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好處,但對於當今的孩子來說,我認為苦難教育效果更好。
什麼是苦難教育?我認為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給孩子講老一代苦難的經歷、歷程,人為創造一種苦難的環境,把孩子置於相對苦難的時間和空間。透過這幾種方法使孩子經歷、認知、感受苦難,從中受到教育、激勵鬥志、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太需要苦難教育啦!
經濟發展、物質富有、獨生子女為主流的今天,孩子們都成了家裡的“小太陽”,生活在蜜罐裡,很多孩子受到無原則的溺愛。有的家長信奉快樂教育,讓孩子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生活在絕對的快樂之中,力求”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嬌生慣養的結果怎麼樣?很多的孩子驕橫、跋扈、自私、不能吃苦、受不了委屈、沒有鬥志、內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動不動離家出走,為一點小事輕生自殺的惡劣事件經常發生。所以,國家和教育部門提出了挫折教育的理念,這裡說的苦難教育,基本屬於挫折教育的範疇。
就以上三個方面來說,給孩子講老一代苦難的經歷是最容易做到的,50後、60後、70後都是從艱苦中走過來的,無論是衣食堪憂的苦難歲月,還是艱苦創業的經歷,都可以講給孩子聽,孩子在聽這些“故事”的過程中,瞭解了ta的父輩或祖輩是如何從艱難中走過來的,懂得了自己今天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在“潤物細無聲”中教會了ta如何珍惜。
人為創造一種苦難的環境。這就要父母改掉攀比、炫耀的心理,“常把有時當無日”,不要再大手大腳的在孩子身上花錢,不要 讓孩子感覺你有多富有、多牛,在保障孩子衣食無憂的前提下,別再追求奢侈,要杜絕浪費,甚至要有意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家的“貧窮”和“艱難”,平時不妨精打細算的過日子,過得樸實、樸素點,這沒什麼不好。
把孩子置於相對苦難的時間和空間。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苦(現在不少農村生活仍不富裕),我一直主張在農忙時節把孩子送到農村親戚家裡去(孩子放假時正是農忙時節),可以讓ta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親身感受農村勞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也可以把ta送到合適的打工工地,參加一些打工。這一點對一些家長來說可能難以接受,這正是家長的溺愛心理或者面子思想在作怪,總捨不得孩子受苦,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前兩年中央電視臺組織的“變形記”節目就是這種理念下的行動。
針對孩子開展苦難教育,能夠鍛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去掉身上的嬌氣、能夠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使ta經得起挫折和失敗,受得了委屈和磨難,能夠激發孩子的鬥志,在面對困難時不退縮、不放棄,以後才能成就大事。孟子主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已是古往今來的例證,膚淺、浮躁的人們可能忘記了這個千古明訓。
各有各的好處,但對於當今的孩子來說,我認為苦難教育效果更好。
什麼是苦難教育?我認為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給孩子講老一代苦難的經歷、歷程,人為創造一種苦難的環境,把孩子置於相對苦難的時間和空間。透過這幾種方法使孩子經歷、認知、感受苦難,從中受到教育、激勵鬥志、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太需要苦難教育啦!
經濟發展、物質富有、獨生子女為主流的今天,孩子們都成了家裡的“小太陽”,生活在蜜罐裡,很多孩子受到無原則的溺愛。有的家長信奉快樂教育,讓孩子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生活在絕對的快樂之中,力求”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嬌生慣養的結果怎麼樣?很多的孩子驕橫、跋扈、自私、不能吃苦、受不了委屈、沒有鬥志、內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動不動離家出走,為一點小事輕生自殺的惡劣事件經常發生。所以,國家和教育部門提出了挫折教育的理念,這裡說的苦難教育,基本屬於挫折教育的範疇。
就以上三個方面來說,給孩子講老一代苦難的經歷是最容易做到的,50後、60後、70後都是從艱苦中走過來的,無論是衣食堪憂的苦難歲月,還是艱苦創業的經歷,都可以講給孩子聽,孩子在聽這些“故事”的過程中,瞭解了ta的父輩或祖輩是如何從艱難中走過來的,懂得了自己今天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在“潤物細無聲”中教會了ta如何珍惜。
人為創造一種苦難的環境。這就要父母改掉攀比、炫耀的心理,“常把有時當無日”,不要再大手大腳的在孩子身上花錢,不要 讓孩子感覺你有多富有、多牛,在保障孩子衣食無憂的前提下,別再追求奢侈,要杜絕浪費,甚至要有意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家的“貧窮”和“艱難”,平時不妨精打細算的過日子,過得樸實、樸素點,這沒什麼不好。
把孩子置於相對苦難的時間和空間。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苦(現在不少農村生活仍不富裕),我一直主張在農忙時節把孩子送到農村親戚家裡去(孩子放假時正是農忙時節),可以讓ta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親身感受農村勞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也可以把ta送到合適的打工工地,參加一些打工。這一點對一些家長來說可能難以接受,這正是家長的溺愛心理或者面子思想在作怪,總捨不得孩子受苦,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前兩年中央電視臺組織的“變形記”節目就是這種理念下的行動。
針對孩子開展苦難教育,能夠鍛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去掉身上的嬌氣、能夠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使ta經得起挫折和失敗,受得了委屈和磨難,能夠激發孩子的鬥志,在面對困難時不退縮、不放棄,以後才能成就大事。孟子主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已是古往今來的例證,膚淺、浮躁的人們可能忘記了這個千古明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