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睡的天堂
-
2 # 湖北老衛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既維護了以君、臣、父、子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度,又強調各等級之間應該互相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尤其還倡導一種從天子到遮民、從治世到修身都應當具有的以仁、德、忠、恕為中心的道德精神。他的這種思想學說具有明顯的政治倫理道德化、倫理道德政治化的特色,因此逐步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為了表示對儒家思想開創者的尊崇,歷代帝王都不斷給孔子加封增諡。漢平帝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到元武宗時已升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至清初更被推崇為“萬世師表"。
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之後,孔子的後裔也倍加被優待,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與國鹹休"的大家族。從“奉祀君"到“衍聖公",均系特設爵位,以保證對孔子的奉祀。至清乾隆年間,在曲阜的孔氏免糧地共三百六十餘頃,輕糧地數量則更大。
孔子思想不但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外國。它已經成為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東西方的許多學者都在研究它,希望從中得到啟示,以便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政治與倫理問題。由此及彼,外華人喜歡儒家思想,善待孔子後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3 # 藏否道友
孔子的後人是巴結統治者的老油條,他們不敢得罪統治者,不敢堅持真理,不敢為正義而鬥爭,為統治者粉飾太平,甘願做統治者奴顏婢膝的犬儒。他們能夠為統治者張揚門面,所以他們歷朝歷代活得挺自在。
-
4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因為孔子是萬世師表,孔子後代的地位也非常高,嫡傳後代還會被封為“衍聖公”。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唯有孔子後人世襲的“衍聖公”從未隨著朝代更替斷絕過。衍聖公的封號開始於北宋年間,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趙禎親自封賞的。在東漢時期,孔子的後人已經開始受歷代皇帝的推崇。
從孔子逝世,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曲阜孔氏每一代子孫的命運,都與時代的風雲與儒學的傳承緊密相連。
因此,司馬遷感嘆,天下從君王到賢人,人數不可謂不多,但往往在世時顯赫,逝世後便不再知名。孔子本一介布衣,傳承十餘代,為天下學者共同遵奉,著實可謂是“至聖”了。
朝廷對曲阜孔氏的優禮,在司馬遷之後的各個時代,依舊有所延續。漢元帝時期,孔子後代孔霸被冊封為“褒成侯”。從此,曲阜孔氏正式獲得世襲爵位。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文化一直佔有主導地位。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穩定,肯定是有儒家思想的功勞的。道家的治國思想優秀嗎?當然也是優秀的,以黃老道家姿態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道家治國思想,曾經將羸弱的漢王朝變得十分強大,更是幫助從隋末亂世中走出來的唐朝漸漸恢復民生,為唐朝的盛世打下堅實基礎。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種上下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抵。漢武帝正是看中了儒家思想能夠透過教化的手段使百姓認同統治秩序,進而認同站立在統治秩序最高點的皇帝。才下定決心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核心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俱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
儒家思想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
在這裡,毛主席發現了一個歷史規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會打反對儒家的旗號,因為儒家思想維護專制統治,不反對儒家思想就沒有造反的合理性。可一旦某些農民起義領袖蛻變為封建地主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的時候就又會尊孔尊儒。因為造反成功了,需要維護自己統治了,新王朝又要藉助孔子的思想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可依靠儒家思想來維持統治,進行愚民,歷朝歷代都是不能長久的。尊儒並不能拯救中國封建社會免於衰亡。儒家思想的精華可以吸取,但它作為指導思想卻是為少數人壓迫多數人服務的,所以不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指導思想。
在古時候,每當異族入侵時,孔子後人衍聖公總有第一個稱臣,識時務?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孫孔端友襲封“衍聖公”。但在1128年,由於金國大舉侵宋,後來的南宋高宗——當時的康王趙構南逃,孔端友以應詔書“拜謁聖天子”為名,倉皇逃離曲阜,揹負孔子的弟子子貢雕刻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的楷木雕像隨駕南渡,後世居衢州。於是孔端友成為孔氏南宗始祖,這一宗歷經六代衍聖公,約兩百年。
公元1252年,第五十代衍聖公孔元措(北宗)去世,此時正是蒙古貴族統治中原時期。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孔子的後人們並沒有帶領人們“精忠報國”,而是爭著向他們的新主子忽必烈諂媚。據說當時孔元措的子侄們為了能爭奪到“衍聖公”的頭銜,都跑到忽必烈面前爭寵,而看到孔子後人們的這番醜態,忽必烈哈哈大笑迴應道:“爾等皆回,務要竭力苦讀,若果有才華,朕方能封官”。
1644年,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登基稱帝,而被崇禎帝冊封的第六十四代衍聖公孔衍植便立即在第二天上書順治皇帝稱臣。他還在《初進表文》中諛頌滿清君主“承天御極,以德綏民”“六宇共戴神君”“八荒鹹歌聖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者韓並永”,還誠惶誠恐地自稱“臣等闕里堅儒,章健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距恐後”云云。
一看孔子後人那麼識抬舉,於是第二天滿清就下詔說:“先聖為萬世道統之宗,禮當崇祀,昭朝廷尊師重道之意。本內所開個款俱應相沿,期與優渥,以成盛典。”接著攝政王多爾袞根據方大猷的奏請和吏部的題復,仍封孔衍植為衍聖公。
每當外族侵略者大規模入侵時,幾乎就沒有一個“聖門後裔”能夠站起來組織百姓起“義兵”抵抗外族入侵,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立即迅速地向外族侵略者投降屈服,屁顛屁顛地請求這些外族侵略者去冊封延續他們的“衍聖公”的封號。這實在是令人汗顏呢。
反思與總結在今天華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 開啟中華文明,它的所有密碼,其實都是孔子教我們的,而這,就是孔老夫子受萬世景仰的原因。
我們的中華文化是一個特別強調人和人之間應該怎樣緊密相處的文化,而這就是孔老夫子一直在強調的那個字——“仁”。那麼何謂“仁”?單從字面來看,就是“二人”,是一個人應該怎麼處理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孔子從未對“仁”有過明確的定義,而是把“仁”融入到了《論語》的字裡行間,讓所有人透過《論語》悟出這個“仁”就是人和人之間如何正確相處的原則。
幾千年來我們華人就是用這套原則維持著這麼一個龐大的人口共同體,我們這個文明拆不散分不開,一直持續到今天,正是這些穿針引線的原則,讓我們這個國傢俱備了驚人的彈性,這樣我們的歷史不管遇到怎樣的低谷怎樣的挫敗,我們這個文明總是能夠再反彈,再復興。
-
5 # 故址
孔老二……啥意思?孔子家的地位是不變的,文丞相第一!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看古代統治者是怎麼認識孔子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孔子是“萬世師表”。這個角色,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後世歷代統治者的普遍認可。
“萬世師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是千秋萬代的老師。一個朝代當然不可能實現千秋萬代,秦始皇想象的“一世二世以至於萬世”,從第二世秦朝就滅亡後,後人就已經明白了,任何一個朝代,要實現流傳萬世,一直不滅的夢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孔子的儒家學說所提倡的“三綱五常”倫理思想,卻不只是一個王朝的倫理,而是所有封建時代王朝的倫理。就算曆史上曾出現過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比如金國、元朝、清朝,儒家思想倫理,也是這些朝代共同倡揚的。
而且不但要倡揚,還要大力倡揚,把它作為整個社會執行的最重要的規範。如果某個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的朝代,不是特別重視這種規範,這個朝代就將成為一個短命朝代,比如元朝。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王朝更迭,今天是這個皇室統治中國,明天是哪個皇室統治中國,可是為什麼孔子及孔子後人的地位始終不變,他們在所有的朝代都能獲得尊重呢?
其一,整個社會的政治形態沒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是家天下皇權政治。家天下的主人在變,但是遊戲規則沒變。支撐這個家天下皇權政治的,就是儒家思想的這個封建倫理。既然一直是這個倫理,因此,作為這套倫理的鼻祖孔子,以及作為孔子象徵的孔子後代,自然就應該被一直尊奉。
其二,儒家思想在皇權政治中地位特殊。孔子這個“萬世師表”,他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符號,同時也是一個政治符號。他是皇權社會中政治權力結構的制約者。
古代社會,皇帝的權力太大,普天之下都歸他所有,天下的百姓都受他節制。雖然如此,他也並不是完全無法無天,他依然會受到節制。而且節制他的,不只是一個,而是“天地君親師”五個。這五個節制力量,不但對一般老百姓起作用,對皇帝也起作用。
所以說,孔子的這個“萬世師表”,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節制皇權的作用。這也是所有大臣們都認可的一種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古代皇權時代,不是出現了很多朝代,其實就只有一個朝代,或者說一直存在著一個隱形的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孔子的“王朝”。這個“王朝”,是高於所有那些家天下的實際王朝的。當然了,準確地說,也不叫“王朝”,應該叫“禮朝”。因為實際上孔子及其後人並不是“王”,但他們卻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制約力量。
既然如此,孔子後代所要維護的,就不是某個具體的王朝,而是這種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在,對於他們來說,任務就達到了。因此,他們有什麼必要為某個王朝守忠呢?
回覆列表
因為孔子是萬世師表,孔子後代的地位也非常高,嫡傳後代還會被封為“衍聖公”。要知道,“公爵”是古代封建王朝中,非皇室成員的最高爵位。孔子後代得封這個爵位,可見歷代統治者對孔子及孔子後代的重視。
不過,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一個現象,孔子後後代在歷朝歷代都極為受重視,歷朝歷代都給予他們極高的地位。可是為什麼,每次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都很少有孔子後代站出來殉國赴難呢?
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孔子後代沒人站出來殉國赴難,但似乎也很少有人對他們說三道四,這是怎麼回事呢?
照理說,孔子後代是最應該站出來為國殉難的。因為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就成為歷朝歷代的倫理標準。這個“三綱五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忠君”。既然“忠君”是倫理核心,當王朝滅亡的時候,孔子後代最應該做的一件事,就是“忠君”,就是站出來,為挽救朝代,維護君王而戰鬥。
再說了,古代是禮治社會,“禮”是那時候的最高標準。如果一個人不尊禮,那麼將會受到整個社會的譴責,統治者也會以此處罰人。但為什麼,古代從來沒人以此責罵孔子後代,統治者也從來沒有給予過他們什麼懲罰,而且每個朝代建立以後,都會給予孔子後代足夠的尊重和地位呢?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看古代統治者是怎麼認識孔子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孔子是“萬世師表”。這個角色,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後世歷代統治者的普遍認可。
“萬世師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是千秋萬代的老師。一個朝代當然不可能實現千秋萬代,秦始皇想象的“一世二世以至於萬世”,從第二世秦朝就滅亡後,後人就已經明白了,任何一個朝代,要實現流傳萬世,一直不滅的夢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孔子的儒家學說所提倡的“三綱五常”倫理思想,卻不只是一個王朝的倫理,而是所有封建時代王朝的倫理。就算曆史上曾出現過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比如金國、元朝、清朝,儒家思想倫理,也是這些朝代共同倡揚的。
而且不但要倡揚,還要大力倡揚,把它作為整個社會執行的最重要的規範。如果某個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的朝代,不是特別重視這種規範,這個朝代就將成為一個短命朝代,比如元朝。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王朝更迭,今天是這個皇室統治中國,明天是哪個皇室統治中國,可是為什麼孔子及孔子後人的地位始終不變,他們在所有的朝代都能獲得尊重呢?
其一,整個社會的政治形態沒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是家天下皇權政治。家天下的主人在變,但是遊戲規則沒變。支撐這個家天下皇權政治的,就是儒家思想的這個封建倫理。既然一直是這個倫理,因此,作為這套倫理的鼻祖孔子,以及作為孔子象徵的孔子後代,自然就應該被一直尊奉。
其二,儒家思想在皇權政治中地位特殊。孔子這個“萬世師表”,他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符號,同時也是一個政治符號。他是皇權社會中政治權力結構的制約者。
古代社會,皇帝的權力太大,普天之下都歸他所有,天下的百姓都受他節制。雖然如此,他也並不是完全無法無天,他依然會受到節制。而且節制他的,不只是一個,而是“天地君親師”五個。這五個節制力量,不但對一般老百姓起作用,對皇帝也起作用。
所以說,孔子的這個“萬世師表”,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節制皇權的作用。這也是所有大臣們都認可的一種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古代皇權時代,不是出現了很多朝代,其實就只有一個朝代,或者說一直存在著一個隱形的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孔子的“王朝”。這個“王朝”,是高於所有那些家天下的實際王朝的。當然了,準確地說,也不叫“王朝”,應該叫“禮朝”。因為實際上孔子及其後人並不是“王”,但他們卻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制約力量。
既然如此,孔子後代所要維護的,就不是某個具體的王朝,而是這種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在,對於他們來說,任務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