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yimei111

    1.不喜歡被父母控制。

    我的父母有極強的控制慾,什麼事情都要我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因為在他們認為自己是過來人,有經驗,所以都是對的,為了你好,你必須這樣做。

    即便是一些沒有對和錯的事情,父母也會這樣要求。我呢?又是個特別自我的人,不喜歡被人控制,所以,就不願意和他們住。

    2.不喜歡聽到他們喋喋不休的嘮叨。

    我的父母很喜歡嘮叨,或許是因為年齡大的緣故吧!一件事情他們會重複說上很多遍。我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看書,喜歡寫東西,所以他們的嘮叨讓我感覺到很煩,很吵,所以,我不願意和他們一起住。

    3.他們的飲食我不習慣。

    父母年齡大了,因為高血壓,高血糖,再加上不太運動,所以吃的食物以清淡,易吸收為主。我雖然不算年輕,但是我喜歡吃味道重有嚼勁的食物,所以,我不願意和他們一起住。

    我不願意和他們住的原因大體就是這幾個,畢竟是自己的父母,即便不和他們一起住,但是我依然很愛他們,依然孝敬他們。

    隔上幾天我就去看看他們,和他們拉拉家常,聊聊天,問問他們的身體狀況,叮嚀一些我不太放心的注意事項。

  • 2 # 張翛燃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老人孤獨終老,沒有孩子陪伴的原因吧,因為沒有感情。

    你在我還小的時候以賺錢的藉口離開我,可我不懂你的辛勞。長大後我也會以賺錢的藉口離開你,希望你明白我的難處。你說你沒時間陪我,讓我明白你的苦衷。長大後我也會娶妻生子支撐家庭,希望你原諒我的不孝。

    人生來回,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小時候你怎麼引導我、教育我並且與我培養起的感情,長大後我就怎麼陪伴你、報答你並且能讓你享受到天倫之樂。

    如果在我最需要親情的時候你不在,以自身忙為由了斷了我的思念和牽掛。那麼當我能夠完全獨立不再依賴你的時候,希望你能給自己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我一直認為付出都是講究回報的,哪怕是至親。這種回報指的是你老了的時候,你的孩子能夠像你小時候陪伴他一樣陪伴你,而不是期待小孩成為白眼狼,等你老了給你一筆錢就不再看你了。

    我向來希望家庭的矛盾是彈性的,是能夠互相交心的溝通並解決,而不是以大人的口吻去指責,男人確實是支撐一個家庭的支柱,但是除去賺錢不要家人的男人也不是好男人。

    如果感情不在小時候培養,等孩子能夠完全經濟獨立的時候,勢必不再對家庭有那麼深的依賴,那麼他會更關注自己的未來和發展,更傾向於自己建立一個新的原生家庭。這種在小時候就建立起來的隔閡,不尊重子女意願的親情,會一步一步淡化彼此之間的血緣關係。

    其實多年以來,我都只希望你能說一句抱歉,能夠坐下來好好地回憶一下,和我聊聊那些年你對我缺失的溝通和關愛。但未曾想到,你坐下來想的是你付出了那麼多,為何換不來我的一句謝謝,反而還要怪罪你沒有多陪伴我?你若問我是什麼造成了現在這樣的局面,我可能會這麼對你說,要怪就怪我們所有的感情都只是骨肉之親,除此以外,再無其他。

    如果孫悟空他沒有緊箍咒,那麼他不會認為唐僧是自己的師傅。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終將他馴化,用教育和陪伴獲得感情。如果只是在孫悟空需要救兵的時候出現,那麼就不是唐僧了,那是玉皇大帝。孩子需要多次教育和陪伴,才不會像出生時那樣再次大鬧天宮。

    《1988》裡德善的父親說自己是第一次當父親,沒有什麼經驗,以前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德善能夠原諒他。

    可是德善也是第一次做孩子,也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有手足無措的時候,也會有淘氣頑皮不聽話的時候。

    父親成年了,孩子未成年。孩子不懂事沒關係,父親得懂。

  • 3 # 白汐之狐

    人都是需要邊界的,為什麼疫情期間吵架的多了,離婚率高了,因為距離近了,時間多了,空間越來越小了。兩夫妻都容易摩擦,更別說兩代人三代人夾在一起了。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需要空間,都有別人不可逾越的邊界,如果硬生生把他們揉捏在一起,只會是逼著矛盾出現。再加上很多矛盾是教育問題,老人年齡大了,觀念很難改變,讓他們改變也傷害他們的自尊。所以保持距離和邊界真的是對大家都好的決定。

    不要把保持距離和不孝順捆綁在一起,孝順的話,方法有很多的。

  • 4 # 和曉說

    我認為成年人不與父母住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

    首先是經濟需獨立,孩子與父母生活節奏也不同,需要個人空間,孩子也應當獨立自主生活,也要接受成年人的生活考驗,這樣可以鍛鍊意志,減少與家人間的磨擦,但孩子可以常回家看望父母,增進家人間情感交流,友好和睦共處。

    第一、經濟獨立

    現在社會人人都能自主謀生,在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父母也要求孩子成年後自己供給,孩子一般會搬離家中,獨自闖蕩社會,結交朋友。

    比如:兒子上班離家遠,來回路程週轉時間長,這樣浪費時間,兒子工作己經獨立,就會更想在工作好好努力,顯然搬家出來住更有利於自身環境,父母也樂於孩子獨自生活。

    第二、個人空間

    孩子與父母的生活習慣不同,看待事物的觀點也不樣,家人間都想保持一定的個人獨立空間,家人也尊重個人選擇,做到不干預,不跨入,能夠舒服的生活,對大家都好。

    比如:男孩子喜歡與朋友玩耍,常與朋友聚會,經常晚歸,而父母喜歡寧靜,過早睡早起的生活。分開住有利於大家的體息習慣,也讓兒子不與父母產生矛盾。

    第三、減少磨擦

    隔代人間或多或少會有不同觀念,並不是什麼很深的仇恨,就是生活理念不同,父母與孩子在消費觀上就相差很遠,父母喜歡節儉開源,而孩子追求時尚,熱愛生活,常常是與父母不相謀合的事會時常發現。

    比如:兒媳婦喜歡各種購物,買各種不實用的配件,在父母眼中是過度消費,但兒媳不這樣認為,買東西是靠勞自己,讓自己更好的努力工作,掙更多的錢。

    這裡面就有代溝的問題,同一時代不同人對消費理念大有不同,同樣追求幸福生活,對自己好點更能激發鬥志,而父母考慮的是浪費,沒有從心理層面來解答,所以避免爭論,分開住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方式。

    第四、距離增進情感

    人與人之間相處,經常見面還會爭論,但分開生活反而會產生想念,珍惜在一起的時光,這樣人在感受上就不同,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會不同,距離反而拉進了彼此間的情感,對大家都好。

    比如:當兒子離開父母,在以前兒子是不喜歡和爸媽講話的,因為父母沒什麼事總要刨根問底,讓兒子總是十分厭煩,而在離家後,家人間對話更平和了許多,講話也有各種話題內容,讓每次家庭聚會都有趣豐富,這種關係就是進步,讓大家情感上更愉悅。

    總結:社會在進步,人的觀念也在更進,獨立自主己經是成年人生活的基本標準,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也能享受到更優越的物質基礎,體現了個人價值,從而生活得更體面。父母也希望孩子有出息,得到更多的快樂與自由,來獲得人生幸福,提高幸福指數。

  • 5 # 木林森說情感

    最現實的問題是兩代人的生活作息不同,容易互相干擾。

    大部分老人睡眠都比較少,喜歡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忙了一天,晚上到家終於有點自己的時間了,喜歡熬夜晚睡,早上趕著上班點起床。這樣的作息,雙方會互相干擾。

    一朋友之前跟婆婆同住,因為婆婆失眠厲害,所以規定他們必須在晚上9點回臥室休息。更誇張的是還不允許他們出來上廁所,因為一旦被吵醒了,婆婆就會徹夜失眠。一起生活後彼此都很痛苦,後來只能分開居住,互不干擾。

    兩代人的生活理念和消費觀念不同,容易有矛盾.

    大部分老人都喜歡勤儉節約,衣服沒破就會一直穿,蔬菜水果沒壞也不捨得。而年輕人尤其是兒媳婦,比較注重時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較喜歡買衣服、化妝品,也比較注有的食物不新鮮了可能就會扔掉。時間久了兩代人在一起生活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多。

    有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缺少應有的界限感。即使子女已經成年,父母仍然喜歡對子女的生活指指點點,甚至強勢干擾子女的重大人生選擇。

    生活裡夫妻之間避免不了拌嘴甚至吵架,可能本來沒有多大的事,過幾天也就好了。可是一旦父母看到了,很自然地就會偏袒自己的兒子或者閨女,對另一方不滿意。更有的直接慫恿自己孩子跟對方離婚。

    前同事劉姐,前一陣就遇到了糟心事,她無意中看到婆婆居然給老公發信息,勸老公跟自己離婚,還信誓旦旦的說自己兒子以後肯定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媳婦。可關鍵是他們兩口子之間的感情挺好的,孩子都兩歲多了。連一向孝順的老公都感覺莫名其妙。

    綜合以上,因為兩代人的生活作息,生活理念和消費觀念不同,還有的是因為兩代人之間缺乏界限感,所以分開居住,反而能夠讓彼此關係更和諧,雙方都能過的開心幸福。

  • 6 # 冷凌藍

    成年人不喜歡和父母一起住,主要原因還是希望有更多獨立的空間。可偏偏每個人都有一個弊端,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別人身上,以為別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應該和我們相同,父母是這樣,子女也是這樣。

    可實際情況是,兩代人的成長背景、思維觀念不一樣,父母保守的觀念有時候不適合現在資訊高速發展的年代,強制交流只會讓代溝越來越大。

    但有一點要承認,即便觀點不一樣,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他們只是想透過他們的方式,在子女心中獲得認同感,產生價值感。我們可以不喜歡,但是一定要會換位思考,去理解她們。

    不愛和父母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依賴性太強,只想爭權利,不想盡義務

    只要和父母住,通常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會安排家裡所有的衣食住行,把我們“照顧”的妥妥帖帖。而我們習慣了父母的照顧,就會產生很強的依賴性,一旦懶習慣了,要做事的時候,就不想盡義務,只想爭權利。

    例如:在家裡,只要父母會做飯,就一定不讓我進廚房。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家裡的“公主”。我會認為洗衣、做飯、拖地、搞衛生都是父母應該做的。而我不盡義務的同時,想的就是爭權利,比如每天讓父母做自己想吃的菜,電視必須讓給我們看想看的臺。

    2、 父母愛嘮叨,經常被嫌棄

    愛嘮叨是每個父母的通病。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工作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只是想讓自己放鬆,有個清淨的環境。而父母的嘮叨通常是因為看不慣我們身上的毛病,但是又不能像小孩一樣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就只能“苦口婆心”的勸說,恰恰這個“勸說”是我們最不愛聽的。

    例如:我的父母經常嘮叨我起床不疊被子。看我單身不找物件,天天都念叨讓我不要挑剔,趕緊找個人結婚生子。我的各種小毛病都會被父母無限放大,越來越嫌棄。

    3、 沒有自由和隱私權

    和父母住沒有私人空間,他們經常會干涉我們的自由,侵犯我們的隱私權。成年人不僅在社會需要被尊重,需要有尊嚴,在家裡也同樣需要。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享有隱私權,隱私權是我們每個人都享有的法定民事權利。

    例如:我玩手機的時候,我的父母喜歡盯著我看,和朋友打電話,也喜歡追問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晚上出去玩,一定會要求我不要喝酒,幾點必須要回家,我不在的時候還會翻我的物品。彷彿在他們眼裡我還是個孩子,我的一切都必須在他們的掌控之下。

    4、 沒有決定權

    在家裡只要和父母意見不合的,通常都是父母說的算。他們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對我們說教,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們把自己定義為當家作主的人,是家裡的最高決策者,他們的決定一定是正確的。而我們可以提意見,但是沒有決定權。

    例如:在教育孩子這塊,我認為孩子到了吃飯的時間點就必須在桌上吃飯,不能慣著他們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我的父母則認為孩子喜歡看電視沒錯,可以把飯端到電視機面前喂他們吃飯。還會告訴我他們那一輩人都是這樣帶孩子的,讓我對孩子別太嚴格。

    5、 缺少交流,有代溝

    有很多成年人不愛和父母溝通,即便有也不會完全敞開心扉,而是有所保留,缺乏深度溝通。兩代人接受的教育不同,對新時代的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關注點不同,話題不同,思維和喜好不同,自然溝通起來就有代溝,有時候還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還有不少人的朋友圈會遮蔽自己父母。

    總結:

    我能理解年輕人不和父母住都有自己各種原因。但如果自己也為人父母了,就會明白,其實父母都是愛我們的。換位想一想,他們嘮叨也好,管教我們也好,嫌棄我們也好,都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我們。父母年紀大了,幫不了我們太多,只能用這些“小動作”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他們只是想在我們的心中被認同,讓我們知道他們還有價值。

    如果我們現在正在和父母處在同一屋簷下,希望我們都能多愛自己的父母一點,多理解他們一點。不要試圖改變他們的觀念,只要我們少一些牴觸和叛逆,多聽聽他們講話,多關心孝順他們,多謙讓他們一點,他們就很開心,父母的要求就是這麼簡單。

  • 7 #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要說現在的成年人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的確不多,除非他對父母有較多依賴,比如需要父母帶孩子,需要父母買菜做飯看家,需要父母花錢貼補家用,還有的是沒有房子只能住在父母家裡……但我還是相信一點,但凡他們有能力有辦法,是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堅決不住在一起。

    成年兒女們不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並不奇怪,作為父母們必須理解也應該理解,這和兒女們是否孝順無關,也不能說明兒女們討厭自己的父母。

    甚至,如果父母們凡事看得明白透徹,不僅不會誤解兒女,而且應主動和兒女們分家生活。實際上,有不少做父母的也並不願意和兒女們住在一起。

    什麼原因?

    首先,成年兒女和父母是兩個家庭,而不是一個家庭。成年兒女都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們更希望獨立自主、全心全意去經營自己的小家。如果他們能夠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不僅富有成就感,而且幸福的體會也會特別深刻。但在父母的“籠罩”下,他們的自主經營能力可能受限,也缺乏獨立自主的動力推動和奮鬥樂趣。

    其次,成年兒女和父母是兩代人,人生經歷、社會閱歷、道德價值判斷等差異較大代溝較深,雖為親人,但溝通交流並不如同齡的夫妻之間那般順暢。所以他們往往不樂意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即便交流也溝通不暢。從我所瞭解的一些具體事例來看,很多兒女和父母幾乎無話可說,要麼不說,一說就“嗆”。難道他們之間不共戴天?那倒不是,還是一句話:沒有共同語言。

    再次,成年兒女和父母是兩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很難相容在一起。比如起睡時間,比如飲食習慣,比如消費習慣,比如衛生習慣。就像處理剩飯這件事,父母們一般是捨不得丟掉的,總是倒在一起下頓熱熱再吃;而兒女們則更喜歡倒掉;兒女們動不動就去飯店吃喝,做父母的也會嘮叨他們不過日子等等。所以,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兩代人並不開心,矛盾摩擦根本難以避免。

    第四,父母們的角色轉變跟不上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發展,還停留在兒女年幼時的情感世界裡。在父母們的眼裡,兒女們再大都是孩子,都需要關心,都需要裡料,都需要幫助,都不如自己思想成熟處世合理,實則大錯特錯。在兒女們的眼裡,父母才是落伍者,能力較差的人,甚至是弱者。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錯位客觀存在,父母們的長者尊位在兒女們不耐煩甚至是不屑的眼神語氣和態度裡,便感覺自己特別失落也特別難受。

    有人說,父母和兒女們生活在一起,是兩代人的折磨,而不是天倫之樂,這話並不是無中生有。我個人認為,針對這種現象,父母們更需要理解,而不必指責兒女為“白眼狼”之類。

    實際上,兩代人、兩個家庭分而過之,各自遵守自己的生活習慣,給予自己最充分的獨立、自由和尊嚴,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知一身累,就不該入城來,試問有多少人的婚姻都在將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