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龍高志強

    陝北屬於黃河流域,華夏民族最早發源地,農耕時期人隨水草河流而居,黃河黃土地黃面板,又與遊牧民族雜居,而形成獨有的文化特點,唱歌有信天游,文化有黃河粗廣豪邁,沒有江南水鄉的問題婉約,陝北漢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陝北女子敢愛敢恨,情歌就流傳下來,形成了陝北文化

  • 2 # 貓說先生

    先大致說一下陝北的情況吧,談論任何地方的文化都必不能脫離這個地方的地理因素。

    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位於黃土高原中心,最著名的市級城市有榆林市和延安市,因為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

    地理上,陝北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地址情況,因為是黃圖高坡所以大家懂的。陝北的土地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錯長期的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型別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再說歷史層面。

    陝北可是中國的革命聖地,黨中央無產階級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了14年,如果說陝北文化的代表——那麼陝北革命精神必是其一。

    時間再回溯,歷史上陝北也是華夏非常重要的地區。在周、秦、漢、唐這些朝代,陝北是作為周京灃鎬、秦都咸陽、漢唐長安的屏障所在;

    宋、金、元、明這些時期,陝北也是軍事重地。歷代王朝在陝北這塊地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

    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陝北也在發生著變化。

    因為古代連年戰爭的關係,陝北從一個“森林茂密,水草豐富”的好地方變成了現在的黃土高坡,沒錯。陝北以前可並不是現在這番模樣,而是山清水秀。

    在秦漢以前,這裡曾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發展起來。可以說陝北就是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爭奪的“前沿陣地”,陝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這裡形成了秦漢文化為主,融合了草原文化的獨特個性。

    接下來總結一下陝北文化:

    1、多元

    陝北在古代曾是戰場,相應地各個民族也在這裡交流、融合。這個過程中,各個民族的風俗、文化交融互相影響。

    少數民族的文化被陝北漢族文化整合,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融合了鮮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陝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響也較大。

    舉例: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吃攤黃,攤黃鏊轉送過程中,必須用籠布把攤黃鏊包嚴實,千萬不能讓狗看見,若是讓狗看見,攤黃就會變白口唇(黃邊較厚實的部分不再能攤成焦黃、好吃好看的顏色)等等禁忌。據研究,這是少數民族信奉狗圖騰的赤狄、白狄、犬戎等的文化,與中原農業文化接觸後,二次整合。漢民族對狗是沒有崇拜的,但也承認戎狄等民族對狗的崇拜,就有一句俗語“狗肉上不了席面”。

    2、古老

    陝北的黃土地是厚重的,文化也是醇厚的。因為地理上偏遠,交通閉塞,文化圈相對封閉、遲鈍。

    秦皇漢武在陝北開直道、修長城,出現過燦爛的秦漢文化。

    明代之後,天災人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由山清水秀變成了黃土高原。但是很多其它地域早已失傳的古老的民族文化卻得以在民間儲存下來,成為研究歷史文化的一手證據。

    譬如陝北民間的剪紙抓髻娃娃、出土文物和古史傳統三者印證,就被專家破譯出了二十多個出土文物的原始文化符號,據說很可能是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

  • 3 # 八卦研究室

    陝北文化以粗獷、奔放的特點聞名全國,與華夏文化是同根相連的關係。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民間舞蹈,更加著重鄉舞鄉情的表現,尋根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

    張繼剛編導的歌舞《黃土黃》,詮釋了這種尋根思潮。

    蒼涼的黃土高原,風吹日曬的深溝大壑,隨著民間樂鼓聲由弱而強,身扎腰鼓的青年男女走到臺前,隨著吶喊,開始了鼓舞表演。

    或鏗鏘有力,或喃喃細語,或昂首挺胸,或俯身探首,男舞者的豪放與女舞者的柔美互相滲透,彷彿遠古在昭喚。

    這無休無止的生命之舞,用舞姿與鼓聲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一抔黃土灑向空中,激情的淚水隨之飛揚,觀眾在瞬間回到了生命不息的黃土高原。

  • 4 # 舍衛大城孤獨園

    陝北文化是在陝北特殊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中形成的,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華夏文明與狄羌文明交流融合的結果。陝北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源同根,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陝北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源同根

    歷史學家認為,傳說是口口相傳的歷史,從陝北歷史文化中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童年的身影。陝西延安市的宜川縣至少有三處盤古的遺蹟,黃陵縣橋山是黃帝殯天的地方、宜川縣有大禹廟、延川縣有禹居村、禹王廟等,至於人文初祖黃帝的傳說更是舉不勝舉。陝北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源而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陝北文化含有原始特性。

    陝北文化的特點是古老古樸,具有很強的原始性,在民間習俗中仍然保留著搶婚、狩獵、祭天等古人類生產生活痕跡。民歌、剪紙藝術中的生殖崇拜,掘土而居的建築風格,處處體現出文化的原始特性。

    三、陝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陝北地區生活過許多的少數民族,白狄、匈奴、鮮卑、柔然、氐、羯、羌、吐火羅、吐谷渾、突厥、女真、蒙古等在此地呼嘯來去、輪番馳騁,匈奴的遺蹟舊址統萬城、豐林城、嘉平陵、南道德、北道德、叱幹、辛戶等等,女真族的樑子深、啊適峰、党項和羌族留下了的黨家村、黨家岔及黨姓後裔。高麗地名寺仙,蒙古語的地名“刀兔”、“爾林兔”等,另外,陝北現存的許多姓氏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姓氏,比如:丘、林、蘭、郝、呼延等。凡此種種,不勝列舉。到處都留有他們生存發展的深刻印記。

    四、陝北文化是融合開放的文化

    多元文化具有開放性,古時,這裡是漢胡雜居之地,風土人情二者兼而有之。近現代來看,無論是歐洲宗教文化、民主思想還是馬克思主義,陝北都表現出了極強的包容性和吸收能力。

    五、陝北文化軍旅氣息濃厚

    古代的陝北地區經常駐軍數十萬,軍旅文化對陝北影響很大。地名上有順寧寨、琵琶城、鐵邊城、新寨、閱兵場、點將臺等,從飲食來說,有炒米、炒麵、烙餅、肉乾等軍旅特色,從服飾中看,有綁腿、頭巾、束腰等軍服特點。婦女所穿的裙子是從中間分成兩片,就是戰裙的一種演變。陝北的腰鼓,帶有軍鼓色彩和氣勢,小孩子的遊戲也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如打瓦、投壺、摔跤等。陝北多出將領,遠的有呂布、霍連勃勃、韓世忠、張獻忠、李自成等,近的有杜聿明、劉志丹、高崗、王世泰等。

    文化決定了陝北人的精神氣質,軍事重鎮、四戰之地決定了陝北人仗義忠勇,有尚武精神;由於土地貧瘠,陝北人勤勞節儉,樂天知命;移民眾多,所以陝北人崇尚平等自由,有民主意識;陝北從古至今漢胡雜居,具有包容寬厚的性格;抗敵前線、戰爭頻荏,決定了陝北人極具獻身精神。

  • 5 # 戴眼鏡的兔兔

    陝北屬於黃河流域,華夏民族最早發源地,農耕時期人隨水草河流而居,黃河黃土地黃面板,又與遊牧民族雜居,而形成獨有的文化特點,唱歌有信天游,文化有黃河粗廣豪邁,沒有江南水鄉的問題婉約,陝北漢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陝北女子敢愛敢恨,情歌就流傳下來,形成了陝北文化。

  • 6 # 第一人稱第三視覺

    陝北文化是陝西文化一個重要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個性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陝北文化的特點,是在陝北獨特的歷史條件、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發展諸因素下形成的。

    陝北,通常是指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橋山以北的廣大地區。總面積約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兩個地區,二十六個縣市。黃河由府谷縣北折向南流,縈迴曲折,在東部形成與山西省的天然分界。境內有無定河、洛河、延河、秀延河、大理河等諸多水系,有橋山、子午嶺、雕陰等諸大山脈。陝北,是陝西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陝北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地區。在周秦漢唐等朝代,陝北是周京灃鎬、秦都咸陽、漢唐長安的屏障;就是在宋金元明等時期,陝北也是軍事要衝、邊防重地。歷代王朝為了經略陝北這塊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

    陝北的開發並不算遲。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統治者只顧在這塊土地上征伐討略,致使戰爭連年不斷,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其結果導致這塊土地生產力滯後,文化落後,經濟發展遲緩;連年的戰爭,也使陝北由一個“森林茂密,水草豐富,河流湖泊星羅棋佈,宜農宜牧”的好地方,變成了如今的光山禿嶺、溝壑縱橫,風沙乾旱的情景。植被的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又使陝北成為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

    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變。這種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對陝北傳統文化的形成給予深刻的影響。陝北既是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爭奪的“前沿陣地”,陝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在陝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的文化個性。

    基於以上因素,形成了陝北文化的以下特點:

    一:陝北文化是古老的文化

    在陝北這塊厚重的黃土地上每一個層面都保留著純淨的原始文化基質,傳統的原始的淳風在這裡長久地存留。同時又由於它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與外界較少接觸,所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遲鈍的文化圈。秦皇漢武在此開直道、修長城北御匈奴,出現過燦爛的秦漢文化高潮。明代以後,由於天災人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直接導致其形成歷史上的文化封閉和交通封閉。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傳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間儲存下來,成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著名美術家靳之林先生在陝北考察多年,他以民間剪紙抓髻娃娃、出土文物和古史傳統三者印證,破譯出了二十多個出土文物的原始文化符號。安塞民間剪紙家高如蘭所剪《抓髻娃娃》,她把女孩頭上的兩個抓髻剪成兩個雞,用雞的歡躍、飛騰來表示少女的成熟。少女一手舉鳥(陽),一手舉兔(陰),陰陽結合便產生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遺存。它反映了男婚女嫁、企盼子孫繁衍,是一種萬世不變的吉祥物。這幅剪紙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女佩完全一樣,專家考證這是別處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

    陝北秧歌,古稱陽歌,它起源於巫儀,隱含著遠古“太陽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雙重含義。陝北方言中保留的古詞語和宋元方言,如後生(青年人,後輩)、先後(妯娌)、夜來(昨天)、外後兒(後天)等等,都說明陝北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

    二: 陝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陝北曾是各民族相互征戰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民族融合的過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廣泛交融,互相影響,產生與當時環境相適應的文化的過程。

    陝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型別的文化整合的結果。在陝北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社會動盪、變遷,都為民族的交往、雜居提供了條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長補短、重新組合。這種文化整合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被漢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足以說明,另一方面是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到漢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融合了鮮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陝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響也較大。陝北對犬的禁忌中,蘊涵著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整合與衝突的因子。陝北風俗中,民間歷來不吃狗肉;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吃攤黃,攤黃鏊轉送過程中,必須用籠布把攤黃鏊包嚴實,千萬不能讓狗看見,若是讓狗看見,攤黃就會變白口唇(黃邊較厚實的部分不再能攤成焦黃、好吃好看的顏色)等等禁忌。據研究,這是殷周以來一直活躍在陝北大地上的、信奉狗圖騰的赤狄、白狄、犬戎等民族的文化,與中原農業文化衝突與整合的結果。漢民族雖不認可狗為祖先,但也承認戎狄等民族對狗的崇拜,天長日久,“狗肉不上抬秤”就變成陝北民間一項普遍遵守的習俗。攤黃鏊不可讓狗看見,就是兩種文化融合中一種潛在的衝突和對抗成份,包含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漢民族對於戎狄民族排斥的一面,又有承認其所信圖騰具有巫術和魔力的一面。

  • 7 # 書禹耕耘教育文化

    在陝西文化中,陝北文化以其獨特的人文個性,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髮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個性。其特點是:古老文化,多元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現代而又日趨進步的文化,從“兵馬俑”到“黃土風”,從豪放熱力的安塞腰鼓到文壇詩歌的創作,人們無不感受到厚重的陝北文化底蘊。

    剽悍粗獷,瀟灑豪邁,昂揚激越,蓬勃向上處處體現了陝北文化的熱情和奔放。

  • 8 # 黃土情愫

    陝北地處黃河之西,關中之北,長城之南,河套之東,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黃帝部落依託黃河之險,秦嶺之要,憑藉陝北這塊厚重的黃土,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終於形成了古老的華夏文明。

    一,“黃龍人”——龍的傳人和窯洞文化的形成。

    從黃龍縣出土的距今3——5萬年的“黃龍人”的頭骨化石,可以證明陝北這塊古老的黃土,是最適合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再到新舊石器時代,一直到華夏先祖黃帝的誕生,一次次地證明了陝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

    華夏民族以龍的傳人而自稱,與陝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是分不開的。古老的先民為了生存,選擇了這塊高山與河川相依,塬地與溝澗相連的黃土地,繁衍生息,同時,開創了華夏文明。

    遠古的先民選擇了陝北這塊多山嶺溝壑的地帶,因為山地即便於圍獵,又可以開挖洞穴棲身。到了刀耕火種的新石器時代,塬地和川地,又可以開墾種植糧黍蔬菜。定居和以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的形成,是華夏文化,從此掀開了文明燦爛的新篇章。

    可以說,自有人類以來,陝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就與華夏文明休慼相關。她即孕育了,又見證了華夏文化從無到有,日趨豐富的全過程。

    二,厚重廣袤的黃土地,孕育了華夏文明和先民粗獷豪邁的個性。

    陝北這塊厚重廣袤的黃土地,她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華夏民族的文化概念。

    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黃河,其磅礴雄渾的氣勢,只有在陝北這塊黃土地上,奏響了一曲豪邁的壯歌。人文始祖黃帝陵,不但見證了遠逝的過去,而且成為普天下炎黃子孫心靈的依託,以龍的傳人而自豪。秦直道和秦長城,一條奔馬齊鳴的高速快道,以及長城內外的戰鼓號角。在無數次的爭奪廝殺中,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融合,對陝北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陝北,使人在觸控歷史的同時,能感知到先民粗獷豪爽的個性,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

    陝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地貌,一直沉澱著華夏文明的精髓所在。

    三,高原文化所催生的民歌、安塞腰鼓和宜川胸鼓。

    陝北只所以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

    在陝北這塊黃土地上,站在山頭坡堖,一聲吆喝,澗回谷應,回聲不絕;黃河岸邊,擺渡船筏,濤聲號子,驚心動魄。陝北民歌,在戰亂浩劫,生產生活中應運而生。

    陝北因與古匈奴相鄰,征伐不斷,從烽火邊關的戰鼓號角中,安塞腰鼓和宜川胸鼓應運而生,漸漸地演變成一種民間的文化慶祝活動。

    陝北因為與遊牧民族不斷地融合,飲食文化中的羊湯和羊肉泡,極具地域特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陝北文化作為華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始終一脈相承,見證著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分手了,還糾纏不清的人,值得同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