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山聞鷓鴣
-
2 # 孤燈點文化
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先生這樣概括悲劇,儘管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正好可以用來契合“悽美”。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給悽美一個定義:悽美,就是悲劇式的美麗。
悲劇是最能帶來人心的震撼並感染開去的,當美好的東西掉進了悲劇的境地,就會如同在萬千屍骸上開出了一朵彼岸花,鮮豔但殘酷。
譬如我們說的地獄,充斥了所有的罪惡,成了人人恐懼的所在,但我們偏偏在這片生人勿近的地方,造了鬼門關,黃泉路,彼岸花,奈何橋,忘川河,望鄉臺,還有美女孟婆與一喝就能忘記前塵的孟婆湯。這些東西單獨拆開來看,無不充滿悲劇氣息,但一綜合起來,我們頓時覺得,地獄其實也是個好去處嘛!
再如古代“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幾乎全是以悲劇告終,但我們依然覺得它美好。為什麼呢?因為愛情本身就是美好的令人嚮往並且要追求的,它越是悲劇就會越讓人震撼,感染力就越強,然後人們就越想超越這個悲劇去譜寫一段真正能收穫美好的愛情。
這就是悽美!這就是悽美背後的力量!
孟姜女哭長城,我們看到了美好愛情遭遇勞動壓迫的破碎,於是我們反對統治階層對百姓的奴役。梁祝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兩情相悅卻遭遇封建家長制的壓迫,於是我們反封建禮教,追求戀愛婚姻自由。嵇康廣陵絕響,我們看到了何謂“殺身成仁”,於是“忠義”刻到了我們骨子裡。凡此種種,無不是“悽美”,無不是力量。
所以在很多時候,面對美好,我們會會心一笑,但面對悽美,我們卻會傾注更多的情感,因為相比之下,悽美更能撼動人心。
-
3 # 華嚴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的事物,而我卻獨愛一種美,它的名字叫淒涼!
流光飛舞,世界萬千變換,花開轉瞬即謝,流星稍縱即逝。
很多美好的東西只能綻放瞬間,讓人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短暫!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更該珍惜這轉瞬的美好。雖然無限滄桑,無限淒涼……
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無數生命接受著這無情的安排,匆匆來過,又匆匆離去.也許經不起情感的牽絆,有過依戀,有過無奈,可是該走的註定要離開,錯過了便是永遠。
我常常想,當春天來臨時,花開的聲音曾給世人帶來多少溫情,多少欣喜,可是又有多少人能體會春花凋謝的美麗與哀愁!
當一樹繁花隨風飄零,面對死亡,沒有一朵花會猶豫。
她們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露出絕美的微笑,在她們看來,只要能綻放,哪怕短短的一瞬,也便不負此生了。她們柔美中帶著剛強,帶著對來世的希望。
那種美麗是驚心動魄的,美得豔,豔得悽......
初夏時節,花兒都已凋謝,只有那青青的果子依然執著地延續著生命,給人帶來收穫的希望。沒有花的凋謝,就不會有花的生命的延續。
沒有舊夢的破碎,也就沒有新夢的生長。成長並不是那麼簡單和一帆風順的,痛苦中帶著希望,帶著韌性,還夾雜著無奈。怕短短的一瞬,也便不負此生了。她們柔美中帶著剛強。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秋”字加上“心”字就成了愁,秋天總是最讓人懷舊的。
收穫的季節,果實完成了他的使命,無數次的風吹雨打,他默默地承受著,痛苦地成長著,只想為精心培育他的主人帶來豐收的喜悅。他做到了,也該悄然離去了,無怨無悔。他的一生就是這樣痛並快樂著,但他仍然堅持著,也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會像春花那樣盼望著來生。
白雪皚皚的冬天,我獨愛小草。冰雪初融時,封閉已久的地表會透出令我感動的點點綠意,在惡劣的環境中,她們弱但卻剛強,帶著對生活的渴望。她們是最能接受命運,也最不會向命運屈服的。
世界本不是完美的,不管是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實,冬之草,他們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這樣那樣的缺憾,但他們都努力過,奮鬥過,堅持過,有著淒涼,但卻美麗!
有這麼一個故事:蚌對養殖人說:替你孕育珍珠備受折磨,生不如死!”養蚌人卻說:“如果沒有你,美麗的大海的眼睛到哪裡去尋找?”蚌流淚了,將眼淚凝聚成珍珠獻給養蚌人。
直很喜歡泰戈爾的那句詩:“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也一直很欣賞這樣一段話:”即使是黃昏的最後一縷殘陽,也要發出奇燦無比的光芒,那是不甘心隕落與沉淪的最後一次拼搏,也是對生命生命至高積極熱愛的一種追求,它毫不在意於自己終究要被青山遮擋,也許這是大自然要告訴給人們的生命的真諦!”
於是,我知道,生活是一種堅持而不是妥協。
我也越來越欣賞那樣的一種美,她的名字叫淒涼,美得讓人心酸,更讓人心醉……
-
4 # 北斗心9
"悽美",看到這個詞,這心多少就有一點悲涼之感,但也會湧出陣陣的敬意。
悽美,作為美學慨念,那指的是令人心痛卻又給人一種優美清新感覺。常用於人們對哀婉、憂鬱、清朗而悵惘的景緻、事件、人物氣質、或樂曲旋律的一種審美。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變成雙飛蝴蝶的故事,白蛇傳的故事,這些就都算得上是悽美的故事了。
所以悽美這個詞,是在同一件事上,同時具有兩大要素:一是悽苦或者淒涼,二是美麗。簡言之即悽苦而美麗。
這裡還有個鮮活的例子一一阿炳瞎子與《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華彥鈞。三歲喪母,寄養於嬸母代養至8歲,後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就已經能夠演奏多種樂器了,18歲被無錫道教界譽為演奏能手。父親去世後,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經營不善,且染上惡習,生活潦倒,在他34歲那年,雙目失明,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最後傳說是自殺而亡。這就是他悽苦的生活。
他另外的一面,就是刻苦鑽研道教音樂,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共創作和演出了270首民間樂曲。現存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其中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深刻地展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樂曲時而躁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表演細膩深刻,瀟灑而剛柔相濟,從而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絃。
還有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對這首《二泉映月》曾如此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哪是1978年他應邀擔任中央樂團首席指揮,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樂》和絃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後,第二天,他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的姜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的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能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後,日本朝日新聞刋登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二泉映月》自此漂洋過海得到世界樂壇的讚譽!
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展示了獨特的民間藝人特有的演奏技巧和風格,包含著一種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把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是它獲得了"20世紀華人音樂作品獎"。
這就是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一個悲苦的人生,和一個流芳百世的偉作。合起來就是一個悽美的故事。
-
5 # 黑馬詩語
悽美,故名思義:淒涼而美麗。意思是一樣事物令人心痛卻又優美清新。
“悽”字帶有哀傷、悲苦的意味,“悽美”作為美學概念,指人們對哀婉、憂鬱、清朗而悵惘的景緻或人物氣質或樂曲旋律的一種審美,帶有濃重的心境色彩。
什麼樣的美,叫悽美呢?
美,是從外在滲入內心的一種感應與反饋。如果一種外在的感應帶著淒涼,內心的反饋又是美麗的,這就是悽美。
兩個相戀已久的人,突破重重阻礙,在一個危險的地方相見,這樣的場景,可謂之悽美。
悽美的場景很多:一個生命垂危的人,突然見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人;聽著一首憂傷的曲子,心裡越發想念曾經的人和事;在一個特別的環境裡,想著相愛後分離的人……
人生世事難料,常常有許多悽美的場景發生,這些場景,時時能讓我們感悟到人生真諦,品嚐出生活的不易。
悽美的場景,讓我們明白,活著不易,當好好珍惜!
附上一首小詩,算是自己對悽美的一點小小感悟:
《悽美的模樣》
人生
象一首歌謠
抑揚頓挫
有時
象一艘帆船
在大海中
——風雨飄搖
有時
狂傲的心
也會披荊斬棘
——所向無敵
有時
象殿堂上的貴客
放個響屁
——也能贏來
一串刺耳掌聲
當過往
成為煙雲
回憶生命
才發現
是“悽美”的模樣
一直在
——痛苦地嘶喊
回覆列表
“悽美”顧名思義就是淒涼卻又美麗。
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就是悽美。
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馬文才卻欲強行霸佔祝英臺。梁山伯抑鬱而終,得知梁山伯病故,祝英臺以身殉墓。相愛的人卻不能在一起,最終雙雙殞命,這便是淒涼。
而後,梁祝愛情感動天地,二人化作一雙彩蝶在人世間蹁躚飛舞,飛離紅塵比翼雙飛,這便是美麗。
今生有你我夢一回,來世雙飛相依偎。這就是一種美,它的名字叫做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