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感謝邀請!我是潘多拉效應。河西走廊是自古以來兵家之地,所有的朝代和族群都圍繞這片狹窄的走廊爭的你死我活,其中緣由不難理解。河西走廊上演了無數人的悲歡離合,無數人的愛恨情仇。安西軍——唐代時期駐守在河西走廊的駐軍,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瞭解的太少了。其中有一支安西軍獨自鎮守西域四十二年,等不到朝廷的榮譽,也等不到見長安的機會,更沒有等到被世人瞭解的機會,被掩埋在黃沙底下上千年。今天,我們來聊聊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大唐官二代

    郭子儀,歷史劇裡面最愛出現的人物,今天我們不說他,聊聊他的侄子——郭昕。對於郭昕在長安裡面的事蹟並沒有什麼記載,但是我猜想,他一定是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從長安市南到長安市北都能留下他英姿颯爽的背影。同時這麼明媚的少年肯定渴望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可是大唐之大,去哪好呢?

    河西走廊是個不錯的選擇,安西軍是整個大唐榮譽的象徵,安西軍曾經在只有兩萬多人的情況下,翻山越嶺和阿拉伯帝國決戰於中亞,威懾西域三十六國,令安西都護府屹立在黃沙之上。郭昕懷著滿腔的熱血來到安西,他不覺得自己只是個官二代,他也可以報效祖國,建功立業,雖然此時的安西並不是盛唐邊陲強盛的象徵,一切都搖搖欲墜……

    人們通常無法掌握事情的走向,往往就將這一切歸根於天意,比如他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攜楊貴妃出逃,大唐成為一個將傾的大廈,搖搖欲墜。遠在千里之外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的軍隊奉命回長安鎮壓叛亂,李嗣業這種名將都收到命令千里赴長安支援衛國戰爭。

    少了名將和軍隊鎮壓的河西走廊岌岌可危,數千人的安西軍無法抵擋兇狠的少數民族進攻,部分河西走廊地區和安息地區被攻佔。長安已經搖搖欲墜,千里之外的河西走廊也同樣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公元766年,郭子儀被派往安西,自此,安西地區與長安失聯。

    二、大曆十六年

    這種失聯並不一定是說朝廷對於安西發生的事情毫不知情、不管不問,而是指雙方通訊會存在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度多達兩年,也有可能更久。在《楊三娘借錢契約》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情況,這張契約的落款是大曆十六年,歷史上並沒有這個年號,大曆只有十四年。

    所以說,安西地區出土的《楊三娘契約》中所使用的大曆十六年並不存在,為什麼官府會出現這種不應該出現的錯誤呢?在很多專家學者的說法裡,就是安西和長安存在兩年的時間差,安西收不到長安的及時資訊,哪怕是年號更改這種大事。我覺得這不免有點悲涼,安西被朝廷拋棄了嗎?

    郭昕是以巡西使節的身份來到這的,他知道西域的亂與苦,但始終未曾想都邊陲的戰爭來的那麼慘烈。在郭昕到達安西后,安西的情況並沒有往好的一方面去發展,吐蕃趁長安大亂,安西兵力薄弱,對安西軍控制的地區加緊侵奪,他們切斷了河西走廊上安西軍和長安溝通的要道,使安西變成一座孤島,所以才會出現“大曆十六年”的場景。不知長安何事還不是最嚴重的事,更可怕的是長安已經遺忘了邊陲還有一支軍隊,在苦守最後一片土地。

    關於郭昕與安西軍的堅守經歷,歷史上並沒有相關的史料可以還原當年的情景,也或許曾經有西域人記載過,但是所有的一切都被黃沙掩埋,不見天日。但是如果您願意展開想象,把自己代入到郭昕身上,代入到安西軍計程車兵身上,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去得知千年前的故事。

    在長安以西四千裡的黃土上,前面是二十倍兵力的各西域國,後面是黃沙漫天,不見故鄉的未知道路,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都被抵禦下來,自己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在減少,本來是數千人,逐漸變成了一千人,數百人。想回家嗎?沒有哪個人不想回家,倘若我倒下,我的長安怎麼辦?我的家人怎麼辦?我的大唐怎麼辦?回不去但國土不能丟。每一個士兵都是懷著這樣子的想法戰鬥,幾十年裡,一個個士兵死去,不僅僅是戰鬥而死,更有可能是老死。

    三、等不到的榮譽

    天有不測風雲,但是有時候事情迎來轉機之時,人們又覺得上天有好生之德。公元781年,郭昕派出的使節終於有了迴應,長安終於知道遙遠的安西還有郭昕他們領導的軍隊依然堅守西域,才知道西域原來還在大唐手裡。當時的皇帝已經由唐玄宗換成了唐代宗,於是唐代宗特意下詔讚揚了整個西域的守軍,並且封郭昕為武威侯郡,命他繼續堅守西域。

    道理大家都懂,西域是要繼續堅守下去的,不然之前那些丟掉性命計程車兵豈不是心有不甘?但是隻有數千人的軍隊如何繼續堅守西域?朝廷在封賞之時,並沒有給西域指派任何援軍,安西軍最終只有一身名頭,卻毫無堅持下去的實力。

    公元789年,西域進入最為慘烈的後二十年。西域守將楊襲古戰死,北庭被吐蕃佔領;公元793年,郭昕透過外交手段聯合回鶻收復北庭,其功績記載在《九行回鶻可汗聖文神武碑》上,但是很快,北庭再次淪陷。

    楊襲古等將領死後,整個西域就只剩下郭昕這個最高將領了,所有的西域軍隊也只剩下安西軍了,朝廷仍未有任何的支援部隊。可幸的是,周圍城鎮的漢人紛紛加入這支軍隊裡面,繼續為安西軍補充血脈,支援著這支軍隊戰鬥下去,守護西域最後的四個城鎮。

    對於這麼一支慘烈的軍隊,歷史上沒有過多筆墨記載他,對於安西都護府最後的陷落,史料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根據我所查的資料,發現很多學者認為安西都護府陷落於公元808年。至此,郭昕領導的安西軍已經堅守在西域四十二年,所有士兵從鮮衣怒馬的少年變成了白髮蒼蒼的大爺,不變的是永遠守護西域的心。吐蕃打倒的並不是大唐最強的安西軍,而是一群垂垂老矣的老人,這群老人的倒下,意味著大唐在西域的統治徹底結束。

    一千年後,公元1759年,歷史已經前進到了清朝,乾隆平定大小和卓,設定伊犁將軍;1877年,左宗棠意在在新疆建省,並以棺材入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成立新疆布政司,這片過了千年重新回到中原懷裡的土地重新被大家認識。

    四、大唐為何不支援?

    感動完了,可能有人提出質疑,在受到郭昕的遣使來信之後,為何大唐只是給了安西軍一些虛無縹緲的稱號,為何不派援軍去支援安西?

    公元788年,安西是和長安有了聯絡,但是上文說到兩地存在時間差,這是其一;其二,公元790年,北庭正式被吐蕃佔領,安西與長安再次失去聯絡。我們再來看看此時的大唐在幹什麼,衛國戰爭之後的大唐已經由盛轉衰,早已無力控制那麼多地方的土地,其次大部分的唐軍有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去邊境抵禦吐蕃的進攻,這裡的邊境指的是中原的邊境。所以客觀條件已經沒有辦法再支援大唐再分散兵力派出一支軍隊,穿過不知道多少人埋伏的河西走廊,去救一群可能已經不存在的白髮軍,哪怕成功之後也無兵力繼續駐守西域這片土地。

    歷史很殘酷,所有看到的太平盛世都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太平粉飾,安西軍是在各種勢力、各種考量之下被拋棄了,安西軍堅守的最後四個小鎮,可能只是大唐拿來激勵守邊戰士繼續奮鬥、抵禦吐蕃的精神動力。歷史不容拿放大鏡來看吧,不過令人感到稍稍慶幸的是,在大唐被車輪碾壓之前,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瓦解了吐蕃,也算是為那群再也回不了家的白髮軍一次祭奠吧。

    由於歷史的掩埋和歲月的變遷,很遺憾沒有過多的史料提及這段歷史。大唐盛世不僅僅指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繁榮,最重要的是唐人的氣節,他們所站立之處皆是唐朝。郭昕、楊襲古和那群不知道姓名計程車兵,從小夥到暮年,最後倒在安西,我們要記住他們,更要把這種精神放在心底。

  • 2 # 當代曹植

    唐玄宗時期,領土急劇擴張,由於交通不便,安西都護府漢軍不足三萬,控制中亞四百萬平方公里土地。

    趁阿拉伯主力征戰埃及,唐朝名將高仙芝率兩萬漢軍及僕從國軍隊四萬攻下石國(今伊朗),石國是阿拉伯的屬國,阿拉伯糾集十四萬軍隊進攻高仙芝,由於唐軍裝備先進,掌握著戰爭主動權,誰知唐朝僕從國軍隊陣前倒戈,致唐軍大敗,高仙芝率數千殘兵逃脫,高仙芝欲再戰,被部下勸阻。很快,中原漢軍增援安西,使軍力又達到兩萬。

    阿拉伯俘虜了大量漢軍,其中有人會印刷術,從此印刷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後又從阿拉伯地區傳入歐洲。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率主力馳援洛陽,由於賊軍勢大,敗退至潼關。安祿山久攻不下,郭子儀從太原包抄安祿山後方,眼看安祿山涼涼,唐玄宗急令高仙芝出關決戰,高仙芝不肯,被玄宗賜死。

    哥舒翰代替高仙芝鎮守潼關,玄宗命他出戰,哥舒翰痛哭一場,出關迎敵,全軍覆沒,潼關失守,隨後長安淪陷。

    安西都護府只有數千人,無法控制如此廣大區域,屬國紛紛叛唐歸順阿拉伯。安西都護府只剩新疆一隅,數千殘兵堅守五十年,終被同化。

  • 3 # 求佛天子

    國人一看到古代中國軍隊控制中亞就是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他李家的地盤,和你百姓一毛錢關係沒有,你百姓的生殺大權在人家手裡就是個奴隸,還好意思自豪?

  • 4 # 河北成伯

    唐朝,那是盛極一時的王朝,在那個朝代前一百多年國力強盛名揚海內外。既有像薛仁貴、郭子儀那樣驍勇善戰的統帥又有強大的國力,國家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當時唐朝領域有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

    那時安西都護府統轄區域到達今天的波斯地區,可當時那裡只有區區兩萬多部隊怎麼能管理如此大的地盤呢?

    雖然這裡的部隊少,但是都是精銳部隊,個個都是久經沙場,身經百戰,自然是十分厲害。而且當時那裡的裝備也是最好的,優良的戰馬,嶄新的鎧甲配上鋒利的刀槍,兵不在多隻要精銳就行,再者那裡本來就人口稀少,又是一些小的部落和國家,實力很弱,所以才能控制那麼大的領土。

    到了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安騎施汗國內亂,安西軍攻擊,北庭唐軍在索虜城擊破吐火仙可汗軍,安西軍則偷襲怛羅斯城,擊破了黑姓可汗爾微特勒。

    回到安西,此時的安西軍24000軍人中編制有軍馬7700匹,但由於唐軍多帶私人馬匹,唐軍步兵也有馬可乘,從而得知這支軍隊有極強的戰力!

  • 5 # 網言軍事

    這事既是真的,也不是真的。因為唐軍在西域兵力的確不多,但也沒那麼可憐。

    鼎盛時期,唐朝鎮守西域的安西、北庭2大都護府,下轄兵力少說也有6萬至7萬人,雖然相比其他戰區不算雄厚,但必須考慮到西域的特殊情況。

    第一,西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跟中原不同,別看幅員遼闊,但宜居地和農耕區稀少,都環繞分佈於塔里木盆地邊緣的大大小小100多個綠洲內,依靠高山融雪灌溉、生存。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後勤補給困難,唐軍無法像內地那樣派駐重兵,而只能擇要點進行防守。

    所以,唐軍數萬人馬,只要守住一些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戰略綠洲”(例如規模較大的中心城市、地處交通要隘的樞紐據點、貿易繁榮的商埠等),就能以點制面,掌控全域性。

    第二,西域的特殊條件也讓來犯之敵望而生畏。以唐中期之前的勁敵吐蕃為例——別看吐蕃整體實力遠超2大都護府,後來還趕上了唐朝爆發“安史之亂”,西域駐軍因1.5萬精兵回撤平叛而遭削弱的良機,儘管這樣,吐蕃仍花費100多年時間才逐漸在西域佔據上風。

    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吐蕃士卒遠離高原,進入海拔低、多幹熱風沙而少水草的沙漠瀚海,人馬水土不服,戰鬥力銳減。反觀唐軍,只要守住關鍵的綠洲城邦或要塞,就能“四兩撥千斤”,有效削弱、威脅吐蕃大軍的漫長補給線,大大延遲其進軍步伐。

    第三,唐帝國的強大凝聚力,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兵力少的問題。由於唐朝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和民族政策,西域各少數民族普遍心向大唐,甚至在唐朝滅亡後很久仍奉唐為正朔。

    西域唐軍更是如此,當地效忠大唐的少數民族健兒(番兵)踴躍入伍報效。據考證,安西、北庭2大都護府所轄軍隊中,番兵比例能佔到30%至40%。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與安祿山造反作亂形成鮮明對比,西域唐軍中的少數民族高階將領仍誓死效忠唐廷,比如譭譽參半的一代名將高仙芝(高句麗)、出身“昭武九姓”的北庭唐將曹令忠(粟特人)、主持安西軍務的爾朱氏(羯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正是這些優秀的少數民族將領,指揮著一支胡漢混編的精銳之師,為唐帝國打下並守衛西域數百萬平方公里疆土長達150年,建立了彪炳史冊、名流千古的不朽功業,他們的豐功偉績值得後人永遠敬仰和懷念。

  • 6 # 金微大都護

    巔峰時期,控制了整個中亞加阿富汗和新疆,600萬還是有的,中國古代最成功得軍事控制就是唐朝,這是因為實行了節度使制度,軍鎮由節度使說了算,而不是皇帝,所以即使遠隔萬里,邊疆的戰事也不會惡化,所以高仙芝敢拿4萬大軍去和阿拉伯聯軍14萬打硬仗的原因,這就是另一方面了,唐朝崇尚武力,出將入相,全憑軍功,所以邊鎮一般戰鬥力都很強,但這種好的勢頭被李林甫和楊國忠給破壞了,正是從李林甫開始,邊鎮不能出將入相了,所以他們有能力了,就不斷髮展勢力,直到有改朝換代的野心,剛好安祿山恰逢其時的出現了,所以造反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即使沒有安祿山,也還會有其他人造反!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設立的管理西域的機構

    據史料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唐國力從隋末恢復,李世民急於向西開擴土地想效仿漢武帝夾擊北方的突厥,公元640年,唐朝大將侯君集率大軍平定西域的高昌國,並在此設立西州都護府算是安西軍的前身,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

    公元648年,安西軍擊敗龜茲,將都護府遷移了新疆的庫車縣。唐高宗時期安西都護府達到極盛,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如今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如此龐大的國土幾乎可以與唐王朝本土相媲美,安西都護府的兵力自然不能少

    據《舊唐書》記載,當時安西都護府的駐軍主要分為四部分,其中安西都護府駐地傭兵最多,大概有2.4萬人,而安西都護府所屬的北庭都護府瀚海軍有1.2萬人,其中騎兵超過4000,再有就有天山軍5000人,伊吾軍3000人,四者加起來接近5萬人的兵力,再加上西域諸國的散兵,比如怛羅斯之戰中高仙芝徵調的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唐王朝強盛時期可以在此調動的兵力還是不少的。

  • 8 # 歷史堆中的胖子

    怎麼說呢,可以說是真的吧,但裡面是原因的。

    第一,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當時唐軍無論是組織力、個人戰鬥力、裝備可以說是碾壓性的優勢,經常出現以少打多的情況,並且還經常打贏。李世民也曾經說過,為什麼能無往而不利,無他,唯甲堅兵利爾。可以說現在美帝是怎麼碾壓伊拉克,那當年唐軍就是怎麼碾壓西域各國的,甚至後來吐蕃崛起也沒有動搖唐軍的優勢,直到安祿山叛亂,安西都護府大量軍隊內調平叛,才被吐蕃有機可趁。

    第二、參照上面的百科圖片,當時西域地區分屬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各個國家實力相對於唐朝過於弱小,而當時唐的主要敵人突厥已經分裂並且部分內附,吐蕃還沒有崛起。可以說在安西都護府前期在西域是碾壓性的存在,西域各國太分散太小了,沒有形成統一的勢力,自然無法阻擋唐朝勢力的存在,既然無法阻擋,就只能合作了,就如同美軍在世界各地的駐軍一樣。

    第三、安西都護府表面軍隊也許只有2.4萬,但需要注意西域各藩屬國是要聽從安西都護調遣的,不然隨時可能被幹掉,可以說各國的軍隊同時也是唐朝在西域的脅從軍,唐軍實際可呼叫的軍隊遠遠超過2.4萬。

    當時的西域地區內沒有統一的合力,外有吐蕃、突厥、大食等威脅,可以說對唐軍是又怕又需要,就如同美軍在中東地區的存在一樣。唐軍自身強大的實力、西域各國的分裂、外部的威脅,可以說是共同促成了唐軍以較少兵力控制西域地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一下張學良的對聯價格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