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秦漢隋唐四朝軍事國力都處於一流強大水平,又重用猛將、增強國力,所以他們能擊敗強敵收復幽雲十六州,而宋朝卻重文輕武、又猜忌、打壓武將、削弱分化軍權,也削弱了自己軍事國力,因此宋朝也一直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

  • 2 # 猩紅先生

    先說秦漢,當時幽雲十六州基本在燕趙地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強盛,能一掃六合,十六州自不在話下。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分封了很多異姓王,佔據著十六州,但國力並不強盛,劉邦透過一系列軍事政治行動,相對輕鬆就剪滅了異姓王,達成國家統一。

    再說隋唐,隋朝統一全國之後有開皇之治,整個國家十分富裕,唐繼承了隋的財富,又有太宗、武曌、以及玄宗開元時期的開明治理,國力達到世上最強,周邊民族萬國來朝,哪怕後來有安史之亂,十六州也難以分割。

    可惜唐末五代中原混亂時,北方的契丹日益壯大,建立遼國,還積極干涉中原內政。後晉石敬瑭為了當皇帝,以十六州為代價,結契丹為外援。

    把控中原安危的十六州就這麼送了出去,吃到嘴裡的肉,契丹人當然再也不會吐出。北宋建立之初,打了幾場仗想要搶回,但因為軍事力量不敵,再加上指揮不當,接連敗北。

    北宋又重文輕武,對邊境外族多采取和平政策,自然也就一直無法收復十六州啦了。

    後來宋徽宗聯合女真人勉強收回十六州,但主要功勞在女真人,而且宋徽宗很快便被金人滅國,這就不能算了。

  • 3 # 舊時茅店溪橋見

    這個問題不準確。燕雲十六州是後唐石敬瑭割讓給契丹,與前面唐,隋,秦,漢沒有關係。與後面朝代有關係。燕雲地區的丟失直接讓中原大地和北方遊牧民族接壤。

    後周柴榮已經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半途發生重病,無奈班師。

    其後北宋宋太祖趙匡胤意欲收復,也可惜發生“燭光斧影”事件,不明不白駕崩。其後太宗親自北伐,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北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

    在此後,金滅遼,元滅金,燕雲十六週都在遊牧民族手中。

    直到明朝,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收取燕雲地區。從此該地區再次回到漢人手中。

  • 4 # 萊恩校尉

    我們先來看看燕雲十六州是怎麼回事又在哪個位置。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燕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我們再來看看燕雲十六州是怎麼丟的。

    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遼太宗為父,石敬瑭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燕雲十六州是從唐朝後期的後晉皇帝手中丟的,丟掉以後一直控制在契丹國的手中。北宋立國以後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那就意味著要與契丹國做戰。事實是他們從沒有收回來過,一直被威脅了160多年。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答的是北宋為什麼打不過契丹國。

    北宋時期指的是哪一個時期呢?指的是960—1127年。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時期的北宋和契丹有著哪些實際情況。

    960—1127年,北宋從太祖趙匡胤到亡國一共傳了九帝,亡於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之手。北宋亡國原因是宋徽宗想收回燕雲十六州,與金國訂立海上之盟,兩家合力滅了契丹國,可滅了契丹國之後卻沒有得到燕雲十六州反而讓金國人從契丹人手中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並進而使得金國人發動了滅宋之戰。金人滅宋之戰引來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當時北宋都城河南開封一地有30萬軍民要反抗,各地也自發組織起來了勤王大軍相繼趕來勤王,可嚇破了膽的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竟然屈膝投降,應金國丞相完顏宗翰和宗望的要求下令對各路勤王大軍進行鎮壓,最終導致了金人破城俘虜二帝,以北宋亡國結束了這場戰爭。

    因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那就是北宋之初要奪回燕雲十六州是要與契丹作戰,之後南宋要奪回燕雲十六州是要與金國做戰。

    在與契丹作戰時契丹國有什麼實際呢?

    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冊元年(916年)稱帝,國號契丹。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統和二年(984年)又改稱大契丹;鹹雍二年(1066年)復號遼。

    天慶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軍的進攻下,遼朝於保大五年(1125年)滅亡。西遼延慶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

    960—1127年在北宋亡國之前,契丹國號為大遼國,在位皇帝別是遼穆宗耶律璟(951—969),遼景宗耶律賢(969—982),遼聖宗耶律隴緒(982—1031),遼興宗耶律宗真(1031—1055),遼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北遼天賜帝耶律淳(1101—1122)和遼天祚帝耶律耶律延禧(1101—1125),遼國自道宗耶律洪基後分裂為兩部,燕雲十六州在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中。

    我們發現北宋在與契丹國作戰時,他們也就在天賜帝耶律洪基之後找到了機會,此時的遼國因為分裂陷入了虛弱,可北宋選擇了與新興勢力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合作卻喪失掉了這個機會。

    北宋剛建立遼國在遼穆宗統治之下,此時的遼國國力衰弱本來有機會,可惜北宋要先統一中原,當統一了中原想再來統一北方時遼國已經在遼景宗耶律賢的帶領下重新興旺了起來,因此沒能得逞。先有趙匡胤兵敗於北漢城下議和,後有趙光義收燕雲十六州慘敗。之後遼國有聖宗之治,雖有興宗道宗兩朝的衰敗卻依然國力強悍,因此北宋一直沒有良好的進攻機會。直到遼國內部分裂才有了良機,可惜卻又毀於金國人之手。

    北宋國祚被南宋繼承一部分之後,南宋更是多事之秋,他們所要應對的敵人太多了,有大理,有吐蕃,有西夏,有金國,就沒有一個敵人是好惹的。

    因此宋朝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主要原因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宋朝所處的時代使得它不能滅掉對手,得到統一。這種實力差距並不會因為內政的增效而得到實際的改變,因為它對手一樣在努力,而宋朝自己卻也並不是一直順利,他們也一樣有著自己的問題。

    我們再看看秦漢隋唐為什麼能夠控制燕雲十六州。

    秦朝時燕雲十六州屬於燕國的國土,秦滅六國的順序是先滅韓趙魏,再滅楚燕齊,當秦滅了韓趙魏以後,秦國已經與燕國相鄰,而燕雲十六州也並不完全在燕國手中。這一點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來,秦又在滅了楚國後就已經成了天下力量最強大的政權,所以完全有能力收回燕雲十六州。

    而漢朝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在於楚漢爭霸和各地政權的虛弱,秦亡以後舊戰國七雄後裔回族復國,但卻並不一心,國內沒有得到治理因此國力也很虛弱,又恰逢兩雄爭霸,漢王也就是擁有了舊秦國故土的劉邦,此時執行了和秦滅六國一樣的策略,派韓信帥軍北上統一北方,韓信又很能打,所以在各國諸侯沒有牢固的民心這個前提下紛紛一戰亡國,否則韓信做不到能夠因一場場戰役的勝利就滅掉魏國、代國、趙國和盤踞在燕雲十六州主要地區的燕國,也無法得到齊國。

    隋朝國祚是從北周手中搶來的,北周時燕雲十六州在北齊治下但北周已基本上奪回了大部分,後經隋朝楊氏家族的努力徹底奪回,奪回的原因是北齊政權內部腐敗不得人心,正好成全了他們。

    唐朝能夠得到燕雲十八州是因為內戰,隋末天下大亂,各路反王起兵後被唐朝給一一清除,各路反王之所以迅速失國跟韓信滅六國是一樣的道理,剛剛起兵國家人心並沒有歸附所以打輸了也就亡國了。

    明朝能夠得到燕雲十六州實屬運氣,當時佔據北方的元朝內部四分五裂皇帝不能有效組織兵馬,否則還真不一定能得到燕雲十六州。

  • 5 # Tony的讀書分享

    這是個啥問題?秦漢時期哪有幽雲十六州的問題?隋唐時期也沒有這個問題啊?

    幽雲十六州是唐朝都滅亡了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才被後晉的石敬瑭給割讓出去了,弄得中原王朝無險可守。

    北宋開國之後試了試想收回來,但沒成功,據說宋太宗還因此受了傷。

    明朝也和幽雲十六州沒關係,系統推送的問題請有點兒質量。

  • 6 # 秋葉翁

    宋朝不是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而是不想收復,只想偏安一偶,沒有太大的抱負。大家都知道檀淵之盟吧?在宋朝與金國決戰金朝補給 不足,蕭皇后主動議和的條件下,宋朝還主動送給金超朝每年歲銀十萬,可見宋朝真的不願意打仗,寧願賠銀子也要把侵略者打發走,後來的"歷史學家"們還用經濟賬為宋朝洗白,實際上是宋朝在養虎為蒼。宋朝的一味地委屈求和並不能換來和平,反而換來的是更大的隱患和危機。

  • 7 # 夜鴻羽1

    燕雲十六州包含:幽,順,儒,檀,薊,涿,瀛,鄚、新、媯、武、蔚、應、寰、朔、雲。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一直是中原正統王朝讓人扼腕不已的事情!自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到公元1368年徐達攻佔大都,中原王朝失去燕雲整整432年!石敬瑭之漢奸行為甚至遠大於西漢之中行悅!

    宋朝無法像秦漢隋唐明一樣輕鬆收復燕雲之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與秦漢隋唐之中原王朝文治武功俱都鼎盛形勢不同,宋朝很難與秦漢隋唐相比。

    第二:面臨對手不同,秦漢之匈奴,隋唐之突厥,都屬於在奴隸制社會的草原遊牧部落,很難稱之為國家。明朝面對的大元雖然是完整國家形態,可當時已經被內部爭鬥,農民起義折騰到不行。相對已經非常孱弱!可是宋朝面臨的遼國卻不相同,完整的封建制國家狀態,且處於巔峰狀態!

    收復燕雲一直是從周世宗柴榮,到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夢寐之事。而且顯德六年,柴榮發起北伐,一個月之內就收復了瀛,莫,寧三州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可惜在取幽州時,突然病重駕崩。而後宋太祖改朝換代,建立宋朝後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大策,暫緩收復燕雲,但建立"封樁庫"矢志不忘燕雲。可惜後來的宋太宗志大才疏,在平滅北漢後想趁勝收復燕雲,可惜面臨的遼國已經不是之前的遼國!彼時的遼國已經是解決了自遼太宗耶律德光死後,世宗,穆宗兩代庸主更替以及政局動盪,繼位的遼景宗耶律賢勤於政事,大遼在其治理下進入鼎盛時期,而且軍中耶律沙,耶律斜珍,耶律休哥名將雲集。遼景宗以後蕭太后主政,軍事能力比宋太宗高太多。因此在第一次北伐的高粱河之戰喪失了柴榮,趙匡胤辛苦攢下的30萬宋軍精銳後,宋太宗發動的雍熙北伐也以失敗告終!

  • 8 # 西風悍馬

    但其實我們一直都忽略了一個問題,戰鬥力的強弱是相互的,宋朝的戰鬥力太弱,意味著遼的戰鬥力很強。

    遼的戰鬥力很強,這是無疑的,遼是遊牧民族出身,士兵都以驍勇善戰的騎兵為主,戰馬都是高大威猛的草原牧馬,而宋的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騎兵很少,而僅有的騎兵戰馬都是透過很複雜的程式才購到的。

    從兵種和戰鬥力來說,遼佔有先天的優勢,但這並不是宋無法取勝的關鍵原因。宋無法取勝的一個關鍵原因是遼內部的努力和作為。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早在初唐時期,契丹這個民族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唐中期,契丹已經形成了幾個戰鬥力很強的部落,開始統領草原的一些部落。

    契丹這個民族很善於學習,他們從初唐開始,就開始學習中原漢族的一些制度和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模仿漢地的一些制度,建立州城,並從漢地擄來一些漢民,進行農耕。

    契丹也學習中原朝廷的一些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地方官制度,陪都制度,監察制度,財政制度等。到了宋朝時期,遼內部的制度已經十分完善,一點都不亞於宋。

    遼在學習中原漢地的一些文化和制度時,並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據本國的基本國情,因時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對漢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加以改進,併合理利用。遼之後的金承襲了遼從中原漢地學習來的一切制度和文化,同時又對遼學習的成果加以改進,還不斷向南宋學習。

    由此可見,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已經不是隻靠蠻橫勇悍取勝的政權了,他們有很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國家制度,有自己國家的文化和精神,有可以和中原王朝相媲美的國家框架和結構,當然不容易摧毀。

    如果僅僅只有武力,只靠拳頭,那樣的政權是很容易摧毀的,而且不容易重建。但是遼和金可以在中國的歷史上存在幾百年之久,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驍勇善戰,也因為他們的努力和作為,因為他們的善於學習,因為他們逐漸形成的國家精神和國家文化。

    遼在武力和精神上都如此強悍,宋北伐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宋北伐無法取勝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遼在燕雲十六州實行的制度和政策,這些制度不僅有利於遼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而且遼還獲得了很多漢地士大夫的支援。

    這些漢地計程車大夫給遼出謀劃策,讓遼得以守住燕雲十六州,並發展燕雲十六州的農耕和貿易,讓燕雲十六州為遼所用,成為遼境最富庶的地方。

  • 9 # bhw2002

    只能說宋朝比較的悲催吧,遇到了實力強大,而且肯接受漢文化的契丹人,畢竟人家在你大宋朝之前已經經營幽雲十六州幾十年,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當地漢人並不反感契丹人的統治,沒有了內應,軍事實力上契丹作為草原遊牧民族完全碾壓宋朝步兵,澶淵之盟之前宋真宗我認為有機會,可惜他並不具備一代雄主氣質,所以說一個總想著關門過自己小日子的朝廷,不重視軍事的基本方針,怎麼可能收復幽雲開疆擴土

  • 10 # 漢關駝鈴

    秦隨唐時期“燕雲十六州”本來就是你的,就不存在收復,明朝是推翻元朝,把元朝趕回了蒙古高原。詳情請拜讀本人新作《燕雲十六州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是壓在漢人頭上四百年的陰雲?》

  • 11 # 遙望歷史長河

    二個原因:

    一是宋重文輕武,對武將不放心,面對千里外戰場千變萬化的局勢,武將不能自主,得按戰前皇帝給的指示辦。火燒眉毛的形勢下也得請示皇帝,這一來一去幾天十來天,計劃早就跟不上變化了。

    二是遼國實力本來就較強,又以騎兵為主(那可是類同現在的機械化部隊,還佔據了地利,所以守有險惡地勢為依託,攻有平原助騎兵

    遼有地利,有人和,宋有早年僅有一點優勢還被皇帝所制肘,所以幾次收伏戰失敗,後來隨著遼自身完善與對當地控制的鞏固,宋壓抑武將的軍制又沒改變,GDP變不城國力,攻守之勢完全改變,只能如仁宗的上奉遼比出兵花費少那樣自嗨了!

  • 12 # 大千世界看劇

    燕雲十六州。其實在宋朝之前一直都是中原的版圖。可是到了五代十國時。後唐的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給了遼國大。一直到宋朝建立。分析下宋朝收復不了燕雲十六州的原因。

    1軍隊戰鬥力差。

    宋朝建立。是透過一場政變得來的。然而當時趙匡胤就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是還沒來及就死了。即位者宋太宗趙光義的。趁著遼國內亂,率領大軍去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是被遼國打敗的。說明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

    2簽訂盟約,導致宋朝執政者有陰影

    由於宋太宗戰敗,宋朝還是積極的對遼戰爭可是打了幾年。到了北宋真宗時期簽訂了澶淵之盟。至此北宋後來執政者都放棄了燕雲十六州。也導致中原暴露在遼國軍隊之下。北宋執政者都開始積極防禦。

    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北宋朝戰力差表現,也是北宋執政者對燕雲十六州的放棄表現。

  • 13 # 孑孓幻夢

    幽雲十六州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一帶,自古是華夏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在春秋戰國時分別屬於趙國和燕國管轄。

    秦朝一統華夏,消滅趙國和燕國,幽雲十六州就此成為秦國領土。漢朝推翻秦朝,也順其自然地繼承了幽雲十六州。在秦漢時期,北方的主要邊患是匈奴,匈奴還是一個遊牧部落社會,從來沒有佔據過以農耕為主的幽雲十六州,所以秦漢不存在收復的問題。而到了隋唐時期,隋唐統治者都是出身於北魏的關隴貴族,統治根基在北方,因此幽雲十六州也一直控制在隋唐手裡,至於北方邊患突厥,更是被隋唐打得滅國,不可能被他佔據幽雲十六州。

    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失去對北方的控制,到了五代十國,後晉皇帝石敬塘更是直接出賣幽雲十六州給遼國,自此,中原政權開始失去幽雲十六州。遼國的統治者接受漢族文化,學習中原政權的治理方式,完成了從遊牧社會向農耕社會的轉變,因此,遼國國力強盛,也能有效的治理幽雲十六州。而宋朝自從建國後,實行重文抑武政策,造成軍隊戰鬥力極差,自然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

    明朝推翻元朝而立,其時,元朝是敗軍之師,而幽雲十六州所在的元朝首都北京,更是明朝的重點收復物件,元順宗為了避免被明軍打擊,不得不撤退漠北地區,自此,幽雲十六州又被明朝收復。

  • 14 # 滄海一聲笑4409

    主要是因為趙匡義之敗,損失了自後周以來的精銳禁軍,從此再也沒有能力進軍幽燕,類似於劉邦白登之圍。被打斷了脊樑。。。劉邦還是開國之君,趙匡義就是軍事弱智,自古以來沒有趙匡義這樣無能帶兵之君了

  • 15 # 淦水名家

    後周世宗和北宋,基本上都面對一個難題,缺少優質戰馬,軍事上呈現出來的特點是以重甲步兵結陣作戰為主,宋軍的“步人甲”折算成現在的重要大約是70斤,就連弓弩手的鎧甲也接近50斤。

    遼朝本身是契丹人建立,遊牧漁獵民族,擅長騎射。騎兵多是以輕騎兵為主,機動作戰為主。“其用軍之術,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冒夜舉火,上風曳柴,饋餉自齎,退敗無恥,散而復聚,寒而益堅。此其所長也”—摘自宋琪《平燕薊十策》

    從軍隊特點上講,北宋擅長依託工事防守。野戰的話,機動性比較差,進攻能力不足。北宋軍事上高光時刻,河湟開邊,拓地千里,靠的就是不斷的建營寨搭堡壘,步步為營,蠶食對方。步兵依託工事防守,騎兵作為機動力量阻礙援軍、斷敵糧道、騷擾佯攻為主。

    也就是說,從戰術上講,宋軍想收付燕雲十六州是有難度的,進攻能力不足,野戰能力不足。試想一下步兵方陣野戰的情形,方陣拼盡全力去衝擊騎兵嗎?你壓根追不上,敵人只需要在馬上不斷射箭即可。你防守吧,對方斷你糧道,弓弩射盡,就完全喪失進攻能力,只能活活餓死。你要撤退?那這個是輕騎兵最喜歡的節奏,騎馬繞著方陣跑,比賽誰射得更準。烈日炎炎之下,步人甲負重70-80斤的鎧甲裝備,拖著沉重的步子飢渴難耐,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結陣行軍。陣型外面是不斷歡呼的契丹騎兵,每過幾分鐘,陣中都有士兵倒下。

    如果只是這個原因,似乎不夠有說服力,比如朱元璋的起義軍,在初期騎兵應該也是不強的。

    本質是戰略上的原因,遼的首都上京在東北境內,經濟重心也是基於內蒙草原和東北平原。燕雲十六州是進攻東北最便捷通道。如果失去燕雲十六州,恐怕遼朝比北宋還要被動,滅亡是遲早的。清軍跟大明糾纏幾十年就是爭奪這個戰略要地。最終,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成為了轉折,迎接明軍的就是大潰敗。這個情況跟後金攻打汴梁,製造靖康之恥的情形比較類似。戰略要地,就是這麼關鍵。

    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遼朝集中精銳力量防守,並且設立中京和南京兩個治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明軍常遇春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候,元朝主力早已被擊潰,元帝逃回漠北草原,重心根本不再東北,那麼這個戰略要地已經不再顯得那麼重要,最大的作用是阻滯明軍進攻,而不是生死攸關的所在。

    這就是戰略上的區別,導致進攻難度的差異。簡而言之,對遼而言,丟失燕雲十六就是滅亡。對北元而言,丟失這裡,只是代表東北和漠南蒙古就危險了。漠北王庭還談不上生死存亡。

  • 16 # 好古不怠

    秦漢隋唐一直都擁有燕雲十六州,所以不存在收復不收復的問題,而明朝則是推翻了元朝腐朽的統治,新興的明朝足夠強大所以可以一舉收復丟了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那麼宋朝是怎麼回事呢?

    背景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亂自立後,為取代後唐,便向契丹求助,並承諾以燕雲十六州作為報酬,割讓給契丹。燕雲十六州地處戰略要地,乃是嶺北至中原的門戶,十六州一丟,中原便無險可守。五代之後,宋朝一心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屢屢受挫,那麼為什麼宋朝一直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讓我細細道來。

    第一,宋朝軍事制度的原因

    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朝之後,依然面臨武將權利過大,地方藩鎮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問題,為了防止自己的政權被顛覆,他吸取了五代的教訓,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軍權,並且將禁軍的領導機構分為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統領,但是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都無調兵之權,只負責禁軍的日常訓練。宋朝在中央又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使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一遇戰事,由皇帝臨時指定大將領兵出征,此外宋朝規定軍隊定期更換駐地,而將帥不隨軍轉移。

    雖然這樣的措施防止了武將權利過大的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還有,戰時將領如果想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皇帝並不親臨前線,未必知道前線戰況,將領若是認為戰略有誤,不能便宜行事,只能徵求皇帝同意,這一來一往,浪費時間,只能是貽誤戰機。

    第二,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

    燕雲十六州地處燕山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北面則是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燕雲十六州猶如一道屏障一般,向外可以阻擋遊牧民族南下,向內同樣可以遏制關內勢力北上。燕雲十六州的地勢也是北高南低,宋朝若是向燕雲十六州發起進攻,就是由低向高進攻,毫無優勢,而契丹則佔盡地利。此外因為地形原因,華北平原暴露在契丹的鐵蹄之下,這就使得宋朝在面對契丹是十分被動,遼國多騎兵,而宋朝缺的恰恰就是騎兵。

    第三,契丹本身實力強大

    契丹在公元916年便已建國,比趙匡胤建宋早了44年,宋朝面對的契丹已不是普通的遊牧民族了。契丹受到中原文化多方面的影響,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亦或是科學技術,都極大的促進了契丹的發展,宋朝面對的是一個漢化的遊牧民族帝國,它有完整的政治體系和國家制度,還有自己的國家文化和精神,這使契丹具有極強的凝聚力。

    此外契丹在佔據燕雲十六州後,為了統治當地漢族,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契丹國內,民族矛盾並不尖銳。這也使得當地氏族的利益並沒有受到大的侵害,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只是換了個統治者而已,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因此燕雲地區的老百姓對“歸宋”的願望並不強烈。這也是為什麼宋太宗趙光義第一次北伐契丹時,遲遲攻不下幽州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宋朝缺乏騎兵

    缺乏騎兵是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原王朝有兩個重要的產馬之地,分別是薊北地區和河套、河西之地,但可惜的是宋朝都沒能佔據。宋朝初年,起碼到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時騎兵並不少,只不過後來因為趙光義的幾次北伐失敗導致北宋精銳騎兵傷亡殆盡。這使得宋朝原來便戰馬不足的問題雪上加霜。趙光義之後,宋朝對契丹便從戰略進攻轉向了消極防禦,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沒有足夠的騎兵來應對契丹,光靠步兵顯然是不行的。

    結論

    宋朝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有自身制度的不足,也有外在勢力太過強大的種種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宋朝本身的實力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完全打敗契丹,宋朝和契丹之間反覆拉鋸也說明了,兩國實力都在伯仲之間,雙方都吞併不了對方,所以終北宋一百多年都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 17 # 讀古今

    “收復幽雲十六州”這個說法是在“兒皇帝”石敬瑭割讓之後才有的。

    宋朝也曾立志收復,但一直未能成功,具體原因,大概要分兩個時間段來分析:

    第一階段:宋太祖趙匡胤到宋神宗趙頊階段。

    趙匡胤是怎麼建立大宋的?960年,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逼周恭帝禪位,建立大宋,隨後平滅各地割據武裝,實現國家大部統一。

    他是靠兵變上位的,自然最忌憚的就是武將擁兵自重,於是趙匡胤就祭出了他的大殺器:“杯酒釋兵權”+“更戍法”。

    杯酒釋兵權罷去了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

    “更戍法”即部隊輪流駐防、將領輪換,武將都不再有自己的嫡系親信部隊,從根本上杜絕了新的坐擁重兵的“諸侯”產生。但此法也造成軍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鬥力急劇下降。

    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實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就去世了,往後大宋軍隊戰鬥力一代不如一代,收復的希望是越來越小。

    第二階段:宋神宗之後。

    宋神宗時期,趙頊和王安石都已經認識到更戍法的弊端,致力於改變這種“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現狀,解決“冗兵”問題,期望能增加軍隊戰鬥力,可惜的是改革並未成功,最終北宋無力迴天,一步一衰弱,政權都保不住了,更別提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 18 # 大豆先僧

    根本原因是遼國太強大。趙匡胤建立宋國時,正值遼國鼎盛時期。一個剛結束混亂建立新王朝的國家和一個經營多年的國家打個不分上下已經很了不起了。遼國它的政治體系是特殊的,他的統治者既是汗王又是皇上。遼國統治者在燕雲十六州建立下都,用中原王朝方式統治農耕文明。所以你攻打燕雲十六州相當於攻佔別人的首都,人家自然會全力以戰。

  • 19 # 春秋秦炅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宋朝為什麼不能收復,第二部分,為秦漢隋唐明的收復。

    一、宋朝為什麼不能收復1、地理原因-第一重要原因

    燕雲十六州,“燕”是指,現在北京周圍,“雲”是指現山西大同附近,整體分佈在長城東段。這個位置是進入北方地區的咽喉,向東控制進入東北平原,向北可控制草原地區,向南依靠燕山山脈,居高臨下,俯衝中原。中原王朝控制,則為北據草原的屏障,草原控制,則隨時可以騎兵攻擊。宋朝從南向北攻取,猶如從下向上仰攻,十分不利。

    2、戰馬-由地理原因導致的

    軍事力量很大程度取決於武器裝備,當時中原王朝與草原文明戰爭,很大程度取決於騎兵也就是最關鍵的戰馬。

    當時產馬區一個來自草原、一個來自西北。草原被契丹控制,西北被西夏控制,均無法獲取。

    3、重文抑武的政治環境

    宋朝執行重文抑武政策,文官地位高,武將地位低。導致有志之士,都去學文科舉,而不願從軍。從軍人員素質越來越差,潑皮無賴,老弱病殘都進入軍隊,導致軍力不斷下降。

    以上,是我總結宋朝不能收復的原因。其中第一條和第二條是最為關鍵。

    二、秦漢隋唐明攻克的原因1、秦漢時期

    1)燕雲地區力量分散

    秦:韓趙魏燕四國

    漢:項羽剛封的封國(力量相當弱)

    2)裝備差距不大

    秦:那個時候大規模作戰是戰車,不是騎兵,所需要的戰馬數量少

    漢:還沒有馬鐙,騎兵也就是射射箭,別的幹不了

    3)軍事物資交換方便

    秦:我直接接壤草原,要啥有啥

    漢:我也可以直接交易

    4)地理位置

    秦:我可以從西向東側擊

    漢:我也可以從西向東側擊

    5)有名將

    秦:我有白起

    漢:我有韓信

    2、隋唐時期

    只有一點:隋唐都脫胎於北周政權,北周以包含上述地區,所以吃老本就可以啦

    3、明朝時期

    1)軍事力量

    之前紅巾軍已經消滅了元軍大部精銳主力

    2)經濟原因

    從宋朝開始,中國經濟政治軸線,由東西(政治在西,經濟在東),轉變為南北(北方政治,南方經濟),宋朝要不是軍事太弱,總給供奉銀,否則經濟手段也會很有作用。元末明初,南方各地陷入義軍之手,經濟無法運抵元大都。

    3)政治內鬥

    有名將領死於內鬥

    4)思想覺悟

    元朝統治者從來都只認為他們的根據地在草原,在大漠,當時元朝就一個想法,逃回老家去。

  • 20 # 好奇大神

      宋朝一直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原因我感覺應該還是不想收復,基於這個結論我這分成以下幾點進行論述:

    北宋初期“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

      在北宋初期“先南後北”宋太祖就定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即先徵取江南諸國,然後再統一北方。在史料【東都事略】中有這樣的記載“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努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富饒矣。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我屏翰,侯富實則取之。”

      之所有定在這個策略是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從難易程度確定的,後蜀、南漢、南唐,南方的這幾個國家肯定比北面的國家好佔領,而南面的國家南唐也是這幾個國家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所以定要的這樣的策略;再有一個是北宋初期財力不濟,經濟上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先南征經濟富庶的後蜀、南漢、南唐諸國,也是在北宋初期經濟的一個補充。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文化方面差異

      四百毫米等降雨是線標識了標識這兩種文明的天然分界線,長城北自古基本就是遊牧文明的天下,而中原文明基本是以農耕文明一直髮展到了北宋。由於天然分界線的存在,中原人到了長城以北只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傳統,中原文明基本上不願、也不想做這種改變,所以長城以北基本上就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地方。

    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

      如果佔領了長城以北的地方,就需要大批的官僚體系在當地運轉,而長城以北的遊牧文明根本無法提供與之相匹配的稅收支援,如果想稅收的收益大於稅收的成本,就需要讓遊牧文明這還是隻有定居下來才行,這件事情在草原上跟本做不到。對於居無定所遊牧文明,稅收的成本必定會大於收益。

      而幽雲十六州是遼國的生命線,歷史證明單一的遊牧文明只是一個短期文明,這塊區域是做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這中合區域存在的,其經濟與檔案對遼國的影響都很大,遼國為了長期發展,對這塊區域重視程度可見一般了。如果收復了幽雲十六州這塊區域肯定是戰不斷。

      基於以上的三點,我感覺,宋代對收復幽雲十六州這件事,非是不想,也非是不能,而是不願。

      其他要說的,只要一說到宋代,就要提到“積弱”這兩個字,其實宋代還是一個在經濟、文化、技術上都是中國古代的巔峰時期,比如文化層面,宋代堪稱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是親生的離婚後我有義務撫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