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醒之魂
-
2 # Abram319
魯迅是時代背景下的文人和拯救國家的革命者,然時代賦予當代人最主要的時代需求,人的思維和主流思想相互交融,產生新思路也是必然。站在背景的藩籬之中是心聲的創新或妥協,作為主流趨勢難免管中窺豹,無法見到大局之全貌。識文斷字皆在透過微觀和表象識別宏觀和規律,順應自然,求得真理。理論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彼此獨立,彼此融合,彼此碰撞,煥然一新,尋求真理,唯發展就是改變,溫和和激烈永遠是統一的。
-
3 # 觀史知今悅讀經典
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
這句話我偶爾也會說
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需要我們常常反思
我們常常會說傳統不能扔,老祖宗留下來要守著,另一派則是認為要與時俱進。
雖然這個很難定義,但低俗陳腐的習俗該棄絕,與時俱進但不能忘記中國自古的文化傳統!簡單舉個例子: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該守,但結婚是個人意願,父母不該強加干預,該給予自由選擇的權利。至於外國的同性婚姻,該杜絕(人類的規律,科學的現象,造物主的命定不該打亂)
每個時代都有更新者,不能否認魯迅便是,他不留長辮子不穿大褂,一直是短髮與中山服。但 ,他的思想是有利於大眾的。而如今我們這個時代每天都有新的文化湧入。所以要 保持本我 亦不要隨波逐流。從來如此,也要有自我判斷,成年人最該具備的是自我思考能力,而不是做一個烏合之眾。 -
4 # 安阿彌AAMTW
我一直信奉一句話:“規矩就是被用來突破的”。 所以對“從來如此,便對嗎”?這句話的的理解,本人親身感受比較深。看似大家墨守的規矩,從來都是如此的,沒有人願意嘗試突破,那麼創新何在?!
-
5 # 木子闊
沒有永恆的真理,只有永恆的拷問。就比如人人都覺得人類是在向前發展,如果你換個維度,站在138億年前看人類,你會發現人類正在衰弱,而且不可逆。
-
6 # 中華哲學原理
魯迅說:“從來如此!便對嗎?”
例如:“天命神權政治迷信”從周天子到洪憲皇帝——從來如此!便對嗎?
-
7 # 山河先生看手相
俗話說,存在即合理。
但魯迅也曾提出質疑:從來如此,便對嗎?
推薦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
智英母親在本應該上學的時候在工廠打工供養兄弟上學,等到兄弟都已經當上高中老師了,才去讀高中。婆婆生了四個兒子但只有自己的丈夫把她接回來,照顧她的明明是自己,可是婆婆對外卻只說是兒子孝順。金融危機時丈夫從公務員行業被辭退,這時,用之前兼職賺的錢買下店鋪並鼓勵老公開店掙錢的金智英媽媽才終於揚眉吐氣,成為家裡說一不二的女人。
聽著這段逆襲經歷很解氣吧,可是金智英媽媽因為婆婆和丈夫的壓力,生了兩個女兒後,不得已把第三胎女兒流掉了,而且還曾勸大女兒改變職業理想補貼家用,因為女兒金智英又生了女兒還要看親家的臉色,甚至說“下一胎再生個男孩就好了”。真是一代代在重複著原來的路。而且最可怕的不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而是年長男性和年長女性對年幼女性的共謀,金智英媽媽的婆婆是這樣,金智英的媽媽偶爾也是這樣,這是全書最讓我悲傷的一點。
再說回金智英的生活。
她的一生就是經歷男女不平等的一生:弟弟出生後吃穿用度比弟弟差還要照顧他;在學校經歷不平等的男女生編號(當然是男生排在前面),被男生欺負了之後老師竟然為他辯解說那是喜歡她;金智英家買了大房子之後,奶奶要和兩個孫女擠在一起給孫子騰房間好在金智英媽媽機智地阻止了;媽媽和很多人認為適合女性的工作是老師(為什麼?因為有假期方便育兒嗎?憑什麼讓女性花那麼多時間育兒);就職時就因為女性身份失掉很多就業機會,還會面臨性騷擾(書裡面寫保安在廁所安針孔攝像頭上傳到網站上,公司全體男性都看過,但不幫助女性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是一個職員給女朋友說漏嘴女性們才自己去拆除,男性上司還要息事寧人......wtf),之後因為懷孕辭職;遭受分娩育兒的苦楚,還會遭受社會智障的嘲諷(比如“媽蟲”)。
種種讀來真是血淚。怪不得東亞生育率集體走低吼。從來如此,便對嗎?
-
8 # 微言小議
前言
“從來如此,便對嗎?”出自魯迅的《狂人日記》,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在1918年,當時的中國飽受戰亂,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百姓飽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但他們深受毒害卻不自知,仍然堅持所謂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魯迅看到了痛心疾首,寫出此文嚴厲地批判了封建禮教的流毒,尖銳地指出了封建禮教流傳下來的“吃人傳統”,透過吃人這一隱喻,暗示了百姓遭受苦難和產生苦難的原因,狂人實際上是一個“吃人”的發現者,但同時又不得不在悲慘現實中絕望妥協的可憐人。《狂人日記》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在海外也聲譽不菲,尤其書中的一句“從來如此,便對嗎?”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現實事例親身經歷,我倒沒有,但我覺得這句話之所以會被大家熟記於心,廣為流傳,我覺得是有它的道理的,跳脫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它也可以用來諷刺一些老頑固,即一味堅持著一些古板的甚至是錯誤的思想,當你跟他講科學,擺道理的時候,他就會拿出老祖宗來說事,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張文宏吃粥事件”,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事實,由於疫情影響,張文宏醫生提倡早餐要吃高蛋白的食物,例如:雞蛋、牛奶等,能夠提高我們的免疫力,抵抗新冠肺炎,張醫生還尤其強調不要吃粥,因為粥水分很大,消化得快,而且,糖分含量高,容易引起高血糖,本來這一倡議很科學,也是站在營養學的角度來說的,但是網路上偏偏就有一些“小粉紅們”在評論下大罵特罵,說什麼“吃粥是中華民族留下的傳統”“你提出這樣的倡議就是崇洋媚外”等等,我也是感到很震驚,心想這都什麼年代了,難道不知道一切事情都是要根據科學的嗎?這是愛國嗎?這分明就是“礙國”。僅憑“流傳下來的幾千年傳統”就妄自斷言,也未免太可笑了,不可否認,中華民族有很多優秀的傳統都是需要我們傳承的,但是正如馬南邨先生所言,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槽柏。”任何事情都要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來實行。
-
9 # 說文解思
從來如此,便對麼?
一,正觀點。不怕人不反抗,而是怕人不知反抗,不知反抗是何物。總覺得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習慣,習慣被欺負,習慣吃虧,習慣把錯的當成對的,被周圍的人洗腦,變的麻木不仁。
二,反觀點。哲學主義,存在即合理,雖然不願承認,但這種聲音也是很有市場。但這裡的存在即合理,說的條件下無法只能這麼做,我覺得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奈,一旦有條件能反抗,立馬就會改變,是一種短暫的穩定和平衡。正如官員腐敗,可能最初沒人管,但當社會發展,所有人都能監督的時候,腐敗便難以生存。所以腐敗存在並不合理,只是社會整體的無奈,大部分人都不喜歡,怎麼會合理,只是由於一些因素無法做出改變,如果合理,那為什麼會遭遇強烈的反彈呢?
所以我說,魯迅說的是對的,他的對不在於這句話的正確性,而是在於能把這句話說出來,在所有人都以為對,所有人覺得合理的時候。
回覆列表
從來如此,便對嗎?好像是魯迅說的。
既然是魯迅說的,肯定是對的,至於理由,肯定有魯迅對的理由,這個我倒是認可的。因為魯迅是偉人好人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語言必須框架在某個時間段,某個空間裡,某個場所,才有對與錯的糾葛纏繞,離開固定的事理,沒有對與錯這種錯綜複雜內涵。
隨便打個比喻吧!當然不是比喻,是真實事件。我是維修工,我家先生跟著也是,有一種故障是空調水管堵,為了儘快修好,不麻煩人,他直接用嘴吹,吹不通,再用嘴吸,吹的時候,只是管子頭髒點,吸的時候,把細菌粘液情不自禁吞進嘴裡,他肯定嫌髒,所以就趕緊吐。
就這樣習慣了,無論是否吸過空調水管,只要起身他就吐,無論是騎腳踏車,還是站著拉呱,他必須先吐出嘴裡他人為的髒東西 ,只要嘴裡有唾液他就吐。
我說這個的意思是,當吸進髒東西,每次都吐,習慣吐,從來都吐,是對的。但是沒修空調,沒吸髒東西,再吐,就是錯的。為了這件事,我給他糾正無數次。
從來如此,便對嗎?
對於不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是說魯迅說的就對,也不是魯迅說的就錯,而是以事論事而已。
好了,就此打住,記住無論啥事,一定要在具體條件下,才會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