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天的懶雪人

    首先是個人能力,論權謀、橫掃六國的秦始皇絕對比呂不韋強;二是在大義上秦始皇佔據優勢,秦始皇是君、呂不韋是臣——春秋戰國時期,臣子想要弒君是非常困難的;三是呂不韋雖然權傾朝野,但忠於他的心腹並不多、而且對軍隊的控制力比較弱,大部分朝臣效忠的是秦王,只是因為秦王年幼,而呂不韋又確實有本事,所以才聽他的,但本質上他們效忠的是秦王,所以當秦王長大親政後,這批人自然會直接效忠秦王;四是呂不韋不是秦人,所以他很難獲得秦國軍民的效忠,

  • 2 # 每一步向前衝

    呂不韋不廢嬴政自己當皇帝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呂不韋是個地地道道的商人,看中的是利益,即使獲得了至高的權力,也沒什麼可求的,加之他本身就沒有足夠大的野心,自己與嬴政之間又有一層微妙的關係,因此不會廢嬴政。

    第二,大家都知道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他自己對秦國的功績已經足夠名垂千史了,何必再去造反呢。

    第三,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內部早已經被這部嚴厲苛刻的歷法所約束的規規矩矩,又加上秦國內部有大大小小的貴族勢力存在,他們不會允許一個外姓來當秦國的君王,所以呂不韋就算是廢了嬴政也不一定能當上皇帝,還是有很大阻礙的。

  • 3 # 萊恩校尉

    呂不韋做秦國丞相併不是像電視劇中演得一樣已經權傾朝野了,當時秦國中央是以四個庶長領政共掌大權,這四個庶長分別是,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都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左庶長為非王族大臣領政,駟車庶長則是專門執掌王族事務;四種庶長之中,除了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其餘全部是王族專職。

    從秦國官制中我們可以發現,呂不韋根本就沒有機會贏,他的確是領政丞相,可他沒有軍事指揮權,王族的人他指揮不動,國家的兵他也指揮不動,他唯一能指揮動的就是一群沒有兵權的官,如果他敢反他就只有死路一條。

    14歲的嬴政年齡雖小,但他是秦國正統,三位王族大臣就算是相與他為難可也不可能聽呂不韋的,呂不韋說好聽點是丞相,說難聽點他就是個奴才,幹好了賞,幹壞了殺,生殺大權完全就是秦王一句話的事情。

  • 4 # 青衫劍客

    兩人的關係就十分特殊,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所以嬴政尊呂不韋為仲父。

    至於兩人後來不和,也不能稱之為爭鬥,因為呂沒有和嬴政叫板的能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秦國當時民族較其他六國單一,比較排外,呂不韋之所以能在秦國有那麼大權勢,一方面是自己出眾的能力,另外,呂主要還是靠和贏異人、嬴政、趙姬的關係,所以他的權利的根基在皇帝那。再有,雖然呂不韋權勢大,但一直不能建立在軍事上的控制權,軍權都在皇親國戚手裡,效忠於嬴政。這兩點都決定了呂不韋鬥不過嬴政。

    我認為呂不韋也沒有反的心,他是有理想的人,能看清當時秦國的形勢和中國統一的大勢,所以他投資秦國。

    至於嬴政和呂不韋的不和,我認為一是因為兩人的治國理念不同,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法治的根基,使秦國強大,嬴政也主張法治和中央集權,呂不韋是雜家,對道家儒家法家相容幷蓄,主張民本思想(呂氏春秋),和高度中央集權有衝突。還有兩人矛盾激化的導火索,就是嫪毐造反事件,嫪毐勾搭嬴政的母親,還生了兩個孩子,嬴政大怒,而嫪毐是呂不韋弄進宮的,嬴政當然生呂不韋的氣,順勢削了呂的權。

  • 5 # 織繭讀書

    秦始皇稱帝三十九歲才稱帝,並非十四歲繼承帝位。我不認為呂不韋是失敗的。與其說秦始皇打敗呂不韋,不如說是呂不韋自己選擇了失敗。

    始皇之前,秦國是死了才能有諡號,如之前七位秦王。秦始皇稱帝時改了,三十九歲自稱“始皇”。所以秦始皇三十九歲稱帝。秦莊襄王即位三年,王薨。秦始皇當時十三歲,當時是太子,所以接任秦王之位。

    首先,從呂不韋自身來看,呂不韋自始至終沒有與秦始皇為敵。

    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父親)是憑藉呂不韋才做到太子,並繼承王位。當然,也有史書記載,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父親,呂不韋在邯鄲送給在趙為人質的異人(後來的莊襄王)已經懷孕的美姬,然後透過運作讓華陽太后認異人為子。此時,就已經決定呂不韋不可能與秦始皇為敵,也就是呂不韋當初對異人所說:吾門待子門大而大。我認為這是呂不韋操作這一切所追求的。

    至於孝文王讓呂不韋為相國,以河南洛陽十萬戶封呂不韋為文信侯,呂不韋也不貪戀。秦始皇九年,王冠,帶劍,十年,呂不韋免相就國,十二年呂不韋就飲鴆死。在此之前,呂不韋沒有任何取秦始皇而代之的準備和舉動。

    其次,從秦國發展來看,呂不韋不可能取代秦始皇而據秦為己有。

    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王在位56年(公元前307年-251年),秦國日益強大,莊襄王甚至在公元前288年稱西帝,立齊王為東帝。秦國貴族、將相等各種勢力、各項制度經過五十餘年發展都已經健全。秦始皇的爺爺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薨,秦始皇的父親秦孝文王三年薨,三四年間換了三個秦王,秦國依然沒有動亂。因此,呂不韋應該知道不可能透過取一人而得一國,即使打敗秦始皇,他也不可能當上秦王,掌管秦國。

    第三,如果說秦始皇戰勝呂不韋,可能就憑藉那一封書信。

    呂不韋回到封國一年後有人還希望他回來當相國。秦始皇覺察到後,賜給呂不韋一封書信,呂不韋看後,第二年就飲毒自盡,不像秦始皇誅殺嫪毐,呂不韋根本沒有任何反抗,

    文信侯就國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之。王恐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誅。第二年,飲鴆死。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且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呂不韋是個商人,以國易宗,流於史書足以,根本沒有想與秦始皇做對。我認為,與其說秦始皇打敗呂不韋,不如說呂不韋自己選擇了失敗。

  • 6 # 大陸講歷史

    其實,歷史上的呂不偉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子,權力一手遮天。秦朝是一個極度排外的一個部族,呂不韋不但是外姓,而且還不是秦華人。呂不韋之所以能在秦國做丞相,是因為他和嬴政還有他的母親之間微妙的關係。

    呂不韋是地地道道的商人,雖然它在商業上非常成功,可以稱得上是商業奇才。但是並不一定說他政治上就非常成功。而且我們知道那時候商人,他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雖然他做了丞相,但是他始終只有文的權利,沒有武的權力,就是說他動不了一兵一卒,他能動的就只有那些沒有軍事力量的官員。

    特別是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註定是一個更加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而且這有朝代以來,只有貴族才能掌握國家大權,想要去做皇上。呂不韋根本不可能的。

    最後呂不韋本身根本就沒有造反的想法,平時他也沒有往這方面去想。而且呂不韋還和嬴政的母親有藕斷絲連的關係,他一直害怕這種關係被嬴政發現,所以早早他就先逃跑了。

    我們再說一說嬴政,他是有橫掃六國的絕世胸懷的君主,在得到呂不韋的大量的金錢的支援之下,迅速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嬴政成為絕世皇帝之前,他必須要清除他自己心中認為的隱患。比如說呂不韋集團。

    所以說,對於題主的問題,不是秦始皇怎樣戰勝呂不韋,而是說呂不韋根本沒有資格,根本沒有軍事力量,跟秦始皇去pk。

  • 7 # 唐郭陽瑞

    我個人認為秦始皇並沒有打敗呂不韋而是呂不為自己打敗自己為什麼呂不韋要自己打敗自己1.治國理政是他的夢想,2.他並沒有想要當君王,3.呂不韋可能以為秦始皇是他的兒子,4.秦始皇雖然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但呂不韋把他當做親兒子看待.5.呂不韋想一統天下,所以他把秦始皇看作是自己的政治夢想繼承者,6.呂不韋自己親身教育.輔導.引路.支援.秦始皇,所以他不反彈不反抗,為了秦始皇,他願意去死,,所以說他是自己打敗自己

  • 8 # 沙埤

    秦始皇雖然14歲繼承皇位,但實際上22歲才正式掌握政權,這期間由秦始皇的母親夏姬和呂不韋輔佐。至於秦始皇是怎樣除掉呂不韋的,這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的母親夏姬,另一個就是夏姬的情人廖毐。

    前妾夏姬

    秦始皇的父親異人,曾是趙國的質子,在呂不韋的輔佐下成功繼位。在呂不韋舉辦的一次宴會中,異人看中了呂不韋的愛妾夏姬,並且橫刀奪愛娶了夏姬。但好景不長,異人上位三年後,就去世了。異人去世,夏姬就成了寡婦,雖然身為一國的太后,但生理需要還是不可避免的,日子久了之後,便耐不住寂寞了。這時,夏姬便又找上了呂不韋。雖然夏姬曾是呂不韋的妾,但是如今不同往日,夏姬是一國的太后,如果被發現國相與太后通姦,性命不保,但又因為夏姬的身份又不敢不答應。

    於是,呂不韋想出了一條下下策,找一個人代替自己,而那個人便是廖毐。

    替代情夫廖毐

    一開始,廖毐還受呂不韋控制,但漸漸地廖毐越發深受夏姬的寵愛,開始肆意妄為,不把呂不韋放在眼裡,建立自己的勢力。而且,沒過多久,夏姬懷孕了。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身為一個寡婦,還懷孕,這說明什麼?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是幹嘛了。但是廖毐並不因為這個而有所收斂,反而在一次飲酒中,稱自己的兒子會登上皇位。

    呂不韋看著廖毐如此猖狂,便去秦始皇那裡告發太后和廖毐通姦的事情。這事被廖毐知道後,他和太后想趁秦王不在咸陽的時機剷除呂不韋,在秦王去壅城舉行冠禮時,嫪毐按計劃用秦王與太后印信,引導其僮僕門客和軍隊發動政變,要誅殺呂不韋。但是沒想到呂不韋樹大根深,沒有除呂不韋,反而被呂不韋除掉了,這就是所謂的廖毐之亂

    通姦之事曝光

    但廖毐之亂,也成為呂不韋的人生轉折點。因為去告發廖毐和太后通姦,秦始皇徹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當然牽連到呂不韋。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趙太后遷到雍地居住。而攤上事情的呂不韋也只是被趕回自己封地,罷免了相國之位,並不是死罪。由此可知,呂不韋要是不攤上夏姬和廖毐,想除掉呂不韋談何容易?

    飲鳩自殺

    至於後面呂不韋為什麼自殺,是因為呂不韋的妄想害了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後,呂不韋倍感失落。但是讓呂不韋感到高興的是,六國的使者經常登門拜訪,這又燃起了呂不韋重返政權的希望。開始經常接待各國使者,想引起秦始皇的注意,然後重新請他回去。

    在看到秦始皇的信後,便知道秦始皇已經容不下他了,隨後飲酒自殺,呂不韋的一生從此畫上句號。

    由上可知,其實除掉呂不韋的人,不完全是秦始皇,怪就怪攤上這麼一個不靠譜的前妾和代替自己之人廖毐。

  • 9 # 小編虎哥

    年少即位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早年,莊襄王在趙國當人質,很喜歡呂不韋的妾姬,就娶了她,之後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政,姓趙。後來,莊襄王回到秦國,就給兒子改姓嬴,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在贏政十三歲那年,父親秦莊襄王生了一場大病去世了,他就從父親手裡接過了王位。那時候秦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了,先後吞併了巴、蜀、漢中,又佔有了楚國的都城郢,在那裡設定了南郡;在北方佔領了河東、太原和上黨;在東面佔領了滎陽,消滅了東周、西周兩個封國,在那裡設定了三川郡。

    秦王嬴政即位時,還只是個十三歲的孩子,哪裡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呢?好在下面有一些能力出眾的大臣來輔佐他。他封呂不韋為文信侯,讓他做丞相,又讓李斯擔任舍人,蒙驁擔任將軍。呂不韋是個充滿野心的人,在做了丞相之後,他四處招攬門客,想靠他們的力量來吞併天下。

    嬴政做了秦王之後,就把他的母親趙姬封為太后。雖然貴為太后,但趙姬卻與呂不韋曖昧不清,狼狽為奸。對這件事情,呂不韋心裡始終放心不下,他心想,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我和太后的事能瞞得了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可紙裡哪兒能包得住火呢?秦王現在還不懂事,但他以後長大了,要是知道了這件事,我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思來想去,呂不韋決定應該找個人給自己當替死鬼,就偷著把繆毐推薦給了太后,說他比自己強多了,太后見了肯定喜歡。果然,在見到繆毐之後,太后就愛上了他。慢慢地,仗著自己是太后面前的紅人,他得到了一些權利和封地。

    繆毐造反

    在秦王嬴政即位的第八年,秦國出了很多大事,先是將軍蒙驁去世,接著,秦王的弟弟長安君又打算謀反,沒想到最後露了餡,被處死在屯留城。這還不算完,黃河已經安靜了很多年,誰曾想這年卻突然氾濫成災,河裡的魚到跑了出來。人們為了躲避水災,都急著逃離家園。

    但也就是在這一年,繆毐被封為長信候,山陽一帶的土地都成了他的地盤。宮裡所有的房間、車馬、服裝、庭院、獵場他都能隨便使用,國中無論大事小事都也都得由他來做主,好像他才是國君一樣。這讓他十分得意,變得更加目中無人,甚至還用自己的名字把河西太原郡改名為毒國。

    又過了一年,到了四月,秦王迎來了自己的成人禮,在雍城舉行了盛大的儀式,此後就可以佩戴長劍了。據說,繆毐和太后當時也在這裡住,兩個人還生了兩個兒子。其實,在秦王搬過來住之前,繆毐一直假借著給太后做太監的名義,留在太后身邊,和太后私通。見秦王來了,他擔心和太后之間的醜事再也滿不下去了,到時候自己肯定會被殺掉,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

    繆毐偷來了秦王的玉璽和太后璽印,把縣城裡的兵馬都集中起來,準備攻進蘄年宮裡把秦王殺了。誰曾想,他前腳剛調集兵馬,後腳秦王就知道了這件事,趕緊讓相國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這些人趕來救駕。在咸陽,秦王的軍隊和叛軍展開激戰,最後消滅叛軍幾百人,繆毐趁亂逃跑。

    平叛結束之後,秦王獎賞了所有參加救駕的人,接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通緝繆毐:誰要能活捉他,就賞誰一百萬錢,要是殺了他,就賞五十萬錢。

    結果沒過多長時間,繆毐和他的同黨就都被捕獲,秦王下令將他五馬分屍,滿門抄斬。跟他一塊兒鬧事的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等一共二十多人都被殺頭,把砍下來的腦袋掛在木杆上示眾。凡是繆毐的門客也統統都被治了罪,最輕的也被罰勞役三年。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還不算完,秦王打算把這件事一查到底,接著又有四千多家受到了牽連,被剝了爵位,流放到了偏遠的四川。

    清除權臣

    後來,隨著調查的層層深入,呂不韋的狐狸尾巴也露了出來。秦王沒想到這個日夜在身邊輔佐的丞相竟然還有自己見不得人的一面,勃然大怒,免除了呂不韋的丞相職位。太后因為和繆毐私通,敗壞了門生,也被秦王打入了冷宮。

    秦王整治朝綱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天下,沒過多久,齊國和趙國就派了使臣過來,秦王設下酒宴來款待他們。在酒席上,齊國的使者茅焦對秦王說道:“現在秦國正在建立天下大業,您這時候把太后打入冷宮,恐怕對您的名聲影響不好吧?這件事要是讓諸侯們知道了,誰還會信服您呢?”秦王聽後覺得他說得在理,就把太后接了回來,讓她住在甘泉宮。

    後來,又有人告訴秦王,秦國出的這些亂子,都是那些別國來的客卿(不是秦華人,但在秦國做官)給鬧的,讓秦王趕緊把這些人都轟走。

    其實,秦王也覺得是這些人在搗亂,就把所有別國來的人都趕了出去。楚華人李斯也是其中之一,他覺得秦王這麼做實在是太荒謬了,就上書給秦王,一五一十的說了這樣做的利弊。秦王讀過之後,果然有所觸動,趕緊把逐客令收了回來,並重用了李斯。

    李斯得到重用以後,就來給秦王獻計。一天,他在朝上對秦王說道:“現在有一些諸侯不夠老實,老是想給您弄出點兒麻煩來,您應該找個大點兒的國家下手,殺一儆百,讓這些諸侯把尾巴都夾起來!南韓實力最弱,我看不如就先拿南韓下手吧。”

    秦王聽後,立刻就派李斯親自帶兵去攻打南韓。韓王眼看秦軍就要攻過來了,嚇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趕緊把韓非找來研究對策。

    在秦王嬴政即位十二年後,呂不韋死去了,從此權臣在朝中的影響被徹底消除了,秦王成了真正的權威。

  • 10 # 太史春秋

    秦始皇九年,年紀輕輕剛剛親政的贏政能快速剿滅位高權重的相國呂不韋,得益於他自身的英明果斷和呂不韋的立場。

    這是秦始皇在憤怒之下所走的一著險棋,風險係數極高,估計事後連秦始皇自己都會覺得後怕。

    呂不韋的勢力

    眾所周知,呂不韋透過“奇貨可居”的投資手段,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子楚順利成為秦莊襄王。

    作為秦國當時最大的功臣,呂不韋得到莊襄王極大的信任。莊襄王元年,各諸侯國聯合攻打秦國,莊襄王派呂不韋率兵迎戰。

    作為相國,同時還有權帶兵打仗,說明當時呂不韋的權力已經位極人臣。贏政繼位時只有九歲,國家大權完全落入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時,大量網羅天下的有識之士,使自己的勢力進一步的擴大。後來擔心與太后(趙姬)私通引來災禍,便想辦法將廖毐引薦給太后,使自己得以脫身。

    廖毐深得太后寵幸,被封為長信侯,有自己的領地、軍隊,權力凌駕於其他大臣之上。

    由此一來,如果太后、呂不韋、廖毐三人形成統一戰線對抗贏政,那麼可以說,贏政恐怕連一點勝算都沒有。

    贏政的憤怒

    在當時,估計太后與呂不韋、廖毐私通的事早已鬧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但在表面上卻沒人敢提及這些事,而贏政本人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攝於三方面 的淫威沒辦法下手。

    贏政在這種屈辱中生活了整整九年,直到自己親政之後仍然沒辦法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或許他在等機會,也或許在想一個萬全之策。

    然而在他還沒有做好十足準備的時候,有人在朝堂之上,公開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向剛剛親政的他舉報太后與廖毐私通的事,這讓贏政下不了臺面。

    於是,九年的屈辱與隱忍,在那一刻化作了一股憤怒之火,決定馬上向廖毐開刀。

    呂不韋的立場

    作為相國的呂不韋內心非常清楚,廖毐之事因自己而起,自己無論如何脫不了干係。那麼擺在自己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協同廖毐一同反叛;二是協同贏政誅殺廖毐。

    顯然,廖毐胡作非為,並且根本沒有什麼能力,如果失敗,有滅族的危險。即便一時反叛成功也會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不利於以後長期安定地發展。因此,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站在贏政一邊,維護的是正統,不但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自己就算不能立功,但也可以說是將功補過,不會有性命之虞。

    善於算計的商人呂不韋選擇了後者,堅定地站在了贏政這一邊,於是廖毐被快速誅殺。

    呂不韋的下場

    掃平廖毐之亂後,贏政開始擴大追責範圍,這種事情如果放在其他朝代其他皇帝身上,呂不韋很難逃脫滅族的處罰。

    或許是感念呂不韋曾經的功勞和誅殺廖毐時能將功補過,贏政只是罷免了他的相國職務,讓他回家養老。

    然而回家養老的呂不韋過得並不清靜,曾經的幕僚們總是隔三差五去拜訪他。這引起了贏政的猜忌,於是呂不韋又被放逐到蜀地。

    或許,此時的呂不韋想起曾經“奇貨可居”的投資,自己一直盡心盡力輔佐贏政父子,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因此在悲痛之餘服毒自殺。

    從整個事件來看,贏政能在廖毐案中獲得絕對勝利,跟呂不韋的立場是分不開的。如果呂不韋橫下一條心,堅決與廖毐站在一起,那麼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 11 # 逾鴻溝

    不是秦始皇可以勝呂不韋,壓根兒秦始皇其實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呂不韋其實是把一切希望寄託在秦始皇身上,秦始皇可以成功,有一半功勞是呂不韋給的,包括呂不韋之死,只要秦始皇能成功,呂不韋就是死,也心甘情願

  • 12 # 半閒山人

    嬴政回秦國時已經9歲,可以說他整個童年都是在趙國度過的。由於從小就遭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也讓嬴政的性格變得多疑與暴躁,報復心很重。

    嬴政當上秦王后,當時朝中有兩大勢力,一股是由仲父呂不韋培植的呂黨,呂不韋其時大權獨攬,朝綱獨撐,可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代行王權,其時秦國唯知仲父不知有秦王。而另一股勢力嫪毐則是仗著嬴政生母趙姬而發展形成的。

    趙姬在秦襄王子楚死後與呂不韋舊情復熾,呂不韋怕引火上身,便引來嫪毐侍奉趙姬。嫪毐本為市井無賴,心機陰險,與趙姬私通後生下二子,當時趙姬與呂不韋同黨掌政務,但趙姬的政務則完全落入了嫪毐的掌控之中。嫪毐權力在手,就開始有目的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經過他的苦心經營,很快在秦國成為僅次於呂不韋的另一大勢力。

    面對當時秦國的兩大勢力,秦王嬴政表現出了與年齡頗不相符的沉穩。他隱忍不發,不動聲色,因為其時他尚未親政,如果那時秦王直接與這兩大勢力發生衝突的話,他可能不是他們的對手。

    嬴政少年時就表現出了一個君王的心機與沉穩。公元前238年,是嬴政加冠的年份。其時嬴政羽翼已經豐滿,但他並未動手,因為他不能動手,如果其時嫪毐與呂不韋聯手,憑嬴政的力量是絕對不夠對付的,所以他當時採取的態度就是先打擊嫪毐一黨的策略。嫪毐為人張狂,難免做事操之過急,而對於呂不韋,其勢力又較小,而且如果嫪毐作亂的話,他可以名正言順地除掉他,而且正因為名正言順,他甚至可以借用呂黨的力量。

    嫪毐在嬴政去蘄年宮加冠時發動了叛亂,這恰好在嬴政的意料之中,結果自然可以想象,嫪毐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嬴政對付呂不韋,手段卻溫和得多,直到第二年,他已完全牢固地掌握了秦國的政權之後,才罷了呂不韋的相國職位。在這裡,嬴政表現出他一捭一闔的政治家風格。

    嬴政不是個能容人的人,在嫪毐案後,因與呂不韋有牽涉,當時他就想動呂黨。但他也知道呂黨不比嫪毐黨,根基要穩固許多,如果操之過急,秦王未必有勝算,所以他還是等到了自己的權力穩固後才動,其忍性與智計,無疑是隻有一代明君才有的心胸與手腕。

    可以說,秦王嬴政在他的青少年時期,他是聰明過人的,行事總是有規有矩,儘管他生性殘忍,但作為君王,他還是比較好地用君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作為一個大國的君王,嬴政考慮得最多的當然是他的秦國。為了秦國的利益,嬴政有些時候必須殘忍。他罷了呂不韋的相位之後,讓他遷居封邑洛陽,可謂是手下留情了,因為他當時的想法可能是隻要他離開了都城咸陽,就不會對他的王權產生威脅,既對王權沒有威脅,呂不韋的生死他就沒有必要去計較。

    可是呂不韋罷相後,遷居洛陽,關東六國君主頻繁地派人到洛陽向呂不韋請安,往來賓客使者絡繹不絕,相望於道,如此場面,讓嬴政大為惱火。因為呂不韋的做法已經超越了王權所能給予他的相應禮數,而且作為秦國的大臣,與關東六國不停地接觸,這明擺著是要搞事情的節奏,所以嬴政就寫信質問他: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啊?我讓你在河南吃好的喝好的,你還不安分,你帶著一家老小給我滾去蜀地!呂不韋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位大神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了?還有用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