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落塵客

    單純說奉獻給文學證明還不是真愛,

    1、每個以文學創作為終身事業的人可能八成是一世無成,物質上面可能窮困潦倒,可是你的精神上是富有的,是有精神回報的。

    2、強如四大名著作者奉獻一生給文學也只寫出一部偉作,可他們的精神世界無比精彩!

  • 2 # 小德笑笑

    高建群是陝西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評價為“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1993年高建群以《最後一個匈奴》一書奠定了其實力派作家的地位,16年之後,這位滿懷理想主義的文學騎士,推出了他又一部史詩性質的力作《大平原》。

    《大平原》中的故事發端於上世紀30年代社會動盪和大饑荒年代,小說展現了陝西渭河平原上一個傳奇之家三代人經歷的種種苦難與愛恨情仇,也展示了大平原上的村莊在城市化浪潮中被納入開發區、結束了上千年農耕文明的現實命運。《大平原》是作者獻給古老、衰落鄉村的輓歌,是為養育過自己的渭河平原留存的一份珍貴記憶。

    高建群說,他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祭品奉獻給文學,自創作以來絲毫不敢懈怠。他說自己的文學創作“沒有秘訣”,“揹著個黃挎包,幾乎把陝北各地跑遍了。”陝西作家群在文壇曾經的輝煌,在高建群看來,也就是得益於作家以普通人的心態把自己投入生活,“不要覺得是在寫作,我們只是在做這個時代的記錄者”。《大平原》可以說是高建群向文學聖殿的獻禮,是對困境中的中國文學一次可貴的校正。

    高建群在2005年開始寫作《大平原》,斷斷續續寫了3年。在寫作的衝刺階段,他“關掉手機,每天上午拎一個小包,裡面裝著鋼筆、墨水、稿紙和香菸,就到家附近的豐慶公園寫作,中午回家吃飯,睡個午覺,下午如農民上工一樣又去了。”小說完成後,“突然中風癱瘓,眼睛鼻子嘴巴歪到一邊去了,住了18天院,才重新回到人間”。高建群說,“陝西作家不是在寫作,而是在哭泣”。是的,長歌當哭!正如西班牙作家烏納木諾說,聖殿之所以輝煌莊嚴,因為那裡是人類共同哭泣的地方。

    高建群計劃中的下一部作品是《鳩摩羅什》,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我有一種眩暈感,臉上佈滿光輝,我感到鳩摩羅什站在1600年前的彼岸,他對我說,我等了1600年,終於等到一個能夠寫我的人,他說,你去完成這次苦行吧,你將因為我而不朽。我想說,這不是一部傳記,它是一部東方人類族群與世界對話的史書。它大約會像《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傳》或者《梵·高傳》一樣,是一次精神的飛翔。”他打算寫完這部長篇,然後“封筆”,“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使命到此就可以算是完成了”。

    他用“苦行”和“精神的飛翔”這樣的詞來形容自己的思考和寫作過程,他把寫作看成是一代人的“歷史使命”。這些當今文壇的“稀有詞語”其實是文學傳統裡的經典詞彙,是文學良心和文學責任的最好詮釋。路遙在苦行中完成了他一生的飛翔,他把身體和精神都獻給了文學。現在,高建群也為文學幾乎毀掉了自己的身體,變成了幾乎不敢跟外界聯絡的“局外人”。

    高建群式的苦行意味著文學的良心和責任,是他個人的,也該是文學的。

  • 3 # 365文化

    奉獻給文學,是從培養愛好開始。我從小時,受父親影響,愛好寫作。長大後,興趣所在一直堅持,後來作品入選了作家網,並刊登在刊物上,也入了作協。寫著寫著,我的名字也寫入了各種百科,在網上慢慢有些名氣。

  • 4 # 漢子詩人

    ❣目前一一中外文壇一一中篇小說一一短篇小說一一一一盛產豐富一一長篇小說一一特別是一一百萬字左右一一優秀一一作品一一一一卻一一寥落晨星…………

    長篇小說(5O萬字以上)一一與一一中短篇小說一一相比一一作者一一付出的一一心智和一一藝術創造一一難度一一有著一一截然不同一一創作一一歷程一一長篇一一鉅著一一可一一大容量一一大結構一一承載一一人類一一優美語言一一併一一不斷一一挖掘一一延續一一提升一一鑄造一一冶煉一一人類一一靈魂……

    古往今來一一膾炙人口的一一長篇小說一一一直一一是一一人類文學的一一支柱一一與一一脊樑一一更是一一人類一一文化藝術一一皇冠上的一一一顆一一璀璨明珠……

    長篇小說衰落的原因有五條:

  • 5 # 大悔憶智周

    這裡有兩個典型的例子。

    四川人民出版社編輯、作家吳若萍老師。

    安徽合肥人。1942年畢業於安徽合肥正宜中學。1949年參加解放軍,歷任軍大三分校八隊學員,十軍炮兵團文化幹事,西南軍區《文化報》編輯,西南鐵路文工團創作組專業作家,四川人民出版社編輯,副編審。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

    吳若萍老師1928年生,1957年因編髮“大右派”流沙河先生“大毒草”《草木篇》被判刑20年,在大涼山勞改。1977年出獄,已近半百,仍“執迷不悟”,出獄第一件事竟是勉勵並相約文學青年(包括那時的我)“為文學獻身”!

    果然平反昭雪回出版社後即寫出長篇,將對於“運動”的否定上推至50年代,真個敢為天下先!

    薦素不相識的我考省出版社,大約成績尚可,但知青,“自學成才”,無大學文憑,吳若萍老師萬分焦急,比自己的事還著急,一再寫信,催我“快!快!快!強調家學淵源,強調家學淵源!”

    我竟辜負了吳若萍老師,沒有強調家學淵源。

    辛辛苦苦教兩個畢業班語文,一直幹了三十年,其間竟無暇與吳若萍老師通音問。

    吳若萍老師這類人,遠了,我等再無彼輩善良高貴。

    所有事全為了別人,一輩子為文學獻身!

    吳若萍老師應該92歲了,中國作家網上還能見到他的身影和文字。

    另一位老作家,雲南作家李喬,已故。少年發文於上海報刊並在郭沫若創造社獲獎,曾經聽魯迅講課。上世紀七十年代來川寫他的《歡笑的金沙江》續集《陣痛的大地》(後大概更名),對我這素不相識的文學青年也是百般鼓勵,給我看稿則一邊朗讀一邊點評,還告誡我今後成名不可妄自尊大,輕慢甚至批判老作家,如某名人。一日晚,我看電影回來,見他在我住處樓下徘徊,說來給我講稿,已徘徊一個多小時。

    我何德何能!

    是那一代作家靈魂高貴。過去的人,尤其過去的作家,尚有神性。為文學獻身不是一句口號,是用一生來做的事。

    李喬老師也活了94歲。

  • 6 # 心如開滿花的樹

    任何一個人想把精力奉獻給某一項事物,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認識—喜歡—瞭解—熱愛—奉獻。過程大致如此,可能也會因人因事而異!

    我認識文學作品確切的說是認識古詩詞源於小時候堂哥給我的一本唐詩宋詞。那時候其實理解不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也不明白“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但就是覺得這樣的句子真美。

    等上到高中開始“不務正業”了,開始讀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讀瓊瑤阿姨的《煙雨濛濛》,雖然是老師三番五次明令禁止的課外讀物,可我依然讀的津津有味。

    等大學畢業,工作了,結婚了,有了家庭和孩子,讀書的時間變少了。可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讀到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在書中,尹建莉老師說道“經典閱讀能讓孩子受益一生”。我很認同老師的這句話,並且也想給孩子做榜樣,於是又拿起了書。走進《蘇東坡傳》,遇見《人生海海》,對人生多了一份思考,對生命多了一份寬容。

    可生命就是這麼奇妙!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一個專門培訓語文的機構負責人。認識之初就被機構的課程內容和授課模式所吸引,於是在很幸運的考取教師資格證以後,我走上了講臺。我想讓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樣,心中的偶像是“東坡居士”,最理想的生活是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女孩子能像“簡愛”一樣獨立自愛,男孩子能像“保爾”一樣百鍊成鋼!

    很巧,我們的培訓機構也叫“遠方”。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人生海海》中有一句,我很喜歡。“幸福是養自己心的,而不是養別人眼的”。有文學養心,我很幸福!

  • 7 # 利萬物不爭

    我覺得一個人只要立定志向投身文學,那麼把自己奉獻給文學的路就算開始了。有人說文學的門檻很高呀,如何開始呢?

    首先,我想說的是,文學從來不在乎你的出身,不在乎你的學歷,只在乎你有沒有一顆對知識如飢似渴的心,有沒有一顆水滴石穿的恆心,有沒有一顆有志者事竟成的決心,有沒有一顆幾十年如一日的創作熱心?如果有一天,你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已然是一位合格的文學作家了,對文學的奉獻估計已經深入骨髓,縱然無名無利,也可以說是無愧於心了。

    有了恆心、決心和熱心,我們就可以先試著寫一寫時事短評、生活感悟來練練手,看看自己遣詞造句的水平怎麼樣,針對自己的不足,再去看看書來補自己的短板,等自己的詞彙量和寫作手法已經爛熟於心,我們就可以時不時的嘗試著寫各種體裁的文章,從中找到自己擅長的體裁,在自己有優勢的領域深耕,假以時日,一定有所成就!

    當然,我們的文學創作不需要取悅所有讀者,讀者的參與度也不是我們判別文學高低的標準,但正如相聲界大咖郭德綱所說的那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相聲不分高低,但商演成不成功卻是衡量相聲水平的一個方式。因為觀眾不認可你,他一定不會花錢去買票。文學也是一樣!無論文學也好,相聲也罷,不能給衣食父母帶來共鳴、啟發和歡樂,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有了奉獻文學的志向,有了文學創作的初心(恆心、決心和熱心),有了合適的創作方向,有了創作質量判別的依據,是不是就萬事俱備呢?當然不是,我們還需要借一借東風。這裡,我們有必要再回到我們的原始問題,奉獻給文學是如何開始的?生活的積累和沉澱!!!我們要借的這股東風就是生活,藝術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沒有生活閱歷的文學創作,是沒有靈魂的,也是空洞的無物的,所以奉獻給文學是從生活開始的。我們要想感悟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必須要融入到生活中去,這樣的創作才會有血有肉有靈魂。

    最後總結一下正是生活賦予了我們每個人不同的角色,我們人生才有了不同的意義,無論貧窮還是富貴,全都是過眼雲煙,我們每個人能奉獻給文學的不過生活而已!

  • 8 # 悟空新料

    從認字開始。眼中的世界可以很美好,文學中的世界很美妙!性格使然,使我不管何時都能對世界充滿信心。哪怕輟學以後,見得人多了,不再單純了,文學也能使人格格不入!

  • 9 # 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

    首先,發現讀文學是一種純粹的享受。文學為生活打開了一個逃離的出口,你可以跳進一個故事裡,不費力氣和代價地開始一場歷險:你能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告別了馬爾克斯筆下的狠熱拉美,馬上就能飛往到劉慈欣書裡的黑暗宇宙。文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滋味兒了。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你卻有可能成為不一樣的你。

    其次,文學是我們經常視而不見的可靠導師。當我們遇到困惑的時候,總是習慣在網路求助。但你很快會發現,能在網上尋找到答案的問題,永遠都是瑣碎的,具體的,短時的,但當你面臨人生中那些無法逃遁的的大困惑、大悲傷時,這些回答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甚至讓你越來越糟。而文學,卻能用一種靜默的力量給你回答。它讓你平靜而又感動。

  • 10 # 藝苑天地351

    奉獻給文學是從幼年就開始的。

    還在母親懷裡的時候,母親就常常給我講很多故事。母親沒有文化,講的都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很多時候,晚睡前,或者早起前,冬天農村的熱炕上,也常常聽父親和母親聊《三國》、聊《水滸》等。

    當時不知道那些叫文學,以為是世界上就有的事情。

    上學後一二年級時候,自己的語文課本不夠學,經常翻閱哥哥姐姐的語文課本胡看。後來又接觸了《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磚頭一樣的厚書,當時幼小的心靈對寫那些書的人,非常的崇拜,簡直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寫出來的,怎麼知道的那麼多。

    特別是那個《林海雪原》,都是一個人寫的,怎麼把好人壞人在什麼環境,他們心裡想什麼做什麼,都知道的那麼清楚,我當時就覺得寫書的人真是神人啊!

    後來到了小學三年級,我們開始有了作文課。我記得平生第一篇作文題目是“向雷鋒叔叔學習”,全班40多個同學都寫了同一個題目。

    第一次作文發本子的時候,同學們都發了本子,都有老師的點評,唯獨沒給我發本子,我記得交了本子的。

    在課堂上,老師沒發,我也不敢問。心裡很忐忑,當時小學老師很厲害,經常打同學。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老師拿了一個本子對大家說“下面,我來讀寧文英同學寫的這篇作文。”隨後,老師將我的作文在全班通讀了一遍。

    下課後,老師還是沒有給我作文字,而是拿到另一個班級作為範文通讀去了。

    不知道是天性使然,使我愛上文學,還是平時文學因素積累,反正那時候關於雷鋒的資料,都是那些日記、小人書之類,可以說,素材都是共享資源,對大家都是一樣的。

    但是寫出來作文,也不知道老師怎麼就作為範文給大家通讀,後來還抄寫在學校黑板報上。

    整個學生時代,我的作文,幾乎是每次都被當做範文通讀,和抄寫在黑板報上。

    高中畢業上了醫學院校,但是痴愛文學的原因,使我經常給衛校隔壁的報社跑,投送文學稿件。

    當時只是發表一些民間故事、新聞、詩歌,後來就是發表散文、小小說、報告文學。

    醫學院校畢業從事醫療期間,我還是痴愛文學,筆耕不輟。在文學上有了成就後,被當地文化館看上我,就轉行做了文化館專職文學創作幹部。後來做了文化館長至今。

    目前,我共發表文學創作200餘萬字。散文、詩歌、快板、小品劇本、報告文學等文學體裁,多次獲得中、省、地、市大獎。搬上舞臺的小品劇本30餘部,出版文學書籍6部,創作電影《我拿青春賭明天》(陳忠實作家題寫電影名字)進行了拍攝,《陝西電視臺》一套播出我的電視短劇劇本100餘部。

    本人現在是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文學創作研究會理事、陝西省文化傳播協會理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有如有如一壺老酒,有的甜美有的苦澀你從中品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