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滌生小史

    憫農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相信很多人從小就知道這首詩,珍惜糧食的思想從小就深深紮根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到珍惜糧食,例如現在社會大力提倡光碟行動,有許多人忠實地履行了這些倡議,從前的話,我們也許會看到很多大吃大喝的社會現象,然而隨著國家的大力的提倡光碟,這種行為越來越少,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人在踐行著憫農所表達的思想,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的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逐步形成。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根深蒂固,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素質也在不斷的提高,所以我們懂得珍惜兩個字的意義更能體會憫農。

  • 2 # 詩詞那些事兒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

    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

    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 3 # 眉畫張敞

    《憫農》(其二)這首詩本身就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後來又因為收編進了小學課本,所以在現代社會知名度大為提高,很多小學生都能完整地背下來。

    但是真正能懂得詩人的悲憫之情的人恐怕很少,能理解農民的辛苦並能真正做到“憫農”的人就更少了。

    一、《憫農》二首

    《憫農》詩是一組兩首,我們最常見到和運用的還是第二首,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首詩:

    憫農(二首)李紳(唐)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李紳其人

    這兩首詩的作者李紳,唐代詩人,字公垂,安徽亳州人,官至宰相。生前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是新樂府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憫民》是其代表作。

    三、《憫農》詩背後的故事

    提到這兩首詩,還有一個故事:

    當年李紳中了進士,做了翰林學士。一年夏天,他回老家毫州探親,恰好遇到同榜進士浙東節度使李逢吉。

    二人登上城東高臺,李紳見看到田野裡辛勤勞作的農民,吟了三首《憫農》詩。

    李逢吉認為詩中有指責諷刺朝廷之意,就想踩著李紳再官升一級。

    李逢吉就把這三首詩獻給皇上,說李紳寫反詩洩私憤。

    誰知皇上看到後認為李紳能體察民情,反而升李紳為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而李逢吉反而被降了官。

    人們一直以為《憫農》詩只有兩首,第三首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石窟的唐人詩卷中被發現。

    四、《憫農》詩的內涵

    這兩首共同反映了封建社會農民的生存狀況,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生活的同情和憐憫,為農民的悲慘命運發出了深深的嘆息,並含有強烈的警示、教育和勸誡意味。

    第一首詩寫農民辛苦勞動,就算是獲得了豐收,就算是農民拼命地開荒種田,但是農民依然難逃餓死的命運,這讓人不得不思考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第二首詩寫農民耕種的辛勞,頂著烈日,汗如雨下,但是那是不事稼穡的達官貴人,有誰知道他們盤中的糧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辛勤勞作換來的呢?

    五、《憫農》的寫作風格

    這兩首詩從風格上講簡樸厚重,語言樸實通俗,音節琅琅上口,正因為其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所以才廣為傳誦,被人們廣泛選為啟蒙詩作。

    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講究虛實結合,既有親眼所見農民勞作場景的實寫,也有想象中的達官貴人對糧食毫不珍惜的虛寫;

    同時詩中農民辛苦勞作與地主階層的毫不珍惜糧食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農民辛勤勞作卻最終落個餓死的命運也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些手法的運用都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並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六、當代社會怎樣“憫農”

    1. 珍惜糧食是“憫農”的一部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並不瞭解農民的辛勞和農民的生存狀況,讀到這兩首詩也只是讀讀而已,最多也只是停留在愛惜糧食的層面,而愛惜糧食這一點也落實得並不是太好。

    現實生活中,國家提倡“光碟行動”,這個倡議的提出就是因為很多有識之士看到,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解決溫飽問題還沒多久,很多人就忘了捱餓的歷史,點餐時為了面子鋪張浪費,吃不完的食物為了面子不肯打包,餐廳、飯店每天都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費,實在令人心疼。

    就算是我們的下一代青年學生們,有些人不知道糧食怎麼來,也不知道糧食生產的辛苦,也有些人大放厥詞,認為世界上糧食很多,外國的糧食很便宜,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擔心糧食危機。這是一種危險而又幼稚的想法,我們的口糧一定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任何時候依靠別人都是危險的。

    我們不僅要保證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同時一定要節約糧食,讓每一粒糧食都發揮它的作用。

    同時,我們一定要保證農民的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否則有一天糧食出現了問題,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2.關心農民的生存狀況是真正的“憫農”

    曾經有一個學者對中國農村進行了調查,然後寫出了一份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的要義就是“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對他這種說法,我是非常贊同的,這是一個有良知的、有實踐、有科學精神的專家。

    現在的農村,因為缺乏工業和商業,大批農民只好外出打工。打工的農民打了工就顧不了家,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這些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養老都是問題。

    農民工外出打工,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受經濟形勢的影響很大,而且大多數農民工處於出賣勞力的階段,打工看不到前途,收入也並不高,一旦遇上經濟衰退或者產業升級,將會產生大量失業的農民,這些農民將會生活無著。農村的土地被大量蠶食,也有大量的土地因無人耕種而撂荒,我們18億畝耕地紅線無法很好地得到保障。因為農業生產的氣候因素和人為因素大,很多搞養殖和種植的農民經營風險很大,一旦出現失誤,就會給農民造成重大損失,而農民抗風險能力很差。所以許多農民放棄了這種風險很大的產業,寧肯到外地打工。農民的就醫、養老、教育、環境等問題都日益嚴峻。所以,希望人們讀了這兩首《憫農》詩以後,“憫農”不要只停留在珍惜糧食這個層面上,而要更全面、更深入地去關心農業、關心農村、關心農民,我們才算真正具有了比古人李紳更慈悲的情懷和更深入的悲憫。七、為什麼真正做到“憫農”的人並不多

    首先現在是經濟社會,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相比,創造的經濟效益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在重視經濟效益的今天,不能創造更大經濟效益的農業和農民不受重視是必然的。

    當代社會有些人受一些影片或文章的影響,把農業生產當成了詩酒田園,以為農業就是自己到農村去見到的農莊、農家樂和採摘節,以為農業是快樂的、詩意的、美好的。他們以自己短暫的、膚淺的體驗代替了對農業繁重勞動的看法,認為農業並不辛苦。也有些人認為國外的糧食又多又便宜,我們沒有必要再進行辛苦的農業勞作,只要進口進行了,缺乏對糧食安全的重視。有了這種看法,當然認為農民辛苦是多此一舉,認為糧食那麼多,當然也沒有必要珍惜了。也有些人,認為農業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農民的勞動已經今非昔比,農民的勞作已經沒有那麼辛苦了。實際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民的辛苦程度確實有所減輕,但是我國的機械化程度還很低,還有很多農業勞作是純手工、純體力的,是非常辛苦的。也有一些人,長期生活在城市中,對農村、農業、農民缺乏瞭解,也沒有深入的體驗和研究,不瞭解農民的疾苦,認為農民的生活都像新聞裡那樣美好。農民這個階層,也缺少代言人,很少有人為農民發聲,所以很多人心目中的農民生活閒適幸福,而淡忘了農民真正的疾苦。八、總結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地憫農,不僅珍惜糧食,更要關心農民的疾苦,關心農業的重要性,關心農村的建設,讓我們的國家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幸福美好的大家庭。

  • 4 # 易學點悟

    《憫農》由於其膾炙人口,以致於被後人一代又一代傳誦。

    一提到這首詩,好多人隨口都是從“其二”開始,那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懂得“其一”的人並不多,知道其三的更是少之又少。

    《憫農》作者李紳是唐朝一名大詩人,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因其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便中了進士,被封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回鄉探親,與既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的李逢吉登亳州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此時李紳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了《憫農》這首詩。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形象的描繪了農民透過辛勤勞作獲得豐收卻慘遭餓死的封建社會農民生存狀況,深刻地刻畫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它表達了作者對農民同情對社會憤慨的心情。

    可以說,青年的李紳是一個有志氣、體察民情的好官。

    而李逢吉則是一個官場小人。為了拿李紳作升官墊腳石,口頭上迎合李紳說“好詩!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遊一場。"

    李紳認為李逢吉已記得,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於是提筆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逢吉如獲至寶,立刻返京向武宗皇帝狀告李紳寫反詩洩私憤。當武宗皇帝問李紳為何時,李紳拿出《憫農》這首詩來說"這是微臣回鄉後,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誰知武宗皇帝以“疏於民情、虧卿提醒”反而提拔李紳。

    發跡之後的李紳卻判若兩人——濫施淫威。

    先是降了李逢吉的官,接著讓“叔叔”輩的李元將自認“孫子",繼而橫徵暴斂,使老百姓流離失所。晚年經手的”吳湘案“更是公報私仇,以致於死後落得個“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下場。

    人,由於處境不同,思想境界也不同。

    但是,無論論如何,始終都要保持”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現在很多人都理解這首詩的含義,但是能夠保持本色的人卻是很少。

    做不到也就罷了,更可恨的是,有的人認為”農民辛苦也不應該得到尊重“,”農民對國家沒有貢獻“。

    像這種人,誰敢說他沒有讀過《憫農》?而誰又敢肯定他不食人間煙火?

    究其原因,是其善良本性已變質。

  • 5 # 龍山種田人

    《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幼兒園的三歲小孩都會背誦,更別說很多的成年人了,詩的大意為:

    臨近中午了,農民伯伯依然頭頂著烈烈炎日,在彎腰一絲不苟地鋤著禾苗間的雜草,大顆的汗珠順著臉頰嘩嘩而下,滴在長有禾苗的土地上,瞬間溶於土裡。大家都知道盤子裡米飯啊,每一粒的糧食都是辛辛苦苦才得來的。

    現實的情況卻是:雖然連三歲小孩都會背誦,但有相當一部分人瞭解《憫農》,卻做不到珍惜糧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快餐店、食堂等地方,人們很多饅頭、餅(包括菜)等吃一半,甚至只咬了幾口就扔掉了,令人相當地痛惜。在食堂裡,60後、70後在珍惜糧食,不浪費這方面做的要比部分80後、90後、00後要好,這和他們童年經歷過的物質匱乏年代有莫大的關係,對於飢餓,他們有更深的記憶。

    我們國家目前雖說糧食基本能夠達到自給自足,但近年來,進口糧食的數量愈來愈多,一旦達到一定的上限,如果糧食掌握在別人手裡,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我們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民以食為天”,吃飯其實是天大的事情,如果飯都沒得吃了?其他的一切事情就是空談,真誠希望大家能夠珍惜糧食,古人尚且知道並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到。

  • 6 # 月下韋陀

    《憫農》這首詩人人耳熟能詳。但是,瞭解農民的“臉朝黃土背朝天”很容易,做到憐惜農民卻很難。本詩的作者和他的朋友,就是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先看這首詩: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生動再現了唐代農民辛苦勞作的場景: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滾下來,滴落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誰又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本詩的作者李紳,共寫了兩首《憫農》詩,另外還有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首詩用前後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農民的無奈。種田時滿懷希望: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糧食。秋收後卻出現了這樣的結局: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的農民被活活餓死。

    既食君祿,當為君分憂,為生民立命。李紳和李逢吉的做法,卻讓人大跌眼鏡。

    身為翰林學士的李紳回鄉探親,遇到了同榜進士浙東節度使李逢吉,二人同登亳州城東高臺,看到田間的農民辛勤勞作,李紳吟了《憫農》詩。

    李逢吉的功利心太重,從詩中根本體會不到農民的辛苦和無奈,竟然把這首詩當做了自己晉升的臺階。

    李逢吉把詩呈獻給皇上,說李紳寫詩洩私憤,指責朝廷政治。可是沒想到的是,皇上認為李逢吉搬弄是非,非但沒升他的官,並且降了職,偷雞不成反蝕米。

    李紳的初心是好的,但最後還是走向了仕途的腐敗。

    皇上認為李紳的詩反映了民間疾苦,認為他能體察民情,能夠為民發聲。於是,李紳被升為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

    做了高官之後李紳不但不再關心民間疾苦,反而想方設法去魚肉百姓,許多人受不了他的盤剝,紛紛逃到外地。更為可恨的是,當下屬向他報告此事時,李紳竟然說:“你用手捧過麥子嗎?麥粒都在下面,只有麥糠才會被風吹跑。逃亡的都是賤民,你看富人有幾個逃走的?以後這樣的小事嘛,就不要再來煩我了。”此時的李紳利慾薰心,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酷吏。

    公元845年,李紳任淮南節度使,為了巴結當朝宰相李德裕,他強行羅織了罪名,把和李德裕有怨的吳湘處決,公然草菅人命,囂張和無恥到了頂點。三年後,朝廷重查此案,吳湘得到了平反,此時李紳雖已去世,但依然受到唐宣宗的處罰,他生前的爵位被剝奪了,子孫後代永世不得做官,終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詩言志,能寫出《憫農》的詩篇,必定是深知農民種莊稼的不容易。但是李紳從一個心懷蒼生的讀書人,變成了一個無情搜刮百姓的酷吏,沒能守住初心,確實值得每個人借鑑啊。

  • 7 # 易乎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首詩的意思就是為了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我們應該要勤儉節約,而不是去浪費”。而且還經常被家長們拿來用於教育小孩,並且這首詩也被放進了小學課本中。

    首先我先帶大家看一下這首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告誡大家要珍惜糧食,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這首詩的作者李紳不僅沒有節約糧食,反而還帶頭鋪張浪費。據說李紳他一天最起碼要吃掉三百條雞舌頭,你說一隻雞如果沒有了舌頭那還怎麼活呢,所以說他家的後院都堆滿了雞的屍體。而且他本人在吃的時候八成也沒有想起《憫農》這首詩吧,完全忘記了自己寫這首詩的初衷,想想這也是對他的一種諷刺吧!

    雖然這首詩我們從小就學過,但是十個學生裡面,有幾個能真正的做到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呢?

    就拿我上學時來說吧,我每次吃飯都是吃多少打多少,偶爾也會浪費一些糧食,但是並不像有的同學一樣,那些人打了整整一盤子的飯菜,但是卻沒有吃兩口就全部都倒掉了,為此我們校長還專門派老師在泔水桶旁邊看著,只要倒的量太多就給班級整體扣分,並且取消流動紅旗的評選資格。

    雖然學校這麼做是為了讓學生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但是效果並不顯著,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食堂後門有一個人工湖,結果有學生直接偷偷的把飯菜都倒進了人工湖中。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是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學生都沒有體驗過老一輩們餓肚子的經歷,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信的可以回家看看你們的爺爺奶奶,像他們是肯定不會浪費糧食的。而且農民們種植糧食也很不容易,所以還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糧食,不要浪費。

  • 8 # 謙和須人

    很難。

    因為我們對這首詩的感覺只停留在讀的層面,我們沒有種過田,也沒有下過地,可能都沒有真正的去農村看過。大部分人出生下來就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一些事情沒有親身經歷過或實踐過,真的很難理解裡面的情感。就連作者李紳也是一樣,這兩首詩只是他一時心情的同情和憤慨,在升官之後,他也就豪奢起來了,沒有實踐,就無法真正地理解。

  • 9 # 每日經典益讀

    《憫農》詩背後的故事

    提到這兩首詩,還有一個故事:

    當年李紳中了進士,做了翰林學士。一年夏天,他回老家毫州探親,恰好遇到同榜進士浙東節度使李逢吉。

    二人登上城東高臺,李紳見看到田野裡辛勤勞作的農民,吟了三首《憫農》詩。

    李逢吉認為詩中有指責諷刺朝廷之意,就想踩著李紳再官升一級。

    李逢吉就把這三首詩獻給皇上,說李紳寫反詩洩私憤。

    誰知皇上看到後認為李紳能體察民情,反而升李紳為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而李逢吉反而被降了官。

    人們一直以為《憫農》詩只有兩首,第三首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石窟的唐人詩卷中被發現。

  • 10 # 還文樓主

    李紳寫的“憫農”一共三首詩。

    憫農(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憫農(三)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第一首與第三首是反映封建貴族階級對廣大窮苦農民百姓的殘酷剝削。第二首是寫糧食是農民辛苦勞作所得,表達農民辛勤勞動的優良美德。

    根據筆者的問題,估計是第二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主要講述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在烈日下辛苦勞作,揮灑汗水所得。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 李紳(772—846)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寫作背景: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

    譯文:

    農民們在烈日下進行辛勤的勞動,汗水從他們的身上滴到了土地上。誰會知道碗裡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們的辛苦所得。

    這首詩膾炙人口,字義簡明,朗朗上口,表達,農民辛勤勞動的優良美德,糧食來之易提倡勤儉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很多人懂這道理,做到的人卻不多,主要原因有:

    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GDP總值全球第二,人民越來越富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早擺脫溫飽問題。對糧食沒以前舊社會那樣珍惜。國人“好面子”中國人過年,過節,紅白事,請客吃飯講究排場。菜色豐盛,菜品昂貴,突顯主人的富有,排場越大,主人越有財富實力,對客人越重視,尊重。中國這一陋習非常不好,日本與西方的飲食文化比較務實不浪費。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品種繁多,美味的菜色非常多,人們請客吃飯,想滿足美食的誘惑,多點幾個菜。浪費糧食成為習慣。中國人熱情好客,從古至今,鋪張浪費的宴請陋習,成了中國人宴請習慣。大家都習慣這種宴請風氣,如果不這樣鋪張浪費的宴請,怕對客人不尊重。

    怎樣杜絕浪費糧食?

    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社會多宣傳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鋪張浪費的可恥與危害,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孩子小時開始教起,學校老師常教育學生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學校飯堂加大宣傳學生不要浪費糧食。酒店行業鼓勵“打包”。酒店鼓勵客人請客吃飯後,剩下飯菜打包回去吃。這樣做法,可以杜絕在酒店的浪費糧食現象。讓“打包”風氣流行起來。國家制定反鋪張浪費的法律。打擊公款吃喝,宣傳,打擊中國人的宴請陋習。鼓勵自助餐餐廳,浪費糧食的罰款。制立反鋪張浪費的法律是杜絕社會鋪張浪費的有力武器。

    我們應發揚中國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糧食,從自身做起,傳遞社會正能量。

  • 11 # 花有道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我覺得會背《憫農》這首詩的人很多——只有四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唐朝詩人李紳寫的,小學課本里有這首詩。這首詩前兩句是描寫農民種田時汗流浹背的辛苦情形,後兩句既是寫有很多人吃飯時,並不會想到農民種田的辛苦;也是告誡人們吃飯時要念及農民種田的辛苦,珍惜用汗水換來的每一粒糧食。

    這首詩寫於公元799年的唐德宗時期。詩的後兩句本來就表明了,“誰會想到盤子中的美食,是農民辛辛苦苦地種出來的呀!”所以,我現在也可以說,會讀“憫農”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瞭解農民辛苦的人並不多,能做到體諒農民辛苦並珍惜每一粒糧食的人更少。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真正瞭解農民辛苦的人不是很多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因為很多人出生在城鎮,沒有親自體驗種田的勞累,也沒有看過別人種田時的樣子。就像那位說“百姓餓死,何不食肉糜?”的晉朝皇帝晉惠帝一樣。自己沒有體會捱餓的痛苦,哪裡知道百姓飢餓時連稀粥都沒有吃的呀。同理,如果沒有下海捕過魚的人,又哪裡知道漁民捕魚的危險和勞累呢?如果沒有當警察抓過壞人,又怎麼知道警察抓壞人時那種拼命的勁頭呢?

    二、能體諒農民辛苦珍惜糧食的人更少

    為什麼呢?道理也很簡單,很多人根本就不瞭解農民的辛苦,又怎麼會去體諒農民的辛苦呢?就算是農村出身的人,瞭解農民的辛苦。好多人也做不到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知道糧食來之不不易這個道理容易,做到珍惜每一粒糧食不容易。所謂“知易行難”嘛。

    這件事也是要分兩面看。一種是主動浪費:請客吃飯或自己吃飯時,只求吃得有面子,吃得開心盡興,不記成本,不怕浪費。反正吃不完就倒掉。君不見在酒店吃飯的那些人,哪一桌上都要剩一半的菜。反正剩下浪費不要緊,丟了面子可不行。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想的,中國人能完全吃飽飯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吧。

    另一種是被動浪費,有時買了一碗飯菜,或者別人盛了一碗飯菜,自己不太喜歡吃,或者飯量小,實在吃不下。那也會浪費一些的。這種情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飯量,估計吃不完的部分就提前取出分給別人吃,或提前留著下一頓吃。

    可是由於請客要面子點一大桌菜,浪費一半的現象。這靠道德教育沒有用,靠讀“憫農”沒有用。要國家立法,規定酒店吃飯必須打包帶走,否則罰款。這樣人們怕打包麻煩,也許就會少點一些菜。這樣做看能不能煞住浪費之風。

    正是因為好多事情人們知道那個道理,卻沒有條件做到或不願意去做。所以有人說:“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12 # 百般千尋

    讀書出身的文化人,對《憫農》是很熟悉的。

    能從《憫農》詩文中體會到農民種田的辛苦,並能憐憫農民、尊重農民、體恤農民的文化人並不多。究其原因,估計是由過去的戶籍性質問題、社會的與論導向問題、人品問題造成的。沒有憐憫農民、尊重農民、體恤農民的表現

    少部分鄉鎮相關部門剋扣農資物資、高鐵車廂設定高檔艙、高檔賓館或酒店拒絕農民進入、向村委寫個證明須交費……這當中,有工作人員個人,也有政府部門的領導者。

    例如:80、90年代,廣州白x鵝賓館就拒絕衣著老土的農民進入。

    戶籍性質問題

    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的50多年間,中國的戶籍劃分為農業家庭戶口、農業集體戶口、非農業家庭戶口三種。只有工人和幹部才是非農業家庭戶口,而取得了這類戶口的人,都不用在農村耕田種地,都會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其子女也可以延續這個非農業家庭戶口,也就是這類人的孩子一出生就擁有工人身份。滿腳是泥的農民,在人們的眼中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

    我曾經在父親工作的知青農場與很多知青交往過,這些從城裡派來知青農場接受勞動教育的青年,絕大部分人都看不起農民。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毛澤東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十分必要、十分正確的。

    社會的輿論導向問題

    從80年代至習近平新時代之前,社會上湧現出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下海經商潮、追星潮、出國旅遊潮、出國購物潮、網路達人潮、網紅主播潮……一些新聞媒體、社會團體都在不遺餘力地宣傳這些方面的人和事;人們都在羨慕有錢人,都在渴望權利和地位。社會輿論形成的氛圍和價值導向,影響著更多的社會人,某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扭曲,對農民嗤之以鼻。

    人品問題出在哪裡?

    一、非農業身份的優越感。曾幾何時,許多人自恃有非農業家庭戶口而看不起農民,例如:80年代90年代的知青,有幾個瞧得起農民的?

    二、自傲心理。許多文化人自恃清高,渺視農民,看不起體力勞動者。例如:有人恃著自己有一官半職,有人恃著自己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就自我感覺自己已經是人上人了。

    三、金錢至上的資產階級價值觀。下海經商富起來的人,很多人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農民,自己一小家住城市裡,拋下年老的父母,讓父母住在農村。

  • 13 # 一杯亦有味

    有些詩真的是小孩子無法深入理解的,即使理解字面意思,老師講解了主題。只有生活閱歷到了,回頭讀來才會唏噓不已。

    比如那句:“心憂炭賤願天寒”,小孩子學的時候沒辦法體會這句話裡的無奈。我自己做了幾天外賣,就是這種心情,天氣越不好點外賣的人就越多,至於自己苦不苦,那時候沒想這事。

    又比如:“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句話也是,自從送過外賣之後我就再也沒點過外賣,送一單自己能拿3.5,點一次外賣得送多少單啊。

    再比如:“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已經超越了作者所處的時代,是整個人類悲劇的縮影。之前鬧得網上沸沸揚揚的996事件和閱文合同事件,打工的人每天不努力工作嗎?但是努力工作又能怎麼樣,一場疫情讓多少人破產,小孩子哪裡能懂這些。

    從小到大,老師家長周圍人講了多少道理,有多少人真正聽進去了,只有自己親身體會過之後才明白道理裡面的含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現在高校學生可以全部返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