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翔兒說
-
2 # 哈核
1.把草原帝國匈奴打到滅亡
2.漢朝使者可廢立西域國王
3.漢朝都護、使者可調動西域各國軍隊
4.漢朝直接控制越南和朝鮮
-
3 # 菠蘿好餓
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名將陳湯在大勝北匈奴之後,寫給漢元帝的奏摺。現在的我們或許能從這霸氣的話語中遙想到當時大漢帝國的輝煌。
-
4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一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只有漢朝軍隊及朝廷敢這樣說。
一、漢武帝將當時最強的遊牧民族匈奴給擊敗,而匈奴西去的一支,形成上帝之鞭橫掃歐洲;
二、大漢建國上百年,國民崇文尚武,百姓戰鬥力極其強悍,崇尚軍中建功立業;
三、漢朝時國家生產力發達,戰鬥過程當中漢軍裝備遠遠優於周邊少數民族,且經常以少勝多;
通過歷史的記錄,我們也能發現不少當時漢朝擊敗周邊國家的戰事,而整個大漢王朝,也是我們漢人的開始,之所以後世的我們自稱漢人,主要還是當時的漢族文明領先於世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我們自豪的說。。我們是漢人。。是炎黃子孫。
-
5 # 9sun
很多人都會把漢朝當做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朝代,漢朝的軍隊在當時也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就算放到歐洲也是如此。漢朝的國土面積有2560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現在中國的三倍,漢朝是在劉秀建立東漢後發展到了頂峰,對外一直在打勝仗,而且持續開疆擴土。對於古人來說要那麼大的面積非常難防守,因為不想現在有遠端武器,不過當時漢朝的軍隊也已經證明了自己實力是陸地最強。
依據《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記載所述,漢軍的軍陣與之相比則毫不遜色,漢軍的方陣主要為步、兵騎兵以及弓弩,車兵的混合隊陣。並且,在裝備上羅馬軍隊多使用一種長約兩英尺、寬約兩英寸的短劍,還與容易投擲的標槍相結合使用,漢軍中則使用長戟、強弩等。甚至,在作戰方式上不同於羅馬軍隊的進攻戰,漢軍慣用偷襲迂迴的作戰方式,這也使得漢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漢朝的作戰方針主要是針對馬戰的,從騎兵用的槊到步兵的強弩,無不是針對馬戰產生的。並且,漢族得以文明數千年不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種武器,那就是“弩”。甚至,在戰國時代,各國都有重甲將兵,為了遠距離射殺重甲敵軍,中國人開始使用強弩。
漢軍雖然不使用方陣,但是,也會分為三到五個集團軍,以騎兵為主力,每十日為一個作戰週期,甚至,每名漢朝軍士會配備兩匹馬,雖然,慣用遠端偷襲的戰術,但是,自漢武一朝後更將進攻戰作為主要的作戰方式。《漢書》中曾對“陳湯論兵”有所記載,其中一段大意是講:他曾對漢成帝說“漢兵可憑藉先進的裝備在抵抗匈奴時做到以一敵五,即便漢朝的兵器打造技術被敵人所學,但是,漢軍依然可以以一敵三。”
可以說,敢放出這般狂言絕不是陳湯過於自信,而是當時冶鐵技飛速發展,漢軍的鐵質兵器諸如強弩,劍以及重甲裝備均得到了提升。加之,當時漢軍的戰鬥力確實強悍,與匈奴發生戰爭時的確可以毫不費力的做到以少勝多,我們都知道,在面對匈奴勇猛的騎兵時羅馬軍隊是潰不成軍。這裡,透過匈奴與西羅馬帝國的戰役對比,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羅馬軍隊的嚴重缺點即羅馬騎兵力量不足,而再強悍的步兵無論如何也難以與騎兵以及騎射部隊相抗衡。並且,騎兵可從多個角度包抄發起攻擊,在肉搏戰中步兵顯然毫無抵抗之力只能束手就擒。
曾經有一個小國家的國王,竟然看到唐朝的使者竟哭道:不想今日復圖漢官威儀。唐朝已經很強大了,而那個國王卻說看到當年漢朝的影子,可想而知,大漢的影響力之大。
遼東不服,打。今遼寧東部,北朝鮮。
閩越不服,打。今福建。
南越不服,打。今兩廣,越南。
夜郎不服,打。今貴州。
滇國不服,打。今雲南。
羌人不服,打。今青海。
河西不服,打。今甘肅。
西域不服,打。今新疆,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
匈奴不服,打。今內蒙古,蒙古國。所以漢武帝在任期間基本就在打仗。在那個時代有一個名叫陳湯的名將,他喊出一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那時候的漢帝國可稱之為最強音.那時候建立了中國最強的尊嚴,即使幾百年後,外國皇帝也稱中國使者為漢使。讓我們看看那時漢朝究竟有多強大。
-
6 # 鍋小震
漢朝的科技和軍制遠高於同時期國家
科技方面,最突出的當屬弩箭,最遠的可射出六百米,還有瞄準鏡,快趕上現代的步槍了。匈奴只有射程幾十米的弓箭。其他諸如盔甲馬鐙等也是沒法比的,後勤也是碾壓。
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匈奴騎兵正在認真的衝鋒,漢朝騎兵正在突突突的發射弩箭。打完仗發現匈奴被射死數千人,漢朝這邊也因為拉弓用力太猛,導致好幾個士兵手臂受傷。
軍隊方面,漢朝重武,為國捐軀是全家的驕傲,立過軍功的可以吹一輩子,軍隊也都要有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比之下,匈奴更像是騎在馬上的老百姓或者土匪。
士氣更是不能比的。東漢耿恭就曾以數百漢軍多次擊退數萬匈奴,匈奴空生氣,但也沒辦法。
-
7 # 獨一無二劍
漢朝軍隊到底有多強?
在具體回答之前,我們可以通過幾件漢朝時期著名的戰例和事件來應證:
一、陳湯敢於發出千古鏗鏘豪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動人心魄,遠敵喪膽;這並不是空穴來風。
二、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直搗王庭,大敗匈奴,不僅一雪前恥,也致使匈奴部族分裂為南北匈奴。
三、東漢名將竇固、班超北伐匈奴,徹底擊敗北匈奴,僅北匈奴單于夜遁逃走。有今外蒙發現的石刻《封燕然山銘》為證。
四、班超震懾西域,西域各國無不臣服、懾服,漢朝使者敢於在西域小國手刃國王,更改其國號。張騫開拓絲綢之路,沿途各國莫不示好或歸附於漢,開啟萬國來朝盛況。
五、馬援遠征南越,漢武帝滅為滿朝鮮、東甌,閩越,夜郎等國,掃滅八荒,漢朝威震東方。
六、漢朝的疆域遼闊,基本囊括了東亞和中亞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佔領了歐亞大陸東岸所有古代技術條件下適合耕種的土地。
那麼,漢朝軍隊到底有多強呢?是什麼樣的戰鬥力能讓漢朝如此強大?我想,我們必須儘可能的還原歷史,客觀公正的分析。下面作詳細論述:
第一、漢朝傳承400年,農耕發達,商業興盛,經濟、科技繁榮,人口興旺,生產力長足發展,國力強盛。即使今天的中國我們依然奮進在強國強軍的征途中。強軍的前提是具備強大的國家實力來支撐,軍隊建設除了時間和精力,更需要真金白銀。漢朝經歷前期近百年韜光養晦的發展,在漢武帝時期綜合國力和軍隊戰鬥力都達到巔峰,國庫充足,國家欣欣向榮,空前強大,具備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為解除匈奴襲擾威脅,漢朝對匈奴展開反擊,並將匈奴分化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漢朝,最終融合漢化。
第二、漢朝名將輩出,軍事理論、戰爭思維謀略豐富先進,民間崇文尚武,民風彪悍,崇尚軍中建功立業。漢朝名將薈萃,青史留名者眾多,衛青、霍去病、李陵、李廣、竇固、班超、馬援……將領是軍隊的靈魂所在,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優秀的將領是打勝仗的決定因素之一,而名將輩出的年代更能激勵更多男兒從軍拜將。其次,經歷春秋戰國和秦朝,漢朝時期的軍事理論,戰爭謀略,戰爭藝術已經達到新的高度,漢軍常常妙計頻出,出其不意的攻擊匈奴,達成戰役目的。漢朝時期,民間繁榮,漢民崇文尚武成風,民風彪悍而純粹,即使女流之輩亦能上陣殺敵,試想一介女流尚能如此勇武,那麼漢朝的大好男兒們呢。
第三、漢朝軍事科技發達,冶金技術先進,漢軍武器裝備精良,故常能以少勝多。”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所以漢兵對敵,可以以一敵五,或以一敵三。由此可以看出,漢軍軍士的戰鬥力能以一當五,除了個人勇武,訓練有素外,可以說武裝到牙齒了,因此常能以少勝多。漢軍先進的冶金技術鍛造的刀槍劍戟堅韌鋒利,完全勝過匈奴和周邊國家的青銅器,而且強弓硬弩,戰車加持,戰甲堅固,故而戰鬥力首屈一指。更何況十萬鐵騎,兵強馬壯,完全不輸於馬背上的遊牧民族。還要強調的是,漢軍兵種齊全,制式武器完備,戰陣嚴整,軍隊編成大大優於同時期所有軍隊。
第四、漢朝推行軍功爵位制度,對將領、軍隊、國家乃至平民都產生積極影響,軍隊往往爆發強大潛力。“國以功授官予爵,此謂以盛知謀,以盛勇戰。以盛勇戰,以盛知謀,其國必無敵。”由此可見軍功爵位制度帶來的巨大優勢。漢承秦制,軍功爵制度也全部繼承下來,而且比秦朝時期有更嚴格的等級界限。爵位高低與官職大小,所享食邑成正比。軍功爵改變的不光是社會地位還有生活條件,更有拜將封侯的遠大前程,以及作為軍人的榮耀。試想,在上升到國家高度的獎懲制度下,誰不會奮勇作戰,只有奮力作戰才能為自己贏得最大的利益。相反,誰也不敢消極作戰,因為也會面臨嚴苛的處罰。即使以今天的思維來判斷,漢朝軍功爵制度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聯絡在一起,精神、物質獎勵相結合,非常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軍隊戰鬥力想不強都不行。
除此,漢朝是繼承自秦朝並予以發展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軍隊建設,指揮控制由中央決定,戰爭動員能力強大,能短時間內集結大量軍隊,是羅馬帝國城邦制難以比擬的。整個漢朝時期,大漢軍隊都保持著對周邊及和西域的威懾,比當今美國的霸權還強勢,這也能輔佐反映漢軍何其強悍。
總結:漢武帝時期,當時最強的遊牧民族匈奴被漢軍擊敗,而西去的北匈奴,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橫掃歐洲。因此,得出結論:漢朝軍隊無疑是當時世界最強軍隊!(漢朝開拓絲綢之路,把影響力投射到遙遠的中東、歐洲,開啟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漢朝也是華夏文明主體漢族融合形成的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輝煌一頁!) -
8 # 歷史的煙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朝軍隊的強大是非常有名的,即使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那樣內憂外患的時期,漢朝的軍隊仍然能夠對周邊異族政權產生足夠的威懾力,甚至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都能憑藉一隅之地對入侵的周邊異族戰而勝之。
《後漢書·耿弇列傳》中曾記載了一個“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耿恭等十三名將士,在北匈奴兩萬人的進攻下,守住城池長達一年,最終獲救的故事
軍制軍備,碾壓各國
那麼,漢朝的軍隊有多強大?為何這麼強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漢朝的科技和軍制遠高於同時期國家。科技方面,最突出的當屬弩箭,最遠的可射出六百米,甚至還有瞄準鏡,快趕上現代的步槍了。
而匈奴只有射程幾十米的弓箭。而且匈奴軍隊的其他,諸如盔甲馬鐙等也是沒法和漢朝比的,後勤也有明顯的差距。
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匈奴騎兵正在勇猛無比地往前衝鋒,這時漢朝騎兵正在突突突的發射弩箭。打完仗發現匈奴被射死數千人,漢朝這邊可能也因為拉弓用力太猛,導致好幾個士兵手臂受傷。
戰爭理論,豐富實用
漢朝軍隊的戰術更為靈活多變。戰爭理論上,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尉繚子等等先進的軍事學說領先於世界近一個時代。
同時對軍隊的後勤,心理,政治,氣象,地理等各方面都有所研究。軍事陣型也已經發展得非常精細和複雜。
尚武精神,武力強盛
漢朝是以“大一統”而真正建立了獲得民族認同感的,現在的“漢族”之稱皆因大一統。
“凡犯我大漢天威者必趨之”即表明了當時漢朝的武力之強盛。
在中國歷史上兩大聖朝“強漢盛唐”,漢是以武力之強盛而名列其一,在人口上漢朝也佔據著很大的優勢。
漢朝重武尚武,為國捐軀是全家的驕傲,立過軍功的可以吹一輩子,軍隊也都要有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比之下,匈奴更像是騎在馬上的老百姓或者土匪,士氣更是不能比的。
其實出土的漢畫像磚也不乏對漢朝尚武風氣的描繪:騎馬射箭打獵、空手與各種猛獸搏鬥、手持各類兵器比試等等。甚至連我們現在認為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也不是吃素的。
兵役制度,嚴格有效
漢朝的兵役制度是徵兵制為主。全國所有男性到了十五歲或十七歲,就要到軍事機構裡去辦理登記手續——“傅籍”(也叫做“始傅”),即被納入軍國體系。
他們在二十歲或者二十三歲時,必須要服兩年兵役。兩年兵役退役後,在國家需要時必須再次服役。最終徹底退役的年齡由於身份不同,有五十六歲和六十歲兩種。
到了終止服役年齡後,他們才無需接受徵召。
冶鐵技術,成熟穩定
如此強大的軍隊,當然要有強大的後盾。漢朝的時候中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冶鐵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出現,這也就奠定了強大的軍事技術!
中國秉承青銅時代的熔鑄傳統,將高爐溫度達到1000度以上,甚至達到“爐火純青”的高溫,將鐵礦石熔融後,倒入“範”內成型,鑄造器具,是為“鑄鐵”。
含碳量適中,加之以千錘百煉,反覆鍛打,做成的器具,不論是生產生活器具鐵犁,鎬犁斧錛,還是武器刀槍劍戟,均強韌鋒利,威力獨步天下。
當然了,漢朝軍隊強大的原因還有很多。通過歷史的記錄,我們也能發現不少當時漢朝擊敗周邊國家的戰事。
而整個大漢王朝,也是我們漢人的開始,之所以後世的我們自稱漢人,主要還是當時的漢族文明領先於世界,給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9 # 上書房尚書
說到漢朝軍隊的強大,自然離不開武器、裝備以及軍隊戰法幾個方面,而武器裝備自然與冶鐵技術息息相關。那麼,咱們就從這幾個方面簡單解析一下漢朝軍隊的強大之處。
冶鐵技術
漢代是我國冶鐵技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已經能夠生產白口鑄鐵(含碳量在2.5%左右),到了漢朝,冶鐵技術更加精進,甚至冶煉出了堪比現代標準一級水平的球狀石墨鑄鐵。而同時期的歐洲,正處於古羅馬時代,他們的冶鐵技術還停留在海綿鐵的水平上。海綿鐵還保留了失氧時形成的大量微氣孔,只能用來製作寬短劍,若用來製作類似同時期中國的長劍,恐怕是一刺就彎,需要放地上踩直才能再用吧。
武器、裝備
得益於當時先進的冶鐵技術,漢朝的武器裝備也是相當的精良。遠端武器主要就是強弩。依靠成熟的冶鐵技術,當時的弩箭已經演變成鐵質的三稜錐,且帶有刻度望山(瞄準器),最強的弩是大黃參連弩開十石之力射程可達600米以上,而大黃參連弩承受的極限甚至可達四十石,實在是攻城略地之利器。而古羅馬時期別說強弩,甚至連弓箭都幾乎沒有。
而近戰武器則以環首刀為主,環首刀帶有血槽,一刀下去,必定血流不止。前面說到過,因為冶鐵技術的落後,古羅馬的近戰武器基本上以寬而短的劍為主,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然後是護甲,漢朝的鎧甲以札甲和魚鱗甲為主,札甲一般由超過600片的鐵片穿綴而成,重量在十到十五公斤,而魚鱗甲則由2000至3000片鐵片穿綴而成,重量在十六到二十公斤。這兩種甲冑相比於歐洲的板甲更加貼身、靈活,而相對於古羅馬時期的鍊甲防禦力更好。因為古羅馬軍隊基本上以近戰為主,所以,護甲也是他們的重中之重,特別是頭盔的設計人性化,能有效保護面部及頭部,這一點漢朝軍隊略有不足。
戰法
得益於中國漫長的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兵家奇才輩出,各種謀略戰法更是層出不窮,依靠謀略以少勝多的戰役更不止一二。而同時期的歐洲大兄弟,基本上還是以短兵相接為主。即便拋開謀略,兩者作戰陣廝殺,我們也不難想象這樣的場景:那邊的大兄弟還在往前吶喊衝鋒,這邊咱們先是幾番箭弩齊射,等到他們為數不多的殘兵衝鋒到近前,就是精鐵長刀與闊短鐵劍的較量,一觸之間,即分高下。
有以上三點,再加上以上答友所說到的漢朝對外的各種戰績,不難看出,我國漢朝時期的軍隊,天下第一,當之無愧。
-
10 # 讀未見書
漢朝軍隊到底有多強大?
看看漢武帝劉徹的《西極天馬歌》就知道了。
天馬來兮從西極,
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
涉流沙兮四夷服。
秦漢之際,河西走廓千里沃野是匈奴人的樂園,他們的騎兵北方草原上彪悍的猛虎,動輒南下侵擾漢朝邊疆。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鑿空西域,開通絲路,引進西域良馬,在甘肅河西走廊大規模培育改良。強大的騎兵力量為漢朝軍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擁有了強大的可以與匈奴對抗的騎兵,公元121年,漢武帝連讀兩次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匈奴敗亡北逃,一路逃亡,一路衷怨的唱,“亡我祁連山,令我六畜不興旺。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讓匈奴人戀戀不捨。
趕走了匈奴,漢朝與西域交通暢通無阻,大漢帝國威名遠播,四夷歸服。西域物產源源不斷輸入中原,中原文明也送達西域和西方各國。從此,中國開始了與世界最持久、最廣泛的交流與對話。
-
11 # 世界全史羅銳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名將陳湯在大勝北匈奴之後,寫給漢元帝的奏摺。現在的我們或許能從這霸氣的話語中遙想到當時大漢帝國的輝煌。
秦朝末年,群雄奮起,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在沛縣舉兵反秦,這是漢軍的前身。漢軍初期由劉邦領導作戰方式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漢武帝時期為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騎兵兵團作戰,以重甲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端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提拔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年輕將領發動三次戰略反擊(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到漢宣帝時期,郅支單于先囚禁漢朝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漢朝使者古吉,漢朝曾三次派出使者索要遺體,郅支單于非但不給,而且羞辱漢使。隨後陳湯便調集各族精兵四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郅支都城進攻,斬殺郅支單于及其部眾1500餘人,成功救出漢朝使者。隨後陳湯便寫下這道“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奏摺。
即使到漢朝末年,處於動盪局勢,但綜合國家實力和資源並沒有下降,甚至超過了漢朝的初期。那時候留下的強大軍事實力仍在繼續,軍事動員更加完整和強大。以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威震烏桓,不敢進犯幽州。空出手來攻滅劉虞,和袁紹爭雄。曹操遠征烏桓、橫掃羌,氐,虎步關右等少數民族,統一北方,使其各外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過多個極為強盛的王朝,由劉邦一手建立的漢朝便是其中之一,只是因為中間出現過王莽篡漢以後建立的新朝,所以漢朝又分為西漢和東漢,漢朝也因其強大的實力素有“強漢”的美譽。
不過,放眼當時整個歐亞大陸,漢朝並非一家獨大,還有三個強大的帝國與其並存於世,它們分別是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其中,貴霜帝國是由大月氏五翕侯之一,貴霜部的丘就卻建立的。
最巔峰時期,貴霜帝國的疆域從今天的塔吉克一直綿延至裡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總人口五百萬,常備軍隊二十多萬人,是當時公認的幾大強國之一,到了東漢時期,由於貴霜帝國曾經出兵幫助漢朝經營過西域地區,因此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便想要漢朝報答他們。
於是,貴霜帝國向當時的西域長史班超提出了迎娶漢朝公主的要求,因為當時的漢朝對貴霜帝國的情況瞭解的並不是很多,甚至連常年呆在邊疆的班超都知之甚少,所以,對他們這個過分的要求,班超想都沒多想,直接就給拒絕了。
然而,班超卻不知道,他拒絕的人是被稱為貴霜帝國“救世主”的索特爾麥格斯,他在貴霜帝國的地位就如同我們中國古代的“千古一帝”,被班超拒絕之後,索特爾麥格斯覺得很沒有面子,惱羞成怒之下,立刻派副王謝率領七萬大軍,越過帕米爾高原,前去攻打班超。
班超當時呆的地方叫疏勒,一個西域小國,城中守兵不足千人,當看到貴霜帝國七萬鐵騎兵臨城下的時候,城內的疏勒人全都嚇壞了,大有世界末 日臨頭的感覺,此時,城內唯有班超臨危不亂。
經過一番分析,班超對所有人說道:“月氏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他們跋涉數千裡,翻越蔥嶺而來,糧草供給極為不便,肯定無法久戰,咱們只要存好糧食,堅守不出,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定可以將他們擊敗。”
此後,在班超的帶領下,一次又一次的擊退了貴霜軍隊的進攻,迫不得已之下,貴霜軍隊只能先將疏勒城包圍起來,伺機發動進攻,只是,由於他們隨軍所帶的糧食不多,陷入了極度缺糧的境地。
算算時間差不多了,班超估摸著貴霜軍隊肯定會派人到龜茲借糧,便事先派了幾百名士兵在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果然不出他所料,貴霜主帥副王謝還真的派出使者帶著很多金銀珠寶去找龜茲求援了,結果這一行人被伏兵全部斬殺。
隨後,班超讓人把使者等人的首級給副王謝送了過去,由於貴霜軍隊久攻不下,又沒有糧草供給,此時軍隊早已疲憊不堪,現在又失去了求援的唯一機會,隨時都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無奈之下,副王謝只能低下高傲的頭顱向班超謝罪求和。
班超沒有太過為難貴霜軍隊,同意了副王謝求和的要求,並放他們回國,毫不誇張的說,這一戰給貴霜帝國造成了極大的震動,讓他們知道了漢人的不好惹,而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中亞眾國也被漢朝軍隊強悍的作戰能力所折服,在此後數百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和中原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也為日後“盛唐”的開疆擴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12 # 第八大街的雜貨鋪
給大家一個新的角度對比一下,再看漢朝軍隊多強。強不強是要看對手的,幫大家換個可以想象的對手就知道了。50公斤級的拳擊比賽,即便選手秒殺對手,也打不過100公斤級的輸家。漢匈戰爭屬於5萬公斤級,超級重量級拳擊比賽,整整幹了200多回合,前後290多年。大漢朝傷痕累累、嘴歪眼斜、勞民傷財,老劉家換了幾十位選手,最後總算是贏得了獎勵。
獎品中土地、人民這些能看見的物質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看不見的危險消除:臥榻之側有猛虎窺伺。
打散了統一的草原遊牧民族,讓他們成為了事實上的"少數民族"。統一的草原民族有多可怕?澶淵之盟,靖康之恥,土木堡之變,再看看成吉思汗無與倫比的戰績,全世界難有一合之敵,比較出真相。
"日耳曼民族"這個讓現代歐洲人無比自豪的血統,充分證明了統一的"日耳曼"野蠻人多可怕。全盛時代的羅馬帝國,亦非統一的草原民族之敵。上帝之鞭"阿提拉",次虐羅馬橫行歐洲,羅馬像個小姑娘一樣被反覆羞辱,再也不"帝國"了。成吉思汗,一個曾經讓全世界都顫抖的名字,他代表著統一的蒙古族。這個名字現在依然為人稱道。5000多年來,整個世界歷史沒有一個比他更強更狂的人。
最後呢?匈奴自單于"頭曼"起,"冒頓"盛,再至劉徹開始打,累積國力100多年。蒙古不過數十年把就把世界幹個稀里嘩啦。都是草原民族,匈奴與蒙古總戰力大致相等。所以將選手"匈奴"換做"成吉思汗",沒毛病。選手"大漢"PK選手"成吉思汗"這時就可以一目瞭然,打贏與"成吉思汗"同樣彪悍的匈奴,這個大漢軍隊到底有多強大。
-
13 # 死秦之證
如果按照中國古代中外戰爭的表現來看,漢朝軍隊的強度大概就是天花板強度,能代表中國去世界上參加最強朝代評比。
首先講一件事情,兩漢時期沒有農民起義,說明西漢時期老百姓的生活還是不錯的,沒有想要改朝換代的想法,所以只能從對外戰爭來看西漢軍隊有多強。
兩漢對匈奴,打的匈奴完全是服服帖帖,完全沒有秦始皇時期的囂張。先看西漢,不僅擊退了狂妄的匈奴,還分化了匈奴人,南匈奴直接歸順了漢朝。再看東漢,東漢就更兇了,事實證明劉秀等劉家後代把王莽毀壞了老劉家事業的怨氣完全撒在了匈奴身上,直接把匈奴趕到了西伯利亞大草原上。此時不得不提,匈奴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畢竟匈奴又在西伯利亞上活蹦亂跳,建立了匈奴帝國,被西漢打的如此喪,只能說明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然後再看其他事件,曾經秦朝南方大將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在南越建立了南越政權,在西漢初附屬與西漢,等到漢武帝時期,南越國主心想,我國老是這麼向西漢進貢也不是事,於是反了,自立為王。漢武帝肯定不樂意啊,於是開動了軍隊,直接把南越滅了,在那裡設定郡。還有南越倒過來的兩個字,大家細品。再說東漢,東漢有一件鮮為人知的戰爭,班謝戰爭,這是當時東漢和號稱四大帝國的霜貴帝國的戰爭,結果直接打的霜貴帝國說以後要和西漢永結友好。
兩漢的對外戰爭,是真正的實打實全無敗績,只可惜兩漢沒有跟當時在國土人口經濟上都差不多的羅馬帝國打一架,不然肯定煞是好看。
最後,我覺得這個問題換一個問題可能更有意義,兩漢軍隊和元朝軍隊,誰更厲害。
-
14 # 努力面向陽光咯
很高興回答問題:漢朝軍隊到底有多強?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名將陳湯在大勝北匈奴之後,寫給漢元帝的奏摺。現在的我們或許能從這霸氣的話語中遙想到當時大漢帝國的輝煌。秦朝末年,群雄奮起,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在沛縣舉兵反秦,這是漢軍的前身。漢軍初期由劉邦領導作戰方式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漢武帝時期為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騎兵兵團作戰,以重甲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端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提拔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年輕將領發動三次戰略反擊(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到漢宣帝時期,郅支單于先囚禁漢朝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漢朝使者古吉,漢朝曾三次派出使者索要遺體,郅支單于非但不給,而且羞辱漢使。隨後陳湯便調集各族精兵四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郅支都城進攻,斬殺郅支單于及其部眾1500餘人,成功救出漢朝使者。隨後陳湯便寫下這道“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奏摺。即使到漢朝末年,處於動盪局勢,但綜合國家實力和資源並沒有下降,甚至超過了漢朝的初期。那時候留下的強大軍事實力仍在繼續,軍事動員更加完整和強大。以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威震烏桓,不敢進犯幽州。空出手來攻滅劉虞,和袁紹爭雄。曹操遠征烏桓、橫掃羌,氐,虎步關右等少數民族,統一北方,使其各外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
15 # 影視氧吧
時代在發展,知道不???即便有100萬秦軍,由於裝備水平、戰術思想、軍制體系的不同,也是打不過10萬唐朝軍隊的。
在中國歷史上(近代以前),擁有軍隊最多的朝代是明朝,最多時擁有370多個衛多達280萬軍隊。而且明軍是近代以前熱兵器裝備最優良的軍隊,在熱兵器方面在當時世界領先。
在冷兵器方面玩到極致的是清朝前期的滿八旗,不過人數較少,也就幾萬人。而個人身體素質最高的要數北宋末年金國的真女真,不過人數更少,只有幾千。俗話說,女真不過百,過百無人敵。在冷兵器,特別是騎兵在絕對主導的時代,女真的戰力無出其右。
樓主上面說的幾個,蒙古是全民皆兵,而且還有很多其他族附屬的武裝,很難說清楚數量,而且蒙古在統一中國前已經分為四大汗國,不知道樓主的蒙古是指早期蒙古、四大汗國還是元??
其餘三個朝代,唐漢秦。這是人口數量決定的,因為這三個朝代的人口有很大差距,相差數倍甚至十數倍。戰鬥力隨時代發展,秦朝剛進入鐵器時代,冶鐵技術還很低,多用矛,而漢代多用刀,唐朝也是用刀,但是唐刀比漢刀好多了。而且在南北朝時期,騎兵成熟起來的。所以,漢朝主要是步戰,匈奴的騎兵也並沒有多大優勢,而唐朝是騎戰,步兵很難對付騎兵了(因為馬鞍、馬鐙、馬蹄鐵的完全成熟,所以騎兵戰鬥力迅速提升,主要是解放了騎兵的雙手,騎兵開始使用重兵器,甚至出現人馬俱甲的重騎兵,騎兵的衝擊力開始完全發揮,之前的騎兵不過是騎在馬上的步兵)。
跟你們說吧,說歷史要講究實際可以嗎?匈奴?笑話!只是橫掃了歐洲當時的蠻族而已,像歌特和阿蘭.匈奴根本就沒有對西羅馬造成威脅,東羅馬當時因為和薩珊王朝交戰,沒有精力去對付匈奴,所以才用金錢來求和,就是匈奴最強盛的時候的首領阿提拉都沒有對羅馬造成威脅,雖然當時羅馬已經沒落,但是強大的軍隊依然健在.匈奴的軍隊並沒有在羅馬的領地上大肆氾濫,即使他們佔據了匈牙利,可最後還是被日爾曼的聯軍敢了回去.匈奴最早出現在歐洲是公元376年,也就是被漢朝趕出去之後200多年了.當時匈奴的武器科技趕不上羅馬,之不過是鐵騎來襲沒有做好準備,在說了匈奴只是征服了歐洲的一些蠻族,要說強大吧.當時趕走匈奴的西漢比公元376年以後的羅馬強大,而匈奴總是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即使他們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所以是西漢強與羅馬強與匈奴.
-
16 # 冮湖再現
諸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的漢朝,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對匈奴給予沉重打擊,迫使“匈奴遠遁,漠北無王庭”。
西漢武帝對匈有三次決戰,分別是衛青領導的河南之戰,霍去病“外科手術式”的河西之戰(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及由衛青、霍去病領導的漠北之戰,都是致命打擊。
東漢時期,將才輩出,湧現出竇固、竇憲、耿秉、耿夔、耿恭等傑出將帥,能征善戰,聯合南匈奴、烏桓、鮮卑,邊塞築亭侯、修峰火,屯刑兵邊防,靈活出擊、逐個擊破,有名戰役有天山之戰、稽落山之戰、河北雲之戰等,公元118年,活躍在西域的最後一支匈奴被鮮卑打敗,率一百來人投靠東漢,匈奴滅亡。
軍隊、軍人、士兵的作戰力能發揮多強,有多大戰果,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影響:
第一,將帥,漢朝猛將如雲,除了衛青霍去病,還有蘇建、李廣、李敢、李陵、周亞夫、陳湯、甘延壽、李廣利、公孫賀、趙充國,及光武雲臺二十八將、四客將等
第二,經濟實力,經過文景之治的休息生息,漢武帝才有錢打大仗,東漢初年亦採取休養政策,國家經濟恢復發展。
第三,好的兵役制,晁錯整頓軍備,中央軍由義務兵改為職業兵,世襲兵役,給予優厚待遇,孩子自小受嚴格軍事訓練,立志殺敵殺匈奴建功立業,尚武風氣普遍,戰力自然會強。
第四,騎兵建設,從遊牧民購大量馬匹並讓其為漢訓練騎兵,保證了戰爭的速度、突襲。
第五,好的皇帝及領導決策,漢武帝知人善任,東漢明帝、竇太后的英明決斷等。
正是有如此眾多因素成就強大的漢朝軍隊,打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17 # 當代曹植
漢朝的科技和軍制遠高於同時期國家。最突出的當屬弩箭,最遠的可射出四百米,還有瞄準鏡。匈奴只有射程幾十米的弓箭。
陳湯曾對漢成帝說“漢兵可憑藉先進的裝備在抵抗匈奴時做到以一敵五,即便漢朝的兵器打造技術被敵人所學,但是,漢軍依然可以以一敵三。”
敢放出這般狂言絕不是陳湯過於自信,而是當時冶鐵技飛速發展,漢軍的鐵質兵器諸如強弩,劍以及重甲裝備均得到了提升。加之,當時漢軍的戰鬥力確實強悍,與匈奴發生戰爭時的確可以毫不費力的做到以少勝多。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陳湯在大勝北匈奴之後,寫給漢元帝的奏摺。現在的我們也能從這霸氣的話語中遙想到當時大漢帝國的輝煌。
-
18 # 風雲說收藏
可以說,漢朝軍隊在歷代軍隊中是最強悍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只有漢朝把周圍的小夥伴都挨個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又一遍,連隋唐打不下的朝鮮半島都直接拿下,變成樂浪郡。還有秦朝、隋唐都打不過去的緬甸北部也成了東漢的永昌郡。
可能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漢朝軍隊的強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漢朝的一次在歷史上掛不上號的失敗。
成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又想去給匈奴上一堂怎麼低調做人的課,於是讓李廣利率軍出塞。李陵自告奮勇的要跟著去,漢武帝龍顏大悅,給了李陵五千步兵跟隨。
李陵五千人馬剛出關隘不到百里,就被匈奴單于親帥八萬精騎團團圍住。孤立無援的五千漢軍絲毫不亂,用車杖輜重圍成一個圈,用強弓硬弩打退了匈奴騎兵的一次又一次的強攻。
七天之後,圈內的五千漢軍損失不大,而圈外的匈奴騎兵卻倒下了一萬多人。匈奴單于膽寒不已,有了退意。誰知一個漢軍士兵因被圍困太久,眼看彈盡糧絕之下,投奔了單于,並把漢軍已無箭矢的情況告訴了單于。
單于大喜,於是趁夜攻打漢軍,漢軍邊打邊退,直到再無箭矢,於是用手裡的弓跟匈奴騎兵搏鬥,武器都沒法用了就拆車軸上的輻條來當兵器使用。就這樣,雖然匈奴騎兵對步兵佔盡了優勢,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還剩四百人的漢軍退回漢朝境內。
這次戰鬥雖然以漢軍失敗而告終,並且使得李陵投降了匈奴。但漢軍能在如此劣勢下還能消滅一萬多匈奴騎兵,而且沒被全軍覆沒,讓匈奴單于懷疑人生,已經不能算是一次失敗了。從中也不難看出在歷代對抗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戰爭中漢朝軍隊無疑是最為強悍的,歷代史學家對此都沒有微詞。
&漢代齊王甲
李陵投降,讓漢武帝覺得太沒面子,於是想把李陵的家眷殺光,司馬遷得知,去給李陵一家人求情,結果漢武帝一怒之下給司馬遷用了腐性。司馬遷的行為,是漢朝軍隊強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漢代,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民風彪悍,士大夫文人以建立軍功為榮,文人對武將的擁護是發自內心的,不然也不會有司馬遷捨命為李陵求情。而在唐代之後,文人開始看不起武將,甚至處處打壓陷害武將。這些被文人算計的武將中,比較著名的就有唐朝的郭子儀,宋代的狄青、岳飛、明代的袁崇煥。
另外漢代皇帝對於軍功的賞賜也是很下血本的,動輒數萬金甚至數十萬金。而到了宋代,武將有了戰功,不但沒有賞賜,反而會因為戰功蓋過文臣而被勾陷謀反,輕則丟官流放,重則丟掉性命。
武將生存環境的優勢,以及軍功的刺激下,漢軍的戰力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的,殺得北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遠遁歐洲,成為歐洲人的“上帝之鞭”。
-
19 # 中外趣聞雜談
巫蠱之禍的時候,衛太子劉據被江充誣陷詛咒漢武帝,漢武帝此時年老,十分迷信,此前漢武帝已經因為巫蠱殺死很多人,劉據害怕漢武帝,父子猜忌,被迫起兵。漢武帝因為長安城中有蠱氣,居住在離長安三百里的甘泉宮。太子起病後,控制了長安,開啟武庫,但是長安市內沒有軍隊可以呼叫,這時太子只好動員長安的市民,強行武裝了數萬人,和丞相劉屈氂率領的軍隊大戰了五日,血流成河......
太子一方在動員市民的時候,可能借口遠在甘泉宮的漢武帝已經駕崩,漢武帝的近臣謀反,想要推翻劉氏江山。所以市民們的信念就是:為了大漢,拼死作戰....
漢朝的尚武之風之濃厚,首都的普通市民經過武裝之後居然可以和首都周圍的精銳軍隊對戰五日,而且打到了血流成河的地步。這還只是首善之地百姓的戰鬥力,可以想象漢朝邊疆地區百姓的戰鬥力有多強。
而真正的漢軍在國外作戰的時候,也是各種碾壓......
西域大宛國有汗血寶馬。漢朝本來派使者想去買幾匹(強買強賣那種...),但是大宛國覺得自己離漢朝那麼遠,中間還隔了一個大沙漠,怕你個鳥甚?國寶不賣!
漢朝一看大宛居然這麼囂張,那就打把。打大宛一共打了兩次,第一次因為太輕視大宛,軍隊派的少,所以退了回來。第二次漢朝開始認真了。大軍一路進發,沒花多大力氣就打到大宛國都,大宛是西域的一個強國大國,都城也能撐一段時間,但是大宛國王的部下和貴族們認為遲早會被漢軍破城,而漢軍之所以進攻大宛是因為國王拒絕了漢朝的要求,於是就殺死了大宛國王,漢軍入城後立了一個親漢的新國王,返回了.....(現代的美國好像也是這麼搞的,把塔利班打跑,然後建立一個親美政權。把薩達姆打跑,然後建立個親美政權...)
遠征的路上漢軍順手屠滅了輪臺國、鬱成國。鬱成國的國王被漢軍的一個下級年輕騎兵隨手砍了頭,把頭帶了回去......
此戰之後,西域諸國全體嚇尿,紛紛表示漢朝萬歲,匈奴不和你玩了!遣使、朝拜、把王子送入長安為質.....
好了,大宛是不是很慘?還有更慘的....
西域有國名鄯善,說鄯善這個名字大家不熟悉,但是說樓蘭大家就肯定知道了。
鄯善原名樓蘭,後來被漢朝改名叫鄯善.....
樓蘭東面是漢朝,北面是匈奴,原先的政策是兩面討好。後來漢朝政策失誤,導致樓蘭國新繼位的國王是親匈奴的。這個愚蠢的樓蘭國王覺得有匈奴人撐腰,開始截留殺害漢朝的使者,襲擊漢朝軍隊。這種事情,漢朝能忍?
當時,漢武帝已經去世。
回覆列表
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一連串流光異彩的名字,無不讓每個中國人神往,讓每個中國人自豪。匈奴人當年橫行歐洲,十三國聯軍竟不能擋,西羅馬帝國迅速滅亡。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卻最終倒在了漢軍的鐵蹄下。漢軍是一支將遊牧民族的野蠻精神與漢朝人的戰術紀律發揮到極致的一支軍隊。嚴酷的訓練和優秀的將領造就了這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匈奴人被歐洲人稱為的上帝之子,那如果他們遇見漢軍呢!相信他們寧願遇見匈奴,也不願遇見衛青霍去病們。漢王朝存在了400多年,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即使是其處於統治末期,其軍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這點更是其他王朝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