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講故事的小馬

    明朝官員衣服上的圖案稱為補子。

    補子,簡稱“補”,也稱“胸背”或“官補”, 根據官位不同,紋樣形式亦不同。

    文官的補子圖案用飛禽:

    一品仙鶴

    二品錦雞

    三品孔雀

    四品雲雁

    五品白鷳

    六品鷺鷥

    七品鸂鶒(xī chì)

    八品黃鸝

    九品鵪鶉

    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也就是所謂的“衣冠禽獸”

  • 2 # 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

    我們以為的“衣冠禽獸”是一個罵人的詞,但是這個詞要是放在明朝卻恰恰相反,它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罷中書,權分六部,所有文武官員按品級劃分,均分為一到九品。為了區分各自的品級,朱元璋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從朝服上來區分。

    在官員衣服上繪飛禽走獸,是舊時就有的:

    《舊唐書·輿服志》: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已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師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豹,左右鷹揚衛飾以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

    在明朝,要想知道此官員是文官還是武官,是什麼品級,看衣服上的“補子”就知道。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明清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

    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鸂鶒;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

    透過這樣的方式十分容易的就區分出來了官員的品級,使得朝廷中層次分明。

  • 3 # 故里逢春

    眾所周知,“衣冠禽獸”一詞,在現代,屬於不折不扣的貶義詞,然而在明朝,“衣冠禽獸”原是褒義,也是讚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而官階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如下:

    一品用仙鶴,其含義主要源於《詩經·小雅》中“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取其奏對天子之意。"鶴鳴九皋"一直是中國的傳統吉祥圖案,仙鶴在禽類中的地位僅次於鳳凰,也寓意官階之高,常用來寓意長壽,南極仙翁壽星的坐騎就是它。

    二品用錦雞,雞的造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出現的很頻繁,古人言雞有五德,錦雞是前程似錦希望的化身,也有驅鬼辟邪的功能。

    三品用孔雀,是大賢大德、吉祥富貴的瑞禽,清朝官服中另一個和孔雀相關的物品就是"花翎",即孔雀的羽毛,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眼就是羽毛上的目暈,眼越多,等級越高。

    四品用雲雁,雲雁就是大雁,遷徙的時候井然有序,是文明禮儀的象徵。

    五品用白鷳(xian),白鷳展翅象徵拋棄塵穢迎新納福,此外它還能驅災,祈求豐收,後人又稱其為“義鳥”,是忠誠高雅的標誌。

    六品用鷺鷥,郭德綱總說的一首定場詩,其中有一句叫"墨染鷺鷥黑不久,粉刷烏鴉白不堅",鷺鷥羽毛潔白,寓意廉潔守法。

    七品用鸂鶒( xī chì ),它是一種水鳥,象徵著堅貞忠心。

    八品用鵪鶉,鵪鶉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瓷器和繪畫中,取其鵪字音,也寓意平安。

    九品用練雀,是權力和富貴的象徵。

    總之,每種禽,都有其好的寓意,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繪獸,以示威武。

  • 4 # 魯江散人

    明朝的文武百官的官服上都有補子,補子是補綴在品官前胸後背的一塊織物,這成了明官服的一個特色。據歷史資料記載,官服補子最早起源於武側天在位時,為了賞賜文武百官,特意在官服上繡上不同的錦紋,上面包括了文字和禽獸圖案,到了明朝時期,為了維護統治,朱元璋提出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衣冠理念,文字圖案被取消,最後保留了禽獸圖案。

    文官和武官的補子也不同,文官是飛禽,武官是走獸,人們用“衣冠禽獸”來形容這種服裝。由於貪官汙吏對百姓的迫害,百姓們對穿著禽獸官服的人很反感,後世引申為道德敗壞,品格很差,行為像禽獸一樣的人。這類人又和穿禽獸官服的人是一個型別的,當然清官也不少,但穿著禽獸官服的貪官在百姓心中的映像太差了。

    那麼為什麼要在官服上繡上圖案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用飛禽走獸圖案裝飾由來已久,這就是圖騰文化,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古代的生產力低下,生存環境惡劣,為了祈求平安,吉祥,就將願望以圖騰的方式表達出來。

    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影響,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維護等級制度,就在服裝裝飾方面做文章,把官服按顏色分等級。到了明朝更是加上了補子圖案,明朝文官八九品官穿綠色、六七品為青色、四五品為紅色、三品及三品以上為紫色,這就是所謂的大紅大紫,因為穿紅色和紫色的都是大官,後世就成身份顯赫,志得意滿,又深受當權者信任寵愛的人的代名詞。明朝文官等級除了官服顏色的不同,上面的補子圖案也是不同的,一品是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是孔雀、四品是雲雀、五品是白鷳、六品是鷺鷥、七品是滿鶘、八品是黃鸝、九品是鵪鶉。文官們一般都溫文爾雅,善長舞文弄墨,官服上配上飛禽圖案更顯儒雅靈秀。

    總之明朝官服圖案的分別不僅反映了受儒家尊卑貴賤影響,人為的劃定等級。還被統治者當成了鞏固統治的工具,也是中國圖騰文化的延伸。

  • 5 # 飛哥說史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隻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像畫儲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蕩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裡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豔,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曆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例項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后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係。 二、衣服方面: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華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繡、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繡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王侯官服的團龍補服 明代官像補子,有許多是直接繡在衣服胸腹部位上,沒有另外繡貼一個方塊補子,大概是通用,或者官補子規定未全盤流行。不過在婦女官補子表現上卻很普遍。而同一家的婦女,補子的禽鳥樣,有時是左右對稱。 古人有的娶兩個太太以上,從官像裡也可看出來,有些畫在一起,有些分開來畫。婦女官像的特色,就是沒畫出腳鞋,古代女生的三寸金蓮是不可隨便露出來的,而且摺景的裙襬,也都畫得整整齊齊,花紋素雅富於變化。腰帶、玉佩、繩結也頗有可觀

  • 6 # 阿鑫說歷史

    衣冠禽獸,現在而言是個貶義詞,但是一開始卻是一個具有褒義的詞彙,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衣冠禽獸一詞指的是繪有鳥獸的衣服

    不不不,不是你想的這樣,

    而是這樣子的。

    是明清時期“公務員的工裝”—補服。

    總策劃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上採周漢,下取唐宋”,重建服飾制度,要文武有別,尊卑有序。

    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禽,明代文獻《大學衍義補》:我朝制定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

    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彩也,武官繡走獸像其勇猛也。其實用飛禽走獸來裝飾官服,朱元璋不是首創。

    中國古代就用不同的鳥獸,作為圖騰來代表自己的部族,到唐武則天時期,已經出現了用飛禽、走獸來裝飾官服。

    皇帝既然是龍,手下自然也不是等閒,飛禽不能是雞、鴨之流,走獸也不能是豬、羊之輩,不然朝堂上就成了“動物世界”了,

    武則天召集官員賜予“繡袍”,以成對的禽和獸為紋飾,清人沈自南《藝林匯考》:左右皆門衛將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虎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豹,左右鷹楊衛飾以鷹,左右玉玲衛飾以對雀,左右金唔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龍和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

    所以明朝參照前朝制度,在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給各級文武官員制定了補子的樣式:公、侯、駙馬、伯繡麒麟、白澤。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鷺、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朝文官補子

    明代文官補服圖案大多用雙禽,比翼而飛,相應成趣,而武官用單獸,或蹲或立,威風凜凜。

    清代依然沿用補服制度,補子圖案有所區別,如文官圖案只用單禽,而各品及所用動物亦略有區別。

    清代補子制定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雀、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鵪鶉、九品練鵲。而武官仍然用單獸、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除補子的樣式以外,明朝補服為袍子,清朝補服多為對襟褂子,所以明朝補服為一塊完整的補子,而且清朝胸前的補子一般分左右兩塊。

    “衣冠禽獸”短短四個字,它代表著明清兩朝的補服制度,而他貶褒的變化,承載著歷史的變遷,其實清朝幾乎是明朝的翻版。

  • 7 # 淅淅的小雨857

    文官 :仙鶴 錦\雉 孔雀 雲雁 白鷴 鷺鷥 鸂鶒 鵪鶉 練雀。

    武官 ­: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馬。

    按照朝廷官制,根據品級不同,彼此“工裝”的顏色和圖案各不相同。單說裝飾圖案吧,不外乎“飛禽”、“走獸”。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據明、清兩代正史中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自然和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將官服繪獸。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鸂鶒(音‘希赤’);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

    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上有老下有小的男人總是在回家前要在車裡獨自吸菸、靜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