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斤牛肉
-
2 # 閱讀舊時光
古往今來,朝代更替,歷史的車輪總是不停地向前翻滾,那麼當一箇舊王朝覆滅時,對於原先舊王朝老百姓來說是幸福,為何?
我們首先分析下舊王朝力什麼會覆滅?縱觀歷史,無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1、殘暴統治,苟捐雜稅猛於虎,很多王朝到了統治後期,統治階層在安逸生活中腐化墮落,驕淫豪奢,統治階層為了滿足自己私慾,對老百姓敲骨吸髓,置百姓於水火之中,由這個原因導致滅亡的朝代太多
2、土地兼併嚴重,農耕民族土地為民之本,由於統治階層的特權,導致農民失地,失地後生活無著落,再加上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更加民不聊生,只能起來造反。
3、外族入侵,外戚纂位,臣子武將謀反導致王朝覆滅。
不管是何種原因覆滅的舊王朝,總歸存在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迎來的新王朝,統治階層很多來自民間,深知百姓疾苦,絕大部分都會銳意改革,除弊興利,分土地減賦稅,讓百姓耕者有其田,君輕民重,一般新王朝都會做這點,所以來說,當一箇舊王朝滅亡了,對老百姓來說是幸福的開始,但當這個王朝統治到後期,又會重蹈前朝的老路,歷史經常不斷重演,只有時刻關心人民,得民心的統治階級才會長久,任何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一定摔得很慘。
牢記歷史,以史為鏡,以史育人……
-
3 # 樓外長江空自流
舊王朝滅亡,迎來新王朝後百姓的應該比原來過的稍微好一些。因為開國君主一般都比較賢明,而且開國後的政策也一般以修養生息為主。
但是,迎接新王朝的這個過程是殘酷的。古代王朝更替,很少有和平過渡的,大多數伴隨著曠日持久的戰爭和屠殺。戰事一起,盜賊肆虐,兵匪一家。所過之處肯定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種情況下最受苦的肯定是老百姓。
以明末為例,大面積的旱災讓老百姓飢腸轆轆,朝廷為了繳平叛亂又增加賦稅,大批人流離失所,凍餓而死。再加上張獻忠這樣的起義軍燒殺搶掠,幾乎把四川人殺光(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張獻忠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清朝入關之後又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據統計明末有人口1.9億人,到了清初只剩1.4億人,四分之一的人口被戰爭和屠殺奪去了生命。這就是迎接新王朝的代價。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最真實的寫照。
-
4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舊王朝覆滅,新建的王朝一般都會釆取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生產,減輕賦稅,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只有遊牧民族建立的元朝把國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壓迫漢人。還有滿清入主中原時,有留髮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害抗清人士,慘無人道。
-
5 # 魯江散人
一般一個新的王朝開國初的幾任君主都是很勤政愛民的,前朝丟江山的畫面就好像在眼前。他們是舊王朝的推翻者,知道百姓要什麼,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也會被推翻,會有人造他們的反,所以開國初的幾任君主都會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來彌補戰爭的創傷。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元代詩人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裡的句子,國家滅亡了,統治階級忙著改朝換代,互相廝殺,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好不容易戰爭結束了,新王朝建立了,新王朝的統治者經過幾代的發展,經濟發展了,老百姓可以吃上一口飽飯了,這時候統治者就開始享樂了,驅使百姓給他們建豪華宮殿和陵墓。自己想什麼就要做什麼,只想滿足自己的慾望,不知不覺中已經走上了舊王朝覆滅之路。
秦末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最終被撲滅。秦法的嚴苛和徭役的繁重讓百姓爭紮在死亡邊緣,統治者不顧人民的承受能力,讓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所以奮起反抗。事實證明,純農民起義很難成功,這和農民的眼界和小富即安的心思分不開的,一場能推翻前朝的起義必定有貴族的參加才能成功。秦末起義那方都是以前戰國時期的貴族後代,項羽也是楚國貴族出身,就是劉邦出身平民,但他身後有張良等一批貴族跟著他,為他出謀獻策。
百姓們本以為七國的相互爭鬥帶來的苦難會隨著秦王朝的建立消失,大家熬過來了,可以過好日子了,可等待他們的是修阿房宮,修陵墓和長城,無休止的徭役讓田地沒人種,賦稅重的壓的人民喘不過氣來。漢朝的成立結束了秦末的亂局,結束了楚漢戰爭,從秦末廢墟里走出來的大漢王朝百廢待興。漢初的劉邦,漢惠帝和呂后都發展生產,給民休息。文帝上臺後更是以秦亡為教訓,減輕賦稅,發展生產,廢除肉刑,實現了國家的強勝,經過他和他兒子的治理(文景之治)西漢王朝達到了高峰。然而接下來的漢匈之戰,又把國家打空了,國家沒錢,百姓的日子當然不會漢過。
總結:舊王朝覆滅也好,新王朝誕生也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6 # 梅落肩香
縱觀歷史,每一個強大的王朝誕生之前,總會經歷一個亂世。新王朝取代舊王朝後,必然會經歷:“崛起、繁榮、衰敗、滅亡,”這樣一種迴圈規律。老百姓作為弱勢群體,無時不渴望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筆者認為,新王朝建立初期百姓生活的相對幸福。以下列舉漢、宋、元、明、清,五個新王朝初期,封建統治者集權專制下,農業方面、經濟經濟、文化方面,三方面制定的制度對各階層老百姓的生活產生的影響。
新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會相應的制定一些惠民政策。漢朝劉邦在位時期:1、農業方面:漢高祖劉邦即位後,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免徭役、釋放奴婢,減兵復耕,修養生息,擴大勞動力,大力發展農業。
經濟方面:
1、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重農抑商。
2、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冶金、陶瓷、絲織,等技術領先世界,多地商業城市繁榮,對外貿易興盛。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
宋朝趙匡胤在位時期:一、農業方面:引進了水稻,解決了大國溫飽問題。民眾休養生息,廣植桑棗,墾闢荒田者,止輸舊租。
二、經濟方面:
1、天賦稅收制度,天賦稅也就是越有錢繳稅越多,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2、不抑制土地兼併,資本家不斷兼併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生活困苦,嚴重的貧富分化加劇了社會矛盾。
三 、文化方面:皇帝規定,不殺柴氏後人,刑不上大夫,不對文管動刑,保留文官的顏面。這一時期,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幸福指數很高。
元朝忽必烈在位時期:一、農業方面:忽必烈詔令勸農司編寫《農桑輯要》制定農業新政策,促進土地恢復,減輕農民賦稅,削減封地權利,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恢復了國家控糧的政策,國家收購併儲備餘糧,用於荒年開倉免費放糧和救濟老弱病殘的困難家庭。
二、經濟方面:
1、元朝存在種族歧視,賦稅分而治之,蒙古族,較之其它民族賦稅最輕。
2、稅賦的課工商業正策對軍戶、匠戶、站戶,施行優惠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3、施行的包稅制、賦稅徵鈔,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是一種害國殃民的制改政策。
三、文化方面:忽必烈堅持蒙古傳統、接受漢漢文化,力求廣泛性。贏得各族人民的讚賞。
明朝朱元璋在位時期:一、農業方面:朱元璋在位期間,制定了“安民為本”“藏富於民”的主張。獎勵墾荒、軍民屯田、興修水利、興農桑、徒富民、抑豪強、解放奴婢、減免稅賦、嚴懲貪官,史稱洪武之治。他倡導從簡,惠及百姓,社會生產力逐漸發展起來。
二、經濟方面:重農抑商,小農經濟為主,打擊工商業,打擊富豪,經濟停滯不前。
三、文化方面面:
科舉考試推行“八股文”,施行文字獄,控制人民的思想,扼殺了人才,給人民製造了恐慌。
清朝康熙在位初期:一、農業方面:
1、把賑災作為國家第一任務。
2、康熙下下詔停止滿族貴族圈地行為。
3、採取江路墾荒措施,百姓自己開墾的土地歸自己所有。
二、經濟方面
1、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
2、修治漕運,使原來無法耕種的土地,變為良田。
3、廢除匠籍制度。
從而使工匠們擺脫了人身自由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發展。
4、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
5、蠲免錢糧
在康熙在位的61年裡,清政府蠲免錢糧共計145次,免除天下錢糧價值白銀1.5億兩。
6、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康熙向百姓承諾“永不加賦”(指人丁口稅),
隨著人口大量增加,地方行政機構不斷擴充,中央政權無能力提供足夠的經費、只得賦予地方官員徵收附加稅的權利,這就給他們提供了盤剝百姓的機會,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負擔。“明君”“仁政”,適得其反的惠民政策,想必,造成這種結果,也並非康熙帝的初衷。
三、文化方面: 康熙以崇儒文化為國策,發展文化教育文化事業。加強了知識分子的中間力量。短篇小說、戲曲、繪畫、詩詞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總結:新王朝新政權建立後,統治者務必得將資源會重新分配。戰亂造成了人口的急劇下降,資源會重新分配,由於人口少資源豐富,百姓們衣食住行基本上得到滿足,統治者制定的不良制度,激化出的矛盾尚不嚴重,百姓得以修養生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子”,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
7 # 山海蠃魚
先說結論吧,對於大部分百姓來說是幸福的。
首先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百姓手中的土地被鄉紳貴族掠奪一空,百姓吃不上飯,從而拎著腦袋造反,開闢新王朝之後,因為連年的征戰,人口銳減,新王朝的政策大都以休養生息為主,百姓從新回到了平靜的生活,對於經歷了王朝變革普通百姓來說,平靜就是一種幸福。
也有特別的情況,遊牧民族的政權統治中原後,對於漢族百姓來說就是一種負擔,元朝建立後,漢族被列為三等公民,滿清建立後,留髮不留頭,都對普通百姓造成了傷害,只能說對比王朝覆滅時期來說,從十八層地獄升到了三四層的感覺,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對於漢人王朝來說也算是身處地獄吧。
-
8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舊王朝覆滅後,迎來新生王朝。對於舊王朝的老百姓是幸福還是地獄?
改朝換代往往是由戰爭促成的,周文王透過戰爭推翻商紂王,秦始皇透過戰爭統一六國,漢高祖透過戰爭奪取天下,劉秀透過戰爭打敗王莽,司馬氏透過戰爭建立兩晉,之後的李唐、趙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是透過戰爭得到的天下。
一旦開戰,倒黴的還是老百姓,年輕力壯的男子被拉壯丁從軍打仗,老百姓家中的糧食被徵調成為軍糧,就算不能打仗,只要還有一把力氣,也會被徵調進軍隊充作運送糧草補給的民夫。
而且當戰爭開始,年輕力壯的男子都是家中最重要的勞動力。當他們被徵調從軍,便會導致大量田地無人耕種而荒蕪,糧食劇烈減產。
同時戰爭是殘酷的,所到之處更是殘垣斷壁、滿目瘡痍,老百姓沒有活路只能逃荒,無家可歸一路顛沛流離,甚至有可能在半路上被流寇、逃兵劫掠。
此外戰爭爆發很有可能還會伴隨著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大肆屠殺,《元史》記載:1234年,蒙古滅金。得戶八十七萬,人口為四百七十五萬餘人。而在金太和七年(1207年)官方統計人口數字為七百六十八萬戶,四千五百八十一萬人,短短二十餘年,人口銳減90%。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官方統計的戶數為一千三百六十萬,到1279年南宋滅亡,六十餘年之間,人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30%。
還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據統計明末有人口1.9億人,到了清初只剩1.4億人,四分之一的人口被戰爭和屠殺奪去了生命。
除了戰爭,當一個王朝將要滅亡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的貪汙腐敗、奢靡生活,外戚/宦官/權臣專權;以及外族入侵等毀滅統治根基的事情發生。
為了滿足統治集團的奢靡生活,為了滿足抵抗外族入侵的高昂軍費,所有的這些開銷最終都要分攤到老百姓頭上,而某些貪官汙吏在徵收稅賦的時候趁機中飽私囊,更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最終導致老百姓生活困苦活不下去,只能起兵造反,導致戰爭爆發。
但如前面所講的那樣,戰爭往往伴隨著破壞,這使得原本生活已經非常困苦的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凍死、餓死比比皆是。
只有那些僥倖能夠存活到戰爭結束的老百姓,才能享受到新王朝建立帶來的好處。當每一個新王朝建立的時候,統治者為了維護、穩定統治,往往都會施行一些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和措施;而且因為人口的大規模減少,人均土地開始增多,許多老百姓都能在戰後獲得更多土地。
另外,透過參與戰爭,老百姓也能夠獲得加官進爵的機會,比如朱元璋和他的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人大多出身貧寒,透過戰爭才成為人主或位極人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才是舊王朝覆滅後,迎來新生王朝之時,舊王朝的老百姓的真實寫照。
-
9 # 君臨街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不存在百姓幸福與不幸福。幸福的我認為是地主階級,而且只能是對大部分自耕農來說,相對比較富足。仼何朝代農民生活都比較困苦,封建稅收徭役兵役沉重,還有地方政府和官僚的攤派,農民披星戴月的勞動,四季無休,但仍不能滿足日常生活。過去,經常聽到老人們說,一年到頭忙的焦頭爛額,打完稻穀揚完谷,把揚叉和條帚一撂,蹲在稻場上哭,因為交完地主的稅租,基本已所剩無幾,有時甚至還欠賬。遇到天災人禍之年,更是賣兒賣女,難以為繼。
況且,自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允許土地買賣,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自耕農往往淪為佃農,生活生存狀態變得更為脆弱。農民往往被逼得無路可走,只能掀起農民起義以期改變其生存狀況。往往一個朝代建立之初,統治者比較重視維護統治政權的安定和穩固,土地兼併和農民負擔與前朝相比輕一些,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變得很嚴重,到一定程度,矛盾無法緩和,農民又起義。封建社會的朝代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
唐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吸取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教訓,對農民的壓迫相對寬鬆,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和彈性化的賦役政策,不奪農時,結果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唐朝成為中國鼎盛王朝與此緊密相關。
宋朝,統治者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起家,所以統治者非常重視對兵權的掌控以防兵變,忽視對農民農業的重視,趙匡胤認為田地集中有利於對邊關出兵募集資金錢財,縱容土地兼併。從而使宋朝的階級矛盾尖銳,一直積貧積弱,風雨飄搖。
-
10 # 小郭讀歷史
新舊王朝的更替,從來都是建立在無數士兵的鮮血、無數老百姓的流離失所上的。每個新王朝的建立之初,都是滿目瘡痍。
記得看電視劇《朱元璋》的時候,有一集印象特別深刻。朱元璋建國稱帝不久,巡視全國,去到自己聽說的“處處舞榭歌臺,日夜風流豔曲”繁花似錦的揚州城。
到了揚州一下鑾駕就踩在了白骨上。放眼望去,遍地白骨、殘垣斷壁、滿地荒草。可謂慘不忍睹。揚州父母官領著全城僅剩的十幾戶百姓來拜見。
可謂“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此處一段對話盡是淒涼!!
朱元璋問揚州地方官“揚州的人呢?揚州的地呢?揚州的房子呢”。揚州父母官說“就在腳下,全揚州就剩十七戶人家。還有二十一棵樹,活著的樹”。朱元璋痛心的說“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真可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進到搖搖欲墜、只剩一把破椅子的揚州府衙內。
朱元璋問道“揚州魚米之鄉,繁華之地,何至於此啊?”揚州父母官道“其一,兵禍連年,致使田地荒蕪。其二,元軍屢過揚州,每過必雞犬不寧。其三,揚州百姓自元朝至正元年起,便到處流亡,即時有地,也不耕種。”朱元璋身邊大臣講到“元朝朝廷,為了打仗,賦稅繁多,殺雞取卵,劫財於民,一畝能打兩擔糧食的田,稅竟然收三擔,百姓越種地越窮。”可謂
更慘的還在後面。巡視百姓的時候,一老者暈倒(餓暈)。朱元璋命士兵拿來大餅,發給百姓。
朱元璋問老者“大爺,多久沒吃過饃了?”大爺回到“記不清了,大約有三四年沒吃過糧食,十多年沒吃過肉了”。大爺的小孫女反駁道“不,爺爺,咱家春天還吃過肉。”朱棣說到“好個老汗,你孫女都說吃過肉,你為何欺君?”大爺說道“皇上啊,是吃過肉,可不是豬肉,也不是羊肉,吃的是人肉啊”。接著大爺說出其中緣由“年初,家裡長孫死了,二娃也快不行了。為了活命,換了人家一個死孩子,他吃我的,我吃他的!”是謂“易子而食”啊一干人等皆震驚。
所以新王朝的建立往往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盡傷痛。
願世間再無兵戈!!!!
-
11 # 知青的朋友
新舊輪替是歷史規律,勝者王侯敗者賊,至於老百姓嗎,肯定是要受罪的,不過新政權產生後,都要有模有樣的撫卹一番的。
-
12 # 通史悟心
百姓是幸福的。
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有雄才偉略!他們建國之後,首先必做的事情:收服戰亂之後的民心來鞏固政權。
收服民心,必須要老百姓休養生息,免賦,減勞役等。
然後是,整治官員,吏治清明。有助於新建社會的穩固,老百姓心中有所依靠,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
每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之初,都是天下太平,夜不閉戶。
望採納
-
13 # 流金歲月15
都一樣,只不過換了個房東,有些房租高些,有些低點,到頭都是羊,愛怎麼宰就怎麼宰,只不過換了個方法,有些粗魯,有些溫柔點
-
14 # 檸檬老王子
來 哥給你背首詩你就知道了: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回覆列表
舊王朝覆滅,新王朝的建立中間一定會經過一個很長時間的戰亂期。一旦發生戰亂,老百姓大多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經常會出現“十室九空”、“生民百遺一”的情況。往往大多數青壯年也都會被抓壯丁去參軍。
如果運氣很好,活到了新王朝的建立。那麼對於他來說應該還是幸福的。因為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階層需要依靠民眾的支援來維持王朝,通常會給予很多優惠政策,比如減免賦稅,鼓勵生育等等。再加上之前的動盪,死去了大批人,所以有很多土地並沒有主人,活著的百姓也通常能夠分到更多的土地。
也許活下來的人自己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但是放眼望去,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戚家人可能已經都不在了,這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也很難講,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