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老先生有塊地

    《滕王閣序》是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的作品。

    唐初四傑的風格,既受南北朝濃豔倚靡的宮廷詩風的影響,如通篇用駢體寫作,又有了一種清新自然的勃勃生機,不似南北朝時的兒女懷春之類的內容,而是多加了對人生的感慨,對生命的觀照。

    《滕王閣序》中“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貧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是何等的豪氣沖天。而且,也對唐中期的以浪漫主義為主流的詩壇擺脫掉前朝之風,豎立起自已的風格旗幟起了很大的開拓作用。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不僅數量多(總共約有四五十個),用得恰當,而且善於把古代事典中傳頌的美談與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結合起來。透過用典,在這篇序文中,那種懷才不遇的悲涼感和不甘於失敗的上進心理就表現得非常充分,同時由於用典,又表達得非常委婉曲折。

    當然,《滕王閣序》本身詞句華美,又採用四六文體,朗朗上口,也是後人經久傳唱的主要原因。

  • 2 # 坤瑩

    《滕王閣序》透露的二個資訊

    一:為勃年未及冠就已經名動朝野,並且被朝廷授予官職,可謂少年得志;

    二:為王勃的人生轉折在為沛王門客時因一篇戲噱之文而起,而此時王勃依然年輕,可謂少年失意。

    少年得志與轉瞬失意,這過於巨大的命運張力對一顆年輕的心靈來說過於殘酷了,果然他之後未能走出陰影,殺官奴,遠走交趾省親,一個天才的生命迅速耗盡能量,在慘淡的近乎荒謬的落水悲劇中收場。

    《滕王閣序》寫作背景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曾上書右丞相劉祥道,請求推薦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的話。這裡的“氣”其實就是不凡的志向。成為經天緯地的大人物,成就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標。

    然而卻時時處處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滿坎坷和危機。

    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經劉祥道推薦,參加了制科考試。雖然對策非常完美,但朝廷只給了他一個“朝散郎”的閒職。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他為沛府修撰,其實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為自己歌功頌德。在此期間,由於寫了一篇諷刺當時宮廷鬥雞的《檄周王雞》的開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趕出了沛王府。經受仕途的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對仕途失去信心,於是去蜀遊歷,放縱詩酒,文名因此大振。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從蜀地返長安參加科選。其友凌季夫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在此任內,因藏匿官奴罪犯曹達,不久又因為擔心走漏風聲將其殺死。因此犯下死罪。後雖得赦免,但連累其父,被貶為交趾縣令,遠放到南方的蠻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要從南昌府經過。在南昌逗留期間,正趕上都督閻公在滕王閣上舉行盛會,目的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展示預先寫好的一篇《滕王閣序》,又假惺惺地讓別人先寫,其他文人礙於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貿然下筆。只有王勃沒有推辭。

    我體會的《滕王閣序》傳遞的正能量

    1:他承認“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但又時時勉勵自己“窮且亦堅,不墜青雲之志”

    這種精神在當下也是很激勵的

    2:“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透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托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承認個人的渺小,即使人相較於宇宙渺小,但來世間一遭還是要努力去突破自我實現自我。

    3: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這是一種忠君愛國的情懷,作為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是必須具備的

    4: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

    在現今也有很重大的意義,有些事開始可能並不賺錢甚至或有損失,但只要堅持與努力這種事,多大年紀都不遲,執著堅定的心一定能有所收穫的!

  • 3 # MR謝先生丶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遊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洪府地勢雄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主人賢德”、“高朋滿座“。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點明滕王閣所在地點,再詳寫南昌從滅上看,其方位在翼、軫星宿的分野,從地理位置上看連線著湖南衡山和江西廬山,由上及下,再一筆盪開,寫南昌地勢:三江為襟,五湖為帶,胸懷楚國而指引吳越。本為滕王閣作序,開篇卻避開宴會和閣樓,不落俗套,氣勢高卓。

    作者由近及遠,從壯麗的樓閣到秀麗的山川,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滕王閣秋景,展開了一幅流光溢彩、錯落有致、上下渾然天成、虛實相映成趣的滕王閣三秋圖。“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兩句在靜止中表現了光影色彩的變化,將湖光山色寫得極富生命力。積水消盡後寒潭顯出一片清澈,傍晚時分,淡淡的雲煙凝聚著重重的暮靄,水天之間呈現出一片盈盈的紫光。

    這一句在色彩濃淡的變化中描繪秋意正濃的晚景,一個“寒”字寫出秋高氣爽, “寒潭”與“暮山”一近一遠構成了錯落的景緻,這一句被譽為“寫盡九月之景”。接下來是虛寫,作者帶著我們駕著馬車在高高的山路上,在崇山峻嶺裡遍訪秋日風景,來到昔日帝子居住的長洲,找到仙人休養過的宮殿。

  • 4 # 造作的楚狂人

    自王勃寫下《滕王閣序》後,此文便名揚天下,千百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好文章當有千面,正如一句俗語所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滕王閣序》也是如此。

    不同境遇、不同時代的人,讀到《滕王閣序》,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但客觀來說,功成名就者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滕王閣序》是一部充滿抱怨、帶有消極心態的作品。

    人們往往只記住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只記住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殊不知,這些只是整篇文章的一個小片段,王勃在文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樂觀積極、奮發進取的心態。

    王勃寫《滕王閣序》的年齡

    文章說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區。

    這說明王勃的父親在遠方做官,而他此時正在看望父親的路上。然而,我們仍然搞不清楚,王勃的父親究竟在哪裡做官?王勃又是在哪一年路過江西?

    根據《新唐書·王勃傳》的記載,王勃是為了到交趾(今廣東、越南一帶)看望父親,路過江西滕王閣,從而寫下了此文。隨後,在去往交趾的路上,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亡,時年二十九歲。

    然而,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信。因文章中有一句: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古人二十而冠,三十而立,二十九歲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年齡了,王勃不可能在這個年齡自稱“童子”。就好比今天的中年人自稱“寶寶”,總會讓人覺得不合適。王勃寫《滕王閣序》的年齡,應當更早,甚至可能還未成年。

    到底是什麼時候寫的?爭論很大。有人說是十三歲,也有說十四歲,但我認為這兩個年齡未免太小。正常來說,父母應當把這個年齡的孩子帶在身邊,而不太可能丟下孩子,自己跑到遠方去做官。

    另外,王勃還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終軍請纓的典故,發生在漢武帝時代。弱冠之年的終軍,自告奮勇出使匈奴,成就了一番美名。王勃自比終軍,想來兩人的年齡應該相差不多。

    綜合來看,我認為王勃寫《滕王閣序》的年齡,應當在二十歲左右,基本處於稚氣未脫的狀態。

    二十歲,正是一個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年齡,也許王勃比同齡人更加早熟,但他的心理也不應該是悲觀、消極的。

    王勃的經歷

    王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亦或說是“神童”,他很早就體會過志得意滿的滋味。

    據《新唐書》記載,王勃:

    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摘其失。……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論次《平臺秘略》。書成,王愛重之。

    這一系列的成就,普通人奮鬥一輩子,也許都做不到,但王勃在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已經悉數達成。

    試想,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抱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呢?他提到馮唐和李廣,並非出於同情,而是用這兩個例子引出後面的內容: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不過,王勃的人生經歷,的確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許是太過年輕,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王勃為人狂傲,不守規矩,做了許多出格的事。

    他在沛王府中做事時,經常看見王公們鬥雞取樂,便戲弄般地寫下了《檄英王雞》。此舉惹怒了唐高宗,王勃也因此丟了官職,被貶往劍南(今四川一帶)。

    在劍南,王勃透過關係獲得了參軍的職位。但他恃才傲物,看不起身邊的同僚,因此被很多人嫉恨。後來,也許是被人陷害,也許是自己魯莽衝動,王勃犯下了殺人罪。原本是要抵命,但恰好碰上大赦,王勃最終只是丟了官職。而他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遙遠的交趾。

    也許正是這番經歷,才使得他寫下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樣的句子吧。

    然而,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的經歷並未使王勃消沉。他依然渴望做官,而且充滿自信。一個自小就被眾星捧月的天才,始終覺得自己不同凡響。

    《滕王閣序》中的正能量

    整篇文章的前半段,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景色描寫。文采華麗,水平極高,幾乎每一句都能夠流傳千古。至少在這些句子中,我們看不到消極悲觀的感情,只有對滕王閣景色的無限讚美。

    文章中段,王勃忽而觸景傷懷,寫道: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接著便列舉了一些失意之人,彷彿在抱怨命運不公,懷才不遇。

    不過,這部分內容很短,王勃很快總結道: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言外之意是說:不必抱怨,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命數,但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應該抓住機遇才行。

    此後的內容,表達的全是正能量,如:

    身處逆境依然樂觀向上: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奮發向上,為時未晚: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不要動不動就抱怨、哭泣: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些名句用大白話翻譯出來,便是典型的正能量雞湯。積極進取的心態,才是《滕王閣序》想要表達的真正情感。

    寫到最後,王勃更是直抒胸臆,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推薦,為國建功立業。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這兩句,意在說明“知音”的重要性。潛臺詞就是告訴在座的諸位:我王勃不受重用,正是因為缺乏賞識者,而你們何不成人之美,做我的知音呢?

    這麼一看,《滕王閣序》更是一篇妥妥的干謁文。王勃趁此機會,大展才華,希望以此得到賞識,最終獲得個一官半職。這是十分現實、入世的心態。

    結語

    最後,還是回到那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滕王閣序》作為千古名篇,其意義早已超過了文章本身。

    對於王勃本人來說,這是一篇充滿正能量的干謁文,他渴望透過文章改變自身處境,重新獲得重用;

    對於無數失意者來說,這篇文章寫出了他們懷才不遇的共同感受,引發了強烈的共鳴;

    對於文人墨客來說,這是一篇好文章,值得時時誦讀,細細品味;

    而對於許多學生來說,這篇文章是考試的重點,背後是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能用單一的思想情感,把《滕王閣序》限制住。文章的解讀應該是自由的。

  • 5 # 魚漁有與

    《滕王閣序》,少時讀來,只覺辭藻之華麗,對仗之工整,用典之精妙,場景之轉換,通篇讀來,欲罷不能,滿口留香。

    短短的954個字,時空的轉換,人物的輪番上場,上演了一幕幕穿越大劇。

    而今再讀《滕王閣序》,只覺第三部分道盡人生的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寫此文時,是公元675元,年僅25歲的王勃寫出的是夏花燦爛,而就在第二年,這位天才少年就如秋之黃葉般隨風逝去。

    在他揮筆之時,這個25歲的天才少年用他肆意流淌的才思,感慨歷史人物的意氣風發與人生苦短,所謂的中年危機與老當益壯,於當時的他,只是紙上的暢快淋漓。

    反倒是我們這些對他念念不忘之人,從年少青春的激情澎湃,在經歷了歲月的磨礪,感受了人生的高低起伏,當再次讀著那些熟悉的文字,才發覺第三部分最合我心,成了我們成長中的心靈雞湯。

    這碗雞湯,雋永悠長。

  • 6 # 彤葉

    根據《新唐書·王勃傳》的記載,王勃是為了到交趾(今廣東、越南一帶)看望父親,路過江西滕王閣,從而寫下了《滕王閣序》,此後並便名揚天下。

    文中,王勃寫景抒情自然融合,重點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王勃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

    細細品讀,他的作品中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1、熱愛傳統文化

    《滕王閣序》本身詞句華美,又採用四六文體,給人以想回歸詩詞文化的想法,從而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使人在枯燥乏味的平淡生活中找到興趣,來充實自己,陶冶情操。

    以至於《滕王閣序》被入選在高中語文必修五人教版教材中。

    2、勇於創新

    內容上,《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把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結合,不僅融合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還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

    可以說《滕王閣序》讓六朝駢文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的先聲。

    《滕王閣序》給藝術體裁帶來創新的同時,也給藝術愛好者帶來了創新的靈感。

    同樣引申出了在各行各業成功的法則,只有創新才能走出一條不尋常的路子,讓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3、熱愛讀書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引出成語~人傑地靈。

    使我們在遣詞造句中能真正體會到成語的出處和典故,增加了對讀書的熱情。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及“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飛閣流丹,桂殿蘭宮,”無不體現了古人的才高八斗。

    萬品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一直經久不衰。

    古人才學讓人羨慕,同樣都是地球人,為什麼古人如此學富五車。我們在羨慕之後就會產生一種熱愛讀書的動力,以此來提高自己。

    4、熱愛大好河山、愛祖國

    “襟三江而帶五湖”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如此美景令人神往。

    王勃透過讚美祖國的壯麗河山,使我們每一個華人都為之自豪,愛大好河山,愛中國,從而培養我們的愛國主義情節。

    5、積極向上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目的是想警示“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放棄自己的夢想。

    這是該文最重要,也是最富人生哲理的一句話。

    意思是想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要積極向上,不要為暫時的困頓而氣餒,而是要執著地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深挖《滕王閣序》,呈現出了不少帶有人生哲學的正能量,這正是這篇文章的精髓之處!

  • 7 # 蹬三輪的吳老頭

    作者在著意鋪敘美景之後,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著態度。

    “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著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接著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雲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時,又反用“貪泉”“涸轍”、阮籍之典,說明處困頓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

  • 8 # 酒石友文化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 9 # I恕我直言I

    《滕王閣序》,原名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王勃二十歲時所作。作者遇到坎坷,卻沒有過多的在文中表達哀怨,而是以華麗的詞句寫出了格物、盛景、遠志,可謂千古佳作。

    文中最能反映“正能量”的精典句子當屬:“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該文最富思想意義的一句!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王勃在此化用東漢馬援的“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由人生的離別引發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卻能有這般情懷,十分可貴,由此可以看出王勃的灑脫性格和不糾結、放得下的豪放情懷。

    此文雖為餞別之作,但對宴會之盛並不多墨,僅略敘數筆,輕輕帶過,重點抒發登閣所見之盛景,由景生情,獨闢蹊徑,不落俗套,可見王勃文筆之功底深厚。

    文中用“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把命運的困境點出,然後馬上抒發自己的憤鬱悲涼:“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轉而以“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表明心志——雖境囧卻不甘沉淪!

    文中寫景為一絕:“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為千古絕句,至今無人能及。

    寫意也有精典:“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實屬妙不可言之句。

    總之,王勃此作反映了其心志,不為暫時的困頓所束縛,猶心中有景有情有意,可以算是正能量的作品!

    如果細細解讀《滕王閣序》,萬言難盡,僅就提問的“正能量”略談而已。

  • 10 # 國之石民

    每詠藤王閣序,心中澎湃激盪,總覺蕩氣迴腸,正所謂:盛極一時之珠光寶氣,不過是明日黃花,是以光耀千秋者,不過是文章,道義二事。藤王閣序千古之下,你是不二文章,是中華民族的正能量。

    何以故,其一他讚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正是江山如此多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句為憑,一句襟三江而帶五湖,何其壯闊,一句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何其宏大,令人心神俱醉肝膽盡爽,恨不能縱身長嘯作虎嘯龍吟,乘平生快意,遂生凌雲之志。

    其二:把萬品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腹有詩書氣自華,文章天下事。詮釋得淋璃致盡。有證為憑:什麼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什麼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飛閣流丹,桂殿蘭宮,名詞佳詞,脫口而出,什麼逸興遄飛,爽簌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真是口吐蓮花,華彩生輝,教天下文人歎為觀止,令人頓生讀書真有用,任君書閣下,千秋美名傳。當時此文一出,對天下教化之功,功不可沒。

    其三:什麼是民族自信,民族自信相當大的一部分就是士大夫的覺:醒,和他們引領的家國情懷。文中作者作了這樣的代言,他們志存高遠,其意勃焉,其志興焉他們建功立業之心,縱運不至,白首無悔,窮且益堅,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真是心中逸氣,志尚豪情,壯志不言愁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

    自信傳承。

    今日中國,是一個繼往開來的好時代,願平臺上也能有作者寫出這樣的宏文巨篇,為中華文化傳承正能量。

  • 11 # 牙尖嘴不利

    王勃的文采在滕王閣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寫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是抒懷‘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際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都美得讓人驚歎。儘管經過幾次士途挫折,但‘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胸襟,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人生志向,儘管有懷才不遇的憂怨,但不失為一篇勵志的好文章!

  • 12 # 立雪閣

    且不說文章其他的,一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古往今來不知道就激勵了多少人。

    在王勃筆下,滕王閣所處可謂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參加滕王閣宴會的人都是“孟學士之詞宗,王將軍之武庫”一樣的典範存在。或許有一部分溢美之詞的意味,但是這些人在當時也都是社會精英是無疑的。

    登上滕王閣所見之景則是恢宏壯美的。九月三秋在王勃筆下卻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樣的空靈渾美,並沒有逢秋寂寥的落寞傷秋。

    人事圓滿秋景空靈之中,傳遞的卻不是行樂無聊的寂寞憊懶,反而是積極的反思和進取。在這極娛盡樂之中,他看到了天高地迥,感受到了宇宙無窮。從此廣闊無垠之中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短暫,看到了古今的時運不濟和命途多舛。

    可是對於這份不濟和艱難,他傳達的是主動去堅持和尋找,而不是沉溺於悲傷無法自拔。一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讓多少內心失落的人重新燃起了熱血。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對失意之人最好的鼓勵。無論現在境遇怎麼樣,只要自己意識到並努力去改變,都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一篇《滕王閣序》提人熱情,傾人熱血。無論何時,記住一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就足以重拾信心。

  • 13 # xinyangzhang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少年早慧,聲名遠播。但就是這樣的一位才子,卻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落拓無成,可謂人生的大悲。但王勃在《滕王閣序》絲毫沒有流露出個人的悲傷與不幸,一直以高昂的格調錶達積極進取的人生志向。“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正是他不甘沉淪的有力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裡打班結束後,外道魔像是毀滅了,還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