學界看法不一。但就心理學而言,這是因為王安石人格偏執,剛愎自用,不善團結各方人士,最終以人廢事。

      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一貫我行我素,導致朝中大臣多與他決裂。這當中有人原來是他的靠山,如韓維、呂公著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薦主,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韓琦等人;也有人原來是他的朋友,如範縝、司馬光等人。雖然他們都是一時俊傑,朝廷重臣,卻因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趕出朝廷。特別是司馬光,念在與王安石共事數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勸他調整自己的治國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執迷不悟,看一條駁一條,導致司馬光最後與他分道揚鑣,終身不再往來,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為止。

      王安石由於其偏執人格,既不善聽取不同意見,也不善團結各方面力量。因而樹敵過多,這不但陷自己於不利境地,也累及神宗皇帝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來完成“熙寧變法”的大業。

      王安石早年在《上仁宗皇帝萬言書》中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的人才觀,認為若“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才”。可惜,王安石口頭上講用人要從長計議、任人唯賢;行動上卻急功近利,濫用親信。這雖為他的政策執行帶來一時的便利,卻為他的變法失敗埋下了禍根。而到了後來,北宋的朝政已不再是變法與否的爭論,而是瘋狂迫害異己的鬥爭。想來這都是王安石偏執人格惹的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詹姆斯放到90年代替代皮蓬,和喬丹在公牛能拿多少個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