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山心自閒

    當今社會,對人的評價流行兩個標準,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總喜歡用智商和情商來評判。

    或者說一個人智商高情商低,或者說一個人情商高智商低,或者說一個人智商情商雙高,或者雙低。

    先不說關於智商和情商的真正定義是什麼 ,一般人理解的智商就是IQ,就是是否聰明博學;而情商EQ呢,就是為人處世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

    於是總結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原因時,就會說這個人情商智商雙高,所以成功了。如果只有智商高,就不容易成功;情商高的人,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成功。

    這種歸類和總結方式,放眼看去,似乎並沒有大的什麼問題,確實現實中很多人顯示出來了這種特性,也確實有些成功人士是智商和情商雙高的狀態,或者某個人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看起來很失敗的樣子。

    比如當今的中國首富馬雲,看起來能力超強,無論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和這種理論非常契合,於是這種智商和情商的評判辦法似乎就成為了真理而推而廣之了。

    但是有個疑問來了,那麼馬化騰呢?騰訊的總裁創始人馬化騰,智商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畢竟學歷和成就擺在那裡,和馬化騰的高智慧同樣明顯的,是馬總的情商(世俗理解情商)並不是很高,甚至有些靦腆,有些害羞,更別提在千萬人面前如同馬雲那樣侃侃而談了,因為這種所謂的情商低,甚至都要專門找一個對外出頭露面的副總來擋在前面,可是為什麼馬化騰也同樣如此成功呢?甚至在疫情期間,已經完全超過了馬雲的阿里,成為了新的中國首富,這可是隻有智商沒有情商的典範。按理說,他不應該成功的,可人家偏偏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如此說來,只有也智商高也可以成功,只要找個情商高的人來當副手就可以了。這樣智商情商雙高就會成功的理論依然是成立的。

    事實上,很多公司都是這麼做的,很多公司總裁都會招副總,或者某個創業公司合夥人之間進行相互的彌補,就是為了彌補自身的性格缺陷,達到人力資源整合的目的。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呢,我們看一個數據,創業成功率為3%-10%,也就是90%以上的創業嘗試都會失敗,就是不會成功,這麼創業者們,有些智商高,有些情商高,有些雙高,有些甚至雙低,到底是什麼在決定著他們的成功和失敗,我們既可以看到只有智商上的成功,也可以看到只有情商的成功,既可以看到只有情商的失敗,也可以看到甚至智商情商雙高卻最終失敗的種種案例。當我們進行一個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根據智商和情商來對一個人進行判斷的時候,並不準確,甚至是很多的錯誤的。

    那麼判斷一個人的依據到底是什麼?如果用智商和情商作為標準無法準確進行判斷,那麼用什麼來判斷才是準確的?

    這個時候,我們先不提90%的失敗案例,先把頂尖的1%的中國成功者案例單獨都提出來進行一個比較,看看這些創始人們是否都有某種同樣的特質,也許就能得出一個粗淺的答案出來。

    劉強東24歲在中關村賣碟,被身邊人鄙視;京東面臨倒閉危機,一夜白頭。

    馬化騰27歲初創QQ,假扮女孩子陪聊;一度想要賣掉騰訊。

    馬雲30歲搞翻譯社慘淡,靠賣襪子補貼;創業失敗4次,失聲痛哭。

    宗慶後42歲蹬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冰棒;十多年後,娃哈哈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

    柳傳志40歲在中關村擺攤賣旱冰鞋,電冰箱,和一幫人在學校傳達室裡創業。

    王健林 創業初期3年被告222次,貸款無門,在銀行走廊裡恥辱的站著。

    每位創業者的艱難歲月都像只“孤狼”,歷經千辛萬苦,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真的太不容易了,這中間有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是的,常人難以忍受!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大佬們忍受住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的呢?

    他們似乎有著一種共同的特質,在這裡呼之欲出。那就是超乎常人的忍耐、堅毅、對一件事情永不言敗的定力、勇往直前的勇氣。“雖千萬人,吾往亦”的豪氣。

    我們在這裡把這些特質統稱為定力、專注力,如果對世界上所有的人士,無論是在商業上的成功,或者是科學家在科學上的成功,或者是在360行中任何一個超出平凡的人,都必然有這個特質存在。“任何一個成功者,都在背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堅持和忍耐!”這是必然的。只有具有這樣的定力和專注力,才能讓人具備了各種成功所必須的必備能力。

    這才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標籤:常人難以達到的定力和專注力。

    你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定力和專注力的人能夠大獲成功,如果有,那也是曇花一現。

    這個理論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孩子的學習,很多學習好的孩子未來看起來有出息的孩子,也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在上課學習時有著比較強的專注能力,他們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並且能夠進行長時間的思維,具有長時間的沉浸式學習能力,就是定力。很多看起來很聰明的孩子,智商情商都上很強的孩子,學習卻不行,就是欠缺這個專注力和定力。不要認為這是孩子小,長大了以後會怎樣怎樣,實話說,如果沒有這種定力和專注能力,孩子長大後會成才的機率微乎其微。就算強逼著學習考上了大學,也有可能因為心理承受能力低而做出意想不到的各種事情來,因為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定力的範圍之內。

    另一方面,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儒家是世間法,專注於解決當前的社會和人文問題。佛教和道教專注於出世間法,專注於後世(道教相對比佛教更重視世間法,但是最終目標是一樣的),在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中,關於定力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說“戒定慧”,即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之意。世俗來說就是人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戒),控制慾望後,則能控制自己的內心不妄想,不各種攀緣,定力就能升起。當定力升起後,人的思維和念頭可以高度集中,從而能夠達到常人不能達到的境界和思維智慧能力。

    無論修行任何一種法門,定力都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定力,就沒有堅持,就沒有持續,而堅持是這個宇宙中最大的法門。就像燒開水一樣,要持續不斷的燒,才能最終把水燒開,在這過程中喪失了定力,中斷、放棄都會失敗。

    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幼兒園小朋友、小中大學生、還是社會上各色人等、包括修行人還是不修行人,創業者或者是不創業者,是否有定力和專注力,都是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 2 # 蓮蘊佛心

    首先,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一、中國歷史,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學而入仕,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丶儒家,講"學、修"。智商,情商缺一不可,在中國歷史上,文武全才者比比皆是。

    三、治國、平天下,良臣、名將,需要的全才,能將智商、情商完美融合。

  • 3 # 天晴愛睡覺

    在沒有光這個概念前,光已存在了億萬年!

    古人雖然沒有情商智商這種概念,但是是懂得因材施教,也是懂得因材而用的。

    至於說那些文人和武將,則更是有自知之明;

    四肢發達健壯者,力量健碩多為武將;

    細胳膊細腿,腦袋靈光多為文臣;

    自我會定位,領導會區分!

  • 4 # 史前巨鱷愛歷史

    一開始文武是不分家的,古代的大臣都是出將入相。比如戰神吳起,一生與諸侯大戰七十多場仗,全勝六十四場,其餘都是平局,這應當是個不折不扣的武將吧,然而吳起人生最高目標是做個丞相。再比如諸葛亮,這是大家心目中文官的典範,然而他一直在一線帶兵,死後入選武廟十哲。

    一直到了安史之亂以後,出現了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問題。這個問題困擾中央政府兩百年之久。最後被趙匡胤的宰相趙普解決了,解決方法就是把軍權、行政權、財權劃分開來。從此以後,文職和武職的界限就漸漸清楚了。文官主要負責行政財稅工作,武將負責軍事指揮工作。再加上宋代立國以後,科舉制越來越成熟,導致讀書人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章句之中,使得大部分文人不識兵刃。

    當然極少數的出將入相的人物還是有的,只不過數量比五代以前少多了而已。例如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明朝的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宋朝的宗澤、虞允文等人。

  • 5 # 姜嫄

    從孔子的因材施教而起,墨家專研技術等,特別是齊國的稷下學宮開始,百家爭鳴。所以各行各業都有專攻。出現文臣和武臣,也不例外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越來越明確,人們對於自己的領域也就越來越精細化。

  • 6 # 顧隴桃園廣

    不是那回事,古時戰爭比較多,需要武將是顯然的。但是國家治理靠武將往往又不行,就需要文官。武以安邦,文以興國,也就從古時傳了下來。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廉頗藺相如。文武各有專,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缺一不可。

  • 7 # 九霄觀點

    首先來說,古人肯定是沒有“情商”和“智商”這兩個詞的,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認知。

    所謂“通情達理”“識時務者為俊傑”“才思敏捷”這一類的誇讚詞,足以說明古人對情商和智商的看重,從古至今也湧現出了不少這方面的傑出人才,如蘇秦張儀,諸葛亮劉伯溫……

    至於題目中所說的文武之分,個人覺得是依智慧不同而分,方便於國家維持運轉而設定,與古人是否認知情商智商並無關係。

  • 8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古代的文臣武將之分跟情商智商關係不大,古人對自身能力和環境關係的處理能力的理解,也不是因為文臣武將來體現的。

    古代文臣武將之分

    要說文臣武將之分,最早應該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文東武西”了。

    “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這是漢初,叔孫通所定的禮儀,文東武西的排列位次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因為,當時西漢剛成立,廢除了秦的儀法,代以簡易的規範,但劉邦感覺君臣禮節不夠嚴。叔孫通就自薦為劉邦制定朝儀。後來,東漢張衡在《南都賦》寫道“爾其則有文臣武將,皆能攫戾執猛,破堅摧剛。”文臣武將一說就形成了。

    文臣武將之分源於管理需要

    其實在早起的官吏設定上,並沒有明顯的文武界限。

    比如夏朝,在官吏建制看,王下面分“三正”和“六事之人”。

    “三正”分為車正、牧正、庖正,從完善的角度看,車正負責車馬,後演變為訓練軍隊和執行法律,牧正管理牲畜,負責組織各種勞役,庖正管做飯的,後來演變為人事、行政。“六事之人”主要是有戎事的時候,代王統率軍隊出征的。

    那時設定的比較簡略,但主要跟統治需要來設定的。夏朝已具雛形,越往後發展越細緻。比如《周禮》的六官,亦稱“六卿”,而春秋的晉國的六卿設定則是軍政一體,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古人對環境關係的處理能力

    伍子胥

    當時伍子胥輔佐吳王打敗了楚昭王,然後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能力是不用說的,智商很高,但當時對權謀一事還不太注意,結果被太宰嚭進讒言,說攻伐齊國時反對,但吳王打齊國成功了,所以有些怨恨,如果與其他國家勾結,十分危險。

    吳王對這事早就不放心,一聽就信,逼伍子胥自殺了。

    王翦

    王翦也是一代名將,能力不必說,在統領秦國的傾國之兵——六十萬大軍,對楚國進行征伐時,曾三次向秦王嬴政要求封賞錢財。

    這是看到嬴政把六十萬大軍交給他其實是擔心謀反的,不如以退為進謀求田產,顯示自己沒有野心,滅楚以後,又馬上交出兵權,這是對環境形勢分析透徹,提前退出紛爭。

    古人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情商、智商一詞,但在日常中,已經對一些道理、哲學領悟的非常透徹。

    比如周朝的周公的“明德慎刑”,實行德政,以理和行動懾服殷人;春秋時的范蠡提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然後泛舟湖上逃脫一死;孔子的勸人守信,但面臨被要挾,假意訂立盟約,實際不遵守,因為沒有任何道德約束力。

    情商智商和古人的思想

    那從上面的例子看,是這些古人不夠智商?不夠情商?創造不出來嗎?為何幾千年的文字記載裡,沒有這兩個詞?不,我認為是這兩詞完全不能解決問題,不如古人思想來的細緻,定義太廣、又比較含糊。

    比如在處理事情上,有伎倆、技巧、本事、花招、手段、手法、門徑、辦法、本領、要領、方法、措施、法子、手腕等等詞語,雖然詞義大致相通,但有細微差別。

    再比如在決斷事情上,有獨斷專行、優柔寡斷、先發制人、後發制人、當機立斷等等,光是決斷的進退之間,就分了好幾種。

    再再比如,都說國人善於變通,就是窮則變,變則通,要麼以變應變,要麼不變應萬變,都是對事物規則的多樣性和矛盾性來選擇的。

    綜上,文臣武將是根據統治需要逐步完善形成的界限。而情商智商與這關係不大,這是現代人們對個人歸納一些行為特徵的概念。古人的思想精華不少,也遠不是情商智商簡單概括一下就可以分析的。

  • 9 # 家裡有礦666

    美貌與智慧並存,英雄與俠義的化身,好完美!!!!呵呵,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別說古代,現代也是如此

  • 10 # 樓臺皓月

    文臣武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遠古時代,人類就面臨著生存的考驗,不僅要面對殘酷的人與自然界其它種族的鬥爭,更是需要面對人類的內部鬥爭。在漫長的歲月中,資源的掠奪從未停止。隨著社會文明的逐步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精神的追求越來越多,掠奪的物件和範圍越來越豐富。為了社會需要,管理和軍事孕育而生,文臣主內,武將主外,相互配合,形成一系列攻防體系。

  • 11 # 越國肥佬

    首先,在秦之前文武是不分家的,出將入相是權臣能臣的理想。

    秦朝太短看不出,但是漢朝,很明顯有了文臣武將之間的職能劃分,尤其是封臣的權利過大而反叛後。但是,大臣們的身份還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其後,隋唐之後興科舉,隨著文化壟斷的不斷打破,勳貴階層和文人階層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形成了文武陣營的對立和固化。當然,帝王的制衡心思,也是形成文武陣營的重要原因。

    所以文武之分,最核心的矛盾是固有的勳貴階層,和新進的文人階層之間的矛盾。跟智商情商幾乎沒有關係[機智]。

  • 12 # 望韻茶藝--難得壺途

    我認為跟智商和情商沒關係,只是組織機構的設立而矣!文臣有文臣的作用,武將有武將的職責,都在各司其職,同樣在做貢獻,只是工作分工不同!

  • 13 # 舊時茅店溪橋見

    如果把治國比作治理公司。文臣相當於管理崗-經理,武將就是技術崗-工程師。文臣(經理)能說會道,寫的一手優秀PPT。武將(工程師)打兵打仗,折戟沉沙,寡言少語。有時大牛級別的武將還被文臣的鐵齒銅牙幹掉,比如岳飛對秦檜,蒙恬對趙高,李牧對郭開。不得不承認的是,文臣的雙商要比武將高。

  • 14 # 使用者50018024838

    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時這樣評價張良: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魏晉時期大才子謝靈運稱讚曹植說:天下文學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這些都是古人對高智商人才的稱讚。《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對聯恰是形容高情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透過這些典例完全可以說明古人對智商和情商不僅僅是明白。

    文臣武將職位的區分是時代的產物,原因如下:一,術業有專攻,文臣武將各有所長,各司其職,文官治內,武將護國,這樣才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二,軍政權力過於集中,會對帝王的權力形成威脅,文武分職正好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最後總結一句:古人明白情商智商和古代文武分職並無直接關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是否幸福是感覺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