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齊嶽評讀

    明朝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七大恨討明檄文,開始攻打明朝,正式反明,拉開了與明清戰爭的序幕。

    明清戰爭從1618年開始,到1683年佔領臺灣結束,一共持續65年。在長達幾十年的明清戰爭裡,有很多的大戰,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619年的薩爾滸戰役。

    這次戰役,兵部右侍郎楊鎬為主帥,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加上少數民族盟軍,共計有十一萬多人。大軍分四路,意圖圍殲後金軍。

    後金方面則集中了全部兵力六萬人,這個應該還有水份的,老弱病殘都加上差不多。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在一處,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案,以逸待勞,各個擊破。

    明軍杜松部貪功冒進,首先送上門來。努爾哈赤親率主力迎戰杜松部,僅一天,就擊潰杜松部,主將杜松兵敗陣亡,西路軍全軍覆沒。

    努爾哈赤隨即率軍北上,圍殲北路馬林軍,戰鬥中,後金其餘援軍趕到,一舉殲滅了北路明軍,主將馬林僅以身免。

    東路明軍主將劉綎這時仍不知,西路軍和北路軍已經覆滅,仍然按照原計劃行軍,給後金送人頭。努爾哈赤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引誘東路軍進入埋伏圈,劉綎遭到伏擊,兵敗身亡。

    至此,四路明軍,三路已敗。楊鎬忙傳令第四路李如柏軍回師,李如柏軍在撤退途中,如驚弓之鳥,被後金哨探的鳴螺響聲驚嚇,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了一千多人。

    明軍一敗塗地,遼軍的主力被圍殲,導致力量的天平失衡。後金則乘機佔領了遼東大部分的地盤。明軍在遼東開始進入戰略防守的階段。

    薩爾滸戰役是明清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戰,明軍開始由盛轉衰的標誌,而後金則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覆滅明朝只是時間問題了!

    另,電影《繡春刀》就有表現薩爾滸之戰的情節。

  • 2 # 夢奚影視

    明清間一系列戰爭中的首次大戰。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經過認真準備後,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兩萬(一說四萬)八旗勁旅,以所謂“七大恨”誓師徵明。分兵為二,左四旗攻取東州、馬根單;努爾哈赤與滿族諸王率右四旗精銳部隊取撫順。

    努爾哈赤

      此前,努爾哈赤令大批部下假扮商人,混入城內,便於裡應外合。包圍撫順城後,邊攻城,邊招降。城破,明遊擊李永芳率守軍五百餘人投降,後金得勝而歸。在歸途,後金兵與明援軍大戰於撫順城外,明軍陷伏,總兵張承胤、副總兵頗廷相戰死,一軍皆潰。撫順之戰,後金大勝,連下東州、馬根單、撫順三城,俘獲人畜三十餘萬。

      七月,努爾哈赤又親領大軍從鴉鶻關入明,攻破了清河城,副總兵鄒儲賢所部明軍被殲。這兩次戰爭也稱“撫清之戰”。○奴酋(努爾哈赤)攻克清河堡,守將鄒儲賢張旆死之儲賢聞奴將至議嬰城自守副將張旆守堡官張雲程請戰不聽賊用大木板靠城從下穵牆以入事急儲賢斬馬燔宮率親丁戰於城南叛賊李永芳招之不從張旆亦力戰而死其中軍千把總韓天錫何良有等二十員兵民共約萬人皆陷沒時救者尚在數百里外獨賀世賢自靉陽馳赴遇賊剿其一柵斬首一百五十一顆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左衞都督努爾哈赤宣佈脫離明朝統治,並以「七大恨」誓師,歷數大明朝廷對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以及嚮明朝宣戰。以後便出兵偷襲遼東各堡,四月十五日,連陷撫順、東州、馬根單、撫安堡等地,東州守將李弘祖戰死,馬根丹守備李大成被俘。撫順遊擊李永芳與中軍趙一鶴等及五百守軍乞降於後金,范文程兄弟亦投降後金,撫順守備王命印、把總王學道、唐鑰順等拒降而戰死殉國。遼東巡撫李維翰急命廣寧總兵張承胤、遼陽副總兵顧廷相、海州參將蒲世芳、遊擊梁汝貴率軍前往救援,於四月二十一日遭後金軍反擊而大敗,明軍陣亡3158人,僅三百餘人逃回。戰後,明朝立即派援遼遊擊將軍張旆率領五千兵馬支援清河。七月二十日,後金軍攻入鴉鶻關(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七月二十二日,攻佔清河堡(今遼寧本溪),清河副總兵鄒儲賢、遊擊張旆、守備張雲程戰死,清河守軍達六千四百餘人覆沒。駐紮在靉陽的參將賀世賢聽聞清河有變,疾馳出塞,破後金一柵,擊殺百餘人。撫順、清河的失陷,致使全遼震動。萬曆四十六年九月,薊遼總督汪可受奏奴酋(努爾哈赤)本月初四日擁五千騎繇從撫順關入犯總兵李如柏督遊擊尤世功王平等分左右翼擊卻之斬級七十六顆達馬八十七匹盔甲炮纛夷器甚多是日杜松馬林亦報出師清河松捉獲活夷二名

      薩爾滸之戰

      撫順之戰,明廷震驚,決心北征後金。以消除對明

      朝的威脅。萬曆四十六年冬,明朝調募福建、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地主客兵共約九萬人(明實錄中說明軍共116萬,其中九邊86萬,九邊裡精銳9萬,全國精銳約十二萬,薩爾滸之戰出動精銳九萬),集於遼東。薩爾滸之戰,明朝出盡全力,

      次年二月,軍分四路,圍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村)。北路由總兵馬林等率領,聯合葉赫兵自開原出靖安堡;中路由總兵杜松等率領,從瀋陽出撫順關;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等率領,從清河出鴉鶻關;東路由總兵劉綎等率領,北韓援軍配合,從涼馬佃出趨寬甸。明遼東經略楊鎬坐鎮瀋陽指揮。明朝師期早已洩漏,後金作了應戰準備。明朝的戰略是分兵合擊,後金則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努爾哈赤集八旗精銳首先指向杜松主力部隊。三月一日,中路明軍到達薩爾滸。杜松以兩萬人駐守薩爾滸本營,以一萬人攻吉林崖(鐵背山上界凡城)。努爾哈赤便分二旗兵援界凡,親率六旗兵衝向薩爾滸,大潰明軍。隨即回師夾擊界凡明軍,陣斬杜松,大敗明軍主力。杜松於初一自撫順提兵直渡渾河生擒活夷十四名焚克二柵隨乘勝追剿,二日,北路明軍與乘勝北上的後金兵在尚間崖和斐芬山接戰。明軍再次敗北,馬林隻身得脫。劉綎攻克馬家寨,

      楊鎬又奏寬奠路獲捷本月初六日辰時據援遼總兵劉綎塘報二月二十九日點發領兵前進行至馬家寨口忽遇伏賊斬獲真夷八十五級生擒夷漢八十八名夷器二十件牛馬五十八匹只三月初一日又據鎮江遊擊喬一琦報稱直抵奴寨一百二十里去所忽有夷賊精兵五百餘騎直逼對山誘戰連誘連退對壘打傷達賊數多馬進忠單騎殺入賊隊砍傷夷賊三人斬首一級行至五里外復斬

      首三級北韓副元帥金景瑞與金延蘇斬首一級本日申時又據把總崔茂光塘報徐九思從靉陽邊外出口抄合大營行至離邊二百餘里撞遇達賊斬首一十五級生擒夷男婦五名等情各報到臣又於本月初三日先據劉綎差夜役口稱兵丁將次深河子口有達賊截路斬首二級生擒一名據此為照剿夷四路分兵瀋陽不遵期約遂並開鐵路同致覆敗臣恐清河寬奠兩路逾遠難進俱以令箭馳止去後清河路李如柏遵奉回師沿邊赴瀋陽兼防開鐵惟是寬奠劉綎今報生擒斬獲共二百一名顆及牛馬等物臣謹會同總督薊遼汪可受遼東巡撫周永春奏聞章下兵部

      明朝令李如柏劉綎回師。東路明軍亦於二日經深河至阿布達裡岡,北韓援軍到達富察曠野,距赫圖阿拉僅五六十里,沿途明軍頗有所獲,但是努爾哈赤把在中、北兩路已取勝的援軍調來之後,劉綎陷入圍困,力戰而死,全軍盡沒,北韓援軍投降。

      楊鎬聞三路喪師,急檄李如柏撤軍。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在這次戰爭中,明朝調集了全國的兵力物力,期望透過犁庭掃穴,摧毀後金,阻止其入犯內地。

      結果因為號令不一,兵力分散,上下相蒙,軍無鬥志而徹底失敗。在此場戰役中,大批明朝精銳部隊遭到剿滅,為清兵入關埋下伏筆。

      開鐵之戰

      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後金兵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明總兵馬林戰死,來自鐵嶺的援兵也被擊敗。後金從這裡掠回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

      七月,努爾哈赤親自領兵攻佔鐵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說:“開原,河東根柢也”。他把開原、遼瀋和京師視作一條不可分割的防守鏈條。而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一些部落的重鎮。萬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619年9月3日),後金開始攻打鐵嶺。明軍堅守英勇抵抗,從寅時血戰到辰時,但被後金內應開城,遂陷,參將丁碧以下,將士殉國者頗多,有千總盧孔時手執鐵棍,殺死數十名後金軍,力戰身亡]。鐵嶺被圍時,同時向瀋陽總兵李如楨和駐虎皮驛的總兵賀世賢求救,李如楨路近卻不去,賀世賢路遠卻急馳往救,遇到援助後金的東蒙古各部聯軍,大戰一場],因城陷而還。

      後金佔了開原,既形成了進取遼瀋的有利態勢,也導致明朝邊患日益嚴重,還有了牽制蒙古的條件,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遠的意義。

      萬曆四十八年,八旗軍兩入明邊,略花嶺山城,俘獲約四百人。六月,八旗軍“共二萬餘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明光宗實錄》第4卷)。旋退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寨(國榷記載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發生在七月十七,)“挖取窖裡糧食”(《滿文老檔·太祖》第15卷)而歸。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努爾哈赤帶領諸王大臣統兵圍懿路、蒲河(焚掠很慘,引自明實錄),兵臨瀋陽城下。熊廷弼乘馬趨救,督將策應。八旗兵退屯灰山,後撤回界凡。努爾哈赤因師行不利,令將十餘名官將捆綁,額亦都自縛請罪。九月,八旗兵又進入懿路、蒲河地方,搶掠糧食,被賀世賢率兵斬殺八十九人。

      但是,正當明朝遼東形勢初步好轉,後金揮戈南進屢受挫折的時候,明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政治變化。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死去。其長子朱常洛於八月初一日繼皇帝位,是為光宗泰昌帝。

      

      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日,後金在有利形勢下,開始向瀋陽進軍。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十二日抵瀋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副將尤世功等分兵守城。努爾哈赤遣偵騎挑戰,賀世賢率部出城迎擊,中伏敗亡。尤世功出兵相救,亦戰死。十三日後金佔領瀋陽城。此時,明援軍行至渾河,其中川兵欲營橋北,浙兵營橋南。但結營未就,後金兵至。先戰敗橋北明軍,後在橋南展開激戰,明軍以萬餘人當後金數萬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大多英勇戰死。遼陽是東北的首府,瀋陽是它的遮蔽,瀋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明朝為保住遼陽,調集了附近營堡的兵將,挖了三四層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環城列炮把守。三月十八日後金髮兵攻遼陽。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督催總兵官侯世祿、李秉誠等出城紮營與後金兵對壘,本人也宿營中。二十日後金兵分兩路攻城,右翼攻東門,左翼攻小西門閘口。努爾哈赤在右翼指揮。他們堵塞入水口,城濠開始乾涸,遂佈列楯車攻城。明朝步兵在前,騎兵在後,騎兵先動搖,步兵力戰不支,向城內敗退,人馬擁擠、踐踏及墮水而死者極為慘重。攻小西門的後金兵欲挖開閘口,為明軍炮火所阻,又冒著炮火奪橋而入並登上城牆。二十一日後金髮起更猛烈的攻勢,袁應泰督諸軍應戰失利。傍晚,城內起火,守軍大亂,袁應泰知城已陷,遂自焚。巡按御史張銓被俘,勸降不服,自縊死。瀋陽、遼陽既被攻佔,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都迅速降服。後金從此完全走上與明朝爭奪統治權的道路。當年後金遷都遼陽。天啟五年遷都瀋陽。遼瀋成了清朝征服中國最高統治權的中心和根據地。

      廣寧之戰

      遼瀋被後金攻佔後,廣寧(今遼寧北鎮)成為明在關外的最大基地。為了挽救殘局,明朝再次起用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又用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熊廷弼議用“三方佈置策”,集馬步兵於廣寧,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登萊設巡撫如天津制,首任陶朗先因涉髒遭免,明廷以袁可立代之;經略駐山海關節制三方。

      王化貞卻佈置諸將沿三岔河設營,畫地分守,企圖利用遼人對後金的反抗、西部蒙古的援助和降將李永芳為內應,以不戰取勝,對一切防守俱置不問。而熊廷弼認為“河窄難恃,堡小難容”,要求調集二十萬兵馬和充足的武器糧草加強防禦。但是明朝內閣和兵部都支援王化貞的主張。其時廣寧有兵十四萬,熊廷弼僅有四千,徒具經略虛名。經撫不和,直接危害了廣寧的防守。天啟二年正月,後金開始向廣寧進軍,二十日渡過遼河,包圍西平堡,守將羅一貫城破被殺。鎮武堡、閭陽驛兵皆潰,王化貞棄廣寧,踉蹌而走,至大淩河遇熊廷弼,王化貞痛哭流涕,議守寧遠及前屯。

      熊廷弼說:“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二十三日後金下廣寧,並佔遼西四十餘城。因廣寧失守,明朝逮捕王化貞,罷免熊廷弼。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於天啟五年八月逮斬熊廷弼,傳首九邊,王化貞緩刑至崇禎五年(1632)處死。廣寧之戰使後金得以鞏固其在遼瀋地區的統治,而明朝實際上是喪失了整個遼東。

    皇太極

      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衛清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遼寧義縣),“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錦州守將祖大壽嚮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援錦州解圍。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窺探錦州勢態。由於當時明朝財政困難,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後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

    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晝夜兼行500餘里,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分成兩路突圍,屆時“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到了五月剃髮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譁。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從此,明朝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

      清軍入塞

      寧錦大捷以後,閹黨藉口袁崇煥不救錦州,迫使他一度辭職。崇禎元后(後金天聰二年,1628)閹黨事敗,袁崇煥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他的用兵方略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袁崇煥到寧遠整頓兵馬,訓練騎卒,加強戰守,皇太極決心佔領全中國統,因有袁崇煥在寧遠堅守,直接進兵北京的道路受阻,便改從長城各口入塞,長驅南下,於是明清間發生了多次“入口之戰”。

    袁崇煥

      明崇禎二年十月,後金十餘萬大軍以蒙古兵為先鋒,繞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長城線上的大安口、龍井關。明朝重兵皆在寧前、錦右,山海關以西軍伍廢弛。後金大軍來攻,明總兵趙率教、督師袁崇煥、總兵滿桂等相繼率兵入援。十一月,後金軍圍遵化,趙率教戰死,後金兵進迫北京城下,袁崇煥尾隨於後至廣渠門外。《清史稿》稱清方設反間計以陷袁。明朝內部有人藉此攻擊袁崇煥縱敵入侵,袁被逮下獄,次年八月被正法。可惜這種說法與明朝處決指控袁崇煥的罪名並不符合,隨著史料的進一步開放,“反間計”一說正被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和草根們所懷疑,這可能是擅長“文字獄”的乾隆帝始料未及的。後金兵轉而東去,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軍聯合,陸續收復了灤州、永平、遵化、遷安四城。三年六月,後金兵還至瀋陽。

      崇禎七年七月,後金再次發動入口之戰。兵分四路嚮明朝腹地進攻,以宣府、大同為主要攻擊目標,影響所及至於北京戒嚴。這次入塞,蹂躪逾五旬,殺掠無計其數。

      崇禎九年四月,後金改國號為滿清,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當年六月,清軍由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領,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皆按兵不敢戰。清軍遍蹂畿內,攻略城堡,掠奪人畜十八萬。九月清軍從建昌冷口出邊。

      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令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託等率領清軍分兩路,一入牆子嶺,一入青山關,至通州會師,到涿州分為八道,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運河,山河之間六路並進。明督師盧象升十二月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突圍奮戰,馬蹶遇害。次年初,清軍攻下濟南,明德王被執,全城焚燬一空。二月清退兵。入口共五個月,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金銀百餘萬兩。

      清軍入關前的最後一次深入腹地是崇禎十五年,在貝勒阿巴泰率領下,分路從牆子嶺入,會於薊州,然後分道,一趨通州,一趨天津。十一月,北京戒嚴,明勳臣分守九門。清軍鐵騎繼續南進,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獲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次年四月北還。明朝將帥擁兵觀望,無一敢戰。

      松山之戰

      皇太極以大軍屢次入口而不能佔據明朝尺寸之地,都因為山海關在明朝控制下,受到阻隔,而要攻取山海關,必先奪下關外錦州等城。崇禎十四年正月,命睿親王多爾袞等領兵攻錦州,未能攻克,改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繼續進兵幷包圍錦州。明將祖大壽奮力拒守,圍不解,告急於明廷。為援救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調集王樸、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總兵,十三萬士兵、四萬匹馬及足支一年的糧草聚於寧遠。洪承疇擬用持久戰,建立一條從寧遠到錦州的糧道,大兵步步為營,以守為戰。而兵部尚書陳新甲恐師久餉匱,趣兵速戰。崇禎帝也密敕刻期進兵。

      洪承疇不得已於七月二十六日誓師援錦州。明兵倉卒出發,二十八日抵松山,留餉於寧遠、杏山及塔山外之筆架山。大軍紮營於乳峰山之西,其山之東即為清軍。明軍的陣營和初期的交戰都佔優勢。八月,皇太極率軍來援,形勢急轉直下。清軍自山至海,橫截明兵餉道,使錦州受困,松山也被包圍。洪承疇欲傾全軍孤注一戰,八總兵各持異議,兵部職方郎中張若 又鼓動回寧遠支糧,以致無法整軍再戰。王樸怯懦無能,首先逃走。吳三桂等更番殿後,各軍跟著向杏山奔去。清軍早有埋伏,前面迎擊,後面追擊,明軍一敗塗地。曹變蛟、王廷臣突入松山城。與洪承疇堅持困守。洪承疇、邱民仰組織將士五次突圍,均未成功,傷亡極大。

      皇太極又預料明杏山兵必棄寧遠,便在中途設伏於高橋,襲擊明軍,王樸、吳三桂等僅以身免。此役明兵被殲五萬餘人,駝馬器械損失數十萬。從此松山城中餉援皆絕,清軍又掘濠圍困。崇禎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副將夏成德等縛洪承疇,以城降清。清軍入城,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被殺,洪承疇降清。祖大壽守錦州一年多,力竭亦以城降。接著杏山、塔山相繼被清軍攻克,山海關外僅餘寧遠孤城。

      松錦之戰使清朝取得了進佔遼西的決定性勝利,為佔領北京進一步掃除了障礙。但在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已於崇禎十七年三月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清入關後便轉入同農民軍及南明作戰了。

      明清戰爭的性質如何?

      明清戰爭的性質從根本上說是大明王朝維護祖國統一,鎮壓民族分裂活動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一為清朝(後金),一為明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這三個政權的性質各不相同。主要的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制的民族國家,滿清是一個民族分裂政權,以滿語為國語,以薩滿教為國教。這場戰爭是一場民族戰爭。戰爭爆發時,清朝(後金)以“七大恨”誓師,發動戰爭,他們聲稱東北是自己的土地,在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吳三桂等漢家敗類的賣身投靠下消滅了反清復明的民族力量。

  • 3 # 知I簡

    明清之戰,是皇權與資本之戰。

    從軍事角度看問題,只會看雙方兵力裝備後勤的多寡。但實際上,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繼,政治只是資本的角力。

    為什麼李成梁要養寇自重,親自培養努爾哈赤,幫助他統一女真各部?

    為什麼袁崇煥不停要兵要糧,搞遼餉加急,武器裝備都是最好的,到最後幾十萬軍隊卻擋不住區區幾萬女真人,還讓他們跑到北京城下?

    為什麼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不但放清軍入關,居然還幫著清軍四處征戰?

    為什麼晉商要為清軍的軍事行動保證後勤之需。使他們獨佔經商特權,使他們大獲其利?

    這場資本與皇權的戰爭,綿延幾百年。不僅作為局內人的崇禎帝感到困惑,為什麼敵人一直藏在他的心臟中,他居然到死才明白。一些看熱鬧的局外人,也更加的困惑。這個困惑是,為什麼明朝的官僚集團毫無氣節可言?為什麼官僚集團,沒有人殉國,為什麼沒有人死節?

    為什麼明朝的武將,會如此輕易的投降建奴,投降闖賊,就跟吃飯睡覺一樣,毫無道德壓力。做漢奸做的心安理得。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一夥的。給皇帝賣命,那只是演戲。勾結建奴,養寇自重,搞官倒賺錢,才是硬道理。

    表面上看,建奴入關,打了下江山。再往下揭開一層會發現,實際上是投降的明軍漢奸打下的江山。為什麼漢奸會甘心情願的去給建奴賣命呢?繼續往下揭開本質,則是資本使然。所以大明王朝最深刻的教訓是,皇權必須要控制資本。

    當國家控制資本時,就是國泰民安,社會穩定。當資本控制國家時,就是戰亂頻繁,家破人亡。

    看歷史上朝代興衰交替,不都是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為什麼百姓苦?想想這句詩背後的深意。

    崇禎在自殺之前留下一封信:”朕登極十七年,致敵人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當他明白之時,也是滅亡之日了。

  • 4 # 夜來聽雨軒

    一、薩爾滸戰役。《清史稿》:“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戰爭過程: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王師正式出征;三月初一,西路軍遭努爾哈赤攻擊,寡不敵眾,全軍覆沒,總兵杜松戰死;三月初三,北路軍遭受攻擊,寡不敵眾,全軍覆沒,總兵馬林狼狽逃回;三月初五,東路軍被後金軍偷襲,猝不及防,全軍覆沒,總兵劉鋌戰死;三月初六,南路軍接到三路大軍戰敗的訊息後匆忙撤兵,後金軍趁勢追擊,損傷慘重。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慘敗、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

    二、一片石大戰。1644年4月,參戰的三方是當時東亞頂尖的軍事力量:順軍,關寧軍,清軍。戰爭過程:李自成的順軍已經與關寧軍交過一回手,雙方都有損傷。第二次交兵時,順軍在關內石河以西列陣,隊伍北至山,南至海,排成了一字長蛇陣,吳三桂揮兵從山海關殺了出來,一片石的上空卻突起颳起一陣大風,大風狂吹,塵土飛揚,遮天蓋地,對面幾乎對面不見人,就在風沙的籠罩下,雙方鏖戰兩個多時辰,吳三桂損失慘重,就在他精疲力竭,眼看著就要支援不住的時候。數萬清軍騎兵從關寧軍右側突入,順軍對清軍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遭受重創,未能再起。此戰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 5 # 小喬侃歷史

    明清兩代大大小小的戰爭當中,有反抗外族的戰爭,有王朝更迭的戰爭,也有從未成功過的農民起義

    反抗外族中我認為影響最深的莫過於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1840至1842年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之後屈辱式外交成為清朝一大特點幾乎失去了外交自主可言。

    第二:英國的勝利促使所有西方列強都徹底發現了清朝的腐朽與積弱,從而導致打動了一系列的戰爭,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例如,第二次鴉片、中法、甲午、八國聯軍……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條約有,南京條約、天津、北京、辛丑……使積弱的清朝更是雪上加霜。這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利帶來的連鎖反應,這段屈辱的歷史希望每個中華兒女都要牢記於心

    王朝更迭中我認為最關鍵的莫過於松錦之戰!

    第一:兵力來說明清幾乎傾盡所有,明13萬對清11萬,可見對此戰役的重視

    第二:錦州一旦被佔領,明朝在遼西的防禦體系將瞬間瓦解。

    第三:此次戰爭讓明朝奪取了筆架山的十二堆糧草,明朝末年,糧草問題本就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事情,失去糧草明朝大軍可謂潰不成軍,加速了國家的覆滅。

  • 6 # 汽車江湖

    大淩河之戰。

    大淩河城建於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是錦州的衛星城,這裡也是後金軍從遼東進軍關內的必經之路。

    -戰爭發生時間:公元1631年

    -雙方兵力:明軍13800人,增援部隊54000人;後金軍50000人

    -戰爭背景:

    1,公元1627年,後金軍在寧錦之戰中大敗,撤軍時拆毀了大淩河城。

    2,袁崇煥之死導致遼東明軍士氣低迷,軍心不穩。孫承宗臨危受命,整頓軍務。祖大壽因袁崇煥之死唯願自保。

    3,皇太極上臺後集中皇權,仿明制,組建六部,受皇太極直接領導。

    -戰爭經過:

    孫承宗於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再次掛帥關外軍務,並第三次搶築大淩河城。皇太極得知明軍重築大淩河城,立即徵調包括蒙古軍在內的大軍,從瀋陽出發,分兵兩路於八月六日會師於大淩河城下,開始圍點打援。皇太極十分看重大淩河城守將祖大壽,多次勸降,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只等援軍到來。明軍前三次救援都以失敗告終。

    農曆九月二十七日,明朝援軍四萬人在監軍道張春率領下過小淩河直逼大淩河城,在距大淩河城十五里處時,與後金兵遭遇。此時後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此時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著明軍的到來。待明軍進入射程,四十門大炮先後發射,明軍的陣營當時就亂了,皇太極率軍衝了上去,明軍被殺得節節後退。皇太極早已在明軍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潰逃的明軍們遇到伏兵,大都放棄抵抗選擇了投降。張春和他的三十餘名將領被生擒,總兵吳襄和宋偉僅率數十人僥倖逃歸。四萬增援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第四次的增援幾乎是全軍覆沒。

  • 7 # 一十六畫生

    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一個沒用的男人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