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農民咋辦啊?他們是沒有糧票的,難道他們沒時間外出嗎?誰知道?
21
回覆列表
  • 1 # 揚帆遠航75887

    八十年代初,無論誰在外面吃飯都必須要糧票和錢。不出本省的用地方糧票,如果是垮省出差的必須要全國糧票。隨著經濟的發展,到了八五年左右就逐步去消了糧票,有的地方早一些,有的地方晚一些。大概到了九零年左右糧本都不用了,農貿市場,超市 ,到處都能買到糧食了。

  • 2 # 豫西懶人

    八二年以前,因為沒有身份證,農民要外出,需要到大隊,也就是現在的村部開外出證明。用自家的小麥去糧店換糧票。一百斤小麥,按出粉率,摺合糧票。本省一般摺合八五斤,麩皮摺合人民幣。減去每斤一分錢加工費。多退少補。全國通用糧票,一般摺合七五斤,減去一元加工費,給兩塊七毛五現金。

    工礦和行政單位人員定量不夠吃,家是農村有糧的也是按這個標準更換。但把糧票交到食堂更換飯票時,又會再次摺合成三七粗糧票和細糧票。因為你有定量供應。糧票更換飯票就必須加粗糧。八五年後,包產到戶糧食基本夠吃,八七年糧票慢慢退出市場。九零年放開糧食經營範圍。糧票徹底退出市場,用人民幣結算。

    糧票,和布票,油票,肉票一樣,是國家困難時期的一種調控方法。見證幾十年國家的艱苦發展歷程。

  • 3 # 魯南縱隊

    糧票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農民外出可以用自家的糧食兌換糧票,糧票和現金配合使用,就是沒有糧票也一樣,價格會高一些。

  • 4 # 鶴鄉秋翁

    農民進城如果沒有糧票,可以用四種方式解決:住大車店,自己做飯吃、農民用自己家的糧食找城裡親戚朋友換糧票、許多飯店可以換糧票、自己帶乾糧。

    農民家的糧食都是自己加工,城裡人特別喜歡。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四川省的農民用白麵換糧票,根本不要一分錢。

  • 5 # 太陽映照不老松

    聽問這話就是你太年輕了,那個時代那有外出的,外出幹嘛去?不準做買賣,你農民出去都活不了,都得在家肯這點地,天天得出勤,一個月必須得出28天勤,缺一天罰一天的分,一天男的掙10分,女的掙八分,

  • 6 # 秦一農夫

    這些事,農夫都經過。從1955年到1985年,國家在實行計劃供應體制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使用糧,布票,整整三十年間,進飯店吃飯,光有錢不行,還得有糧票。

    農夫在七十年代經常外出辦事,開會,或參加創作學習班,經常要使用糧票,唯一的來源就是拿上小麥,或玉米帶上生產大隊的證明信到當地糧站去換,參會的通知也可以。記得一斤小麥,糧站付給九兩糧票外,還給一毛六分八的糧價,一斤玉米只能換七兩糧票,八分錢。由於當時的小麥屬於細糧,有的糧站還不純收玉米,還要搭配一定數量的小麥才給換。

    由於當時的"黑市"上,還有人偷偷倒賣糧票,布票,政府和市管儘管經常打擊,但始終沒有絕跡。有些屬於集體性質的小飯店,對於實在沒有糧票的顧客,一兩糧票加收幾分錢,也可吃飯,然後他們再去"黑市"買糧票補缺。但一般舉辦會議的單位是一定要收糧票的。所以那時,經常去糧站換糧票的人很多。

  • 7 # 章守珍

    八十年代前進飯店吃飯,必須要糧票,這不光是對農民而言,對我們城市也一樣,記得我去太原出差,全國糧票都不管用,必須要太原市糧票,我走出火車站,想吃點東西,沒有當地糧票,只好買西瓜,七斤半西瓜吃一半,吃不完想走,又不好意思,只有溜。但到了工廠,是可以用全國糧票換太原糧票,記得我當時還說山西是閆錫山搞獨立王國呢。不過當時農民可以買裡市糧票,10元錢,買三斤糧票,或者用雞蛋換糧票的。

  • 8 # A春秋明月

    那時公社都有一個糧管所,農民如果因工外出,要憑大隊或公社證明(或介紹信)用一定數量的糧食到糧管所兌換相應的糧票,根居需要分為,當地,省內,或者全國糧票。別說沒錢,就是有錢沒有糧票你也吃不成飯。

  • 9 # 渡悅Bro

    如果出差的話,首先把地方糧票換成全國糧票,這樣在哪用起來都可用,方便!再者出差沒有來的急的話,可以買議價食品,就是比用糧票買多花幾個錢。

  • 10 # 正眼觀世界a

    我正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那時買布用布票買棉花用棉花票,當然進飯店吃飯除了帶錢還的帶糧票,去外省還的帶國家通用糧票。我記得去旗裡辦事,一斤糧票、六角三分錢買一斤三兩大果子,也就是說生產隊勞動一天半掙一斤三兩大果子。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道理,時間長了不覺得麻煩。

  • 11 # 彭克榮

    那你就別去“前進飯店”吃飯好了。

    到杭州來吃飯。

    八十年代,到杭州的任何一家飯店吃飯,都不收糧票,也從來沒有收過糧票。

    到杭州糧站買糧食,要收糧票的。

  • 12 # 8312352

    那時農民沒有外出的權利,一切外出外人員均需持單位介紹信。記得有一個詞叫"盲流"嗎?好好去學學現代史,別提這些幼稚的問題。

  • 13 # 鳳林王209

    很好解決的!農民用10斤大米換居民手中10斤面值的糧票,後來糧食多了,糧票的價格也下降了,於是居民拿糧票換塑膠製品了。

  • 14 # 浪裡的礁

    沒錯,是那樣的,要糧票。每人每月都有定量。糧票也分省地專用和全國通用糧票。

    農民是不配糧票的,也很少外出,確需外出就自帶乾糧。(有些還算不上乾糧,也就能吃的而已。)所以,就少有農民出門。甚至,那時農民也不是想出門就能出的,至少要有村鎮一級的證明才能出行。相當於路條。

  • 15 # 大海31457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如果農民想出遠路沒有糧票的話只有拿糧食跟城裡人換糧票。不過很多農村人還是喜歡帶米上路,碰到飯館去吃飯,就拿米換米飯,或以米抵錢。

  • 16 # 與浪共悟的妦

    農民伯伯如需外出,首先要生產隊出證明,隊長簽字蓋章,大隊蓋章。歇旅館住宿拿出證明,進飯店吃飯拿現金和糧票買牌子,依次排隊自己端飯。

    外出者一般會自帶乾糧,或提前準備糧票,包括在投機倒把分子手中購買(出省用全國糧票)。沒糧票也沒關係,八零年後的飯店已基本上實行議價,每一兩糧票折價0.02元。

    肉包子0.04元/個糧票0.05斤

    饅頭0.05元/個糧票0.2斤

    花捲0.06元/個糧票0.2斤

    乾飯0.04元/碗糧票0.2斤

    熱面0.10元/碗糧票0.2斤

    涼麵0.10元/碗糧票0.2斤

    抄手0.13元/碗糧票0.2斤

    燴麵0.10元/碗免糧票

    涼粉0.10元/碗免糧票

    涼拌粉0.20元/盤免糧票

    雞蛋湯0.20元/份

    豬蹄花0.20元/份

    炒豬肝0.40元/份

    回鍋肉0.40元/份

    涼拌心舌0.60元/份

    魚香肉絲0.80元/份

    蒸肉0.80元/份

    那時的物價真的很高,吃不起肉很普遍,吃不起米也不稀罕;一個零工一天掙8毛錢,現在150元……

  • 17 # 紅楓33371119

    我家住城鎮,農民親戚進城辦事看戲,是自帶糧食的,如去飯店吃麵吃飯是以米換飯,當然是很少數的。當時農村生活困難,只是在逢年關過端午中秋才會進城。也不住旅館,找亇熟人或親戚家拼床,打地鋪。來去大多是步行,連車船捨不得坐。說起來現在年青人都不相信。

  • 18 # 茹堂和平

    幾十年前,我國尚處在計劃經濟階段,豈是進飯店吃飯要糧票,買布用布票,買煤用煤票,買食用油還得用油票。買毛線還用"份"呢(工業券)。

    農民外出,拿幾個饅頭充飢。進小飯館一樣掏糧票。這就要求你偷偷用糧食換糧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出差上海,設法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全國通用糧票很貴,靠關係也得加錢。有一斤的,二斤的,三斤的,五斤的,就是沒有四斤的。一次在上海南京路小飯館買碗麵吃,我給了一斤全國糧票,售票員竟找我八兩上海本地糧票。我說我是西安的,馬上要回西安了,要求找全國通用糧票。售票員生硬地說″儂沒有"。阿拉,一副瞧不起內地人的樣子。

    那年那月,糧票緊張。大家偷著買黑市糧票,而我還與工友騎上除了鈴不響,啥都響的私家車(永久牌腳踏車)去郊區鄉下用糧票換雞蛋哩。在農村泥土路上,壓低聲音喊"換雞蛋嘍!",生怕被人抓住,落個"投機倒把"下場。工人農民物物交換,互通有無。

    在工廠,新分配的工人嚷著換工種。有個工人飯量大,放看怪省工種不幹,主動要求去幹又髒又累的鍛工。小到幾磅錘,大到200公斤空氣錘,一月45斤。可你知道麼,面對燒紅的鋼料,兩手在氣錘上用鉗子翻打,火星子亂濺,氣錘那嗵嗵聲振耳欲聾。參觀過一家煤炭機械廠,七,八臺大型汽錘全在幹活,震的大地都抖動。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工人非常辛苦,為國家作貢獻,也非常自豪!有意思的是,單位一女工,被省局調去當打字員,一月25斤定量,嫌吃不飽。死纏活纏著領導,重回工廠當氣焊工,為的是一月多幾斤糧呢。

    鬥移星轉,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糧票成了歷史,糧本紀錄人生。糧票,計劃經濟的產物,有其歷史必要性。而今,新冠肺炎下,口罩成了稀罕貨。疫情緊張時,京東網上限時搶購口罩。有智慧手機的,全家總動員,網上點選搶購口罩。結果失望而歸,為何?230萬人同時搶1萬包口罩,相當於230人同時搶1包口罩!可見,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有事物特殊性的一面。

  • 19 # liujianweng

    那時代農民出門“不論辦什麼事”都是自帶乾糧,農民既沒錢,也沒“糧”票,不帶“乾糧”就出不了門,出門時家裡準備了“幹稂”,帶上吃,渴了喝冷水。農民就這麼簡單,也不責怪誰,只責怪自己,——誰叫我是“農民”啊!

  • 20 # 民和年豐

    1955年9月,全國首次發行不同面額的全國糧票,此後各省、市、自治區及地、市、縣陸續發行了各種不同用途的糧票。由此便出現了全國糧票、地方糧票。

    當時的城鎮居民每人每月按定量發給,省吃儉用節餘部分私底下進入市場交易。

    農村產糧區的農民如需糧票,主要是採取多交公糧獲取獎勵糧票、糧食置換或黑市交易。

    農村經濟作物種植區的農民,主要是吃國家返銷糧,如棉麻區在完成計劃數後政府發給地方週轉糧票,超額完成的則獲得獎勵糧票,多餘部分則黑市調節。

    當時出門除了帶人民幣外,還得帶"第二貨幣"一一糧票。

    隨著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充裕,1992年各地陸續停止使用糧票,前後流通37年。如今在收藏領域,糧票又變成了身價不凡的俏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電影你覺得哪三部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