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小南

    35歲以上,一、有技術的話,可以找自己領域相關的工作。二、沒有技術沒有學歷,可以找一些服務型的工作,會比較辛苦,要有一雙能吃苦的手。

  • 2 # 鄭州城市圈

    現在這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啥去了?30歲是個分界嶺,左邊是你剛入職時候的小白經驗,右邊是積累了豐富職場+生活經驗的職場精英。

    邁過去之後,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呢。雖然有人說,30歲之後,上有老下有小,活的都不像自己了,哪還有生活,就剩下活著。可是你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不是你30歲正當盛年,你怎麼能夠,怎麼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孩子的依賴呢?這一切說明,你是在最有能力的時候呀。

    35歲其實是一個火候正好的年齡——商業嗅覺、深度思維、人情世故…都能夠見微知著、洞若觀火。人生中,你能與該掌握的技能,你都已經擁有。有的人會選擇,技能變現,把一技之長變成賺錢的行業。也有的人,會成為自由職業者,適應當下的環境。

  • 3 # China街拍兒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喜歡記得加關注職場招聘中確實有很多崗位要求35歲以下,特別優秀的放寬到40的現象,我把我的個人理解分析給你。第一、35歲以下的大部分年輕力壯,在工作崗位上體力不會有任何問題,同時35歲以下基本孩子不大,父母身體還可以,在崗位上不會有各種事情耽誤工作。第二、35歲左右工作閱歷已經很豐富,思想較先進,沒有歲數大的僵化,也不會年輕人的不成熟,所以這也是很大一個因素。第三、35歲以下,思想較新,到新單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適於培養,太年輕由於專業能力不足,有可能培養時間和培養成本高;歲數太大的話工作方式已經固定,培養和改變的可能性不大。總之35歲說法只是一般規定,如果米很優秀,企業肯定會錄用,還有這個說法不同的企業不同崗位也不一樣,所以不要被這個所僵化。喜歡我的回答記得轉發加關注

  • 4 # 靈動與靜幽

    企業主營業務不同,也決定了用工勝任要求的不同,用青春、用體力、用技能、用成長,看看自己在哪階段,又有啥工種相吻合

  • 5 # NJ羅伯特

    任何一家企業都喜歡招年輕人,不光是年輕人學習能力強、易管理、執行力好,也因為公司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者或技術帶頭人。

    一般這類人都是在行業內深耕多年,有豐富的專案經驗,年紀一般在35歲往上了,過了這個年紀,自然不能頻繁換工作了,而且也很少在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歷,大多是獵頭聯絡,或者朋友推薦。

    35歲如果還找不到工作,那就是前些年工作不到位,沒有積累下相應的人脈、技術、能力,再和年輕人去搶飯碗,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

    年輕人一般從基礎崗位做起,到了35歲後,一般能做到技術負責人、專案主管、業務經理等等,到了這個不會輕易跳槽,只有待遇和崗位很有吸引力時才會動。

    總之35歲以上的人很少離職,企業就也很少招,空降個領導,不如在公司提拔一個,還有那麼多人等著提拔,如果35歲還和年輕人搶飯碗,那太難了。

  • 6 # 佛山群哥

    知乎上有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啥去了?

    答案說什麼的都有,但是總結一點就是,35歲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狼狽。

    我看到了很多販賣焦慮的文章,說什麼,30多的就老了,沒人要了,快考公務員、教師,才有保障,甚至說,女生到了年紀就嫁了吧,跟一幫男的搶什麼工作…….

    像這種文,恕我直言,都是垃圾,快點關了吧,辣眼睛。

    鐵飯碗只是當年了,現在什麼更新迭代都超快,你沒看到公務員的政策正在調整嘛。

    你沒看到,十大快消品巨頭團滅嘛。

    人人該掌握的管理思維

    關注

    找工作公司普遍要求35歲以下,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啥了?

    人人該掌握的管理思維

    2019-03-13

    關注

    世界永遠年輕,而你終將老去

    縱然生而為人,命途太短

    你也不應隨意放棄

    文末有彩蛋!

    知乎上有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啥去了?

    答案說什麼的都有,但是總結一點就是,35歲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狼狽。

    我看到了很多販賣焦慮的文章,說什麼,30多的就老了,沒人要了,快考公務員、教師,才有保障,甚至說,女生到了年紀就嫁了吧,跟一幫男的搶什麼工作…….

    像這種文,恕我直言,都是垃圾,快點關了吧,辣眼睛。

    鐵飯碗只是當年了,現在什麼更新迭代都超快,你沒看到公務員的政策正在調整嘛。

    你沒看到,十大快消品巨頭團滅嘛。

    在我看來,30歲才是正午的太陽。

    不信你看啊。

    30歲是個分界嶺,左邊是你剛入職時候的小白經驗,右邊是積累了豐富職場+生活經驗的職場精英。

    邁過去之後,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呢。

    雖然有人說,30歲之後,上有老下有小,活的都不像自己了,哪還有生活,就剩下活著。

    可是你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不是你30歲正當盛年,你怎麼能夠,怎麼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孩子的依賴呢?

    這一切說明,你是在最有能力的時候鴨。

    你還在惆悵什麼呢?

    有多少有錢人夢想回到年富力強的時候呢,甚至不惜拿全部財富來換。

    然而你呀,有讓他們最羨慕的東西呢。

    1987年,那會,你花4分錢就能買到一根冰棒。

    有一名當了5年校辦企業經銷部業務員的老幹部,騎著一輛破三輪,拉著書本跟冰棒,賣給孩子們。

    這個小小的經銷部,讓他見識到了,更古不變的事實——孩子永遠是爸媽的寶。

    一根冰棒4分錢,只能賺上幾釐錢,在這樣的環境,讓他立志:辦一個像模像樣的大工廠。

    所以,當一個兒童營養品代理的機會摸上門來的時候,他嗅出這可能是他做大這個小小經銷部的唯一機會。

    於是,他毫不猶豫辭掉了工作,向親朋好友借了14萬元,承包了連年虧損的杭州上海校辦企業經銷部。

    這一年,他已經44歲。

    人生半坡,他不認輸。

    他沒想到,他一個百人小廠,在那個年代,居然拿出了8000萬,兼併了杭州罐頭食品廠,正式成立了一家公司——哇哈哈食品集團。

    他叫宗慶後,一個不被年齡所困的男人。

    大多數體制內,中年人開始混日子到退休的時候,他卻做了另一件事,破釜沉舟,創業轉型。

    有這想法就很難得了,要知道,大部分人是不捨得離開舒適區的,可是他居然還做成了!!!

    可是你啊,想都不敢想,更別提做了,你就酸著吧。

    不過呢,你也別太做白日夢。

    大器晚成,不是你有了年齡自然就成器了。

    大器晚成的前提是——厚積薄發。

    在週末讀到一篇摩西奶奶給年輕朋友的信,覺得一定要分享給大家。

    我在生活中聽到太多次類似“太遲了”的話:

    “恨死我的工作了,哎熬著吧,好歹是個飯碗,三十多改行也太晚了吧?”

    “我一直想寫作,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搞創作的都是少年成才,哪聽說過我這把年紀執筆的?”

    ……

    摩西奶奶在一百歲時寫給年輕人的這封信,就是想鼓勵所有欲做出改變的人,人生從沒有“太遲了”的說法。她在八十歲前,一直默默無聞,過著平靜的生活。

    八十歲之後,她覺得自己時日不多,不能浪費了,才拿起畫筆。在生命最後的二十年間,摩西奶奶創造了一千多幅油畫作品,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成為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繪畫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充實。

    昨天,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月薪20k的程式猿,比不上,月薪5k的公務員吃香,在相親市場上。

    從而誕生了一條——程式猿相親鄙視鏈。

    我???

    網友給出的答案大部分是:能幹月薪5k的編制,說明車房已經有了,無所謂了……

    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說月薪5k的是都是在體制混吃等死的,可是程式猿招誰惹誰了???

    這些人的觀念,我覺得也可以丟垃圾桶裡了。

    他們怕不知道網際網路行業的價值。

    也不知道,如今AI時代,多少人會被替掉。

    世界經濟論壇《未來的工作》中指出,"技術造成的人力精簡,將在今後5年內,導致全球發達國家失去710萬個工作崗位,但在科技、專業服務及媒體領域,將創造210萬個工作崗位。兩相抵銷之下,未來五年內,將會淨損失50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與白領階級為主。"

    那些活在體制的人大赤赤嘲笑體制外的“社畜”,可是又有多少不知道的“體制”人暗戳戳羨慕網際網路人的“自由”呢?

    也不失為一部“圍城”了。

    人的壽命是增加了,可是折騰也從未停止。

    亞馬遜員工均齡28,谷歌30,華為27…….整個網際網路行業26。

    大部分人連禿頭還沒到來,就拖了整體年齡的後腿。

    每一個年近35的老鳥都明白,自己價效比不如90後。

    小鮮肉能996,能通宵夜戰到天明,而自己,只能感嘆保溫杯裡泡枸杞,都補不回自己的精力。

    更可怕的是,搞Java,C++十幾年了,boss卻突然說,所有程式碼要改成,Python。

    無奈,拿起磚頭書,已經啃不下去了。

    就像懸在頭頂的達摩斯之劍,隨時隨地會突然刺破你的安逸。

    也有人選擇,用其他的方式與歲月和解。

    主動採取降維出擊——從BAT輾轉到普通創業公司。

    他們在小企業做CXO綽綽有餘。

    有的人,也開始謀求安穩的工作。

    據,大部分人來說,改行之後的人生,挺自在的。

    還有,一部分人,存好錢,做好退休準備。

    他們翻翻所有積蓄,會發現離“財務自由”不是太遙遠。

    重點是可以隨時隨地隨量吃車釐子!

    其實吧,人生的喜樂,和物質其實還真成不了絕對關係。

    像兩個馬爸爸,都說沒有當時期待著發工資的時候快樂。

    也許他們這樣說,只是為了博大家一笑,但是35歲,真的要選擇好方式和生命和解。

    哪怕35歲以上,你依然可以搏擊長空。

    35歲其實是一個火候正好的年齡——商業嗅覺、深度思維、人情世故…都能夠見微知著、洞若觀火。

    人生中,你能與該掌握的技能,你都已經擁有。

    所以有的人,會選擇改行。

    有的人會選擇,技能變現,把一技之長變成賺錢的行業。

    也有的人,會成為自由職業者,適應當下的潮流。

    可是,你既想進行腦力變現,賺外快,又不想放棄本職,怎麼辦呢?

    由己—網際網路靈活用工平臺,

    給了你這個機會。

    如果你是工作者,

    由己10000+工作者,與你一樣,想要找尋一個改變自我的機會。

    他們來自全國各地,

    可能是想盡快實現財務自由,可能是想不再為生計發愁,又或是,想為了去一次理想的“聖地”攢一筆錢……

    不管是為了什麼,由己都能滿足你。

    想要成為由己的工作者,只需要準備好往期作品或專案上傳註冊即可,沒有任何多餘程式。

    不用應聘,只用在網際網路上工作,你可以享受隨時隨地賺錢的樂趣。

    由己不和豬八戒那樣的用工平臺一樣,做的是淘寶模式。

    也沒有外包公司的坑爹條款。

    你可以從平臺上自由的選擇心儀的工作,你可以為你熱愛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進入的公司工作。

    到時候,你就可以嘚瑟的說,這個專案是我做的!

    還有專門的專案經理負責與你進行工作聯絡,你不用擔心與客戶溝通不暢的情況出現。

    至於,你最擔心的工程結算看這裡~

    費用是由企業提前支付的,支付的費用按法律規定存在平臺,專案一結束就會打到工作者賬戶裡,如果最後企業不滿意成果,錢款會原路退回。

    不過,我相信,如此厲害的你,怎麼可能能讓企業不滿意呢?

    對不對?

    如果你是企業主,

    面臨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你也不用擔心。

    在由己,你只按需付費即可。

    不僅如此,由己的模式是 企業——產品經理——工作者,負責交付,保證到底。

    由己選擇具有專業經驗的人士,擔任產品經理,處理好企業與工作者的關係,嚴格保證雙方權益。

    企業釋出需求後,就可以等待擁有經驗的專業產品經理聯絡,確立企業需求後,經理會形成需求文件,釋出到平臺以競標的方式選取工作者。

    企業可以選擇工作者的競標方案方案。

    企業滿意方案付費後,立刻進入專案程序。

    如果結果不滿意,可以在大需求不變的情況上改到滿意為止。

    產品經理存在的意義主要有兩點:1.方便企業與工作者溝通。經理可以把專業詞彙翻譯給企業聽,也可以把企業需求翻譯成專業詞彙交給工作者。

    2.保證企業與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在錢款方面不會涉及任何糾紛,一切採用透明制度保管、支付。

    我們現在有的專案,有以下幾種,以後還會更多~

    2. 設計類:LOGO、UI、YI設計、廣告及電商設計、宣傳品設計

    4. 影片類:企業和產品宣傳片、微電影和動畫、後期製作與媒介投放

  • 7 # 吵鬧實驗室

    第一階段,3歲以內,脫離襁褓;

    第二階段,4~18歲,在主要以學習為中心的環境中,嘗試人生,掌握走向社會的能力;

    第三階段,19~35歲,人生的第一次實踐,嘗試並試錯,拓展邊界,積累經驗與認知;

    第四階段,36~55歲,人生的第二次實踐,以自身為主,實現對世界的改造;

    第五階段,56~75歲,人生的第三次實踐,從做事轉為育人,傳遞人生經驗,賦能年輕人;

    第六階段,76歲以上,頤養天年。

    如此,回答題主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35歲以上的普通人,要做的不應該再是找工作了,而是無論之前做了多少事情,回顧、整理並形成自我獨立的價值觀,以改造世界為己任,去追尋自我實現的目標。

    拋磚引玉,不勝感激。

  • 8 # 曹小靈看世界

    這個問題的大前提是,35歲之後要換工作

    第一層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咱們雖然嘴上一直在抵制,但是很多人天生就有「混職場圈子」的潛力

    可能和剛畢業不久的小夥伴的直觀感受不一樣,工作十年以後換工作就不再是穿著西裝投簡歷了

    35歲以上更多的跳槽機會往往就是論壇自助午餐上一次閒聊,友商會議室外面一次碰面,圈內朋友的一次酒局

    高級別一點的工作,往往不需要掛在官網上,就已經訂好了,很多專注於某行業的獵頭就是吃這碗飯的

    這種換工作,沒有孤注一擲的痛快,基本都是踩穩了以後的「平移」

    在這種場景裡面,其實HR用年齡來卡人的嘴臉就很少了

    你看阿里算是最早開始公開宣佈要清理35歲以上員工的,當時爆出來的時候也是訂了一條紅線,就是P8

    所以在第一層,想要避免35歲以後找工作的尷尬,那就最好往上趕快爬(這句有點奮鬥B的意思)

    第二層

    有的行業的確是吃青春飯的,這種青春飯的意思並不是說年紀大了以後就不能用

    而是上升途徑的漏斗效應太明顯了,而周圍可以溢位的選擇太少了

    好的例子,比如所謂高大上的諮詢行業

    的確是賺的很多,而且年輕人都是高素質,要麼是Top2的,要麼是很好的國外背景

    但是往上走的人永遠是少數,看一家諮詢公司能拿到頭銜的人基本都是固定的

    這金字塔底部的人最後就只有溢位,很多做諮詢的人心中抱著的念頭也是做幾年混個資歷然後去企業

    好處是大廠諮詢公司的名頭硬,溢位以後能選的就很多

    不太好的例子,比如現在很火的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行業自己人都在罵,我就跟個風)

    前幾年經濟好的時候,感覺有一技在身,走到哪裡也不怕

    後面手遊垮了一批,很多創業公司垮了一批,然後網際網路從業者基本變成了焦慮的代名詞

    溢位以後因為專業性的問題,基本還是在這個行業裡面轉圈圈,那行業一旦有風吹草動,基本就是集體懵逼狀態

    剩下就兩個選擇,要麼自降身價,要麼換行開始

    而兩個選擇,對於已經習慣高收入和固定工作模式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大挑戰

    所以在第二層,如果覺得自己這個行業是吃青春飯的,那最好提前做好佈局,避免35歲以後找工作的尷尬

    第三層

    我發現35歲以後離職的小夥伴,還有一個趨勢,就是開始自己創業

    這種創業和工作之餘開個滴滴,投資個奶茶店不一樣

    更多的是利用之前的工作經驗和積累,瞅準同一個行業的機會做點事兒

    這樣的創業一般很穩,創業成功的機率也更高,畢竟不在一個行業沉浸,怎麼知道機會在哪裡、資源在哪裡、人脈需要哪些

    這種創業的,自然不用擔心找工作時候單位對年齡的要求

    但是也想給大家提個醒

    我之前的公司,是給中小企業創業提供諮詢的,那種工作就特別折磨人

    每天找上來的幾百個,除了一顆想發財的心什麼都沒有,最怕看到的就是年紀輕輕拿著父母給的錢來折騰的,十有八九賠的精光,然後接受父母的安排開始上班

    而最喜歡的,就是那種30到40歲的,在公司裡面做過,然後在同行業裡面創業的

    能聊,懂行,知道自己缺陷在哪裡優勢在哪裡,也不會一口想吃成胖子

    這種人往往才能成

    我舉個知乎上的例子吧

    半佛仙人現在是個自媒體人了,知乎上粉絲100多萬,B站上粉絲快400萬了,但是沒有他之前在做DD的那些年的積累,他哪來那麼多的故事,哪來的那麼多的內幕訊息

    這都是半佛上班打工過程中積累出來的

    所以在第三層,如果想要中年創業來避免35歲以後找工作的尷尬,之前工作中就要睜開眼睛多看多學多連線,心裡揣著一個想法:工作是做給現在的老闆用的,是做給未來的自己鋪路的

    第四層

    現在城鎮居民兜底的模式越來越多了

    我是一個成都人,我的夢想就是悠悠閒閒的混吃等死

    所以我曾經非常嚴肅認真的研究過,要怎麼在失去工作的情況下活下去

    我發現,這個社會要餓死比較難

    我稍微提高了一點標準,就想來個城鎮居民平均可以支配收入(3500每月,國家統計局說的)

    那方法還是蠻多的

    我可以送快遞,我還可以跑滴滴

    現在成都也可以開始擺地攤了,我覺得我也可以參與一下,剛好把MBA學的供應鏈、營銷、品牌、溝通、財務、銷售都給用上

    說不定我還能一統某條小街道的地毯呢

    別人來我這條街擺地攤都要給保護……啊不……加盟費

    昨天還看到新聞說,有個雙語碩士去做家政,有人開月薪2萬的請她,為了給自家孩子創造一個好點的環境

    所以在第四層,如果想避免35歲以後找工作的尷尬,那稍微換個思路,降低一下標準,其實沒有那麼恐怖(這句是不是非常的反奮鬥B)

    第五層

    經濟好的時候求收益(闖一闖),經濟不好的時候求穩定(保持現金流)

    這是樸素的經濟理念,也是很好的職場法則

    提出35歲以後去哪裡的人,基本沒有體制內或者泛體制內的小夥伴

    他們最多抱怨錢給的少

    每年國考的人數上百萬,其實也能看出大家對於穩定性的追求

    但是職場週期變化肯定是趕不上經濟變化速度那麼快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多元化的配置

    比如體制內的小夥伴心思活泛的都去搞點副業,用身邊的人舉例子沒什麼質感,那就用劉慈欣舉例比較好,你看,拿著國企電力公司的工資,寫寫小說,多開心

    而不再體制內的小夥伴,可能就要提高風險意識了,現在疫情剛來的時候,網上爆出了很多房產斷貸的訊息

    總的來說就是,找工作普遍要求35歲以下,有的人工作能力很強不被這個束縛,有的人已經提前做好了佈局,有的人開始了創業,有的人開始送外賣,還有的人有穩定的非工作收入了

    當然,更多的人選擇的是,佛系苟著,根本不需要換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多餃子少煮不熟是什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