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梆韻魯西南

    小人常存在,君子也無奈。

    歷史中的國家統治階級就是明白的君王也是常常被那些禍國殃民的小人矇蔽和欺騙,冤枉了許多忠君愛國者。馬援就是這樣的例子,被小人所黑,死後都要被冤屈。小人得志的成語就是這許多小人的行為造出來的。

    小人不好防,時刻記心上。

  • 2 # Zh上善若水W

    “馬革裹屍”的創始人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名將,功勳卓著,以光武帝劉秀對待功臣的態度來說,馬援應該有一個很理想的結局才對,可這個馬援因一個問題讓劉秀忌恨上,落了個戰死後家人戰戰兢兢去皇宮請罪,草草下葬的結局。

    馬援是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人,三國時期馬超的先人,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先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都是出自馬援,甚得後人的崇敬。但是馬援既然為劉秀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但沒有登上雲臺二十八將,反而在去世後被剝奪了爵位。

    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簀的志願。他忠勤國事,令人欽佩。然而,卻在他死後引起了政治風暴,給當世以及後世帶來最大的震驚。東漢光武帝劉秀不同於他的先祖劉邦實行“狡兔死、走狗烹”,劉秀對於功臣,恩德厚重,在東漢王朝建立後,給功臣以崇高的地位,保他們身家平安,同時性情平和,不輕易動怒,但卻在馬援事情上不依不饒,失去常態,實在令人費解。歷史上隨經無數史學家考證,當時劉秀動怒的真正原因已無法精確瞭解,我想大概和馬援的性格和經歷有關。

    馬援平定隗囂,平定公孫述,在北方抵抗匈奴,在南方擊破交趾民變,可以說是戰功赫赫,這時最好的選擇難道不是“功成、明就、身退”嗎!在南方武陵蠻起兵時,劉秀憐惜馬援年老,不允許他出徵,馬援卻堅決請纓,並立下馬革裹屍的誓言。此時,天下已經安定,馬援也已功成名就,按劉秀的想法,馬援應該保全自己的身體,在家享福,卻非要去出征,實在有些不知好歹,難道是貪圖戰爭中的擄掠利益?所以馬援死後,梁松上書說馬援曾搜刮了一車珍珠文犀運回(實為當地的薏苡果實碩大,馬援班師回京時,就拉了滿滿一車,準備用來做種子)。劉秀立刻就相信了。

    再就是馬援出身高貴,當世無匹,與最初和劉秀地位相等的成國皇帝公孫述、隴西軍閥隗囂都是朋友,曾同榻而眠,共商天下大勢。而馬原不但叛離而去,卻返回頭攻擊二人,所以沒有人再和馬援做朋友。當時東漢政權主要集中在南陽郡人的圈子裡,馬援不屬於任何一個圈子,不像別的將領有同鄉、有患難之交,盤根錯節。除了孤傲之外什麼都沒有,還經常貶低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名聲,與梁松的結怨就是馬援在訓誡自己的子侄時,把梁松作為反面典型,而使梁松懷恨。

    馬援在東漢初期功勳大臣中,只有孤傲、寒冷,除了忠心外,什麼都沒有,馬援的最大的罪過可能就是太過嚴正,性格保守死要面子,太過注重自己的名聲,最終惹煩了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是個以寬仁和不殺功臣聞名於史冊的東漢開國皇帝,連吳漢那種經常破壞他計劃的人都能得到寬恕和輕罰,單獨就對寫一封家信的馬援如此刻薄寡恩,原因大概就是馬援傷了劉秀的臉面,讓劉秀不好看。馬援寫信用例子教育家人沒有錯,死後爵位被剝奪,還不能葬進祖墳確實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劉秀也表示委屈,我好好躺著當我的皇帝非要讓我中槍,搞得我臉面掉在地上讓人踩,我不收拾你難消心頭之恨,所以說這起糾葛,很難分公平對錯。

  • 3 # 棍哥觀史

    伏波將軍真不是什麼好“職稱”,漢朝有兩位伏波將軍都被削了爵位,一個是西漢武帝時期名將路博德,因犯法奪爵,一個是東漢開國名將馬援,受冤奪爵。

    馬援據說是馬服君趙奢之後,十來歲時就師從穎川名仕滿昌,入仕時也是從督郵開始,但因同情憐憫之心,私放犯人後亡命北地。也正是這個經歷,讓馬援有機會成為北地的大財主,有錢了口氣也不一樣了,在北地說了一句“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然後就成為流傳至今的名人名言。

    除此之外,馬援還是個慈善家,他說“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一筆一筆的賑濟款發出去後,自然口碑不錯。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在王莽末年,戰亂新起,馬援這種名傳四海的大財主當然會引起注意。再者他的三個哥哥都是新朝太守,馬援也就被王莽的從弟王林徵辟入仕,當上 了新城大尹,即上郡太守。

    王莽失敗後,馬援這官也當不下去了,乾脆重操舊業,帶著哥哥馬員跑西涼餵馬發財去了。劉秀稱帝以後,哥倆想著餵馬也沒什麼前途,所以馬員就先到洛陽趟趟路,結果劉秀讓其官復原職,但隻字不提他弟弟的事兒,所以馬援繼續留在涼州。別以為馬援不受待見,其實這個時期的他是在觀察天下形勢走向,當劉楊、劉茂兩大劉氏宗親倒向劉秀以後,最後一支劉氏實力派梁王劉永也被擊敗。天下形勢由此趨於明朗,馬援在這個情況下,才作為關隴軍閥隗詈的使者,前往了洛陽。

    馬援同樣代表隗詈出使了蜀中的公孫述,按理說二人是同鄉,馬援應該更偏向他,可他認為公孫述妄自尊大,劉秀更具帝王之相。所以後來即便是隗詈與劉秀對立,馬援依然決定投奔劉秀。這是他對天下形勢做出了明智分析的結果,而且後來馬援為劉秀謀劃平定涼州,勸降了隴西諸郡,這就是馬援最初的政治獻禮,馬援得到的回饋則是隴西太守。

    “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馬援

    後來馬援入京,受任虎賁中郎將,在交趾徵氏姐妹武力暴亂之時,馬援才被拜為伏波將軍,領軍南下平叛。也是在這場征伐後,他以功封侯,並因征伐之後的妥善治理,贏得皇帝以及滿朝文武的讚譽。然而馬援並不以此為傲,也不願意呆在朝中做一個榮譽滿載的功勳,他更願意出征邊野,所以自請鎮邊,且說出那句流傳至今的馬革裹屍。這其實也是馬援晚年淒涼的重要原因,他不願意在朝中結交權貴,而且還告誡侄子不要結交權貴,這讓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庇護,尤其是在得罪了梁松時。

    後來武陵郡蠻人叛亂,劉尚、馬成慘敗,62歲的馬援再次請纓,率領馬武、耿舒等,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萬餘人徵五溪。行至下雋,有兩條路可以追擊,一是進壺頭,路近而水險;二是攻打充,塗夷而運遠。耿舒建議走第二條路,馬援則認為走第一條路線速戰速決為佳。兩人爭執不下,於是寫信向皇帝裁決,劉秀則批准了馬援之策,但事實證明,馬援這個決策並不成功。由於地勢影響,蠻軍居高臨下,把手關隘,漢軍船隻難以在湍急的水流中穩住陣腳,加之酷暑難耐,疾病四起,最後只能頓於此地。

    耿舒本就是個權貴子弟,馬援是出了名的不喜權貴,所以軍中二人表面是決策衝突,實際可能互相看不順眼。耿舒也就藉著戰事不利的現狀,向哥哥耿弇寫信抱怨,大概意思就是馬援這個死老頭倔的很,不聽他的建議,導致大軍停滯不前,貽誤戰機,使將士白白受損。耿弇就將此事報與劉秀,劉秀則派岀了梁松專門調査此事。但梁松還未到,馬援就已病逝,而梁松心裡還有舊恨未報,反正死人張不開嘴,也辯解不了什麼,於是就趁機給死馬援定了諸多罪名,劉秀也就隨即追收了馬援的新息候印。

    這還不算完,此後梁松加上馬武、侯昱等人又誣陷馬援從交趾平叛帶回家治病的薏苡仁,其實是珍珠,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珍寶都是馬援從當地搜刮而來,他謊稱藥材,刻意隱瞞。劉秀聽到這些之後更加憤怒,於是下令不允許馬援下葬,馬援的家人也不敢言,只能將其屍首草草埋於城西荒地,沒有一人敢去弔唁。後經其家人、故友多次上書,才獲允下葬,直到章帝時期,馬援才有了諡號,算是恢復了爵位。

    一代開國名將,到底是為何得罪了小人,招來這樣的陷害呢?其實很簡單,導火線就是那封流傳千古的《戒兄子嚴敦書》。在出徵交趾期間,馬援的兩個侄子馬嚴、馬敦少不更事,出言不遜,馬援為了教育二人,告誡他們要學龍伯高,即使學不好,仍不失為“謹敕之士”,正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如果學杜季良這類人,學不好就成了“輕薄之人”,即“畫虎不成反類犬”。

    “行為輕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從萬里外寫信回來以他訓誡兄子,而梁松、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偽,敗亂我中華。”——《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這個杜季良當時任職越騎司馬,他的政敵一看老將軍說杜季良輕薄,這不是借刀殺人的好機會嘛!於是就以馬援此信為據,跑劉秀跟前控告杜季良,而且順帶著抨擊杜季良的朋黨梁松和竇固。劉秀二話不說,將竇固、梁松召來罵了一通,罷了杜季良的官,將龍伯高升為零陵太守。也就是說馬援的一封家書告誡信,被別有用心得政治家利用,並將政治鬥爭的屎盆子扣在了馬援頭上。

    但另外也可看岀,劉秀對馬援是有所提防和忌憚的,南征副手配的皆是耿舒、馬武、侯昱等看不順眼的人,事出之後還讓梁松調查此事,雖然梁松是劉秀女婿,交給他更信任,但仍帶有欲蓋彌彰之嫌,說明劉秀也並非心胸寬廣之人。但話說回來,東漢立國的功勳裡,哪個不是帶著勢力集體入夥的?皇帝睜隻眼閉隻眼的任由政鬥,也有瓦解與制衡權貴的意圖。

  • 4 # 古今文社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伏波將軍馬援的一生:馬援,東漢初期著名軍事家,出生於公元前14年,扶風郡(今陝西一帶)人,曾祖父馬通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父親馬仲曾官至玄武司馬。

    馬援年少時就胸懷大志,常常想著幹出一番大事業。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天下大亂,軍閥四起,馬援投靠了隴西軍閥隗囂,後又投靠光武帝劉秀,為穩固東漢政權立下赫赫戰功。

    歸順劉秀後,馬援開始南征北戰。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平定塞外羌族叛亂,馬援率步騎兵三千餘人在甘肅臨洮大敗羌人,斬敵數百人,俘獲牛羊上萬頭,八千多名羌人望風而降。

    公元37年,羌人再次叛亂。馬援奉命率四千餘人前去平亂,切斷羌人水源,羌人不敢與漢軍決戰,首領帶領幾十萬戶人逃到塞外,剩下的人選擇了投降,羌族叛亂再次被平定。

    公元40年,徵側、徵貳兩姐妹在交趾郡起兵造反,公然與東漢為敵,交趾各部族紛紛響應,叛軍在短時間內佔領東漢嶺南一帶六十多座城池,聲勢浩大。

    公元42年,光武帝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領兵平定交趾叛亂。馬援領兵到達嶺南後,一路勢如破竹,大敗交趾叛軍,斬敵數千人,降者過萬。公元43年,馬援斬首叛軍首領徵側、徵貳兩姐妹,平定交趾叛亂,因軍功被封為新息侯。

    平定交趾後,馬援下令在當地立下兩根銅柱作為漢朝最南的邊界,並在銅柱上刻上“銅柱折,交趾滅”六個大字,警告交趾人不要毀壞銅柱。馬援立銅柱的地方一般認為在現在越南中部的廣平,廣治一帶,這兩根銅柱讓交趾人近百年不敢作亂,直到東漢末年中原大亂,交趾人才再次起兵造反。

    公元48年,武陵郡五溪蠻發生叛亂,劉秀派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平定叛亂,不料劉尚輕敵大意,竟然全軍覆沒。這時已經62歲高齡的馬援請求領兵出戰,公元49年馬援領兵擊敗叛亂蠻兵,斬敵兩千餘人,叛軍逃入深山, 據險而守。

    當時天氣酷熱,很多漢軍都染上暑疫身亡,馬援也染上了疾病,但每天仍然堅持帶病巡查。當時馬援軍中有個叫耿舒的將領,因為與馬援不合,就給劉秀寫信狀告馬援指揮不利,導致漢軍受挫。

    劉秀收到信後,立即派中郎將梁松前去問責馬援,並代為監管軍隊。不過等梁松到時,馬援已經病死了。這梁松也一直與馬援不合,於是趁此機會大肆誣陷馬援,羅列了很多莫須有的罪證,馬援已死,自然沒法為自己辯駁。

    劉秀收到梁松羅列的馬援罪證後,勃然大怒,下令收回馬援新息侯的印綬,剝奪他的爵位,直到二十多年後,漢章帝上位後才得以平反,追諡“忠成”,唐朝時被列為武廟六十四將之一。

    馬援戎馬一生,死後卻被剝奪爵位,這對他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可悲的。歷朝歷代都不缺乏搬弄是非的小人,甚至不少朝代都亡在了一些小人手上,不過好在馬援最終被平冤昭雪,還他了一個清白。

  • 5 # 南門江

    馬援的悲劇,在於他作為一個將軍,一生只會當將軍,除了打仗,他不知道幹什麼,就像趙政委批評李雲龍,所以一直想打打打。

    這就嚴重違背了劉秀的心意。劉秀是“杯酒釋兵權”的發明者,平定天下後,老兄弟們個個封侯,回家享受富貴人生,只有馬援同志還四處帶兵打仗,在劉秀眼裡,這就是不肯放下兵權,搞得劉秀很不爽,再說東漢要說打仗,誰打得過劉秀。劉秀的卓越軍事才能被歷史證明,誰當將軍無所謂,只要按皇帝的方案辦就行了。馬援這種老軍頭的確可以退了。可是他不願,於是終於在第二次平定嶺南叛亂時,馬援死在了前線,馬援還沒死的時候,手下將領就告馬援指揮不當,劉秀就派了馬援的對頭,自己的女婿梁松去前線問責。這個小梁到前線時,馬援已病死,小梁於是就編織了大量的罪名,報告給劉秀,劉秀立即下令,收回馬援侯位。

    《後漢書·馬援傳》裡有這樣的一段:“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作為東漢的名將,馬援最後死在戰場上,實現了馬革裹屍還的人生理想。

    作為將軍,馬革裹屍何其狀哉,但作為中國偉大的皇帝之一,劉秀必定明白止戈為武,沒有一個將軍馬革裹屍,才是帝業最大的成功。

    所以理念不同,造成了馬援再忠心耿耿壯懷激烈,也得不到認同。

    歷史後來給了馬援一個安慰,他女兒成為了東漢第二位皇帝的皇后,並以賢明流傳後世。

  • 6 # 壹品鏟史官

    毛澤東曾評價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偉人的評價向來一語中的,但馬援卻是劉秀身上一個揮之不去的汙點。

    馬援有一個名聲顯赫的先祖,長平之戰中“紙上談兵”的趙括(其父為馬服君),還有一個不是很出名的先祖,就是漢武帝時與江充相好,後來陰謀刺殺漢武帝的馬通。

    所以說馬援也是名門之後,但他並沒有跟隨佔據天水的隗囂(也是一方霸主的狠角色),也沒有跟隨自己的老鄉,佔據蜀地的公孫述(劉秀的宿敵),甚至公孫述以封侯拜將誘惑都沒有留下馬援,但是馬援被隗囂派去跟劉秀接觸幾次後,卻深深地被劉秀的“王霸之氣”折服,於是棄暗投明,追隨了劉秀。

    從這點上來看,劉秀還是相當有成就感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他最願意看到的,更何況還是一員大將。

    馬援在隨後的日子裡為劉秀擊破隗囂獻言獻策,以隴西太守身份安定了剛被征服的隴西。之後又以伏波將軍的身份,兩徵交趾擊敗了徵側、徵貳姐妹的叛亂,甚至在六十二歲高齡仍親自率兵征討武陵蠻夷,誓言要“馬革裹屍”,馬援實現了他的願望,在軍中染病身亡。

    馬援雖然身死,卻晚節不保,因為對行軍問題產生矛盾,劉秀派人前來調查,使者卻是對馬援頗有怨言的駙馬梁松。

    當初馬援生病時,梁松前來探望,故而在床邊行禮,馬援自恃長輩的身份沒有回禮,這深深地刺痛了駙馬梁松的心。終於找到機會報復的梁松到達時,馬援已經病死,梁松於是添油加醋地將馬援汙衊了一番。

    落井下石的人什麼時候都不會少,馬援去世後,竇固汙衊他從交趾拉回抵禦瘴氣的一車薏仁米為珍珠和犀牛角等財寶。劉秀憤怒之下剝奪了馬援的爵位印授。而馬家不知道皇帝為什麼會這麼生氣,甚至都不敢舉行葬禮,將馬援草草下葬。

    光武帝劉秀除了“光復漢室”外,最著名的莫過於對開國功臣的仁慈,很多將領曾經都犯過錯,劉秀一般不會深究,頂多降職處罰,而對於蒙冤的馬援剝奪爵位可說是最極端的表現了,所以這也成為他光輝表面下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後記

    梁松和竇固造成了馬援的冤案,馬家從此一蹶不振,但馬氏並沒有從此消沉下去,馬援的小女兒擔起了振興家族的使命。

    入宮後的馬氏沒有兒子便從姐妹那裡搶過來,沒有權勢便阿附於太后陰麗華,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后的位置,在她的帶領下,馬援的兒子們個個封侯拜將家財萬貫,權傾一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母親節朋友圈突然出來那麼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