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鐵軍158

    第一,人在初學某種技能時,由於不熟練(比如成年人學開車、學外語),就會伴隨“思考”、“意識”而導致行動不協調(主要是肌群之間拮抗作用失衡——肢體的任何動作都由兩組相反方向施力的肌群共同作用而達到動作的穩定和平衡,比如:前臂的固定動作必然是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相反相成,如果肱三頭肌失用,則前臂痙攣不伸;如果肱二頭肌失用,則前臂強制而不曲)並手忙腳亂,而且耗費精力,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也如此一樣。

    成年人走路時,只需少量的注意力關注方向,便可哼著曲兒,聊著天兒就到家了。至於先邁哪條腿?步幅有多大?則無知無覺而全憑脊髓反射,然而,一旦偶然關注到肢體的區域性則立即使肢體僵硬而不協調。這一規律被稱為“注意的末梢性”,即注意肢體外的方向,則肢體協調自如;注意肢體本身,則動作僵硬(注意發音細節或過程,則張口結舌)。

    成人說熟練的話語、高手開車等,由於熟練而只需脊髓反射,並不經過大腦思考,則得心應手、自然流暢;如果,遇到尷尬,或不習慣的大場面如眾人面前講話,如遇到大人物如習主席,如遇到美麗瀟灑的異性等都會心慌臉紅、手足無措、張口結舌,這實屬必然,都是“注意的末梢性”的規律顯現。

    第二,口吃,如排除“顎裂”等器質性病理原因,都屬於“心理障礙”,所謂“慢性口吃”的原因就是因為偶然遇到常人都有的“偶然性的”、“短暫性的”侷促、不安等帶來的“一過性”的“張口結舌”,如果不干預,則時過境遷地自然消失;如果當事人卻極力擺脫而損害或違反“注意的末梢性”並進入惡性循。一言以蔽之,“口吃”是語言肌群協調的“脊髓反射”被“意識化”,而破壞“注意的末梢性”。

    第三,熟練的“歌曲”的本質在“韻律”,“韻律”的本質是“情緒”,它發生、激發或寄託在肌肉和骨骼中。“韻律”、“情緒”的發生是無意識的,是不受思維和意志所控制的,比如,忘記歌詞,越試圖回憶,就越想不起來;如果習慣性地“哼哼”,或“搖頭晃腦”,就會找回曲調兒,進而“唱出”。所以,人在唱歌的時候,激發情緒和韻律,並不觸發意識和思維,就不會損害“注意的末梢性”。正因如此,口吃的人可以在說話時“結巴”,而唱歌時則不“結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太狼前任結局?女友背叛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