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風悍馬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如果熟讀楚漢歷史,就知道陳平可比張良厲害。
在西漢時期出現了不少的功臣,這些人物都大有名氣,直至如今還被人們傳頌。而要說到劉邦的話,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當然他得天下也並非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跟他善於用人也有一定的關係,而在身邊也有不少開國功臣,比如說陳平以及張良都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左膀右臂。
而在當時陳平和張良都屬於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的建功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劉邦稱帝之後,也算是比較重用陳平,並且給他封侯進爵,但是如果和張良相比的話,劉邦似乎只肯定張良,而並不是那麼的重用陳平,其實陳平的一生計謀是非常多的,也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他的計謀也不輸於張良,但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陳平卻總得不到劉邦以及很多人的肯定呢?
縱觀陳平的一生,人們會發現陳平在多個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說離間范增與項羽之間的關係,就成功的將范增氣走,項羽也開始懷疑其,最終使項羽身邊沒有為其出謀劃策的人,難敵劉邦的兵強馬被擊潰。後來又多次設計將劉邦救出水火危難之中。其實從諸多計謀中則能夠看得出來陳平是多麼的智慧,並且和張良的計謀也不相上下,但是仔細分析卻有不同。
陳平的計謀是具有實操性的,並且陳平的計謀大多為以陰謀為主,而張良則為陽謀。其實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張良所使用的計謀一般都是正常的,更不會有一些心機在裡面。可是陳平就不同了,他是一個善用利用人性來達到自己目的的人,從他計謀中就足以看出來他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從中設計陷阱讓敵人一步一步入套。
除此之外陳平大多使用的計謀都是和一些權貴緊密相連,並且也總喜歡揣摩劉邦的心思,從小就很有野心,他自然也10分的眷戀權力,而張良就並非如此,不僅是實心實意的為劉邦出謀劃策,反而還不眷戀權貴,即便是劉邦再怎麼賞賜,他都委婉拒絕,最後才能使其功成身退。這也讓眾人覺得此人謀略比較高,而且為人正義,不善於耍手段,再反觀陳平則覺得他的一生官運亨達,後代過的也非常的好。
-
3 # 史前巨鱷愛歷史
二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頂級謀士,給劉邦出了很多高明的主意。
不同點有二:
1.張良搞的是陽謀,陳平搞得是陰謀。
陳平之計過於陰損,比如
找人給劉邦當替死鬼;
離間范增和項羽的關係;
趁楚王韓信不備,捉拿韓信;
麻痺呂后,然後把呂氏滅門……
陳平死前曾說自己用計太過陰毒,對子孫不利,後代難以保有爵位。
而張良則是在戰略規劃上幫助劉邦,
比如一開始建議劉邦跟著項家軍混;
建議劉邦賄賂秦軍軍官;
反對劉邦分封六國後裔;
建議劉邦燒掉棧道麻痺項羽;
勸劉邦給韓信、英布、彭越分封大片領土,激勵他們跟項羽幹架;
勸劉邦給雍齒封賞,穩定軍心……
這方面張良和陳平貢獻差不多,甚至陳平的計謀更加精彩。
2.有一點是陳平比不了張良的,那就是身份。
劉邦陣營大部分都是社會底層人民,資源眼光人脈都很有限,只有張良是貴族出身。所以張良能給劉邦提供一些別人提供不了的東西。
比如劉邦開始創業時,雍齒造反,導致劉邦喪失根據地。就在劉邦快要完蛋時,張良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從項梁那兒給劉邦借了一支軍隊,幫劉邦翻本。
後來劉邦入關中後得罪了項羽,如果不是憑藉張良的人脈和情報,劉邦是過不了鴻門宴那一關的。
後來張良慫恿項羽討伐齊地,使劉邦避開了項羽主力。
這三次事件,任何一次要是出了意外,劉邦就完蛋了。之所以劉邦能有驚無險,全靠張良的社會背景,這是陳平比不了的。
-
4 # 冷月青史
張良是智慧大師,陳平是陰謀大師。聰明的側重點不同。
1、張良是站得高看得遠,制定大政策、謀劃大方向的設計師。
比如:燒燬棧道,打消項羽對劉邦的猜忌,戰略上儲存了劉邦實力;
冊封雍齒,穩定了功臣的疑慮,為劉邦凝聚軍心奠定基礎;
穩固太子,維護了各方利益,為劉邦死後帝國穩定起到穩固結構作用。
2、陳平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師。
比如:破解劉邦被匈奴圍困的白登之圍;
具體策劃、組織、實施到雲夢誘捕韓信;
反間計整倒了項羽第一謀士范增。
兩人都為劉邦、為大漢做出了傑出貢獻,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結論。
道德至上者,會批判陳平只有勝敗沒有對錯立場,褒揚張良。
功利至上者,會覺得陳平擺平實際困難、解決了危機,就是大智。
就看你看人看事的角度了。
-
5 # 淮西爾雅
有一本叫人物誌的書籍,內容主要論述辨別人才。陳平遭變用權,權值有餘,公正不足,大概是智意機變之人。
具體如下,陳平早年跟隨項羽,後棄楚投漢,在乘船過黃河時,船伕看陳平穿著華麗,想謀財害命,陳平發現船伕心思後,立馬扒光上衣,和船伕一起搖擼,船伕看到陳平扒去上衣,身上沒有錢財,隨即放棄謀害想法。陳平渡黃河見到劉邦後,還有其他投奔劉邦計程車子,劉邦和他們一起吃飯後便讓他們去休息,而陳平執意不肯走,並說到“我有話要對漢王說,這話一定要今天說,過了今天就不行”,劉邦酒留下他。具體說了什麼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但從史記的其他風格來看,陳平此次肯定說的不是有戰略性的諫言,不然史記肯定會有詳細記載(具體可以參考楚漢時期袁生,麗食其等人的記載),但陳平給劉邦留下的影響,也即第一印象。類似得示例比較多,比如齊王韓信第一次謀反時,應對策略就是陳平謀劃等。凡此種種,陳平都有很強的應變能力,但缺乏長遠的謀略。
而張良既有長遠的謀略,又有足夠的應變能力,由此看來,張良勝於陳平。
-
6 # 史全十美
我認為他們都說聰敏人,只不過我認為張良是漢初最聰明的謀士。雖然陳平也擔任過丞相,也是知名的謀士,但是跟張良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劉邦楚漢戰爭取得勝利建立大漢王朝,劉邦當上了皇帝,在進行論功行賞分封功臣的時候,就把張良放第一,大臣們不服氣,這時劉邦並且說了句名言,: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的是子房呀,所以才會有後人對張良的印象比較深刻,那麼讓咱從歷史記載中看看張良為劉邦提出哪些重要的謀略?
1、攻入咸陽,滅亡秦朝!在張良的參謀下,劉邦首先攻入秦都咸陽宮,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為劉邦討伐項羽爭取了政治條件,後又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宮,退居霸上。
2、鴻門宴救主眾人皆知的鴻門宴,“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劉邦命懸一線,在張良的計謀下,劉邦得以逃脫,張良稱得上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功不可沒。
3、退守漢中,燒燬棧道迷惑項羽對劉邦的監視,為劉邦攻入關中爭取時間,起到決定性作用。
4、策反項羽的猛將英布致使項羽失去左膀右臂,給項羽作戰造成沉重打擊。
5、滎陽對峙,張良獻計張良勸諫劉邦撕毀條約,追擊項羽,準備一舉殲滅項羽軍隊,垓下之戰中,張良獻計封韓信和彭越為王,最後劉邦帶領各路大軍圍攻項羽,項羽兵敗自刎烏江,楚漢戰爭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劉邦稱帝之後封賞張良為留侯,封三萬戶給張良,大臣不服氣,就問劉邦張良有何功勞?劉邦做了個比喻:打獵能捕捉到獵物的是獵狗,而知道獵物所在,能做出指揮讓獵狗去捕捉到獵物的則是獵人,就說張良就是這個獵人,你們都是獵狗,你們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張良能“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而張良的智慧所在,是能在最得寵的時候功成身退,退隱江湖,實在是不容易,也是漢初功臣中一個能得善始善終的人,難得可貴,我覺得這是張良作為丞相謀士最聰明的地方。
再來看看陳平對劉邦的功勞!
1、陳平的反間計劉邦被項羽軍圍困滎陽的時候,因為陳平曾經在項羽手下幹過督蔚,瞭解項羽的為人,就用黃金收買人心,離間項羽與謀臣范增的關係,最後項羽中計,范增氣走,死在半路上,幫助劉邦成功逃脫,揀回一命
2、劉邦稱帝后,為劉邦鏟異性諸侯王出謀獻計。劉邦得以鞏固劉家統治地位3、陳平保劉氏血脈,迎文帝入朝做皇帝劉邦死後,呂后當政,諸呂開始剷除劉氏宗親,呂后死後,陳平和周勃暗中積蓄力量,看準時機,一舉剷除諸呂之亂,拯救了劉漢宗師,維護了劉氏皇權的地位。
由於陳平幾次易主,最後才歸降劉邦,所以劉邦難免會心存芥蒂,雖然陳平在謀慮和智慧上也不比張良差,但是在劉邦心裡肯定沒有張良的地位高,張良和陳平都擔任過丞相,也都是善始善終的人,他們都是為劉邦建立大漢立有汗馬功勞的功臣,為漢初的穩定與發展都作出貢獻的兩位謀士,他們身上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所以他們都說聰明人。
-
7 # 小龍女5505
張良和陳平兩位西漢開國功臣,都才華出眾、謀略一流、聰明機智。都為漢高祖建立西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兩位名臣相比張良智謀更高一籌,陳平才能還略低一籌。張良是智慧謀臣,陳平是陰謀大師。
回覆列表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古人在評價一個知識份子的時候,往往都會從道德層面來進行判斷,而道德最高的人就會被稱之為聖,而張良就被稱之為謀聖。說到這裡其實就有一個問題存在了,其實嚴格的說,陳平無論在才能上,還是在所起的作用上,一點都不輸於張良,為何後世對他的評價十分一般,而對張良的評價卻那麼高呢?其實用兩點原因十分重要。
首先張良講的是道,而陳平出的是術。陳平的謀略因為是為了解決具體的問題,所以他的謀略還停留在術的階段,帶有欺騙的性質。因為只有透過欺騙,才能實現謀略的價值。比如說陳平讓劉邦封韓信為真王,又讓劉邦以巡遊為名捉拿韓信,這些謀略雖然好,但是明顯都帶有欺騙的性質。
而張良的計策則不一樣,張良給出的計策一般都是大方向上的,是從道理的層面對事物進行分析,主要講的是戰場的規律,分析的也是人性的規律,所以這種計謀欺騙的性質不大,所以張良才會被後世如此推崇,甚至會直接稱他為謀聖。
其次,陳平和領導的關係走的太近。我們知道,陳平的一生追隨過三任領導,但是陳平竟然和這三個人的關係都處的十分不錯。自從陳平選擇追隨劉邦開始,劉邦就一直將他帶在身邊,後來為了打擊呂后的勢力,劉邦派人去暗殺樊噲,而這個機密任務就是由陳平來完成的。
後來呂后上位之後,陳平和她的關係處的也很不錯。再後來劉恆上位之後,陳平依然是當朝宰相,而另一個宰相因為不適應劉恆,很快就被罷免了,而陳平不僅能繼續當宰相,而且還是獨相。
而張良就不同了,他與領導的關係就沒有陳平那麼密切。張良原本的目標就是復興韓國,只可惜後來這個目標實在是實現不了,這才選擇跟隨了劉邦,不過就算是他追隨劉邦之後,依然與劉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甚至劉邦讓他當宰相他都沒有當,而且選擇去尋仙問道。
對呂后也是同樣,當年因為張良,這才成功的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而呂后掌權之後,對張良心存感激,於是一定要用他當官,但是讓張良放棄修仙可以,但是卻始終不做呂后的官,一直到去世都是這樣。
正是因為張良和權貴們保持了足夠的距離,他才得到了後世的尊重,而陳平就是因為和權貴接觸的太近,所以後世對其的評價卻十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